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甲午战争》以袁世凯、李鸿章、日本的陆奥宗光、朝鲜的金玉均为中心,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为始,详细讲述了自朝鲜的壬午兵变到甲申政变,从日本处心积虑发动战争到*后李鸿章出面收拾残局,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整部小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客观地描写了那个特殊时代不同利益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刻画出垂老的晚清是如何被青春萌动的明治日本打败的,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追问。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内幕?朝鲜又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
聚焦中、日、朝三国关系
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柏杨高度推崇的历史作家陈舜臣代表作!
*旅日学者李长声倾情翻译并长序推荐!
*穷尽多国秘藏档案,数次考察现场遗迹。史料+文学+实证+推理!以故事说历史,揭开被掩盖的关键细节,还原真实客观的甲午战争。
▲聚焦中、日、朝三国关系,挖掘错综复杂的历史内幕,引发读者思考。本书从甲午战争的时代背景谈起,剖析了战争前后中、日、韩、英、俄、德、法、美各国在东亚的外交活动和利益考量,以清朝的袁世凯、李鸿章,日本的陆奥宗光,朝鲜的金玉均为主要人物,叙述了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事的主要经过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作者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穿插对于历史细节的想象,准确捕捉了当时的时代氛围,描写了青春萌动的明治日本如何打败垂老的晚清,再现了甲午战争爆发前夕错综复杂的东亚政局。
▲叙事小说化,写活历史和人物。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创作历史小说,广泛采用日本、中国、朝鲜三方面的史料,将甲午战争置于整个东亚的国际局势中进行考量,作品呈现出**国界的大历史视野。同时,作者充分发挥小说家的想象,再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塑造了袁世凯、李鸿章、金玉均等左右历史发展的关键人物。
▲全新编校,完整呈现。本书在日本初次出版即成为历史小说畅销书,在评论界亦得到好评,作者陈舜臣是名副其实的“得奖作家”,也是享誉东亚的的历史小说家。本书简体中文本1987年以《大江不流》为题初版,2009年改名《甲午战争》再版,豆瓣评分高达8.0分。此次出版,增补了原译本中删减的部分内容,尽力为读者呈现陈舜臣作品原貌。
**章提督与青年
当时清朝皇帝是载湉。前代皇帝载淳,即同治帝,无子。按中国的命名方法,同辈的兄弟都共有一个字。载湉和先帝是堂兄弟。
载湉谥号德宗,年号光绪,一般称“光绪帝”。
这里,略述一下清末的皇室关系。对于绝对独裁的君主时代,不记住皇室的谱系,就不易摸清历史的脉络。
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为太平天国战争伤透了脑筋。1861年咸丰帝驾崩。他只有一个儿子,名载淳,五岁即位。这就是同治帝,生母是西太后。
咸丰帝的正皇后后来称为“东太后”,生下同治帝的叶赫那拉氏称为“西太后”。
五岁的幼帝尚不能亲政,以先帝的近臣肃顺为中心,一帮皇族想独揽政权。于是,西太后和东太后联合了恭亲王,肃清肃顺一党,开始了两后的“垂帘听政”。东太后是个对权势没有欲望的女人,于是,实权就落到了西太后手里。
幼帝长大后仍被西太后束缚,十九岁时死去。同治帝选皇后时,拒绝了生母西太后的推荐,纳了东太后推荐的女子。由此,两太后反目,西太后同亲生儿子之间也不睦。
据说同治帝是患天花而死,值得怀疑。已有身孕的皇后自杀,也令人不解。民间传说她被西太后谋杀,恐怕是真实的。
同治帝死后,西太后让醇亲王之子——四岁的载湉即皇帝位,这就是光绪帝。他的生母是西太后的胞妹。
光绪十岁时,东太后暴死。“甲申政变”时,光绪帝十三岁。
光绪十四年(1888年),皇帝已经十七岁,明年就将成年。长期独揽政权的西太后口喊“归政”,却没有人相信她。所谓归政,就是停止摄政,由皇帝亲政。
归政仪式定在第二年二月三日举行。“大婚”也要操办。皇后是副都统桂祥之女,她是西太后的侄女。但年轻的光绪帝并不喜欢这位皇后,而喜欢长叙的女儿瑾、珍两人。瑾十五岁,珍十三岁。后来,光绪帝对皇后不看一眼,专爱瑾、珍二人,以致同西太后的关系越弄越坏。
皇帝的大婚在来年。李鸿章家在十一月十五日为女儿菊耦与张佩纶完婚。菊耦二十岁,系后妻赵夫人所生。李鸿章五十得女,爱如珍宝,新郎却是年满四十、结过两次婚的人。
“中堂究竟为了什么呢?把掌上明珠嫁给了年龄大一倍的人?”
“这姑娘的容貌百里挑一,为什么要给人续弦?”
“莫名其妙!”
