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把中国古典文论范畴"感兴"与现代文论概念"修辞"结合起来而独创"感兴修辞"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整个文学理论体系,对文学文本做出新的层次划分,对文学文本中"感兴"与"修辞"及其关系作了更具体而细致的理解与阐发。
%目录
开头语:现代文论需要新传统/
导论文学与文学理论/
一、 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二、 文学需要理论吗?/
三、 什么是文学理论?/
四、 文学理论的目的和功能/
五、 文学理论的种类和边界/
六、 怎样学习文学理论?/
七、 本书理论框架/
**章文学观念/
一、 文学的含义/
二、 历史上的文学观念/
三、 中国古代感兴论和修辞论/
四、 中国现代感兴论/
五、 中西比较中的感兴再生/
第二章 文学特性/
一、 通向文学兴辞论/
二、 文学的兴辞性/
三、 兴辞的构成和层面/
四、 感遇兴辞/
五、 感遇兴辞的类型/
六、 个案分析之一:《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七、 个案分析之二:《日光流年》/
第三章 文学媒介/
一、 文学的媒介/
二、 文学媒介的演化/
三、 媒介优先/
四、 文学媒介的作用/
五、 文学媒介的特点/
第四章文学文本/
一、 文学媒介与文学文本 /
二、 文学文本概念/
三、 文学文本要素/
四、 文学文本的约定文类/
五、 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第五章文学文本层面/
一、 中外文学文本层面说/
二、 文学文本层面/
三、 媒型层/
四、 兴辞层/
五、 兴象层/
六、 意兴层/
七、 余衍层/
第六章文学品质/
一、 中国文学品评传统/
二、 西方艺术类型演变模式/
三、 文学的品质/
四、 古典品质/
五、 外来品质/
六、 现代品质/
第七章文学创作/
一、 文学创作及其创制互渗性/
二、 文学创作的文化类型/
三、 作者角色/
四、 文学创作动因/
五、 文学创作过程/
六、 兴辞与文学创造力/
第八章文学阅读/
一、 读者理论与阅读/
二、 生产—消费论与阅读/
三、 文学阅读及其消受互渗性/
四、 文学阅读中的读者感兴/
五、 文学阅读中的兴意组合/
六、 文学阅读中的兴辞层面/
七、 文学阅读过程的要素/
八、 《平凡的世界》阅读个案/
第九章文学批评/
一、 文学批评及其属性/
二、 文学批评方法/
三、 当前询构式批评/
四、 文学批评的文体类型/
五、 兴辞批评/
文学理论术语词典(知识点)/
进一步阅读书目/
修订版后记/
%王一川,1959年生。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讲"文学概论"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审美文化委员会主任。先后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取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语言乌托邦》、《修辞论美学》、《中国形象诗学》、《张艺谋神话的终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文学理论》、《中国现代学引论》等。主编《美学与美育》、《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文学概论》、《大学美学》、《新编美学教程》等。
本书运用中国现代文论新视野,以独特的“兴辞”概念为核心,对文学观念、文学特性、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品质、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等问题作了全新的阐述。
目录
开头语:现代文论需要新传统/
导论文学与文学理论/
一、 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二、 文学需要理论吗?/
三、 什么是文学理论?/
四、 文学理论的目的和功能/
五、 文学理论的种类和边界/
六、 怎样学习文学理论?/
七、 本书理论框架/
**章文学观念/
一、 文学的含义/
二、 历史上的文学观念/
三、 中国古代感兴论和修辞论/
四、 中国现代感兴论/
五、 中西比较中的感兴再生/
第二章 文学特性/
一、 通向文学兴辞论/
二、 文学的兴辞性/
三、 兴辞的构成和层面/
四、 感遇兴辞/
五、 感遇兴辞的类型/
六、 个案分析之一:《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七、 个案分析之二:《日光流年》/
第三章 文学媒介/
一、 文学的媒介/
二、 文学媒介的演化/
三、 媒介优先/
四、 文学媒介的作用/
五、 文学媒介的特点/
第四章文学文本/
一、 文学媒介与文学文本 /
二、 文学文本概念/
三、 文学文本要素/
四、 文学文本的约定文类/
五、 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第五章文学文本层面/
一、 中外文学文本层面说/
二、 文学文本层面/
三、 媒型层/
四、 兴辞层/
五、 兴象层/
六、 意兴层/
七、 余衍层/
第六章文学品质/
一、 中国文学品评传统/
二、 西方艺术类型演变模式/
三、 文学的品质/
四、 古典品质/
五、 外来品质/
六、 现代品质/
第七章文学创作/
一、 文学创作及其创制互渗性/
二、 文学创作的文化类型/
三、 作者角色/
四、 文学创作动因/
五、 文学创作过程/
六、 兴辞与文学创造力/
第八章文学阅读/
一、 读者理论与阅读/
二、 生产—消费论与阅读/
三、 文学阅读及其消受互渗性/
四、 文学阅读中的读者感兴/
五、 文学阅读中的兴意组合/
六、 文学阅读中的兴辞层面/
七、 文学阅读过程的要素/
八、 《平凡的世界》阅读个案/
第九章文学批评/
一、 文学批评及其属性/
二、 文学批评方法/
三、 当前询构式批评/
四、 文学批评的文体类型/
五、 兴辞批评/
文学理论术语词典(知识点)/
进一步阅读书目/
修订版后记/
王一川,1959年生。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讲"文学概论"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审美文化委员会主任。先后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取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语言乌托邦》、《修辞论美学》、《中国形象诗学》、《张艺谋神话的终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文学理论》、《中国现代学引论》等。主编《美学与美育》、《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文学概论》、《大学美学》、《新编美学教程》等。
当年的皇子原来没死,甚至成了今日的太子?庄简心胆俱裂,却逃不得躲不了。太子何时会发现他就是弑母的仇人?庄简又能凭自己的机
唐诗与政治 本书特色 本书以唐诗为例,来考察与论述文学与政治的合度关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说服力。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至少摸索出一些经验教训和规律性...
