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信》是央视主持人敬一丹继《我遇到你》之后的全新作品,是一部“家世”式的成长记录。这是普通新中国家庭的故事,点点滴滴中有辛酸,有欣喜,但始终伴随着家人的浓浓温情。
在本书中,敬一丹通过“信中信”的方式来讲故事,30篇文章中浓缩了1700封家书,满满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勾勒出随着不同年代而变迁的世间图景,读起来尤为真实感人,仿佛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本书从1950年写起,讲述到今天故事仍在延续,时间跨度68年,涵盖了五代人各自不同的成长历程。无论你是哪个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阅读的过程中回首过往,会看得更清晰透彻,未来的路自然会走得更从容明白。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温情回首之作,看清来时的路,关乎我们未来的样子。
30篇文章,40幅手绘,跨越68年时光,浓缩1700封家书,承载五代人的记忆,再现大时代中的悲喜与离合、纯真与温情。
书中没有高深的论题、传奇的事迹,讲的都是家人之间的点点滴滴,反映新中国家庭的生活变迁。
细节生动,读来令人或会心一笑,或潸然泪下。
本书采用全彩四色印刷,配有精美手绘插图。随书附赠敬一丹写给读者朋友的信。
假如没有姥爷
林林:
给你说说我姥爷的故事吧。
我的姥爷去世时,你才3岁,你可能不记得了。
那时,我在北京读研,遥望东北,默默流泪,向姥爷致哀。
在我们姐弟小时候的家信里,总会出现“姥爷”。这么多年过去了,姥爷带我们走过的日子,仍在眼前。
我姥爷来了。
那是让我惶惑的1968年秋天。
那一年,在几个月之内,妈妈、爸爸、姐姐先后离开家,爸爸去了学习班,妈妈去了干校,姐姐成了下乡知青。每走一个人,家里就空一块,我一点点失去了安全感。家里只剩下我和两个弟弟了,我13岁,大弟10岁,小弟7岁。
那日子怎么过呢?这时,姥爷来了。
姥爷是个大高个儿,但背有点儿弯了;浓眉大眼,但眼角垂下来了。
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我和弟弟们写给妈妈、爸爸、姐姐的信里,总会提到:
我们很好,姥爷也很好;
姥爷不咳嗽了,身体很好;
姥爷给买香瓜了;
我以后一定多干活,不让姥爷生气;
姥爷前几天肚子难受;
姥爷在,我们都不太觉得寂寞。
1970年2月4日,我给妈妈的信:
妈妈,你给姥爷做一身能套棉衣的外衣吧。姥爷在咱家很辛苦,每天做饭,姥爷的衣服有的地方都可以照见影了。
如果家里有布票,我一定给姥爷买。
家里过紧日子,姥爷先给我们立了规矩,花钱得报账。
记得那时,姥爷派我和弟弟们出去给家里买东西,姥爷估摸着预支些钱。等我们完成任务回来,酱油多少钱,醋多少钱,得说清楚,找回来的零钱都得交给姥爷。
有时,找回一分钱,心想,姥爷不会要了吧?但姥爷还是会问:“找的钱呢?”姥爷不识字,只认识数字,却会打算盘,记账靠心记、心算,脑子特好使。
两年后,妈妈终于回家了,姥爷把攒下的200元钱交给了妈妈。妈妈意外,日子这么紧,怎么会攒下钱呢?姥爷说:“就是怕你们再停发工资,孩子们得吃饭啊!”
姥爷有时晚上喝一点点白酒,但从来没有什么下酒菜。冬天里的一天,我给他买了一点儿粉肠,让他喝酒时切上几片。可那天回家掀开锅盖,闻到一股香气。原来,姥爷把粉肠和白菜炖在一起,都给我们大家吃了。那天,吃得很香,心里却很难受。
家里有了大人,我们姐弟有了主心骨、有了安全感。可是,我没想到,姥爷也会失去安全感。
那次,家里遭到搜查,我蒙了,姥爷也蒙了。老的、小的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妈妈在干校为什么失去了自由。姥爷看着他们翻箱倒柜,眼睛里充满了不安。他默不作声,从此,落下一个毛病,头不自觉地晃动,很久都没有好。
1969年冬,我妈妈被派到黑龙江的呼玛县工作队,那里冬天常常零下40多摄氏度。姥爷时时惦记着她,常会在我们写信时,坐在旁边,说上几句,让我们写上。
12月12日,大弟写给妈妈的信,带去姥爷的嘱咐:
妈妈,姥爷说:“你要是上哪儿去坐马车,拿纸把脚包上。买一个新鞋垫留着,等坐马车的时候,再垫在鞋里。省得冻脚。”
那时,姥姥时常要去舅舅家,姥爷就一直守着我们。我隐隐能感受到姥爷的寂寞。
太阳照着窗子,窗框在墙上留下影子。太阳升起,落下,影子随之变化。姥爷常常看着墙上的影子,说:“你看,影子到这儿,是10点。过一会儿,到那儿,就11点了。”
姥爷看着那日影慢慢移动,心里在想着什么?也许想,他的女儿有难,不知何时回家;也许想,他这大半辈子遇到的难。
姥爷12岁就出门为家里谋生了。他说:“那以前,脑子像一盆清水似的,可好使了。后来在大车店打工,没白没黑,迷迷糊糊的。”劳累、贫困、战乱,伴随他的大半生。
姥爷从小失去上学的机会,他当了父亲以后,再穷也供孩子上学,不论儿子、女儿。我妈在学校得了奖状,拿回家,我姥爷高兴的啊,一边把奖状贴在墙上,一边夸着:看我大闺女!
