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掌故》**集出版,2017年推出第二集,均已加印,可见颇受读者欢迎。2018年1月,大家期待的《掌故》第三集终于面世,本集中依然名家云集,如郑重、徐文堪、扬之水、白谦慎、艾俊川、胡文辉、许礼平、王培军等十几位当代知名作者,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这一集扬之水先生写侄女、侄女婿两家的上两代,竟曾是战场上以命相搏的对手:“门致中1928年出任国民党宁夏省政府主席,1940年参加汪精卫政权,1944年任华北伪治安军总司令,在冀东曾与李运昌领导的抗日队伍交手,吃了败仗,而且败得很惨。这位年轻的李运昌司令,正是我那侄女的亲爷爷。”好像是时下流行的各种“神剧”的套路。再如郑重先生写唐德刚为张学良做口述史的曲曲折折,*后竟以赵四小姐“吃醋”误解唐德刚而告终。郑重先生感慨:“这故事可以写章回小说了。”又如徐文堪先生写史禄国,王培军先生写晚清奇人郭十公子,申闻先生写民国间的北平风雅盛事,苏枕书女士写傅增湘藏书在日本的流转,都有追寻“旧时月色”的况味。
本集的老作者雪克、胡文辉、白谦慎、艾俊川、刘聪等等仍然出手不凡,雪克先生《往事已矣 记忆留痕——重读戴幼和家祥先生尺牍后》、白谦慎先生《充和送我进耶鲁》,两位记亲闻亲历,虽去今未远,却都极其难得;艾俊川先生钩沉齐白石的“电影生涯”、宋希於先生勾绘张次溪晚年侧影,资料详实,令人难忘;刘聪先生谈吴湖帆、周鍊霞之交往,已进入第二番,两位艺术家的彼此倾慕与纠结,体现的是人性在历史中的温度;而胡文辉先生写“汤尔和的心事”,则体现出作者的卓见。
封面图片为邓之诚小楷顾太清《消寒诗》跋语局部(苏州博物馆藏)。
《掌故》聘请钟叔河、董桥、陈子善、赵珩、白谦慎五位先生为顾问,由百年中华书局诚意推出。一方面,从文章体式和趣味上而言,希冀可以延续晚清民国以来掌故写作的传统,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笔记文体的气脉,打通文史,强调文人高雅的趣味与不俗的境界。另一方面,从内容材料上而言,或亲闻亲历,或考订有据,避免道听途说,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
一
1986年10月,我离开北京大学,前往位于美国东部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由于自小喜爱书法,出国前已经参与了全国性的书法活动,赴美留学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的东亚图书馆查阅港台海外的书法资料,开车在美国东部拜访旅美书法家,为《中国书法》杂志撰写短文,介绍港台和海外书法界的情况。
1988年8月,我和妻子驱车至首府华盛顿。此行的目的除了旅游,便是拜访傅申先生。傅先生时任佛利尔美术馆中国部主任,是著名的书法史学者。早在1982年春,当我还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四年级本科生时,就曾写信向他请教海外书法研究的一些情况。8月6日,我和妻子与住在华盛顿的老同学许之微、张向欢夫妇一起前往傅申先生府上拜访。我带去了两张字请傅先生指教,一件是对联,另一件是小楷。傅先生看了我写的小楷,便说我给你看一个人的字。说着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梅花”展览图录,其中的小楷,特别是中英文参考书目中的蝇头小字,夹杂在英文中间,错落有致,格调极高。傅先生见我赞叹不已,在旁说了一句:“看了这样的字,就知道我们从小就没有写好字。”这个小楷的作者就是张充和先生。这是我**次见到她的小楷,当时也不曾料到,以后和她的认识成为我的人生转折点。
