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以整体性的视野阐述马克思主义170余年来形成、发展和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着重总结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未来趋势,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基本经验,力求为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三卷):马克思主义在论战和研究中日益深化(1875-1895)》主要考察1875年到1895年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此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构想,揭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以史学研究证实了社会形态理论,科学预测了资本主义垄断趋势,扩展了《资本论》视野,突出了唯物史观的辩证法向度。他们指导各国创立工人政党,反对机会主义,科学探索无产阶级斗争策略。这是马克思主义在论战和研究中日益深化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三卷):马克思主义在论战和研究中日益深化(1875-1895)》:在区分民族和民族运动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性质时,马克思恩格斯还特别注重它们对待本民族内部封建反动势力的态度,认为凡是反对国内封建反动势力,把社会推向前进的民族和民族运动就是革命的民族和民族运动,凡是力图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抵制先进的生产方式,甚至把社会拉向倒退的民族和民族运动就是反革命的民族和民族运动。1848年革命爆发时,德国、意大利、匈牙利、捷克等国家的资本主义虽然都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制度的控制和国家割据局面。摧毁封建专制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实现国家独立和统一,是这些国家民族运动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大利民族运动是民族解放、国家统一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紧密结合,因为意大利的大工业还处于襁褓之中,资产阶级的毅力还没有受到它和有觉悟的现代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的破坏,而且由于意大利的分割状态仅仅是由于外来的奥地利的统治才存在下来,君主们又是在这种统治下把暴政推行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占有土地的大贵族和城市人民群众都站在资产阶级这一争取民族独立的先锋战士的一边。“为了使意大利不致因君主制而灭亡,首先就必须使意大利的君主制灭亡。”①在匈牙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进程中,无产阶级人数较少且不够成熟,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中小贵族地主阶级中的激进派要求挣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甚至在大贵族地主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赞成实行部分资产阶级改革。在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引导下,争取独立、自由,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相比之下,南方斯拉夫人、捷克人不仅试图在哈布斯堡王朝君主领导下来解决民族问题,极力维护和巩固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甚至采用历史复古主义,主张恢复奴隶制末期的公社制。对此,恩格斯指出,捷克人、克伦地亚人、达尔马戚亚人等,都力图利用1848年的普遍混乱恢复他们在公元800年时的政治状况。过去一千年的历史应该已经告诉他们,这样开倒车是不行的。因为这是一个荒唐的、反历史的运动,“其目的无非是要使文明的西方屈服于野蛮的东方,城市屈服于乡村,商业、工业和文化屈服于斯拉夫农奴的原始农业。但在这种荒唐的理论之后,还站着俄罗斯帝国这一可怕的现实……在中欧,人所共知,俄罗斯的政策是用种种阴谋手段支持新式的泛斯拉夫主义体系,这个体系的发明*适合于它的目的。”②基于对两种民族运动性质的科学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对待两种民族运动的不同策略。他们坚决支持革命的民族运动,提出只要这个民族运动站在革命一边,不管代表革命的是法国人还是中国人,都要坚决给予支持,并给这些民族运动以理论指导。针对德国的社会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德国的民族运动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将全德国建立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他们坚决支持1848年捷克人民的革命斗争,在《布拉格起义》、《起义的民主性质》等文章中揭露哈布斯堡王朝对捷克人民的残酷镇压,肯定布拉格起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表达了对捷克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情和支持。他们在声援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一项声明中提出,要捍卫意大利争取独立的事业,要和奥地利在意大利以及在德国和波兰的专制统治誓死做斗争。马克思恩格斯还号召欧洲各国人民群众抛开狭隘的民族主义,团结起来掀起一场反对一切剥削阶级和压迫民族的斗争。他们认为,泛斯拉夫主义只不过是“有教养的阶层”、城市和大学、乐队和官吏的人为的产物,打着泛斯拉夫主义旗帜的沙俄是东欧各被压迫民族和所有欧洲人民*凶恶的敌人,参加泛斯拉夫民族运动的广大群众则是上当受骗的。解决欧洲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唯一可能的方法是支持大陆上的运动,同俄国政府殊死决战。对于反革命的民族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则毫不留情地予以反对。针对南方斯拉夫人和捷克人充当“俄国的鞭子”,为俄国利益服务的行为,恩格斯提出,要“对出卖革命的斯拉夫民族‘无情地进行殊死的斗争’,进行歼灭战,实行无情的恐怖主义——而这样做不是为了德国的利益,而是为了革命的利益。”……
本书最初在1990年以英文形式出版,它反映了国际研究方面由于中国人的出场所引发的这些进展以及许多主题和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一
本书首先介绍了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背景,以让我们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成因,然后则讨论了苏格拉底在其受审时的申辩以及“苏格拉底
道家的人文精神 本书特色 见解犀利,异彩纷呈的思想精品极具人文情怀的大家小书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体悟老庄的精粹力作——中华书局《道家的人文精神》道家的人文精神 内...
古镜今鉴-群书治要故事选 本书特色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命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名臣,从经、史、诸子百家著述中整理辑录历代帝王治国理政史料...
刘师培与中西学术 本书特色 《刘师培与中西学术》,正是着重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刘师培。刘师培生于经学世家,自幼承传家学,少年时即“以绍述先业、昌扬扬州学派自任”,...
叔本华人生哲学 内容简介 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
周予同(1898—1981)初名周毓懋,学名周蘧,又一学名周豫桐,浙江瑞安人。少年时代,就读于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创办的蒙学堂。毕
那个世界听到的这个世界的声音 本书特色 与神对话,一问一世界:抑郁的屌丝男,风趣的守护神,这一人一神,有问有答,如说相声般有意思,却又能让人了悟人生。邂逅幽默“...
人生五大问题 本书特色 《人生五大问题》是法国著名犹太作家安德列.莫罗阿的一部代表作,内容涉及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等每个人...
符号、文化、城市(文化批评哲学五题) 内容简介 这本《符号、文化、城市:文化批评哲学五题》汇总了过去十年间我一直关注的三股哲学思潮。首先是对系统性的人类文化哲学...
佛教诸尊全图.胎藏界曼荼罗 内容简介 《佛教诸尊全图:胎藏界曼荼罗》对表现诸佛世界的具体现象“曼荼罗”进行介绍,其佛像涉及“中台八叶院、遍知院、观音院、金刚手院...
申鉴注校补 内容简介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申鉴注校补(繁体竖排中文)》东汉荀悦撰,明代黄省曾注,今人孙启治校补。《申鉴》凡五篇,曰《政体》《时事》《俗嫌》《杂言...
宗喀巴是西藏中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宗教实践导师和诗人。本书是对宗喀巴的生平、哲学和宗教思想以及诗歌艺术成就所作的全面研究。
论语译注 本书特色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
呻吟语 内容简介 《呻吟语》,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撰。吕坤自序云:“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呻吟语》一书,正是吕坤对明代社会国家之弊病进行揭示...
《韩非》讲述了: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简明读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且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的风貌就是深入浅出和
老子正宗 内容简介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
这是一本博杂又有分量的书,内容包括作者的阅读笔记、对专业(神学与文学)的理论思考、对作者喜爱的艺术作品———电影与音乐—
《云冈日记:战争时期的佛教石窟调查》摘录了作者1938-1944年调查云冈石窟时的日记,客观地记述了当时的工作情况与云冈的风貌。《
什么是好生活 本书特色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对生命意义的探究是不是已变成明日黄花?“美好生活”这一古老的问题是否已经烟消云散,沦为技术世界的又一个牺牲品?无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