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西汉之交从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与融合中,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与中国的文学、乐舞和戏曲等,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邹蕴*的《空谷妙音(佛家与文学乐舞戏曲)》介绍:佛教自西汉之交从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与融合中,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与中国的文学、乐舞和戏曲等,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教的“境界”观与文学的“意境”
佛教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境”,“眼、耳、鼻、舌、身、意”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分别是“六根”和“六识”。“六境”“六根”“六识”三者合一就是“十八界”,统称为“境界”。
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学派认为,除了心识之外,没有任何独立的客观存在,“境”是依赖“识”而存在的,它是“世俗有”,“识”决定了“境”,因此是“胜义有”,“胜义有”就是真实的存在。
在唯识宗看来,只有“识”才是真实的,外境是因为诸心识的转变才生成的。诸识以自身的见分来对待自己的外在物相,从而产生了“境”,然而,诸识本身又并非一成不变,它的转变也要在“境”中产生,这样一来,由“境”又产生了新的识,这种“境界”的理论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学中的“意境”理论。
其实我们在《诗经》《楚辞》等早期诗歌经典中,就能捕捉到意与境的完美交融。但“意境”一词,首次作为美学范畴的正式提出,还是在唐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境界”理论的影响,唐代文艺理论家对于诗歌审美意象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主要表现在王昌龄(690—756 年)、皎然(生卒年不详)、刘禹锡(772—842 年)以及司空图(837—908 年)等人的著作中。
王昌龄对其诗有“三境说”,开启了后代意境类型的先河。他在《诗格》中说道:“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明确地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在本质上触及了意境的基本特质,应该可以算作“意境说”的萌芽了。皎然的《诗式》也探讨了意境理论的某些方面,并多次提到境和境象等概念。关于诗境的创造,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取境说”,所谓取境,就是选择、提炼诗境。
皎然还提出取境的两种方式:一是从生活中出发,先取境美,融入情思,二是先积精思,触景而发。对于创造意境的方式,皎然强调,首先要站得高,看得远;其次,要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这两种取境方式都要求意境浑圆,自然流丽。此处比兴之“比”,和单纯意义上的比喻有所不同,已经属于意境的范畴,已是融情入境,构成了完美的情景统一的艺术意境。
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出自《董氏武陵集记》),提出“境”是由象外产生的,这个理论可谓是对“意境”这个范畴*基本的规定。而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更进一步扩大了意境论的研究领域。
由上所述,唯识宗讲“境由识变、唯识无境”,文学家讲“取境”——而诗境的取得常常取决于人主观的情感和意趣,这与瑜伽行派所讲的“心识”有集起的作用以及万法由心所生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境”又是心造的,而“意”和“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得益于唯识宗的“识”和“境”之间张力的影响。
劝勉希腊人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宣教性质的书,劝勉希腊人归信基督教。作者以强烈尖锐的字眼描述希腊诸神和民众文化的堕落、无耻与淫乱,并依据圣经,以清楚、雄辩的论证,...
“犬儒”(theCyniC),作为一种愤世嫉俗、行为乖张的人来理解,可以说古今皆有,只是因时因地因人表现方式不同而已。然而,“犬
张舜徽儒学论集 内容简介 全书讲述了五个部分,内容包括:郑学丛著、清代扬州学记、雇亭林学记、清儒学记、儒家经传散论。张舜徽儒学论集 目录 郑学丛着前言郑学叙录郑...
从莱布尼茨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 本书特色 本书是海德格尔1928年在马堡大学的讲稿,系西北大学出版社“精神译丛”海德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系列之一种,体现了海德...
俄国教会史 内容简介 本书资料丰富,是用马列主义观点写成的宣传无神论的一本好书,也是我们了解俄罗斯教会历史的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但是我们了应该看到,本书是在半...
傅佩荣谈人生-哲学与人生-哲学与人生-(第二版) 本书特色 作者傅佩荣,是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凤凰卫视“国学天空”主...
宇宙之道·《老子》新考 内容简介 何新先生系我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国际知名政论家、战略问题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协会理事;第七届、第...
《六十四卦经解》为易学典籍选刊丛书之一。讲述了易例。右前左后。右阳左阴。师四左次。明夷四左腹。丰三右肱。蒙九二。取象三。
石峻(1916—1999),湖南零陵(今永州市)人。著名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家、教育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北京
孝经-中国式家庭关系 本书特色 《孝经》在儒家经典中,是字数*少的一部。其经文部分,只有1778个字。然而早在汉代,《孝经》便已成为经学的入门参考读物。长期以来...
道教与传统兵学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从传统兵学对道教的影响及其表现、道教对传统兵学的影响及其表现以及道教与传统兵学双向互动关系三个层次展开研究,首先介绍道...
焦氏易诂 本书特色 《焦氏易诂:外一种》是尚秉和注释《焦氏易林》后,意欲未尽而写的易学随笔和心得。《周易古筮考》前九卷,是作者对春秋至明清,两千多年来古代典籍中...
人性论 本书特色 休谟认为,由因果推理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不可靠的,“是”不能推导出“应该”。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休谟...
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 本书特色 王船山是明清之际*具理论深度的思想家,他的哲学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成就。围绕关于真实存在的探索,本书对船山哲学进...
本书上篇是分论,主要具体分析某种类型的灵验记和灵验现象;下篇是综论,分别从文学、历史、宗教学的角度探讨灵验记的价值。本书
天行健·《易经》新考 内容简介 何新涉研领域宽广、学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何新国学经典新考丛书”精录了他的14部国学著作。本书为丛书之一。本...
易经通说 内容简介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奇书。本书通过释词通义,深入地揭示了《易经》深蕴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释义精当,征引宏富,是其特点,可为学者案头参考...
我说参同契(上)—(太湖大学堂系列图书) 本书特色 一部众说纷纭的“天书”,一个世纪学者的全心解读,成功破译。国学大师二十年前的倾情讲述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我说...
佛在人间-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 目录 一 佛在人间一 释尊小史二 佛陀的身命三 释尊的故国之思四 出家更接近了人间五 佛从人间被升到天上二 人间佛教绪言一 人间...
超越生死 本书特色 印度*著名的韦达文化权威a.c.巴克提维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在本书中对古老的瑜伽梵文经典给予深度解析,自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圣哲、学者、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