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踞亚马逊畅销排行榜分类排名*名数月,记述历史上极受非议的一届奥运会。
◎ 柏林奥运会背后是风起云涌的第三帝国历史,布满种族歧视、战争序幕和希特勒强权的痕迹。在此届奥运会过去三年多,即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
◎ 这是一场本该被抵制的奥运会,却成为第三帝国集权者粉饰和平的舞台,并由此拉开了犹太人大屠杀和“二战”的序幕。悲剧的诞生,值得每一个人反思。
◎ 大量一手资料和图片,还原真实的柏林奥运会,以及交织着种族、屠杀、政治、阴谋的惊天骗局。
◎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文亮撰写长文推荐!
本书描绘了声名狼藉的柏林奥运会,以及背后风起云涌的第三帝国历史。1936年夏天,德国完全陷入奥运会的气氛当中。上万人涌进德国首都柏林。在这十六天的狂热赛期里,纳粹党人企图以国际化大都市的身份向全世界展示他们。然而,盛世之下,却处处充满了种族歧视、战争序幕和希特勒强权的痕迹。
作者奥利弗•西姆斯,精确地描绘了纳粹要人、外交家、运动员、艺术家、娼妓、餐馆老板、柏林本地人和游客的种种事迹。他们的故事充满混乱和魅力,令人惊讶而又感动。作为故事中的受害者、罪犯、追随者或观众,他们共同成为了这个特别夏天的主角。作者巧妙地将这段时间的事件和人物联系起来,揭示了引而不发的独裁全景,以及纳粹体制如何在奥运会和德国内部发生作用。这些极具颠覆性的内容引人深思。
在距离奥运会运动场180公里的德累斯顿,维克多·克伦佩雷尔疲惫地摇了摇头。早报上那些文章令他作呕,因为几周以来的主题都只有一个:奥林匹克!纳粹德国的各路出版物统一了口径,它们本来就不要脸地撒着谎,而现在,1936年8月,克伦佩雷尔更是觉得它们格外差劲。他到处都能读到,柏林是多么和平、多么愉快,德国民众与他们爱好体育的“元首”是多么团结一致,“第三帝国”的生活又显得多么美好。柏林的赛事是独一无二的成功史,柏林已经举办了空前绝后的顶级赛事。有份报纸甚至把它上升到了极致,吹嘘说不久将有一场“由希特勒发起的德国文艺复兴”。
这一类说法让维克多·克伦佩雷尔很是恼火。克伦佩雷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小说家,自1920 年起,他在德累斯顿技术大学以教授身份任教,直至1935年,他因犹太出身被免职。他谋生的路子被切断了,现在他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去付清自己的账单。难怪他对柏林厌恶至极。“一个民族的名誉取决于,”他在日记里讽刺道,“一位同胞能否比别人跳得高上10 厘米。”他想起了一周前为德国赢得一枚银牌的海伦妮·迈尔,她在颁奖仪式上敬了一个“希特勒礼”。这在克伦佩雷尔看来,是一种难以置信的无耻:“我不清楚无耻之处何在,究竟是因为她作为‘第三帝国’的德国人参赛,还是因为她的成绩是在‘第三帝国’的要求下取得的。”克伦佩雷尔准确地总结了海伦妮的悲剧:她是纳粹德国国家队的成员,并非“尽管”,而是“因为”她的出身是犹太人。单纯想要从事体育事业的海伦妮,基本上对政治是不感兴趣的,而她被卷进一场黑暗的游戏,这场游戏的规模则是她一眼望不到边的。她的故事也就是一场政治抵制运动的故事。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后不久,人们就发起了抗议活动,尤其是在英国和美国。这时大家都在关心一个问题,这一政权是否会允许德国的犹太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有人要求说,若是它们不能保证犹太人的参赛权,国际联盟将共同抵制柏林的体育盛会。这种意见对于国际奥委会来说,来得很不合时宜。亨利·德·巴耶-拉图尔不久前刚刚声明不对此负责——他们不想插手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显然,这位伯爵巧妙地避开了风头。如果德国不选拔犹太运动员,那也是他们的事情。但是巴耶- 拉图尔想得太简单了,他低估了美国的公众,他们不会轻易放过德国专制政权的征兆。巴耶-拉图尔和国际奥委会将面临巨大损失——美国是头号体育大国,他们的缺席会让比赛失去其体育及政治价值。除此之外,美国的拒绝参赛可能产生连锁效应,导致其他国家的退出。
美国的公众压力不断增大,1934年秋,美国奥委会派了调查委员会前往柏林,让他们审定帝国犹太运动员的处境。这个委员会仅由一人组成:艾弗里·布伦戴奇!他是十项全能运动员,拥有数十亿的财富,现在则担任美国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先生在柏林待了6 天。他参观了建设当中的奥运场地,造访了几家柏林的博物馆,一切进展顺利。他只留给犹太运动员代表很少的时间。他们在谈话时证实,犹太人不能成为德国体育协会的成员,布伦戴奇回答道:“我在芝加哥的俱乐部一样不许犹太人加入。”这样一来,这位美国访客的任务就完成了。回国以后,布伦戴奇先生违背事实地解释说,德国的犹太人对其体育方面的处境很满意,而且希望他在美国奥委会的同事能够受邀来到柏林。然而,公众的抗议仍未平息,这促使国际奥委会方面于1935年夏天又派了一位调解员到柏林去。
