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原书六卷,今唯有残稿四卷。“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该书以沈氏夫妇生活为主线,盈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时光,以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沈氏夫妇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沈复浮生一世,从生于大富之家,年少顺遂,到家道中落,生活清贫,历尽铅华。幸有妻陈芸为伴,二人有对月饮酒的豪爽,也有荷花煮茶的雅致;有精烹细琢的锦食,也有粗粮淡饭的恬淡。二人感情甚笃,但却因芸病逝阳冥两隔。沈复伤痛而不沉迷,游历山水以遣思妻之情,将清丽笔墨融于《浮生六记》,二百年间,坊间复刻不断。
卷一闺房记乐余生乾隆癸未[1]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2],居苏州沧浪亭[3]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4],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5]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6],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注释】[1]乾隆癸未: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2]衣冠之家:名门望族、官宦人家。[3]沧浪亭:苏州名园,以亭名园。始于五代,后为北宋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4]“因思”句:《关雎》是《诗经》的首篇,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故本书将“闺房记乐”列为首卷。三百篇:《诗经》的代称。[5]以次递及:按次序一个一个地往下写。[6]稍识之无:“之”字与“无”字,相传唐白居易刚生六七月,就能辨识这两字。指识字不多,学识浅陋。【译文】我出生于乾隆癸未年(1763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二日,当时正是太平盛世,而且我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家住在苏州沧浪亭旁。苍天待我,真的是仁厚备至了。苏东坡有诗句说“事如春梦了无痕”,如果我不把我的生平经历用笔墨记述下来,未免辜负了苍天对我的厚爱。忆及《诗经》中的《关雎》是三百篇中的**首,因此我把有关我夫妇生活的内容放在卷首;其他的按顺序往下写。我所惭愧的是少年失学,稍有学识但没有深知,所写的不过是如实地记录所发生的事情。如果要考究文法修辞,无异于要求有灰尘的镜子能够照明一样。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1],即能成诵。四龄失怙[2]。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3]无缺。一日,于书簏[4]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余年十三,随母归宁[5],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注释】[1]《琵琶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2]失怙(hù):失去父亲。[3]修脯:十条干肉为束修,入学时送给老师的礼物。修,束修;脯,干肉。[4]书簏(lù):装书用的竹箱。[5]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译文】我年幼时同金沙的于氏女订了亲,可惜她八岁就夭折了,后来我娶了陈氏为妻。她叫陈芸,字淑珍,是我舅舅陈心余先生的女儿。她天性聪慧,牙牙学语时,口授她《琵琶行》,就能背诵下来。她四岁时父亲去世了,她的母亲姓金,弟弟叫克昌,家里很穷困,四壁空空,一无所有。芸长大后,擅长做针线活,一家三口全指望她做女红度日。后来弟弟克昌上学,也靠她的收入来付给老师酬金。有一天,芸从书筐里翻出一本《琵琶行》,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渐渐学会了识字。在刺绣的空暇时间里,又学会了作诗,其中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佳句。我十三岁的时候,跟母亲回姥姥家,得以看到芸的诗作,不禁感叹她的才思隽秀,然而心中又暗暗担心她的福泽不深。我的心思倾注于她,不能释怀,便对母亲说:“如果为我挑选媳妇,我非芸姐不娶。”母亲也喜爱她柔和温顺的性子,就摘下金戒指交给她,作为缔结婚姻之约。此时正是乾隆乙未年(1775年)七月十六日。……
沈复(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沈复本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曾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沈复前往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兰溪词 本书特色 《兰溪词》是作者雍绪建多年来习作诗词的精选集。书中词牌选取广泛,内容广阔,如《贺新郎》《摸鱼儿》、《苏幕遮》、《满庭芳》等,词作意境悠长,语言...
众声独语-70后一代人的文学图谱 本书特色 《众声独语——“70后”一代人的文学图谱》是“微光-青年...
在光里奔跑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铁轨、一个人走在铁轨上、火车、地铁、躺在铁轨上的人、一个人站在山坡上、影子、低处、高处、开锁人、卓玛、盐、尘、叶子等。在...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李辉英·代表作松花江上 内容简介 李辉英是20世纪30年代较早崛起的东北籍现代文学作家,当代香港著名小说家、学者。原名李连萃,笔名梁晋、叶知秋等...
明末清初诗论研究 内容简介 《明末清初诗论研究》**次将“明末清初”(17世纪)这一时间段“诗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研究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指出了其研...
作者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开专栏“看诗不分明”。“不分明”取自《子夜歌四十二首》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字里行间弥漫
越洋情书(上下) 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蒙娜·德·波伏娃写给美国作家纳尔逊·奥尔格伦的书信集,1997年法国伽里玛出版社首次出版。波伏娃1947年同萨特一起赴美讲学...
第30届青春诗会诗丛:有关可能生活的十种想象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自己的死者、他从身上取下苹果、斯芬克斯圆柱舞、请给我彻底的贫乏、先生,请站起来再死一次...
《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工作手册》内容简介:本书旨在梳理一套进入社区实际开展社区治理的工作方法,通过运用社区营造/社区规划的理念
黑河 本书特色 了一容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作家,他90年代初始发作品,迄今已在全国各大文学期刊发表许多作品,小说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精选》、《北京文...
千只鹤 本书特色 川端先生作为擅长于细腻地观察女性心理的作家,特别受到赞赏。他的这一优秀的才能,表现在《雪国》和《千只鹤》里。川端氏的作品里,纤细连接着强韧,优...
词语诗学.空声 内容简介 本书对作者以前的讲稿进行了汇编,重点考察了当今阅读与出版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并对当前的阅读状况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分析。深入分析了人文科学...
书卷多情似故人-跟大师读经典小品 本书特色 本书收选了多位民国大师和学人关于读书、治学等的文章,是一本难得的关于读书经验和治学方法的大师学人文选合辑。这些文章基...
百年契诃夫-札记与书信 本书特色 对于时时感到精神一物质处于分裂状态的现代人来说,“上帝已经死了”!在契诃夫的世界中,我们却能发现,分明存在着一个“上帝”-对庸...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 1904—1991)美国犹太裔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波兰,1935年移...
作品目录自述(1946年)自述片断(1955年3月)失业的痛苦和探索自然界统一性的乐趣——1901年4月14日给M.格罗斯曼的信生活的一个
塞上行 本书特色 本书报道了百灵庙战役、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西北地区的政治、民族动向,批评了封建王朝及民国政府“传统狭义的消极的民族政策”,提出了解决...
飞虎的咆哮 内容简介 本书以浓重的笔墨聚焦于60年前的中缅印战区的艰苦卓绝的故事,特别是中国上空发生的空战,在战争中,美国的空中勇士们克服重重苦难,参加了中国的...
河上一周 本书特色 《河上一周》忠实地记录了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和哥哥约翰一同乘自造的小船在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游览的过程,以及旅程中的交流和自己由此而引发的联...
校训的故事 本书特色 2014年4月-6月,光明日报推出“校训的故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通过寻访一批知名大学和部分历史悠久的中小学&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