他曾对子女说:“我就是拿着棍子要饭吃,也要供你们念书,长大了能看书就行。”可是,自己不识字,是他ZUIDA的遗憾。
我看书,他抽着烟看着我。过一会儿,他说:“一丹,你给我念念。”我于是念给他听,忘了当时念的啥书,姥爷听了一会儿,说:“别念了。”可能,他听起来没啥意思,他想听的是啥呢?也许是评书、唱本、老故事,杨家将、水浒一百单八将什么的。可那时,那些适合他听的东西,都成“毒草”了。
有了姥爷,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不论是穷日子还是愁日子,他都能找出乐儿,他从年轻时就是这样。我妈妈曾写道:
小时候,爹赶马车风尘仆仆地回家,一进院就喊:“大丫头,车上草里有花!”原来,他在草甸子割草的时候,遇到野花,就留心割下来,捆在草里带回家。因为,爹有七个孩子,五个是闺女,爹知道,闺女喜欢花。
闺女闻声奔来,把草捆打开,野百合!黄花!蓝雀花!闺女一枝枝挑出来,找几个瓶子、罐子,装上水,乐乐呵呵地把花插起来,贫寒的家里立刻就亮堂起来。
爹看着花和女儿说:“好看吧?”女儿看着花想,爹奔波养家那么累、那么苦,还有心思给女儿采花!
果然像我妈说的,姥爷把愁日子过得也挺有趣。
“冰棍——3分钱冰棍——”
吆喝声刚落,就听小弟在院子里冲着四楼阳台大喊:“姥爷!姥爷!”
望下去,小弟正伸出三个手指头,充满期待地看着姥爷。姥爷就随手用夹衣服的小竹夹子夹上3分钱,朝小弟扔下去。小弟的目光紧盯着“目标”,飞快捡起,奔向冰棍!
有的时候,姥爷会逗一下小弟,他用竹夹子夹上小煤核儿扔下去。小弟不知有诈,跑去,捡起,兴奋,失望。楼上楼下逗着、乐着,然后,姥爷再扔下去3分钱,看小弟欢天喜地、心满意足地吃冰棍。这成了爷孙俩的游戏,老少都挺乐呵的。
姥爷不识字,却有见识。
日本侵占东北时,姥爷对孩子们说:“咱们是中国人,不是伪满洲国民。”学校强制学生学习日语,姥爷却说:“日本话不用学,再过两年就用不着了,小日本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文革”时,他看着毛主席和林彪的照片说:“林彪是奸臣。”我听了吓一跳,问:“你咋知道?”他说:“你看吧!”那时,到处都在喊“永远健康”。后来发生了9•13事件,我想起这事儿,姥爷不识字、不开会、不看报,是非忠奸,他怎么看出来的?
姥爷平常唠嗑传下来的话里,更有着民间的智慧:
苦是人受的,亏是人吃的;
穷也不泄气,富也不张狂;
人在难处拉一把;
遇到灾难时,要退一万步想,和更糟的事比,就想开了;愁眉苦脸也是活,欢欢乐乐也是活;
人心要大,什么都能装得下。
姥爷去世的时候,爸爸给我写了一封信:
姥爷去世了,大家都感到悲伤、想念。不过,已经81岁的人了,临终时又是那样安详、平静。人们说,是喜丧,的确也是这样。
现在,我们记着姥爷的好处,经常想着。我和你妈妈被“改造”的几年中,姥爷领着你们仨过,那时的记忆,应该是特别深的。
记得有一张画,名叫《父亲》,画的是一位老年农民,满脸皱纹,可是眼神里看出是那么和祥、慈善,充满了希望。对这幅画你可能也记得,可惜手头找不到了。
我常常想,姥爷,就是那样的人,他就是,朴素而又倔强的人。
在困难的时光,和谁在一起,那个人留下的记忆就会是刻骨铭心的。
林林,你想,假如没有我姥爷,那些日子会是什么样儿?那一定是愁云笼罩的日子,我和弟弟们的性情可能是忧郁的、胆怯的、缺少安全感的,甚至是扭曲的。
幸好,有姥爷在,我们度过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我姥爷—你太姥爷的名字叫:韩忠堂。
一丹姨
2018年1月
敬一丹
1955年生于哈尔滨;小学就读于哈尔滨市文昌、国庆小学;中学就读于哈尔滨市第四十四中学;在小兴安岭清河林区度过四年半知青生活后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毕业后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在北京广播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1988年进入中央电视台。
三次获主持人金话筒奖;主持《感动中国》16年;主持《焦点访谈》20年。
呼啸山庄 本书特色 《呼啸山庄》出版于1847年,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一部小说作品,初问世时,它颇受冷落: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越...
