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苦难观研究(基于鲁东城市基督徒个案的人类学考察)》通过探讨基督教的苦难观,揭示基督教对苦难的认识以及为人们解脱苦难所提供的途径,并运用宗教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鲁东地区Y市的基督徒做实例的个案调查,力图在对这些典型个案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中国基督徒这一特殊群体在面对苦难时会有怎样的态度和反应,从而揭示中国基督徒苦难观的特点。
《基督徒的苦难观研究(基于鲁东城市基督徒个案的人类学考察)》:他说,两个月前他刚和妻子离了婚。结婚的这四、五年是他*痛苦的时期,也是他真正走入信仰的时期,因为正是这四年多的痛苦成为促使他反思自己信仰的动力。他一直在反思自己与神的关系、与教会的关系,反思理论与现实的关系,试图找准自己的位置,几次都几近崩溃的边缘。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做法,包括他的同学、朋友。他们觉得:“你为什么非要去问什么神的意志、公平、正义之类的问题?竟然还要研究什么神学,费那劲儿干嘛?只去做做礼拜不就可以了?”可是,雷浩宇并不是那种对基督教教义没有基本认知,而只为了得恩宠、进天堂才到教会的信徒(他说,这是很大一部分教友的信教目的);他同样也不赞同他的同学、朋友的做法——在他们那里,神是个让人“舒服”的神(所谓“我去忏悔,他会原谅我;我去敬拜他,他会让我得救”),只是满足信徒自我需求的神,而信徒在忏悔之后依然我行我素。在雷浩宇看来,神是以完全的爱、完全的公义和善来挑战人类生命中有限的爱、公义和善。如果只把神看作与自己一样的“人”试图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那么这种人的痛苦顶多只是一些世俗的烦恼,并非宗教性的痛苦;看看电视、和人聊聊天就可以解脱,根本用不着去宗教中至善、公义的根源——上帝那里寻求答案。而很显然,雷浩宇自认为他的痛苦是一种宗教性的痛苦:一方面,自己处在现实的、不幸的婚姻中;另一方面,在理性中又要不断地探索神的意志、神的公义和爱。雷浩宇说,这四、五年来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痛苦诉求一种终极的解释,但*终他发现:神的意志完全与个人的意志脱节,而且神的意志*终总是让位于人的意志。他说:“如果我们接受这样一个观念:神是一个全善的神,他要通过各种痛苦、苦难来磨练你、帮助你,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痛苦。但事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我接受了这个观念:不管世事怎样变化,一切都是神的安排,我不需要去努力、去挣扎,那实际上这不就成了一种命定论了吗?”所以,令浩宇感到困惑的是,这个自己在当初不愿接受而偏偏带着个人意志走向自己的女人真的体现了上帝的意志吗?他一直在不停地问:“神的意志是什么?我应该怎样去爱?我应该怎样以纯爱的心去面对这样的事情?”可是他发现,爱是不能被强迫的,男女之情也不是靠这种信仰走在一起的。因而,*终崩溃的不是神的教条,而是自己的心灵。雷浩宇在感受自己婚姻的痛苦时,也在坚持不懈地咀嚼、思考着这种痛苦。他一直在质问、博弈上帝的全善、公义和爱,同时也质疑教会对“苦与乐”“善与恶”的关系解释的合理性。他说,教会试图向人解释“苦就是乐,并且苦是一种奥秘,对人有益处”。而教会的这种解释*终又会导致否认“罪”或“恶”。他从自身的痛苦经历中终于得出结论说:“神”是一个假设,是人为了摆脱苦难、满足自身的期盼而做的一个假设。他不相信信仰一个“神”就能解决人生中的一切问题。他认为,信仰只是人遗忘苦难、自我安慰的一种手段而已。但他又确信十字架上的耶稣是真的,因为在耶稣的身上体现了“神”,而人就是“神”。他相信至善的神都在人自身中,所以,真正的神不是基督教的“神”,而是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本身会意识到自己的完善和不完善,而且遭遇苦难时生命自身会产生出应对的力量。雷浩宇说,他现在不再去教堂,也不再向神祷告,而是按照生命本身来生活,力图达到生命自身的本真状态。他认为,这才是实事求是地活真实的生命。因为,真实地感受冷暖、感受痛苦和快乐,这种感受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听了雷浩宇的陈述,笔者一时不知道该怎样评价他的选择。和刘梅一样,雷浩宇也是中国现代城市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知识分子基督徒。但与刘梅不同的是,他是那种谙熟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哲学或神学,人文功底较深的人。他对于所信仰的宗教诉诸更多理性的思考,甚至对其中的宗教仪轨都带着质疑的态度区别对待,而不是像其他信徒一样不加选择地一味接受,并且对于一些宗教仪式和活动也并非一味地热衷和严格信守;他倒是非常关注基督教的学术研究,对于基督教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雷浩宇因自身婚姻失败的痛苦而放弃了基督教信仰,或者应该说,雷浩宇在品尝婚姻失败痛苦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信仰的危机。他在长久地关注和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基督教信仰,并尝试用基督教的理论去挑战现实的生活,但婚姻失败的经历却让他明白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无数次的挣扎之后,他又回到了传统文化之中(显然,他的“按照生命本真来生活”就融合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
张爱辉,女,山东济南人。200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宗教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常年致力于宗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科研成果丰富。
日本学者岛邦男先生是当代最著名的甲骨学者之一,在日本第一个以甲骨文论著获得博士学位。本书为作者20余年间根据甲骨分期整理全
佛教诸尊全图.胎藏界曼荼罗 内容简介 《佛教诸尊全图:胎藏界曼荼罗》对表现诸佛世界的具体现象“曼荼罗”进行介绍,其佛像涉及“中台八叶院、遍知院、观音院、金刚手院...
