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中不仅有关于孔子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本书还设置注释、译文和读解心得。对生僻字进行注音,方便阅读。
璀璨经典,儒家必读。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永恒经典。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二)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①,鲜xiǎn矣②;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③。君子务本④,本立而道生⑤。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人物简介】 有子:即有若。字子有,一云子若。鲁国人。少孔子四十三岁。为人强识好古道。 【注释】 ①孝弟:旧注曰: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子事父;弟,同“悌”,即弟事兄。犯,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②鲜:少。③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式应为“未有之也”。④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⑤道: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仁的思想的内涵。 【译文】 有若说:“为人处事,在家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但又忤逆犯上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有的;不好忤逆犯上但喜好行恶作乱的人,也是从未有过的。君子专心追求于根本的修养,如果根本树立了,那么追求的仁道就可以实现了。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道之根本啊。” 【读解心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命题,被视为 “治国之宝鉴”。孔子所倡导的以孝悌为基础的仁,是宗法血统性的仁,名分等级性的仁,受礼制约的仁。没有礼,也就没有孝了,也就没有仁了。 懂得孝与敬的人,是不会去做逆反之事的。孝、悌是实现仁道的基础和关键,是古代家庭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道德行为规范,从古至今儒家思想都强调孝悌在人伦关系中的维系作用,把孝悌作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流传至今。孝悌,仍然是我们当今社会应该奉行的道德规范,并一直传承下去。 (三)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好。“言”,言语。“巧言”指的是巧舌如簧、能说会道的人。“令”,善也。“色”,脸色,也指表情。“令色”,说的是假装和颜悦色的人。孔子批判那些花言巧语、擅于谄媚奉迎之人少见仁德之心。朱熹《论语集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详尽地述说了巧言令色之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心无德之状,而圣人之言则与此不同,辞不紧迫,炼其重点,故学者要以戒律。②鲜:少。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脸谄媚奉迎的人,仁义之心少见。” 【读解心得】上一则从正面阐述了孔门思想的核心“仁”及“仁”的外在表现孝与悌。这一则,孔子讲仁的反面,即花言巧语、谄媚奉迎。孔子把“巧言令色”叫做“佞”,对此自然是不喜欢的,后面多章多则都有所反映。不巧言令色了,孔子就一定喜欢吗?那些不花言巧语,但是嘴上没度没德、心直口快之人,孔子也不喜欢,比如子路的说话方式,在《论语》的记录中就可见到多次批评他。那么,与此相对孔子喜欢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喜欢少说话或不说话的人(见《子路》)。这一点跟孔子所崇尚的儒家思想有关。 儒家讲求说话应谨慎小心,思虑周全,不可慌说狡说,更不能随便乱说。且要言之有信,不可图一时之快。言语表达得当、行为端庄大方、文质彬彬,是孔子所推崇和要树立的“君子风范”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巧言令色,故弄玄虚,要讲求言行得体、由内而外的温润儒雅,这样就达到了“仁”的程度了。从接收和传承的角度来看,“巧言令色,鲜矣仁”,已经成为一种道德评判标准,影响至今。 从古至今,总不乏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人,说得多做得少、嘴皮子和脸皮子上见高低的人,这样的人不仅自己创造价值不多,还影响整个集体创造价值的情绪和氛围,无仁德之品亦无仁德之行。所以,孔子的箴言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具有很大的现实警戒性。训导不要做花言巧语、谄媚奉迎之人的同时,也要尽量使巧言令色的社会倾向消融掉,实现全社会的儒雅质朴,这也是中华民族德修的一种融贯和体现。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纯粹现象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纯粹现象学通论 目录 第五版编辑前言编者导言导论**编 本质和本质认识 **章 事实和本质 第二章 自然主义的错误解释第二编 ...
季羡林谈佛-图文纪念版 本书特色 季羡林佛教作品白金珍藏版,收录季羡林大师长达半世纪的佛教论著。中国人研究佛教的必读图书,让您轻松读懂佛教。季羡林之子季承首次授...
中国文化要义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得代表作,原书于1949年出版,影响甚大,被一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得经典作品。本书首先从集...
魏源全集(全20册)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岳麓书社出版★ 晚清杰出思想家、改革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魏源存世著作的**次全面整理结集出版★...
犹太教中的柏拉图门徒 本书特色 施特劳斯教你如何着手研读《迷途指津》、希斯金为你讲述迈蒙尼德的哲学观念、看希斯金如何批评施特劳斯……本书汇集了西方著名哲学家的经...
论语 本书特色 李明阳译注的《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
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日常生活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审美角度对明末清初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其艺术精神与历史面貌。为凸显出江南地域与士人身份的特点,本...
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生。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
中国六世纪的心识哲学-真谛《转识论》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介绍: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双色精装典藏版] 本书特色 本书其实是朱光潜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于...
周易尚氏学 本书特色 《周易尚氏学》是对《易经》、《易传》全文的注释。尚秉和继承了象数学的传统,故重在以象释《易经》。其在“说例”节写到...
俄国的东正教与劝诱改宗-争夺灵魂的新战争 本书特色 《俄国的东正教与劝诱改宗:争夺灵魂的新战争》提供了关于从这些篇章呈现的一些重要主题的简短纵览。**部分概述俄...
大六壬指南 本书特色 陈公献编著的《大六壬指南》成书于明末清初,着录于《清史稿·艺文志》,由[明]陈公献、程起鸾、庄公远等数人编撰而成,*后由清陈公献定稿。全书...
老子 庄子 本书特色 《老子·庄子》包含了道家*重要的两部经典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系统,即由论宇宙而论人生,再由论人生而论政治...
《易学入门》被称为“生活易经”。曾有学生在华尔街股市运用张氏易经卦法取得3000倍盈利的战绩。本书是根据1989年5月30日在北京中
唐人书《妙法莲华经卷四》 内容简介 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书法长河中,产生了丰富而多彩的书体以及数不胜数的不朽作品,至今为人所乐道。然而,有一种书体形式,在...
现象学与西方现代美学问题 内容简介 现象学不仅是一种哲学,更是作为一种哲学方法、一种现代的哲学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现象学美学是...
《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包括:《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1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2册)
西藏瑰宝-历代人物造像精选 本书特色《西藏瑰宝》系列图片,首套共八册。所有图版及说明文字,均选自朝华出版社出版的《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画册。《宝藏》画册,...
六壬经典汇要 本书特色 《六壬经典汇要》为中国易学文化传承解读丛书之一。六壬经典汇要 目录 点校前言六壬指南《六壬指南》简介序小引卷一注释心印赋卷二注释指掌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