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信》是央视主持人敬一丹继《我遇到你》之后的全新作品,是一部“家世”式的成长记录。这是普通新中国家庭的故事,点点滴滴中有辛酸,有欣喜,但始终伴随着家人的浓浓温情。
在本书中,敬一丹通过“信中信”的方式来讲故事,30篇文章中浓缩了1700封家书,满满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勾勒出随着不同年代而变迁的世间图景,读起来尤为真实感人,仿佛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本书从1950年写起,讲述到今天故事仍在延续,时间跨度68年,涵盖了五代人各自不同的成长历程。无论你是哪个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阅读的过程中回首过往,会看得更清晰透彻,未来的路自然会走得更从容明白。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温情回首之作,看清来时的路,关乎我们未来的样子。
30篇文章,40幅手绘,跨越68年时光,浓缩1700封家书,承载五代人的记忆,再现大时代中的悲喜与离合、纯真与温情。
书中没有高深的论题、传奇的事迹,讲的都是家人之间的点点滴滴,反映新中国家庭的生活变迁。
细节生动,读来令人或会心一笑,或潸然泪下。
本书采用全彩四色印刷,配有精美手绘插图。随书附赠敬一丹写给读者朋友的信。
假如没有姥爷
林林:
给你说说我姥爷的故事吧。
我的姥爷去世时,你才3岁,你可能不记得了。
那时,我在北京读研,遥望东北,默默流泪,向姥爷致哀。
在我们姐弟小时候的家信里,总会出现“姥爷”。这么多年过去了,姥爷带我们走过的日子,仍在眼前。
我姥爷来了。
那是让我惶惑的1968年秋天。
那一年,在几个月之内,妈妈、爸爸、姐姐先后离开家,爸爸去了学习班,妈妈去了干校,姐姐成了下乡知青。每走一个人,家里就空一块,我一点点失去了安全感。家里只剩下我和两个弟弟了,我13岁,大弟10岁,小弟7岁。
那日子怎么过呢?这时,姥爷来了。
姥爷是个大高个儿,但背有点儿弯了;浓眉大眼,但眼角垂下来了。
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我和弟弟们写给妈妈、爸爸、姐姐的信里,总会提到:
我们很好,姥爷也很好;
姥爷不咳嗽了,身体很好;
姥爷给买香瓜了;
我以后一定多干活,不让姥爷生气;
姥爷前几天肚子难受;
姥爷在,我们都不太觉得寂寞。
1970年2月4日,我给妈妈的信:
妈妈,你给姥爷做一身能套棉衣的外衣吧。姥爷在咱家很辛苦,每天做饭,姥爷的衣服有的地方都可以照见影了。
如果家里有布票,我一定给姥爷买。
家里过紧日子,姥爷先给我们立了规矩,花钱得报账。
记得那时,姥爷派我和弟弟们出去给家里买东西,姥爷估摸着预支些钱。等我们完成任务回来,酱油多少钱,醋多少钱,得说清楚,找回来的零钱都得交给姥爷。
有时,找回一分钱,心想,姥爷不会要了吧?但姥爷还是会问:“找的钱呢?”姥爷不识字,只认识数字,却会打算盘,记账靠心记、心算,脑子特好使。
两年后,妈妈终于回家了,姥爷把攒下的200元钱交给了妈妈。妈妈意外,日子这么紧,怎么会攒下钱呢?姥爷说:“就是怕你们再停发工资,孩子们得吃饭啊!”
姥爷有时晚上喝一点点白酒,但从来没有什么下酒菜。冬天里的一天,我给他买了一点儿粉肠,让他喝酒时切上几片。可那天回家掀开锅盖,闻到一股香气。原来,姥爷把粉肠和白菜炖在一起,都给我们大家吃了。那天,吃得很香,心里却很难受。
家里有了大人,我们姐弟有了主心骨、有了安全感。可是,我没想到,姥爷也会失去安全感。
那次,家里遭到搜查,我蒙了,姥爷也蒙了。老的、小的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妈妈在干校为什么失去了自由。姥爷看着他们翻箱倒柜,眼睛里充满了不安。他默不作声,从此,落下一个毛病,头不自觉地晃动,很久都没有好。
1969年冬,我妈妈被派到黑龙江的呼玛县工作队,那里冬天常常零下40多摄氏度。姥爷时时惦记着她,常会在我们写信时,坐在旁边,说上几句,让我们写上。
12月12日,大弟写给妈妈的信,带去姥爷的嘱咐:
妈妈,姥爷说:“你要是上哪儿去坐马车,拿纸把脚包上。买一个新鞋垫留着,等坐马车的时候,再垫在鞋里。省得冻脚。”
那时,姥姥时常要去舅舅家,姥爷就一直守着我们。我隐隐能感受到姥爷的寂寞。
太阳照着窗子,窗框在墙上留下影子。太阳升起,落下,影子随之变化。姥爷常常看着墙上的影子,说:“你看,影子到这儿,是10点。过一会儿,到那儿,就11点了。”
姥爷看着那日影慢慢移动,心里在想着什么?也许想,他的女儿有难,不知何时回家;也许想,他这大半辈子遇到的难。
姥爷12岁就出门为家里谋生了。他说:“那以前,脑子像一盆清水似的,可好使了。后来在大车店打工,没白没黑,迷迷糊糊的。”劳累、贫困、战乱,伴随他的大半生。
姥爷从小失去上学的机会,他当了父亲以后,再穷也供孩子上学,不论儿子、女儿。我妈在学校得了奖状,拿回家,我姥爷高兴的啊,一边把奖状贴在墙上,一边夸着:看我大闺女!