人们议论纷纷。李鸿章当然也听到一些闲言碎语,但他认为女儿的婚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张佩纶是同治十年(1871 年)的进士。二十二岁中进士,的确是少有的人才。他并不是白面书生,很有血性,但同袁世凯的那种血性可不大相同。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步步晋升。他敢于直谏,遇有奸佞之臣,毫不顾虑,予以弹劾。
当时有所谓“翰林四谏”,他是其中之一。因丁忧退官,一度当李鸿章的幕僚。官复原职以后,一贯主张对外强硬。中法战争之际,被派往福建。因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获罪充军。今年被释放,又成为李鸿章的幕僚。
张佩纶是直隶丰润县人,与李鸿章并非同乡。其父张印塘曾任安徽省按察使,太平天国战争中阵亡。李鸿章之所以器重张佩纶,并非因为他父亲的关系,
而是看中他本人的禀性。
“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幼樵?”
幼樵是张佩纶的字。李鸿章是个拐弯抹角、办事兜圈子的人,而张佩纶则是个直来直去的闯将。
“我也不知为什么,只觉得喜欢他。”李鸿章苦笑着答道。
“莫非因为与你正相反?”
“也不完全是。”
“你很喜欢有血性的人。”
在夫人的头脑里,除了女婿张佩纶,还浮现出那个暴躁小子袁世凯的形象。两者都有血性,但李鸿章更器重张佩纶。
“难道我的身体里没流着血?”
“我可没那么说。”
“你不是说我喜欢同我正相反的人吗?”
“可能血的流法不同。”
“对对,问题就在这儿,血的流法不同!同是有血性的人,幼樵和慰亭两人就截然不同。幼樵这个人,不能当带头的,他的血就是那么流的。”
李鸿章也和夫人一样,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
李鸿章用“带头的”措辞,是为了不致贬低女婿,力求委婉表达而已。
“你说他不能当带头的,是不是因为他不会回头看?”
“对对,幼樵从来不回头看。部下跟上来了,还是没跟上来,他从不回头确认一下,只管自己向前。慰亭知道回过头来照顾,经常回头看一眼,而且把大眼睛瞪得圆圆的。”
“是因为没把握吧?”
张佩纶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而且进翰林院当编修,可说是优中之优,因而本人也颇有自信。和他相比,袁世凯是科举落榜者,尽管环境、条件很好,但本人却不喜欢读书,是自卑感使他不断地回头看一看。
对夫人的问话,李鸿章却只是摇头。
“不,因为慰亭为人狡猾。”
“狡猾?”
“他这个人的血就是这么个流法。如果不狡猾,就担当不了负责的工作。”
“我明白了。”夫人点头道。
她希望丈夫为女婿物色一个较好的位置,因为现在他只不过是丈夫个人的幕僚。不论是出身,还是经历,他都足以担任朝廷的要职。然而,李鸿章却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做幕僚。夫人心存不满,不过如今她总算明白丈夫的真意了。的确,现在就让女婿担当重要职务,恐怕会有闪失的。
“幼樵总归是幼樵,他会有用武之地的。不必为他着急。假如把幼樵作为慰亭的后任派出去,他一定会一筹莫展。”李鸿章说道。
朝鲜正处在俄、日、英、德、法、美等列强的权谋的旋涡中,把张佩纶这样过分自信的直线型人物派去,其结果是不难设想的。他肯定在激烈的角逐中被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
当时的科举是文学考试,进士的才能只不过是在文才方面。在目前的朝鲜政局中,文才能有多大用处呢?
袁世凯任期已到三年,不论朝鲜政府还是外国使节,都不太欢迎他,可能的话,是应该更换的。可是,现在还找不到一个比他更适合的人。
“只要阿菊能生活得幸福就行了。”夫人说道。
张佩纶的**个妻子是大理寺卿朱学勤的女儿,第二个妻子是闽浙总督边宝泉的女儿。两年前,第二个妻子边粹玉也死去。两个妻子都是高级官员的女儿,可能是认为他前途无量吧。李鸿章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作为男子汉,他颇有魅力,但是,不具有担当实际工作的性格,在此乱世,必须把他安插在没有责任的位置上。
飞黄腾达靠他个人的能力已绰绰有余,但人生的幸福不限于高官巨富。李鸿章为女儿选婿,与其说注意的是能力,倒不如说更注意人品。
正如李鸿章所料,他们夫妻的生活是非常美满的。张佩纶有《涧于集》留世,其中,记录了“与妻饮酒,甚乐”“与妻手谈,甚乐”等夫妻间的生活细节。“手谈”,是指下围棋。可以想见夫妻二人面对棋盘,一边亲密交谈一边下棋的情景。
与这对夫妻相比,光绪帝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的。
已经十七岁的光绪帝,看清了他所在的金銮殿是多么暗淡。先帝十九岁驾崩时,皇后已经怀孕,重臣们主张“等待皇太子降生”,但西太后强调“朝廷不可一日无君”,硬把光绪帝塞进皇帝的宝座。
先帝的皇后是不是西太后害死的?即使纯系自杀,也是西太后逼迫的。她的腹中胎儿,是西太后的孙辈,这个西太后竟把自己的孙子杀死了。皇后是东太后推举,同治帝选定的,如果生下男孩即位,幼帝之母必将摄政,政权就会倾向于东太后方面。西太后热衷权势,为了把大权掌握到自己手里,不惜杀死孙辈。她认为,让东太后挑选的皇后生下的孙子即位,不如让自己妹妹生下的孩子即位。
天津的李鸿章私邸华灯高悬之时,北京紫禁城内,光绪帝正忧心忡忡。
(摘自《甲午战争》,第十三章第2节,139-142页)
陈舜臣
华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在日本历史小说创作领域与司马辽太郎并称双壁。他通晓日语、印度语、波斯语、汉语、英语五种语言,作品常呈现无国籍的宏观视野。他的历史作品因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一次次掀起阅读中国史的热潮。
其代表作有《甲午战争》《三国史秘本》《中国的历史》《太平天国兴亡录》等。
获奖记录
1961年8月 《枯草之根》获第7届江户川乱步奖
1968年 获《半日会》神户市民奖
1969年1月 《青玉狮子香炉》获第60届直木文学奖
1970年3月 《重见玉岭》和《孔雀之路》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1971年10月 《鸦片战争实录》获第25届每日出版文化奖
1975年10月 获神户市民文化奖
1976年9月 《敦煌之旅》获第3届大佛次郎奖