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寄语少年儿童朋友、我的一家、过生日、交朋友、劳动学本领、我爱美丽的大自然、故事迷、鬼子兵来了、功到自然成、有错就改、敬老帮老、过年...
浮生六记精讲 本书特色 ★本书是对《浮生六记》全面精彩的解读。★本书解读者与沈复是同乡,在喜马拉雅、蜻蜓、网易云等平台有一档原创栏目《苏州味道》,且是高德地图苏...
猫腻,著名通俗小说作家。代表作有《庆余年》《间客》《将夜》《择天记》《朱雀记》等。其作品结构大气,文风细腻,受到各界读者的广泛喜爱。曾获新浪原创文学奖、玄幻类金...
唐诗 上-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3 本书特色 许渊冲作为有史以来韵文中译英、法唯一专家,在国际翻译界享有崇高声誉,其翻译作品不仅是世界非中文读者了解...
第一推荐丛书--磨坊信札 内容简介 《磨坊信札》(Les lettres de mon moulin)根据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 (Alphonse Daudet...
2016中国随笔年选 本书特色 《2016中国随笔年选》一如既往地精选2016年度于各大报刊或新媒体公开发表的随笔精品力作,尤其是汇聚了不少名家的佳作,像余光中...
巴金的魅力 本书特色 本书是“陈思和文集”之一种。全书共分为《巴金研究论稿》《巴金研究论稿续编》《巴金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三辑,主要收录了...
《知行合一》内容简介:中国历史上取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就者几希,明代大儒王阳明便是其中之一。他少年丧母,青年染疾
余秋雨-中国文脉(图文版) 本书特色 从时光斑驳的古老文字,发散至迤逦而行的璀璨文学,余秋雨给我们梳理出一条中国文学的灵魂脉络,这是文化中国的生命线,是中华文化...
梦萦未名湖 本书特色 学者作家写的性灵小品文,往往于细微处见真性情。季羡林是国学大师,当然也不例外。本书收入了他所创作散文佳作数十篇,作品包括写人、叙事、杂忆等...
唐宋诗词鉴赏 目录 总序序唐诗鉴赏一、初唐诗二、盛唐诗(上)三、盛唐诗(下)四、李白五、杜甫六、中唐诗(上)七、中唐诗(下)八、白居易九、晚唐诗(上)十、晚唐诗...
一百个中国人的梦:当代青年生活实录 内容简介 《一百个中国人的梦1:当代青年生活实录》讲述了11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中国青年的梦想和寻梦的故事...
桐城派文论选 内容简介 桐城文论,是相对于桐城文派、桐城诗派、桐城赋派的散文、诗歌、辞赋作品相对而言的三个桐城文学流派文学理论的总称。桐城文论,是对整个桐城文学...
名家名著·郑克鲁文集·译作卷局外人 本书特色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的小说成名作和代表作,著名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郑克鲁翻译。作为世界文学名著当中的重量级代表作...
一本书读懂赵玫——赵玫自选集 本书特色 赵玫的作品真切感人,深邃幽远,独具特色的心灵剖白方式和贯穿写作始终的浓郁抒情性,以及其挚爱生活的人文情怀,赋予了作品独特...
《新能源汽车辅助系统检修》内容简介:《新能源汽车辅助系统检修》全面、系统地介绍新能源汽车底盘与车身电气辅助系统,包括暖风与
本书以早期“新诗集”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新诗集”的出版、接受、编撰及历史评价等环节,重视审视“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
牛棚杂忆-季羡林散文新编 本书特色 《牛棚杂忆》是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 写成的。季羡林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他毕生的* 大幸福,是他留给后代的*佳礼品。...
《韩愈诗选》内容简介:韩愈是继李白、杜甫之后的唐代又一重要诗人。韩愈诗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狠、重、奇、险”的艺术境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