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加速的世界中:更快的电脑、市场、时尚、产品周期,甚至连我们的思维、身体也是如此。这一切的变化始于何时?“提速”真的无法逃避吗?更快就一定更好吗?
马克·泰勒将宗教、哲学、艺术、技术、时尚和金融各领域的发展融为一炉,以宏大而丰富的叙事方式,展现了我们时代的一个巨大悖论:曾被认为可以通过节省时间和劳动而解放我们的力量与技术,如今却将我们困在一个永远无法脱身的速度陷阱之中。
我们走得越快,却拥有越少的时间;我们越努力去追赶,却落后得越远。我们所得到的并没有因为速度变快、生产效率提高而变得更多。相反,因为速度变快,人类自身和社会都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在很多方面使得我们得不偿失。勾连“速度痴迷症”与今日的全球资本主义,我们看到,以加速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及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式,正带领着人类社会走向灾难。当然,这一陷阱并非无法逃脱,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重新看待我们的时代和生活。
马克·泰勒是哥伦比亚大学宗教学系教授,早年主要研究欧洲大陆哲学,尤以对克尔凯郭尔、黑格尔和德里达的研究著名。与他的许多哲学著作不同,本书实际上是一本文化史、思想史著作。在书中,泰勒将哲学、技术、经济、网络、教育、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梳理了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史,另一方面又勾陈索引了现代世界诸如交通、通信、摄影、绘画、建筑、金融、IT、人工智能等各行业的发展史,并将两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世界的图景。作者通过大量的资料梳理了许多不同行业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时又能将这种历史的梳理与思想史结合起来,并在哲学上从时间的角度对之做出较为公允的解释。作者这种将历史与思想融为一炉的写法,不仅趣味横生,同时也给人以启发。
——吴增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因为金钱彻夜未眠,所以不受任何约束的市场时间操作,与人类受到诸多约束的生理界限——诸如睡眠的要求、注意力的限度、感官的疲劳等等——之间的矛盾,构成“加速社会”既试图克服又难以摆脱的状况,这种障碍与动力并存的悖论式结构,正是造就本书所要回答问题的内在原因: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
——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时间去哪儿了?这是现代都市人经常追问的问题。尽管凯恩斯所预言的科技与工业化将使人类花越来越少的时间劳动便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已经成为现实,但人类却发明了各种与生活需求和精神追求无关的“垃圾职业”以及与此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文化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忙碌。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营造了将人类所经验的时间“微粒化”的基础设施,使一切坚固和持久的东西都看似烟消云散。马克·泰勒的这部作品从历史、哲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对不断加速而目的地越来越模糊的人类生存处境进行了深入和彻底的反思,指出花岗岩的纹路、海水的潮汐、冰川的凝结与消融、树木的年轮以及人的肉身这些经年累月造就的物理存在都对速度构成着制约,“速度不断创造的世界是不可持续的”(本书第349页),必将导致人类生活世界的大崩溃。这是一部基于对总体事实的宏观把握而写就的匠心之作,值得每一位尚残留着些许反思能力的人士认真阅读。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这部开创性和变革性的作品,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在所生活的这个狂热世界的起源和影响,以及造成金融崩溃、气候变化和全天候经济的日常压力的根源。速度也许不会致命,但是在这本重要的书中,我们了解到它会破坏人类反思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斯蒂芬·科恩(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
在这本精彩而重要的书中,马克·泰勒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像现在这样生活,以及为什么我们会对此感觉如此糟糕。更重要的是,他抽丝剥茧、钩沉索引,给了我们做出不同选择的希望。
——希瓦· 维迪亚那桑(《一切谷歌化》作者)
速度的陷阱
呼叫等待……无休止的电话会议……完全不顾时间地点的强制性视频会议(Skype meetings)……周末紧急出差,只为了一些本可以等到周一再处理的公务……每一件事情都是正好赶上……睡觉时床头也得放着一台iphone……整晚整晚地刷邮件……坐在出租车上正准备与朋友约个晚饭时又因为收到邮件而返回办公室……越来越长的工作日……70、80、90个小时没有休息。在“真实”的时间中,所有的事情都在加速,直到时间本身似乎消失。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在当下这一刻完成。犹豫、延迟或暂停,都可能意味着错过一次机会并给了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速度已成为成功的衡量尺度,更快的食物,更快的电脑,更快的网络,更快的连通性(connectivity),更快的交易,更快的快递,更快的产品周期,更快的头脑风暴,更快的成长,更快的生命。根据速度的福音,快速植根于大地。