中国小说史略 本书特色 《中国小说史略(精)/跟大师学国学》是鲁迅先 生编撰的中国**部小说史专*。全书共有二十八篇 ,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
一本书搞懂英国文学 本书特色 朱虹主编的《一本书搞懂英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名著的精缩版。其特点是“精缩”与“原汁原味”兼顾:既不是介绍性的。也不是摘录式的,而是保...
图解摄影乐园-节日之夜 目录 节日之夜摄影其乐无穷节日摄影饶有意义节日之夜是摄影的好极好题材节日之夜拍摄内容真丰富小结夜间摄影的特点夜色摄影*能体现摄影的“光画...
批评与文化理论中的关键问题 本书特色 麦高恩所著《批评与文化理论中的关键问题》没有只是面面俱到地罗列批评和文化理论中著名的学者和运动,而是致力于思考为什么学习文...
中国芳香植物-(上.下册) 本书特色 芳香植物种类繁多,内容涉及面广,本书是在参阅了大量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芳香植物的资源及其利用...
“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 内容简介 正如同巴赫金所言,思想不是独白,而是多种声音的对话交流.借用雷纳.韦勒克在《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六卷中对白璧德的评价,这里...
本书所选文章,基本囊括了张允和写作的昆曲文化散文的精华。编排上,分为“情系昆曲、曲事传鸿、昆曲日记”三个部分,每部分除个
水浒词典 本书特色 水浒词典,让你领略一百零八名好汉的忠肝义胆、快意恩仇、替天行道的英雄气概!水浒词典 内容简介 《水浒字典》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对《水浒传》进行...
在蘭罄的眼裡,他看不到任何嫌惡;在蘭罄身上,他感覺到的只有那一點一點微微散發出來的,對他的眷戀……他一直以為大師兄討厭他
古代文学学用批评范式研究 内容简介 在古代文学批评之中,难易论、家数论、优劣论、正变论等是习见的批评范式。作为“范式”,它具有理论的集约性《宁波大学学术文库:古...
劳伦斯笔下女性的他者角色研究以《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为例 本书特色 本书属于文学研究学术著作。借用波伏娃和黛儿黛儿?斯彭德的女性主义观点,以世界名著劳伦斯的《查特...
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 本书特色 村上春树是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日本小说家。30余年来不仅独步日本文坛,而且声名远播、已为整个文明人类所普遍认可,在宏大叙事缺失...
文学论默识录-附翻译小说 论文拾遗 目录 文学论自序**章 何为文学**节 文化发展之概观第二节 文学成立及发达之原因第三节 文学之两大作用第四节 属于感化之文...
红楼止梦 本书特色 《红楼止梦》:央视新闻主播怒批红楼乱象!以探索法治之真精神廓清百年红学疑案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货币...
心理学与亲密关系 本书特色 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它有以下四个特点:长时间的频繁互动;思想、情感、行为相互依存;共享彼此的物质;将对方视作心理自我的一部分。...
新时期文学简史 内容简介 本书的真实含意应该是“从‘文革’以后到20世纪末中国文学发展简史”,因为太长,就用“新时期文学简史”来替代。但是严格地说,“新时期文学...
中国小说史略 本书特色 《中国小说史略》原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所用的讲义,后结集出版,并被视为鲁迅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这部书以现代的视角解读了中国古...
2006考研政治同步训练1600题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变化要求,针对命题方向、命题特点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