《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为佛教空宗最重要的经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此经中的一句名言。经文总约260余字,却统摄了600卷《大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0 本书特色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编著者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是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
本书内容涉及颇广,包括心诺斯替教、印度教、炼金术、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并讨论了古代帝王的宗教政策和近世哲学家、文学家的思
大智度论的故事 内容简介 《大智度论》是《大论》与《智论》的简称。中国从北周时代起,就有注释的典籍在流通,尤其隋、唐时代*多。在日本首推奈良时代和江户时代阅读*...
《学佛群疑》是《正信的佛教》的续篇,文字浅显流畅,解答精辟详细,是学佛入门的必读经典。佛教相信神通和异能吗?相信风水算命
禅的光年 本书特色 禅的光年:读佛即是拜佛,学禅即是修身,禅是*好的心灵导师。浙江佛教协会会长怡藏法师倾情作序,《这个和尚有点萌》作者延参法师诚挚推荐!禅 *非...
生死思考-一位资深临床医师对生命最后时日的理性见证 本书特色 雄踞澳大利亚畅销书榜十年,感动整个澳洲。畅销全球22个国家,中国大陆首次出版。真实、震撼、温情,告...
中国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逻辑思潮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运用“文化学的方法”、比较方法、“时段理论”等方法,以中国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逻辑思潮为研究对象,探讨西方逻辑东渐与...
易经的智慧-5 本书特色 《易经的智慧》系列丛书共六部,本书为第五部,由同名电视讲座整理而成。《易经的智慧1:从开天辟地到师忧比乐》,从乾坤定位开始展开,讲述始...
吉尔松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比较偏重对马里坦和卡尔·拉纳的研究,不仅发表了一系列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相关学术论文,甚至还出版了相关专著。相...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本书特色 儒道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它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感情和强大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均...
圣经的故事-房龙 本书特色 《圣经的故事》:深奥的教义、复杂的戒律,在房龙的笔下,变得显浅易解,这正是读者喜爱他的原因,也是《圣经的故事》畅销至今的原因。圣经的...
墨子 本书特色 《墨子》:道德和幸福相调和,此墨学之特色也。——梁启超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我想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
易学漫步 内容简介 简介《易经》这部书幽微而昭著,繁富而简明。五千年间,易学思想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生哲学。《周易》经传符号单纯(...
周易述(上下册) 本书特色 惠楝於易學,造詣尤為深邃。所撰周易述二十三卷,以简陝、虞翩為主,而參以酈宏、床咸、干賡諸家之說,自為注而疏之。一切唯漢易是從,不敢有...
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 本书特色 学问分一中西,于中西知识的发展都无甚好处,王闰节学兼中西,一向不分中西面只按照问题的需要来讨信哲学,对此我一直深有志同道合...
占有论:历史新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对历史与心理、生命的本质是占有、占有和人的心理、混血现象、中国的权力场、中国的考场、欧洲的神场、中国的农本和家本、中国的静势和...
混元仙派研究 内容简介 混元仙派是明代较为重要的民间宗教派别,它源于道教,又吸纳了儒教、佛教的元素,自成体系,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它所提出的仙人—祖师传法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