我当时读书学费全免,生活费则靠打工来挣。开学的时候,在学生食堂打工,端盘子,洗碗。寒暑假期间,在房管处打工,搬家具、刷油漆,干的都是体力活。当我打听到本校东亚语言文学系的涂经诒教授开中国书法课时,便毛遂自荐,申请当书法课的助教。结果发现,已有一位台湾来的女士在当助教,暂无空缺。1987年夏天,我正在房管处打工,突然接到涂教授的电话,说那位台湾女士嫁人了,问我是否愿意接她的位子。就这样,1987年秋季,我开始在东亚系教书法。以后,我还曾在耶鲁大学、西密歇根大学、波士顿大学教过中国书法,直至2015年回国。此是后话。
到东亚系当助教后,逐渐和系里的教授们熟了。教中国现代文学的是李培德教授(Peter Li),他的父亲是语言学大师李方桂先生。有一天他告我,他的干妈喜欢写字,干妈的名字叫张充和。原来李方桂和张充和抗战期间住在重庆时就已是好友。我因在傅申先生那里见到过张先生的小楷,印象极深,傅先生也建议我有机会去拜访,便向李教授要了张先生的地址,在1989年1月20日给她写信,希望在5月放暑假时前去拜访。2月1日收到了她的回信:
谦慎先生:
燕生(谦慎按:即徐燕生女士,李培德夫人)、培德早向我介绍先生,十分钦佩。五月间能来舍下一谈,非常欢迎。我虽然在此间教了多年写字(不能说书法),却没编什么讲义,因学生由各系来学,程度十分不齐。开始两周是教点楷书笔法,以后即因人设教,因为只有一学期。说来你不要奇怪,艺术学生倒是写什么都行。只有学中文(指洋人)的不易写得像样,因为深入字典字,方之又方,块之又块。等见面时再谈。
敬祝
安乐
张充和 一九八九年一月廿九日
没想到还没前去拜访,3月5日,在罗格斯大学举办的纪念李方桂先生的学术研讨会上,我就见到了她。张先生个子不大,依稀记得她当时穿着旗袍。研讨会现场发的小册子封面上的字是我用隶书写的,拿给她看,她说不错不错,欢迎你来访。
1989年4月开始,国内局势动荡,海外学子的心境也难以安宁,本来约定5月到张先生家里拜访的计划便一拖再拖,直到9月4日。她家就在耶鲁大学旁边,从罗格斯大学开车过去大约两个小时。
到了她家后,我请她简略地介绍了自己的家世、学书经历、对书法的见解,并看了一些她和师友的书法。师友的字有沈尹默先生在抗战时期写给她的信札和一些册页手卷。她本人的作品中,让人印象*深的是上世纪30年代末在昆明写在旧笺上的两个小楷手卷。它们和我在傅申先生家见到的80年代所作的小字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境界。为梅花展书写的小楷端方古雅,而30年代的小楷则结体欹侧多变,大小相间,错落有致,娴雅中透出几分俏皮。书写这两个手卷时,张充和二十六岁,显示出书法方面的卓越才华。
这两个手卷上的笔画常不连接,气息疏朗空灵,和明代吴门名家王宠的小楷点画有相似,我便问张先生,是否学过王宠的字。她回答说不曾学过,并告诉我,她的表哥也认为她的字与王宠有相似之处,并以为如此写字会折寿,因为王宠英年早逝。讲到这里她笑了:“我表哥七十岁就去世了,我可活得比他长!”那年,她七十六岁,由于长期在舞台上表演昆曲,每日读书写字,她动作敏捷,思维活跃。
在对着大门、通往二楼楼梯旁的墙上,挂着一幅张先生1948年画的青绿山水,画的右下角,钤着一方朱文长方印“充和”。在一本陈世骧先生翻译、她书写的陆机《文赋》(出版于1952年)的落款后,也钤着同一方印,印风古雅生动。我询问印章的作者,她说是乔大壮先生(近代词人、篆刻家)在重庆为她刻的,上世纪60年代意外遗失。言及此事,脸上露出遗憾和思念的神情。我因会刻印,便提出为她摹刻一方。请她给我寄她的书法作品照片时(我在介绍她的文章中要作附图用),附上乔先生所刻印章的复印件,以便依样摹刻。9月28日,我收到了她的信:
谦慎先生:
今奉上乔老图影数个,请不必在意。古人临画临帖亦不必形似。拙书新旧都不足道,更是赧颜者为国内诸法家所阅。为了请教也只好奉上数纸(为阁下所选定者),照片五张,有过小字恐不能翻印,故不寄。中有临《寒食帖》,奉上请教,不必寄国内。所有照片,底片均未得到,惟有耶鲁(云林诗)或可弄到。如不用时请寄还(包括寄国内用后寄还)。
近日小女夫妇搬家来此,家中及心中极乱,未能执笔,待稍定后当书写奉上。
即祝
秋祺
充和上 一九八九年九月廿四日
尊夫人前问候
收到乔老印章图像的第二天,我便开始摹刻。赴美留学时,一个朋友送了几方冻石,其中有一枚和乔老刻的“充和”印大小相仿,不用打磨便可直接摹刻。那时石章的价格远不像今天被哄抬到了很高的地步,我用来摹刻的冻石,并不昂贵,看起来却体面大方。印章只有两个字,当天就摹刻好了。只是美国的邮政系统远不及国内的效率高,9月30日是星期六,只上半天班,10月1日是星期日,邮局不开门,我便在10月2日(星期一)将印章寄出。
六天后(10月8日),张先生收到印章,当即写信感谢:
谦慎先生:
收到摹乔老印,形神都似,“龢”下残缺处,尤甚原印,在上“禾”旁栩栩如飞,叹为观止。即乔老再生,见之必曰:“可以乱真矣。”每听此间艺术人士说,有某人图章,定是真字画,我将以此证明。自一九六五年失去此章,常常思念。今不啻珠还,亦即后继有人,至为欣喜!若需篆书帖,我处有《石鼓》、《秦权》、《天发神谶》等,可代影印。再珍重谢谢。谨祝双安。
充和上 一九八九年十月八日
以后,读了她的一些忆旧文字,才明白为何她“自一九六五年失去此章,常常思念”。这不仅仅因为乔大壮先生是一代篆刻大家,更因为这方印章和她年轻时一段值得永远纪念的经历有关。她在《从洗研说起——纪念沈尹默师》一文中写到,1940或1941年间,她与沈尹默、乔大壮两位先生还有画家金南萱女士曾一起到一位杨姓乡绅的园林雅集。“回城后,尹师转来乔老为我刻的‘充和’二字,在一方红透的寿山石上,尹师又在盒上题‘华阳丹撰充和藏’。可惜1965年去威斯康星大学上课,归途中失去箱子,包括此章在内。”她在另一篇短文《仕女图始末》中,也以真挚的情感怀念着重庆时期的师友。在失去印章二十四年后,我的摹刻之作,多少弥补了她失落原印的遗憾。
想必是得到这方摹印后格外高兴,次日,张先生又给我发了一封短信,这次是用毛笔写在明信片上:
昨寄谢信,谅与此片同到,因今天为节日。所赐章石甚佳,特此致谢。冻中含有松花纹,至美。
谦慎先生
充和 九日
为了感谢我为她摹印,她寄给我一本饶宗颐先生的《睎周集》。1970至1971年,饶宗颐先生应傅汉思教授的邀请到耶鲁大学研究生院访学一年,其间所填一百二十七首词,张先生用小楷抄录,饶先生印成了精美的集子。
收到《睎周集》后,我打电话给她表示感谢,顺便也提到自己准备转行。当时我已快修完比较政治学的博士课程,但1989年夏季国内的局势,使我不想再从事和政治过于密切的研究,原先打算毕业后回国任教的计划也搁置在一边了。罗格斯大学有一个很好的图书馆学院,我打算去学图书馆学,先找个能养家糊口的工作,以后再图发展。当我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张先生后,电话那头,她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说:“你想不想到耶鲁大学来读艺术史系?你若愿意,我会郑重推荐。”近三十年过去了,她说到“郑重推荐”那四个字时稍稍放慢的语速和加重的口气,却依然在耳。听得出来,她在鼓励我做出决定,只要我表示同意,她将会尽*大努力去促成此事。
改变我命运的机缘,竟来得如此突然!
