在这世上只有一种会说谎的生物、那就是人类。生活就是一份必须完成的定额工作。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以外,别无其他。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这个人理智思考和选择以后的产物。《叔本华思想随笔》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作者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不合时宜的思想》)。这组代表性的论文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但这些论文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性学、美学、教育学、玄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叔本华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托尔斯泰语)的思想魅力。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学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小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千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教育学著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论教育由于我们智力的本质所使然,概念应该来自我们对事物的直观认识,中间经过抽象这一过程。因此,直观认识是先于概念知识的。如果我们确实以这一顺序认识事物——就像那些自己的亲身经验就是自己的老师和教材的人一样——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得很清楚:我们的哪些直观认识隶属于我们所掌握的哪一个概念,并被这一概念所代表。我们就会对这两者都了如指掌,并因此能够得心应手地应付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事物的程序和方法称为自然教育。相比之下,人为的教育就是在我们还没有对这一直观世界获得某种泛泛的、普遍的认识之前,就通过阅读、授课等手段,强行把概念塞进我们的脑袋。经验随后会为这些概念提供直观认识,但是,在此之前,我们会在运用这些概念时出现失误。这样,我们对人、事的看法、判断和处理都会出现错误。教育也就以这样的方式制造出偏差、扭曲的头脑。因此原因,我们在青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大量地阅读,但随后在踏入社会时,我们却表现得有时像个怪人,有时又跟一个白痴差不了多少;在某一刻很紧张拘谨,但在另一刻却又相当冒失莽撞。我们的头脑充满着概念,并跃跃欲试地运用这些概念,但在套用这些概念时似乎总是颠三倒四。这是搞乱了从根据到结果的顺序所引致的后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先获得概念,最后才是直观认识——这完全违背了我们思想智力的自然发展过程。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小孩的脑袋。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因此,很少有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根据以上所述,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正确的一端开始认识这一世界,而获得这样的认识可以说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不过,就像我已表明了的,这都取决于我们能否做到:对每样事物的直观走在这些事物的概念之前,然后是狭窄的概念,最后才是广泛的概念。这样,传授知识的程序就是依次把握概念和以这些掌握了的概念为前提的新概念。但如果在这程序中跳过了某些环节,那就会出现残缺不全的概念,而由此又会产生出虚假的概念。到最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因人而异地有所偏差。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长时间——许多人甚至终其一生——保留这种偏差走样的认识。谁要是检查一下自己就会发现:总是要等到一个相当成熟的年龄以后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叔本华思想随笔》选自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与《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本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叔本华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不合时宜的思想》)。弗兰茨?卡夫卡说:“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
中国佛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 内容简介 《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中国佛教》全面介绍了人类已有知识,被誉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化工程”、“一切才智之士的知...
老子学刊-第一辑 本书特色 《老子学刊(第1辑)》要目:以真为道的人格理想——基于《道德经》圣人说的省思老子祸福相依论以心释道——《蟾仙解老》道心论发微历代道书...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本书特色 道殿祖师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传续开元善无畏尊者之独部准提法流,圆通融合显教义 理,开宗汉传显密圆通准提法之先河,为令...
道德箴言录 本书特色 《道德箴言录》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格言体道德作家拉罗什福科的巅峰之作。它并不是一堆规范和训条的集合,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一系...
儒教是一种“国家宗教”、“政权宗教”?中国宗教的历史是由一神教不断堕落成多神偶像崇拜的过程?祖先崇拜是中国人的宗教?18世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曾真正地认识它。本书试图用明白的道理、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比喻让读者领略中
行走在审美与艺术之途 本书特色 本书系多由作者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
论语通释-(二) 本书特色 1. 名家执笔,精心编著; 2. 文本厚重,阅读性强;3。寓理于事,深入浅出。 论语通释-(二) 内容简介 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
两汉易学史 本书特色 在中国易学史中,两汉时期的易学总觉得像是被一团迷雾笼罩着,它给人的印象是索奇弄怪、内涵神秘且朦胧不清。许多易学家讲到汉易,除了举出几个特有...
1914-1917-战时笔记 本书特色 《战时笔记(1914-1917)》是维特根斯坦写作《逻辑哲学论》时所作的笔记。包括哲学笔记和私人笔记两个部分。哲学部分主...
圣雄箴言录 本书特色 甘地是一个广受争议的人物,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备受尊敬的圣人。在工业文明充斥,血腥、暴力横行的世纪里,甘地仍然是为数不多的伟人之一。他的思想、...
哈贝马斯与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简介 现代哲学由于哈贝马斯的理论贞献而变得不同,他的交往行动理论或互主体性哲学对传统的意识哲学的批判,是与分析哲学对心理主义认...
智慧奥秘 内容简介 《智慧奥秘》通过对印度教密宗经典《坦陀罗》一书的解读,呈现它的主题:超越。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基于人的智慧(觉知、悟性)的开启,所以,可以说...
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本书特色 本书卖点 1.易家之言——易中天对先秦诸子的*新思考,后来居上,思想全面升华,问答古今,是了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读本的“快...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一辑 本书特色 ★中华易经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大钧先生台湾著名国学大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先生 ...
学易明道 本书特色 《学易明道》:中国宇宙生成观VS西方宇宙大爆炸讲述《易经》宇宙生成观*深入浅出、*透彻的经典之作揭示天时、地利、人和规律将易与道家、术数、玄...
狄奧尼修斯的神學是百科全書式的,研究狄氏就是穿越東西方基督教的歷史長廊,探索各主要教父如何直接或間接地承傳與改造狄氏的神秘
君主论 本书特色《君主论》是对佛罗伦萨乃至整个意大利几百年 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变革”以及马基雅维里本人多 年从政经验的理论性总结。书中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 基雅...
一本书领悟哲学-经典阅读珍藏本 内容简介 《经典阅读珍藏本:一本书领悟哲学》不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更不是一种文化精英在《经典阅读珍藏本:一本书领悟哲学》沙龙奢...
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现象学研究导论 本书特色 说到底,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解释本身就是现代式的激进哲学行动。因此,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解释具有奇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