他曾对子女说:“我就是拿着棍子要饭吃,也要供你们念书,长大了能看书就行。”可是,自己不识字,是他ZUIDA的遗憾。
我看书,他抽着烟看着我。过一会儿,他说:“一丹,你给我念念。”我于是念给他听,忘了当时念的啥书,姥爷听了一会儿,说:“别念了。”可能,他听起来没啥意思,他想听的是啥呢?也许是评书、唱本、老故事,杨家将、水浒一百单八将什么的。可那时,那些适合他听的东西,都成“毒草”了。
有了姥爷,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不论是穷日子还是愁日子,他都能找出乐儿,他从年轻时就是这样。我妈妈曾写道:
小时候,爹赶马车风尘仆仆地回家,一进院就喊:“大丫头,车上草里有花!”原来,他在草甸子割草的时候,遇到野花,就留心割下来,捆在草里带回家。因为,爹有七个孩子,五个是闺女,爹知道,闺女喜欢花。
闺女闻声奔来,把草捆打开,野百合!黄花!蓝雀花!闺女一枝枝挑出来,找几个瓶子、罐子,装上水,乐乐呵呵地把花插起来,贫寒的家里立刻就亮堂起来。
爹看着花和女儿说:“好看吧?”女儿看着花想,爹奔波养家那么累、那么苦,还有心思给女儿采花!
果然像我妈说的,姥爷把愁日子过得也挺有趣。
“冰棍——3分钱冰棍——”
吆喝声刚落,就听小弟在院子里冲着四楼阳台大喊:“姥爷!姥爷!”
望下去,小弟正伸出三个手指头,充满期待地看着姥爷。姥爷就随手用夹衣服的小竹夹子夹上3分钱,朝小弟扔下去。小弟的目光紧盯着“目标”,飞快捡起,奔向冰棍!
有的时候,姥爷会逗一下小弟,他用竹夹子夹上小煤核儿扔下去。小弟不知有诈,跑去,捡起,兴奋,失望。楼上楼下逗着、乐着,然后,姥爷再扔下去3分钱,看小弟欢天喜地、心满意足地吃冰棍。这成了爷孙俩的游戏,老少都挺乐呵的。
姥爷不识字,却有见识。
日本侵占东北时,姥爷对孩子们说:“咱们是中国人,不是伪满洲国民。”学校强制学生学习日语,姥爷却说:“日本话不用学,再过两年就用不着了,小日本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文革”时,他看着毛主席和林彪的照片说:“林彪是奸臣。”我听了吓一跳,问:“你咋知道?”他说:“你看吧!”那时,到处都在喊“永远健康”。后来发生了9•13事件,我想起这事儿,姥爷不识字、不开会、不看报,是非忠奸,他怎么看出来的?