这样一个速度新世界是怎样诞生的呢?为什么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无可避免?最明显的答案是:技术。信息、交流和网络技术正在创造一个新世界,而这个新世界转手就把人类生活转变成了自己的模样。根据摩尔定律,电脑芯片的速度每18个月就会翻倍,现在,这一定律似乎同样适用于人类生活。我的生活节奏比我父亲要快,我孩子的生活节奏比我快,而我的孙子们,他们的生活已经被iphone和ipad包围,又比他们的父辈更快。这种情况并不是无根据的推测,而是事实。作为我反思出发点的这些关于速度的例子,都来源于我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真实的家庭生活。他们都是年轻的专业人士,两位是律师,一位是财务顾问,以及一位销售经理,他们的生活都陷入了这种速度的陷阱中。重要的事情在于,这种速度革命,对不同的人而言,影响的方式也不同;速度成为区分社会经济地位的工具,虽然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工具。有些人生活加速了,另外一些则是放缓了;有些人做的比他想做的要多,而另一些则做的不如他想做的多甚至无事可做;有些人“领先”了,有些人则“落后”了。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经济中,“赢家”和“输家”所共享的只有这种速度所创造的不安、焦虑和不满。
高速连接的无所不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技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如说,技术被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和金融(这是最重要的)的力量驱动,同时,技术也被特殊的价值观塑造,这种特殊的价值观拥有一个漫长但却常常隐匿的历史。21世纪日新月异的世界与一种新形式的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是分不开的,这种资本主义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发展成熟。更进一步,当我们溯源历史的脉络,我们会清楚地看到,新教的幽灵仍然飘荡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上空。今天高速发展的金融资本主义,实际上是宗教改革以来新教的救赎经世论(Protestant economy of salvation)世俗化的顶点。如同我们将要看到的一样,约翰·加尔文神意论的上帝(providential God)的看不见的手在亚当·斯密那里,变成了市场经济里看不见的手。如同上帝在恶中创造善、在罪里施拯救一样,市场将人们对私欲的追求转化成了共同善(common good)。货币符号改变了,投资策略也多样化了,但几个世纪以来贸易体系却始终如一。在最初的资本主义形式中,财富要通过出卖劳动力和产品来创造,但在金融资本主义中,财富则通过货币符号的交换和虚拟资产在全球网络中以光速来流通被创造。
传统的实体经济和这种新的虚拟经济的区别就在于速度。由于虚拟资产的整合速度远超实体资产,贫富差距实际上就是速度的差距,而这种差距还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拉大。与期待的相反,高速连接加深了传统的不平等,并且还在不断创造新的不平等。
限制速度不可避免,因为虚拟总是以现实为界。生活的不断加速很快就要接近引爆点,在此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社会、政治、经济、金融、健康、心理和生态等各方面的灾难。也许是我一厢情愿,但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当下的道路已经难以为继,他们现在的生活也愈发难以忍受。速度的代价就是时间,而时间就是生命本身。当所有的事情都开动起来,所有的人都忙得停不下来,就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任何一件事。我们走得越快,我们越没有时间,我们越没有时间,我们就越觉得我们需要走得更快。我们越是努力去节约时间,我们就越是浪费了我们仅剩的一点空闲。伴随着时间的加快,损失也在不断增加,直到我们认识到,一旦时间流逝,它就再难复返。我们作为个体和社会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在于,当大难即将临头时,我们是否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出改变。如果做出改变还来得及,那我们就必须充分地放慢速度来反思,各种价值如何或隐或显地统治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为了人类的生活能够得以幸存,我们必须如何转化这些价值?如果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想要比我们的更好,那他们必须学会一个我们似乎早已遗忘的道理——少即是多,慢一点更好。
关于作者
马克·泰勒 哥伦比亚大学宗教学系教授、系主任。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之一。长期担任《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彭博新闻》等著名媒体的撰稿人,出版著作30部。
关于译者
文晗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斯坦福大学宗教学系联合培养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政治哲学。曾先后于《世界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澎湃新闻》等期刊、媒体发表论文多篇。