接到这个棘手任务的时候,查尔斯·希区柯克·谢里尔已经退休了。68岁的他是国际奥委会的老成员了,也算是一名资深的体育干部。而他就像艾弗里·布伦戴奇一样,对德国犹太人的处境漠不关心。也许是他身上别的东西,使他成为这个任务的合适人选——查尔斯·谢里尔被阿道夫·希特勒深深吸引。1933年6月,他就在给《纽约时报》的读者来信中称赞了这位新选举上任的帝国总理,说他是欧洲*强的男人。当谢里尔于1935年8月24日由希特勒接待,进行长达一小时的谈话后,他算是实现了一个梦想。这位退休的将军显然是感觉自己受了提拔。或许,他还预想了自己作为新任美国大使定居柏林了。无论如何,他都会撰写一篇与希特勒会面的报告,他不会把报告寄给不如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显赫的任何人。报告里,谢里尔赞美了希特勒的谦虚、令人印象深刻的身体状况和率直的性格。罗斯福看到这篇文章的话会作何感想呢?为了让柏林也不对谢里尔的友好态度产生怀疑,他通过华盛顿的德国使馆给约瑟夫·戈培尔的宣传部转交了一份报告的副本。
在跟谢里尔的谈话中,希特勒对于此事表现得毫不退让。犹太人并没有遭受压迫,他谎称,他们只是跟德国人民完全隔离开了,就这点而言,犹太人没法成为德国奥运代表队的成员。于是,谢里尔方面发起了攻势,说他是德国的朋友,他是为了德国好,然而如果希特勒执意坚持这个立场,国际奥委会将取消柏林奥运会。希特勒冲他的客人怒吼,说他们宁愿办一场只有德国人的奥运会。但这种无动于衷的态度只是做做样子,其实希特勒*期待美国人能够参加“他的奥运会”。谢里尔将军当然也清楚这一点,于是给希特勒指了一条外交上的出路。政府应当邀请犹太体育联合会,为德国队选拔一个代表。虽然谢里尔只是稍加暗示,但是他的建议却演变出了“无罪犹太人”一说。希特勒承诺会进行审查,并邀请这位美国客人到纽伦堡参加今年的纳粹党代会,以示对其贵宾身份的尊重。查尔斯·H·谢里尔感激地接受了邀请。这位超级上将待在柏林佩格尼茨河畔的四天里,又接着跟帝国体育部长汉斯·冯·查摩尔-欧思登进行了会谈,结果是,这位部长越来越看好谢里尔的提议。其基本理念就是,犹太运动员当然会被选进德国代表队,只要他们处于良好的“奥运竞技状态”。此时,这样的限制为独断专权敞开了大门,因为谁具有“奥运竞技状态”,只能由汉斯·冯·查摩尔-欧思登决定。谢里尔离开纽伦堡的时候,他们显然已经就人选达成了一致——这个人选就是海伦妮·迈尔。1935年9月21日,查摩尔邀请这位女击剑手加入德国代表队。“给她寄封挂号信,”谢里尔向帝国体育部长建议道,“不管她接不接受,德国官方的帝国体育部长已经遵守了国际奥委会的规范。”
回到美国后,查尔斯·H·谢里尔如期对柏林政府予以赦免。除此之外,他称德国怎么对待犹太人跟他没有多大关系,就像“美国南部的黑人私刑”一样。然而,还不止如此,他还上升到了对美国犹太人的明确威胁。德国通讯社将谢里尔的话以电报文体传到了柏林:“我们美国有50万的运动员为奥运会和德国之旅做了准备。要是这些运动员突然发现,有人试图甚至已经做到,去剥夺美国1200万人口中大约500万犹太人千载难逢的机遇,那么我们就肯定会面临涉嫌反犹太的麻烦,这麻烦会持续好几年。”换句话说,犹太人应当避免成为扫兴者。谢里尔的论调在柏林大概是反响很好。
海伦妮·迈尔的态度呢?多方面的形势都告诉她,不要接受这个邀请,但她*后还是妥协了。海伦妮将其归咎于对德国的乡愁和对家庭的思念。在她写给汉斯·冯·查摩尔- 欧思登的回信中,她说自己愿意作为德国公民为德国而战,这也正是查摩尔希望她做的。比起另一位犹太运动员葛丽特·伯格曼,作为“半犹太人”的海伦妮·迈尔,也许更容易被纳粹接受。葛丽特·伯格曼的名字同样也在邀受参赛之列,然而,虽然这位女跳高运动员也具有*佳的奥运竞技状态,但是在奥运开幕两周前,查摩尔却通知她,因成绩原因,不能选拔她参赛了。真实的原因却截然不同:葛丽特是“纯犹太人”。
随着海伦妮加入德国奥运代表队,国际上的抵制运动也就失去了理由。现在美国人接受了前往德国的邀请,没有什么能阻碍第十一届奥运会的举办了。如果海伦妮·迈尔回绝了纳粹的邀请,历史会有不同的发展吗?也许美国和其他几个国家永远不会前往柏林,甚至希特勒的奥运会都将化为泡影。至少美国驻维也纳的大使乔治·S·梅瑟史密斯是这么想的。
你真的知道所有关于希特勒之后的夏天的童话吗?这真是一本惊人的书。
——《世界报》
《柏林1936》是一本神奇的书,让你叹为观止。
——《柏林早报》
叙述轻盈优雅,详细讲述了80年前的一个夏天的故事。
——《柏林日报》
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机器。奥利弗·西姆斯让读者在一个陌生的时间里穿越。
——《汉诺威汇报》
一幅惊人的历史肖像,栩栩如生。对读者来说,更是真实的历史来源。
——德国电视二台
这本书非常有趣,读完之后,便会对当时的柏林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德国广播电台
奥利弗•西姆斯(Oliver Hilmes),生于 1971年,德国著名历史作家和传记作家,在马尔堡大学、巴黎大学和波茨坦大学研究历史、政治和心理学。他撰写的传记Alma Mahler-Werfel 和Cosima Wagner等均为畅销作品。
旭日东升-建国的那些人与事 本书特色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发生了三件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
