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苦难观研究(基于鲁东城市基督徒个案的人类学考察)》通过探讨基督教的苦难观,揭示基督教对苦难的认识以及为人们解脱苦难所提供的途径,并运用宗教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鲁东地区Y市的基督徒做实例的个案调查,力图在对这些典型个案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中国基督徒这一特殊群体在面对苦难时会有怎样的态度和反应,从而揭示中国基督徒苦难观的特点。
《基督徒的苦难观研究(基于鲁东城市基督徒个案的人类学考察)》:他说,两个月前他刚和妻子离了婚。结婚的这四、五年是他*痛苦的时期,也是他真正走入信仰的时期,因为正是这四年多的痛苦成为促使他反思自己信仰的动力。他一直在反思自己与神的关系、与教会的关系,反思理论与现实的关系,试图找准自己的位置,几次都几近崩溃的边缘。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做法,包括他的同学、朋友。他们觉得:“你为什么非要去问什么神的意志、公平、正义之类的问题?竟然还要研究什么神学,费那劲儿干嘛?只去做做礼拜不就可以了?”可是,雷浩宇并不是那种对基督教教义没有基本认知,而只为了得恩宠、进天堂才到教会的信徒(他说,这是很大一部分教友的信教目的);他同样也不赞同他的同学、朋友的做法——在他们那里,神是个让人“舒服”的神(所谓“我去忏悔,他会原谅我;我去敬拜他,他会让我得救”),只是满足信徒自我需求的神,而信徒在忏悔之后依然我行我素。在雷浩宇看来,神是以完全的爱、完全的公义和善来挑战人类生命中有限的爱、公义和善。如果只把神看作与自己一样的“人”试图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那么这种人的痛苦顶多只是一些世俗的烦恼,并非宗教性的痛苦;看看电视、和人聊聊天就可以解脱,根本用不着去宗教中至善、公义的根源——上帝那里寻求答案。而很显然,雷浩宇自认为他的痛苦是一种宗教性的痛苦:一方面,自己处在现实的、不幸的婚姻中;另一方面,在理性中又要不断地探索神的意志、神的公义和爱。雷浩宇说,这四、五年来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痛苦诉求一种终极的解释,但*终他发现:神的意志完全与个人的意志脱节,而且神的意志*终总是让位于人的意志。他说:“如果我们接受这样一个观念:神是一个全善的神,他要通过各种痛苦、苦难来磨练你、帮助你,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痛苦。但事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我接受了这个观念:不管世事怎样变化,一切都是神的安排,我不需要去努力、去挣扎,那实际上这不就成了一种命定论了吗?”所以,令浩宇感到困惑的是,这个自己在当初不愿接受而偏偏带着个人意志走向自己的女人真的体现了上帝的意志吗?他一直在不停地问:“神的意志是什么?我应该怎样去爱?我应该怎样以纯爱的心去面对这样的事情?”可是他发现,爱是不能被强迫的,男女之情也不是靠这种信仰走在一起的。因而,*终崩溃的不是神的教条,而是自己的心灵。雷浩宇在感受自己婚姻的痛苦时,也在坚持不懈地咀嚼、思考着这种痛苦。他一直在质问、博弈上帝的全善、公义和爱,同时也质疑教会对“苦与乐”“善与恶”的关系解释的合理性。他说,教会试图向人解释“苦就是乐,并且苦是一种奥秘,对人有益处”。而教会的这种解释*终又会导致否认“罪”或“恶”。他从自身的痛苦经历中终于得出结论说:“神”是一个假设,是人为了摆脱苦难、满足自身的期盼而做的一个假设。他不相信信仰一个“神”就能解决人生中的一切问题。他认为,信仰只是人遗忘苦难、自我安慰的一种手段而已。但他又确信十字架上的耶稣是真的,因为在耶稣的身上体现了“神”,而人就是“神”。他相信至善的神都在人自身中,所以,真正的神不是基督教的“神”,而是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本身会意识到自己的完善和不完善,而且遭遇苦难时生命自身会产生出应对的力量。雷浩宇说,他现在不再去教堂,也不再向神祷告,而是按照生命本身来生活,力图达到生命自身的本真状态。他认为,这才是实事求是地活真实的生命。因为,真实地感受冷暖、感受痛苦和快乐,这种感受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听了雷浩宇的陈述,笔者一时不知道该怎样评价他的选择。和刘梅一样,雷浩宇也是中国现代城市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知识分子基督徒。但与刘梅不同的是,他是那种谙熟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哲学或神学,人文功底较深的人。他对于所信仰的宗教诉诸更多理性的思考,甚至对其中的宗教仪轨都带着质疑的态度区别对待,而不是像其他信徒一样不加选择地一味接受,并且对于一些宗教仪式和活动也并非一味地热衷和严格信守;他倒是非常关注基督教的学术研究,对于基督教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雷浩宇因自身婚姻失败的痛苦而放弃了基督教信仰,或者应该说,雷浩宇在品尝婚姻失败痛苦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信仰的危机。他在长久地关注和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基督教信仰,并尝试用基督教的理论去挑战现实的生活,但婚姻失败的经历却让他明白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无数次的挣扎之后,他又回到了传统文化之中(显然,他的“按照生命本真来生活”就融合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
张爱辉,女,山东济南人。200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宗教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常年致力于宗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科研成果丰富。
孟子译评 本书特色 王治国编著的《孟子译评》参考了多个权威版本的注释及译文,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大胆采用直译与意译交叉译法,尤其是本书对意译法的精确使用,使《孟...