1983年10月 《叛旗——小说李自成》(与陈谦臣共译)获第20届翻译文化奖
1985年2月 获第36届广播文化奖
1989年2月 《茶事遍路》获第40届读卖文学奖
1992年3月 《诸葛孔明》获第26届吉川英治文学奖
1993年1月 获第63届朝日奖(创作以中国和日本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1993年3月 获第51届日本艺术院奖
1995年11月 获第3届井上靖文化奖
1996年10月 获大阪艺术奖
1998年11月 获三等瑞宝勋章
中考文言文拓展阅读提分训练-七-九年级通用-附课外文言文译文 目录 课外阅读篇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一、孟母诫子二、田子退金三、子路受教四、曾子杀猪五、曹冲...
《学习的逻辑》内容简介:老师讲课时明明都听得懂,为什么自己做题就不会?高手的学习方法好像互相矛盾,到底应该听谁的?学习已经
苗族简史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族源和迁徒、原始社会及其解体、土司制度时期的苗族社会、改土归流后的苗族社会、鸦片战争后的苗族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等。...
清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本书特色 揭秘历史真相,走出“戏说”误区! 清朝的十二位女性,她们对清朝乃至中国的影响绝绝不亚于“清朝十二帝”,没有她们的清朝将是残缺的。清...
曾国与随国历史研究 本书特色 《曾国与随国历史研究》收集论文23篇,将曾国与随国历史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分成四个部分,即传说时代历史与文化研究、曾随文化若干问题研...
史学方法 内容简介 王尔敏先生曾在台湾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讲授“史学方法”一课,本书即由讲演稿整理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史料处理、史实重建、史学理论、确定选题、安排...
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大秦王朝 本书特色 杨志刚编著的《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大秦王朝)》讲述了中国**个大一统帝国如何崛起又如何崩溃的故事。在周秦之际国家形态转化...
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 本书特色 潘伟著的《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精)》以《王祯农书》为依据,遍寻我国当今遗留的与之相对应的农器及使用场景,并配之以简洁文字,说明...
《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六年级·下册)》内容简介: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年级、每一篇课文都配有若干拓展阅读的文章
《国语》选评 内容简介 当来自戈壁滩的沙尘暴吹袭首都北京时,当克隆技术已达到可以复制人本身时,当生产技术的种种发展造福人类而又反过来每每危及人类时,我们总会不由...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内容简介:本书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
美国宪法为什么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美国宪法是美国社会某一阶级的工具还是所有阶级的工具?美国宪法的至高无上性表现在何处?
谜一般的七支刀-五世纪的东亚与日本 本书特色 石上神宫收藏着一把历史悠久的宝刀——七支刀。传说,七支刀是三世纪中叶由百济肖古王进献给日本神功皇后的,与汉委奴国王...
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 本书特色 一位2500年前的人物,其著述围绕的是发生在2500年前的一场战争。他以及他笔下的那场战争与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他...
宋朝饭局-吃货穿越宋朝必备生存手册 本书特色 宋代是*具生活情趣的朝代,生活情趣*直接的表现在美食。本书是历史专栏作家李开周在《南方都市报》的专栏合集,作者在文...
17世纪,动荡、变幻莫测的欧洲政治生活和混战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对宪政主义的攻击被现代政治所取代。16世纪中叶围绕欧洲主要国家
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全2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世联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
悲风汉朝-微历史 本书特色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像汉朝这样至今还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这么大的影响。从它的崛起,到后来的逐渐衰落,在历史的轨迹上,汉朝是值...
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围绕中古著述中的纬书内容,以及具体政治活动中所体现的纬学思想,探讨中古时代知识、信仰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纬书...
智利史 内容简介 智利是一个盛产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国度。没有专门为历史学家设立的诺贝尔奖,如果有,许多智利史学家都应被列入候选名单。两位智利诗人——加夫列拉·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