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1955-1972年高等师范学校讲义阿尔都塞著作集)/精神译丛》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在巴黎高师哲学史课程的讲义,讲授了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18世纪法国哲学与政治、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直到马克思的现代思想历程。阿尔都塞把“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艰巨事业落实于对理论文本进行精彩、深邃而细腻的解读之中,致力于通过“极端的思考”,在思想史上发掘与汇聚一条“唯物主义的潜流”,揭示马克思理论革命的历史渊源。《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1955-1972年高等师范学校讲义阿尔都塞著作集)/精神译丛》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史讲义,而是一份卓绝的理论工作的珍贵记录,同时展示了与阿尔都塞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症状阅读”方法的多种多样的实践,为人们深入研读理论文本、思考理论的实践可能性树立了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的典范。
★当然,这种把哲学看作斗争——并且归根到底,看作理论中的阶级斗争——的观念,意味着对哲学与政治之间传统关系的颠倒。所以,我才要致力于研究政治哲学家和“普通的”哲学家,从马基雅维利,经过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孟德斯鸠、卢梭和康德,直到黑格尔。我主张必须要摆脱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可疑的区分:这种区分把政治人物看成是低等人,也就是说,看成是不懂哲学的人或业余的哲学家;而同时它也在暗示,我们只能一味地在哲学家清清楚楚谈论政治的那些文本里去发现他们的政治立场。一方面,我的看法是,每一个政治思想家,就算他像马基雅维利一样几乎不谈什么哲学,仍然都可以在强调的意义上被看作是哲学家;另一方面我认为,每一个哲学家,就算他像笛卡儿一样几乎不谈什么政治,仍然都可以在强调的意义上被看作是政治思想家,因为哲学家的政治(也就是说,使哲学成其为哲学的政治)跟哲学作者们的政治观念完全是两码事。因为,如果哲学归根到底是理论层面上的阶级斗争,那么构成哲学的政治(像支撑着政治思想家思想的哲学一样)就不能被等同于政治斗争中这样那样的一段插曲,甚至也不能等同于其作者的政治倾向。构成哲学的政治针对着并萦绕着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统治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即不是组织、巩固和捍卫这个领导权,便是同这个领导权进行斗争的问题。……假使我可以这么说的话,我是在对一些公认的观念提出质疑的同时,一点一点地发现了某种东西,类似于我后来所说的“新的哲学实践”的东西……无论如何,这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它后来的确提供给我一条特殊的途径,去接近马克思。——阿尔都塞
《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1955-1972年高等师范学校讲义阿尔都塞著作集)/精神译丛》:正是这**种意识的获得激发了爱尔维修一整套的改革,这些改革并不是他首创的,它们在洛克那里已经存在,在卢梭那里同样也已经存在。比如,废除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教育:教授儿童学习民族语言,对他们进行科学和技术教育,还对他们进行有关各种物体的自然教育。也就是说,通过对固体的操作来教授物理学,通过对液体的操作来教授力学,等等。也就是说,把他们置于各种环境中,以使自然自己来向他们教授它固有的规律:从词语走向事物。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对教育的这种矛盾的起源的意识方面,爱尔维修走得稍远一点(而卢梭正好也走到了这一步)。爱尔维修声称,人们不仅在家庭中,而且同样也在学校中,教给儿童一整套事实上与世界的运行相矛盾的行为规范。人们教给儿童一些道德规范,但一到他们长大成人,那曾教给他那些道德规范的同一个神父又在这时候教给他们一些完全是犬儒主义的规范,这些规范是用于让他们到世界上去获取成功的,这个世界可能是政治的世界,社会的世界或者经济的世界。而这样一来就[出现]①了一个根本性的矛盾,一方面是教给儿童的道德,由儿童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教给他们的那些规范,另一方面是支配着那个世界(显然这个世界是社会世界)的必然性的内在法则。从这里,我们通向了第二种意识的获得,即不仅意识到教育学方法的矛盾,而且还意识到支配着这**个矛盾的根本性矛盾。如果我们停留在作为教育学(pedagogie)的教育(education)层面上,同时如果我们把爱尔维修的思想与卢梭的思想进行对照,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设想在许多方面是吻合的,或者甚至整个地是吻合的。但非常让人吃惊的是,尤其是在《论精神》和《论人》的一些章节中(在这些章节中,爱尔维修考察了自己与卢梭的关系),非常让人吃惊的是,爱尔维修对卢梭提出了诸多批评,那些批评既与教育学的难题有关,但又大大地超出了那些教育学难题的视野。爱尔维修特别批评卢梭相信人先天的善。他同样批评卢梭把过分的重要性赋予他称之为“人的生理构造”的东西,即人的有机构成。爱尔维修同样还批评卢梭相信天生的道德本能的存在。这些批评,让我们在那些关于教育学难题的争论(或一致)背后,发现一个将爱尔维修与卢梭彻底区分开来的理论背景。而这可以让我们进入爱尔维修那里我将称之为“教育”一词的第二种含义,这一次它再也不是教育学的(pedagogique)含义,而是一种延伸了的①教育(education),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种非常广义的教育,它与人们给小孩子所提供的学徒期毫无关系,而是涉及在整个历史自身当中的人的生产。换句话说,在“教育”这个词下面,我们在爱尔维修那里遇见的是一种关于人类历史的理论。而现在,或许正是这种理论值得去研究。……