创造学说必然会牵涉到神意的学说。“认为上帝是瞬间的创造者一一他一劳永逸地完成所有的工作一一是冷酷和野蛮的,我们不应该与世俗之人一样,尤其当我们看到神的力量的闪现自宇宙之初就持续在场……除非我们能够转向神意,否则我们仍然无法恰当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上帝是创造者。”对加尔文来说,神意并不仅仅是普遍的,它还同时达及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在这一框架下,也就没有命运或者机会这样的事情存在,因为任何事情“都有赖于上帝无处不在的手(ever-presenthand)”。上帝的手当然并不总是可见的;相反,由于上帝的计划是“神秘的”,“事件的真实原因对我们往往是隐秘的”。因此,神意之手是不可见的。由于这不可见的手一直活动,加尔文对神意的解释的逻辑后果就是预定论学说,根据这一学说,上帝选择了某些人得到永恒的救赎并将其他人定以永恒诅咒的罪。神意和预定论学说中蕴含的两个结果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个人主义和潜能论(dynamism)。第一,以一种并不明显的方式,预定论加强了处于路德救赎学说核心的个人主义。上帝是全能的,他与每一个个体都有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的个人关系。第二,加尔文坚持认为神的旨意是无所不在的,而这导致了一种潜能论,这种潜能论打碎了中世纪静态等级秩序的宙。对一些激进的加尔文主义者来说,宗教改革如同创世行为一样,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件,而是持续不断的动态进程。这种不安定状态,既是创造性的又是毁灭性的,它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同时也扩展到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中。
——引自章节:2看不见的手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 年8月26日生,父亲是阿尔巴尼亚建筑商。12岁立志当修女。19岁进入修道院,被命名为...
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 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外界都敬称他为“毓老”而不名。毓老自幼受宫廷教育,末代皇帝溥仪伴读。师从陈宝琛、罗振玉、柯劭、王国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五册 本书特色 出版说明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之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法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历史经验...
唐前锋,广东佛山南海人,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接触漫画,其作品曾获清华大学“首届学生艺术节”一等奖。2009年重拾漫画创作,利用业余时间为《南方...
阿尔费莱德·希区柯克(1899-1980)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他生于伦敦,1925年开始独立指导电影。1939年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
【编辑推荐】★ 继《战天京》十年后,谭伯牛重温晚清历史,独到视角,重磅发布《牛史》★ 冯唐、罗振宇、余世存、张鸣、许知远、和菜头等一致推荐★ 历史没有真相?重要...
《外科十法》释义 本书特色 《传统中医药临床精华读本丛书》是中医古籍图书中由100多种精选而成,主要是针对临床中医各科医师在辨证论治、用药配伍、禁用时间等问题,...
文学巨匠松本清张代表作,社会派推理小说经典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初成之时,大雨不期而至。------------------------------...
【美】斯科特·麦克凯恩(Scott Mckain)国际知名的企业管理领域的专家,美国著名的商业演说家,是“圆桌演讲家”中最年轻的成员,最近被提名加入“销售和市场...
《隔代不隔爱》内容简介:本书集合两年来蔡颖卿开办亲子教养班与孩子和妈妈日日相处的经历,分享老师和隔代“大长辈”两种身份总结
魏文翼,青年作家,十点读书高赞作者。多篇文章全网阅读量达到千万级别,文风清新隽永,鞭辟入理。见识过太多庸碌、无趣的人生,才决定只愿听从内心的指引,把生活折腾得与...
内分泌科精要 内容简介 生物体为了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以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联系细胞间和器官间的功能。神经系统依靠...
獨居,卻不曾感到寂寞獨處,反而不覺得孤單一個人生活二十多年的Chocolat從60歲開始敲打鍵盤,在部落格寫下獨居生活的柴米油鹽在親手布置的小宅裡,用常人視角描...
作品目录第1章 了解JavaScript第2章 开始第3章 语言基础第4章 处理图像第5章 框架第6章 操作浏览器窗口第7章 表单处理第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which includes everyone from voters to journalist...
岛田庄司 Sōji Shimada日本推理小说家。1948年10月12日生于广岛县福山市。1980年以《占星术杀人魔法》出道,之后陆续发表《斜屋犯罪》《异邦骑士...
精彩摘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引自第275页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引自第278页
《战国策》内容简介: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
徐彻,1939年生。中国晚清史学者,中国现代史学者,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学硕士。辽宁古籍出版社前社长兼总编辑,编审,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大学、辽...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在那里度过生命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