俍傜何在-明清时期广西浔州府的族群变迁 内容简介 《联海拾趣》是一本辑录对联趣闻的书,其宗旨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者探幽发微、披沙拣金,搜集...
《武士时代(岩波日本史·第四卷)》内容简介:本书是“岩波日本史”的第四卷。日本中世的镰仓时代是什么样子呢?这是个市民开始懂
亲历晚清四十五周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 本书特色 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是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人物,也是一个特殊人物。尽管近年来...
《客户思维》内容简介:本书着重阐述了客户的选择、开发、保留等关键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务实,可操作性强,案例丰富生动。本书在
中华民国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华民国史》叙事,纵向以辛亥革命为起点,至民国二十一年宁粤合作、中枢改组而止;横向则对各时期发生之种...
《宽容》内容简介:《宽容》是一本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作者房龙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及倡导思想自由的精神,解析了人类为寻求思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全2册) 本书特色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全景再现资本主义发达史。《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出生于波兰华沙,1938年随父到加拿大,1950年来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5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哈佛大学国际
考槃馀事-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史-[彩色图文版]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金城出版社出版★ 书名《考盘馀事》是屠隆的一种托志之言。“考盘”这个词,来自《诗经·卫风...
《股权设计》内容简介: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公司的组织方式。随着连接的时间与空间维度进一步拓宽,知识与信息不
黑船来航 本书特色 《黑船来航》“黑船”——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的四艘军舰来到日本,向德川幕府提出开国通商要求。面对佩里舰队的巨大压力,德川...
日本战国 本书特色 战国150年是日本史上唯一的“下克上”时代?!日本大名为什么都爱用“围城断粮”这一招?!刺杀织田信长的真凶并非明智光秀,而是另有其人?!德川...
杨天石,江苏人。笔名有江东阳、苏人、纪文、吴之民、梁之彦等。1955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
老照片:第一○七辑 本书特色 《老照片》被普遍认为是摄影版的《读书》。它图文结合,围绕照片撰写文章。十年来,它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重...
清史讲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清史在史学上之位置;清史体例;清代种族及世系;八旗制度考实;开国;巩固国基;全盛等。清史讲义 目录 **篇总论**章清史在...
历史研究法 通史新义-老北大讲义 本书特色 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促生了中华教育的圣地;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规范了中华学子的心路;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强化了中华学...
《情绪的重建》内容简介:伤心就大哭一场,不经历充分的悲伤,无法从一段感情中走出来;遇事不要老是忍,总有忍不了的一天,情绪会
澹烟疏雨——张光裕问学论稿 本书特色《澹煙疏雨——張光裕問學論稿》共收錄張光裕先生有關青銅器辨偽、古文字研究、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對讀等二...
西域春秋:翻开2000年的西域卷轴(西域春秋) 本书特色 西域春秋编委会编的《西域春秋(翻开2000年的西域卷轴)(精)》作者阵容强大,有着多名从事汉唐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