姥爷平常唠嗑传下来的话里,更有着民间的智慧:
苦是人受的,亏是人吃的;
穷也不泄气,富也不张狂;
人在难处拉一把;
遇到灾难时,要退一万步想,和更糟的事比,就想开了;愁眉苦脸也是活,欢欢乐乐也是活;
人心要大,什么都能装得下。
姥爷去世的时候,爸爸给我写了一封信:
姥爷去世了,大家都感到悲伤、想念。不过,已经81岁的人了,临终时又是那样安详、平静。人们说,是喜丧,的确也是这样。
现在,我们记着姥爷的好处,经常想着。我和你妈妈被“改造”的几年中,姥爷领着你们仨过,那时的记忆,应该是特别深的。
记得有一张画,名叫《父亲》,画的是一位老年农民,满脸皱纹,可是眼神里看出是那么和祥、慈善,充满了希望。对这幅画你可能也记得,可惜手头找不到了。
我常常想,姥爷,就是那样的人,他就是,朴素而又倔强的人。
在困难的时光,和谁在一起,那个人留下的记忆就会是刻骨铭心的。
林林,你想,假如没有我姥爷,那些日子会是什么样儿?那一定是愁云笼罩的日子,我和弟弟们的性情可能是忧郁的、胆怯的、缺少安全感的,甚至是扭曲的。
幸好,有姥爷在,我们度过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我姥爷—你太姥爷的名字叫:韩忠堂。
一丹姨
2018年1月
敬一丹
1955年生于哈尔滨;小学就读于哈尔滨市文昌、国庆小学;中学就读于哈尔滨市第四十四中学;在小兴安岭清河林区度过四年半知青生活后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毕业后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在北京广播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1988年进入中央电视台。
三次获主持人金话筒奖;主持《感动中国》16年;主持《焦点访谈》20年。
2006散文 本书特色 进入二十一世纪,散文创作仍然欣欣向荣、气象万千,成为文学园地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了解到2006年度散文创作的总体概貌,而...
《志摩的诗》内容简介:本书所选篇目来自徐志摩生前自编的三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以及他遇难后友人为其
安妮日记-大家小书洋经典 内容简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历史就是不同文明交融的过程。“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小巧的篇幅容纳了文...
蒹葭苍苍 本书特色 凌力著的《蒹葭苍苍(精)/凌力文集》辑入凌力创作的散文随笔《读史札记》、《看世界》、《创作谈》等。茅盾文学奖是我国长篇小说的*高成就奖,这五...
团购:王小波典藏版(李银河手签)全7册 本书特色 ★ 王小波是目前中国*富创造性的作家,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
心灵卷-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 本书特色 读者编委会集《读者》杂志三十年来的精粹,编录而成“读者35年典藏”系列丛书九本,浸泡在社会斑驳的大染缸中,人的心灵不可避免...
女生徒 本书特色 ·收录太宰治《女生徒》《小丑之花》《阴火》《狂言之神》《叶樱与魔笛》《千代女》《东京八景》等名篇。·被誉为“《人间失格》雏形”的《东京八景》,...
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王尔德的两出喜剧 内容简介 一百多年前,王尔德有两出喜剧相继在伦敦首演,同样轰动文坛,其中的妙语警句,无中生有,匪夷所思,反常偏偏合道,无...
故事新编 本书特色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这些作品的语言秉承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幽...
永生的海拉 本书特色 ★本书荣获亚马逊网站2010年度编辑选书**名芝加哥论坛报核心书奖(非文学类)被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60多家媒体评为年度好书...
马一浮全集-全10册 本书特色 《马一浮全集(套装共10册)》的出版为我们提供厂研究马一浮学术思想体系可靠的权威性文本,可谓意义重大。马一浮全集-全10册 内容...
纽约客随感录 本书特色 书精选收录了作者近年发表的部分随笔和文学评论。文章有的批评或引介西方文学作品及文坛翘楚,如对v.s.奈保尔和诺曼?梅勒的生平轶事的全面描...
毒-韩寒文集-典藏版 本书特色 韩寒文集系列,精装典藏版,装帧精美,值得收藏!韩寒作品语录精选集,集结韩寒的思想精华。《长安乱》《像少年啦飞驰》《三重门》《零下...
国病-民国名家随笔丛书 本书特色 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文学的花园开出了朵朵奇葩,散文随笔便是当时广受关注的佼佼者。白话文的兴起,让文言文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西...
荷塘月色-经典常读 本书特色 朱自清散文以其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荷塘月色》选取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内容都是身边的凡...
《成为作家》内容简介:什么人能成为作家?写作需要天才吗?作家是可以教会的吗?文学创作需要什么天赋、才能和技艺?作家的“黑匣
严歌苓文集 有个女孩叫穗子 本书特色 本书可以从任意一章读起,可以在任何一个结尾处停下,书里藏着萧穗子的十二个故事,或长或短,它们关于爱情、关于父母、关于一只猫...
《艺术市场大趋势(修订版)》内容简介:本书梳理和调研了大量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理论和实例,对艺术品投资及金融服务、艺术品指数
《夜读抄》内容简介:《夜读抄》收了周作人散文四十七篇,可看作文化批判的作品。作者择取“兼具健全的物理与深厚的人情之思想,混
优雅绽放 本书特色 本书为散文作品,由《新民周刊》和上海市妇联联合推出。这是一本五个专栏作家的合集,每个作家都从各自的侧面和角度来诠释“女人&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