编者、主要作者介绍
徐 俊,1961年生,江苏扬中人。现任中华书局总经理。著有《敦煌诗集残卷辑考》、《鸣沙习学集》等,另撰有《书札中的雪泥鸿迹——中华书局所藏向达致舒新城书札释读》、《附逆之外的梁鸿志——爰居阁谭屑》等。
严晓星,1975年生,江苏南通人,媒体人、学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话》、《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等。
郑 重,1935年生,安徽宿县(今宿州)人,《文汇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谢稚柳传》、《中国文博名家画传:张珩》、《收藏大家》、《海上收藏世家》、《毛泽东与文汇报》等。
许礼平,1952年生于澳门,祖籍广东揭阳。早岁于东瀛编纂《货币书目知见录》、《中国语文索引》。上世纪70年代为香港中文大学编《中国语文研究》。80年代创办问学社、翰墨轩。90年代创办《名家翰墨》月刊、丛刊。现为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著有《旧日风云》等。
扬之水,1954年生,浙江诸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读书〉十年》(全三册)、《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全三卷)、《唐宋家具寻微》、《香识》、《物色:金瓶梅读“物”记》(中华书局即出)等。
白谦慎,1955年生,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现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著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等,编有《张充和诗书画选》、《张充和诗文集》等。
赵龙江,1958年生,北京藏书家。撰有《拾到的知堂遗物》(收入中华书局版《买书记历》)、《史家谢兴尧先生的日记》、《曾是骆驼书屋旧存:徐祖正藏书点滴》 等,编有《螺君日记》等。
艾俊川,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献学、出版史研究学者。著有《文中象外》等,另撰有《不至异国,当得异书》(收入中华书局版《买书记历》)、《过云楼的书画生意》、《傅山致魏一鳌手札编年》、《鉴定金属活字印本的几个方法》等。
王培军,1972年生,安徽枞阳人,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中国诗学、古典文献学研究。著有《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钱边缀琐》,整理《苍虬阁诗集》、《校辑近代诗话九种》、《校辑民权素诗话廿一种》等。
苏枕书,江苏南通人,京都大学博士在读,近年主要关注中日近代文献交流研究。著有《尘世的梦浮桥》、《京都古书店风景》、《有鹿来:京都的日常》、《京都如晤》等。
申 闻, 1982年生,江苏苏州人,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版本目录学、明清文献研究等。著有《访古与传古:吴大澂的金石生活考论》,编有《题跋古今》等。 “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特展策展人,另曾主持策划 “木石缥缃:苏州博物馆藏古籍碑拓特展”、“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等特展。
绝版帝国 本书特色 汉帝国,华夏文明孕育出的强盛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荣耀。它留下了无尽的遗产和谜团:不腐的古尸、神奇的墓葬、无法...
章宜像一颗珍珠镶嵌在新加坡岛的东端,在热带的苍穹下泛着晕光。它微微高出海平面,周围是一条绿带,再向外是蓝绿色的海,接着是
凡人小事八十年 本书特色 人物传记·随笔。《凡人小事八十年》是20世纪中国银行界和金融学界的泰斗资耀华先生的自述及其家人和朋友的追忆文章,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手金...
秦汉西晋中央与巴蜀地方关系研究 本书特色 《秦汉西晋中央与巴蜀地方关系研究》由杨民所著,近几十年来,对巴蜀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饱含着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
《情感学习》内容简介:★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
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朝-全四册-文白对照全译 本书特色 中文世界一部白话全译本。台湾著名学人黄锦鋐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学者合译。译文贴近原著,尽得信达雅之要...
《神的代理人》内容简介:文艺复兴时代反映了两个相互冲突的图景:一方面,这是一片等级森严,强调秩序和宗教的土地;另一方面,这
近几十年大量出土的文献尤其是其中众多的简帛古书,使先秦秦汉时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得到很大改观。然而最基础的古书年代、学派以及
血腥纪事:1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日本侵华的罪行,包括:被难者的血泪、累累血案、日寇暴行录、“无人区”和“万人坑”、“亲历者的诉说”五个部分。血腥纪事:1 目录...
重读近代史 本书特色 《重读近代史》是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维铮先生近几年来读史阅世的感想汇集和理念提升,可谓是先生的代表著作。阅读本书...
王小甫男职称:教授出生年月:1952年7月所属机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历:历史学学士,1982年8月历史学博士,1989年7月任职简历
《起源:万物大历史》内容简介:人类的终极追问中,起源总是一个避不开的问题。世界上有100多种起源故事,几乎所有的人类文化和宗教
《整齐世传》内容简介:本书在汉宋间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视域下,考察前四史人物列传编纂范式的形成;藉由人物列传编纂范式
本书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虽不是全面的东晋
755年-中国历史盛衰之交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编,选择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大背景,以人物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唐朝由兴而盛、极盛转衰的演...
中国近代史 本书特色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以恭亲王奕诉及普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
《五胡录》中文网络世界风行五载的激扬文字,火焰塔打造的五胡十六国历史传奇!《五胡录》以史诗般的气魄、谐趣生动的语言全景式
燕地古城考 内容简介 本项目是*******老年*者文库资助项目之一。燕地大体指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地区。为战*时期燕(匽)*极盛时所占领之地,秦...
《追光者:金国藩九十自述》内容简介:这是中国第一部科学家的口述史。采写者历时三年,通过对传主细致、全方位的采访,掌握了珍贵
《二战经典战役系列丛书:血守斯大林格勒(图文版)》内容简介:斯大林格勒战役以惨烈的巷战而载入史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