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 本书特色 《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内容简介:是法国新锐哲学家夏尔佩潘围绕“美”这个主题所撰写的一本旨在激发读者追求...
不惧 本书特色 《不惧》,是铃木大拙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铃木大拙从佛教的源流、禅门公案等着眼,使读者领悟:禅自生活中来,它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本书特色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阅读《佛心领悟...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目录 前言**部分 作为欧洲人根本的生活危机之表现的科学危机1 鉴于科学不断成功,科学危机真实存在吗?2 科学...
戒幢佛学 第3卷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研究我国佛教文学的论文集。其研究深入,内容深奥,是专业研究佛学人员的辛苦结晶所成。戒幢佛学 第3卷 内容简介 在中國佛教史上...
宗教论:第一卷 内容简介 《宗教论》是作者在研究众多关于宗教学的著作基础之上,提出作者自己对宗教所做的定义,并对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重新进行梳理,系统论述了马...
悲剧的诞生-尼采文集 本书特色 尼采在书中独创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一对重要概念,借此为切入口,以独特的视角和睿智的语言,重新阐释古希腊文化,进而探讨艺...
跨过渭河,穿过能生长麦子、玉米和水稻的田地,向南很容易找到一个个山丘,那里长满蒲公英和何首乌,那里鸟儿在山谷中对唱,从这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本书特色 为了纠正学人追求神通,执着妄想,误入歧途的毛病,本书摘录了《印光法师文钞》中防止修行出现偏差的内容,让学人增加识别能力,不要被社会上...
普天佛香-宋辽金元时期佛教 本书特色 丛书的五大特性:1、知识性:体系完整,读者可全面的了解中国佛教文化;2、鉴赏性:图片精美,文字具有可读性;3、实用性:贴近...
两汉思想史 本书特色 《两汉思想史》是徐复观晚年的著作,一共三大卷。以不同时期论文,相继杂纂而成,他于1972年出版的《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作为我们现在看...
佛眼观处世-大师谈世事 本书特色 用佛的智慧透悟人生真谛,解答当下困惑,指引人生出路;用佛的视角揭示生命真相,坦然面对生死,积极把握今生。 佛学,是祛除我们心中...
读易随笔 本书特色 《易》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义理深奥的作品,作者采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其中之奥妙,并将其运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事例,力图使《易》通俗化,大众化。本...
生死攸关-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 内容简介 李贺以“诗鬼”著称,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而又颇多争议的诗人。本书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切入,借鉴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宗...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卷一)-概说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原始宗教信仰,儒释道以及后来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
陶伯斯(JacobTaubes,1923-1987)出生于犹太教家庭,曾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研习宗教学,于1947年在瑞士苏黎
四书五经 本书特色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对中国在政治、思想、学术、文化诸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论语》本义新解 本书特色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手资料,学习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论语》是必读课本。本书按照孔子的思想内容和体系...
胡塞尔著作集 第6卷经验与判断/胡塞尔著作集(第6卷) 本书特色 《经验与判断》是胡塞尔三部逻辑心理学的*后一部,前两部是《逻辑研究>和《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