路易·阿尔都塞(1918-1990),法国哲学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当代众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变革影响深远。长期执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福柯、德里达、朗西埃、巴利巴尔、米勒和巴迪乌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生前出版有《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和哲学》《立场》等十一部著作,以及《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等重要论文。去世后陆续整理出版的遗著已有《来日方长》《哲学与政治文集》《论再生产》《马基雅维利的孤独》《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等近二十种。吴子枫,原名吴志峰,文学博士,巴黎高师哲学系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现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西方当代批评理论的译介,译著有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和文化的历史》、萨特《什么是主体性》、阿尔都塞《论再生产》等。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辩:哲学卷 内容简介 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创新发展。被恩格斯称...
罗尔斯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述评了罗尔斯的《一种公正理论》(内地多译为《正义论》),对现代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公正、效益、自由、契约论、道德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独到...
价值哲学方法论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价值问题研究方法论”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
亚里士多德的图书馆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分为几部分:*,亚里士多德的个人生平和成长经历,包括亚里士多德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与其导师柏拉图的关...
渊海子平 本书特色 《渊海子平》共有五卷,一、二卷论命理、神煞与命式格局。三卷论六亲、女命等。四卷论人鉴及十二月建侯。第五卷为诗诀。其内容全面,方法虽简...
追寻美德之路: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反思 本书特色 本书对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领军人物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MacIntyr...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内容简介 本文库收编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以单行本形式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凡可独立成书者,则一文一书;有些重要文章和书信则按...
哲学导论 本书特色 《哲学导论》是一本哲学通识教材,共分二十讲,内容涉及哲学的含义、起源、本质、作用,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等相关内容。本书立足文本,寻根追源,...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宋高僧传(套装上下册)》主要是写了大宋的高僧的一些传记,《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宋高僧传(套装上下册)》介绍了
团契生活 本书特色 便携式《圣经》,西方基督徒人手一册,适宜围炉夜话的基督教经典著作二十世纪*具开拓性的基督教神学家。没有朋霍费尔的日子,我们可以有《团契生活》...
大乘起信论译注 本书特色 高振农译注的《大乘起信论译注》包含了比较丰富的佛教唯心主义理论。它以一心、二门、三大为脉络,对佛教的几个重要理论概念,如真如、阿黎耶识...
中国哲学年鉴2018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年鉴》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研究型、文献型学术年刊,至今已连续出版了35卷,本卷是第...
道德经 本书特色《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等,相传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全书八十一章,含《道经》三十七章及《德经》四十四章,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做为中国...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对山东乡村建设研究历届(自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研究部同学,在朝会时讲话的笔录所集成。但只是笔录中的一
周易智慧管理 本书特色 国内首部周易流程式管理著作。运用三才理论、阴阳学说、八卦象数,构建周易管理流程,规范管理流程,简化管理过程,达到*优管理效果。周易智慧管...
素书 黄帝阴符经-谦德国学文库 本书特色 《素书》《黄帝阴符经》是两部鲜为人知的道家秘典。书中渗透着古代圣贤“天人同源”“天...
暮色中的十字架(赵林随思录) 内容简介本书收集了多年来作者对于人生经历的一些感受,以及对于文化问题的一些思考。在这些随感和反思中,既记载了作者在许多具体境遇中的...
如果有人说你是动物,那么你很可能会生气,你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但为什么动物会有这样的坏名声呢?在这本富于挑战性的书中,弗
孙子-恒通的智慧 内容简介 简介兵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兵学文化的顶峰是《孙子兵法》(简称《孙子》)。《孙子》不仅是中国兵学文化的顶峰,也是东方兵学文...
圣经故事 本书特色 *近,有机会读到焦仲平先生所译的《圣经故事》。译者在译后记里提到,他是少年时**次从雨果的诗里接触到出自《圣经》的典故的。这倒勾起了我对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