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写的自传体散文。书中记叙了沈复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文字清新率真,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飘零他乡,悲切动人。后冠以“晚清小红楼”的美名,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 这是沈复写给妻子芸的情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品位。该书自出版至今,已流传世间百余年,深受后世文人推崇,成为经典之读物,影响甚大。
★张颐武教授、余中先教授、冯唐诚挚推荐译本。
★选开明书店“民国”遗本为底本,考以《雁来红丛报》本、林语堂英译本重新点校。
★流传世间百余年之经典,沈复为芸娘书写的绝美情书。
★林语堂、俞平伯、鲁迅、胡适等文学大家钟爱推崇。
★文中精选已被收录人教版语文课本;汪涵多次推荐。
★封面绘图由知名插画师度薇年倾力绘制,彩插为LOFTER高人气插画师忘川山人起笔。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芸”。
★随书附赠精美古韵主题书签: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前言Ⅰ
[译文]
卷一闺房记乐001
卷二闲情记趣035
卷三坎坷记愁055
卷四浪游记快087
[原文]
卷一闺房记乐147
卷二闲情记趣171
卷三坎坷记愁185
卷四浪游记快207
1.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2.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3.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
4.余曰:来世卿当为男,我为女子相从。
5.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6.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7.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8.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卷一??闺房记乐
我出生于乾隆癸未年(1763年)的冬天,十一月二十二日。恰逢太平盛世,又生在苏州沧浪亭畔文人士族之家,老天对我的厚待,也算是极致了。
苏东坡有句诗说,“事如春梦了无痕”,倘若这平生的岁月浮光,不做些笔墨记录,未免有些辜负苍天的厚爱。《诗经》三百余篇,却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为首,如此想来,我不妨也先说说夫妇之事,随后再谈其他。惭愧的是,我年少时没能好好读书,学识不高,所能做的也不过是记录一下实情实事,如若人们要挑剔我辞藻与语法上的毛病,那可算是对着一面原本就脏的镜子,非说它不够明亮了。 幼年时,我与金沙于氏订过亲,而她八岁就夭折了。
后来,我娶了陈氏。陈氏名芸,字淑珍,她是我的表姐,舅舅心余先生的女儿。芸自小就非常聪慧,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家里人教她念《琵琶行》,她很快就能背诵出来。可不幸的是,她四岁时丧父,只留下她和母亲金氏、幼弟克昌面临家徒四壁的困境。芸稍大了点,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她擅长女红,以纤纤十指的劳作养活一家三口,同时坚持供弟弟克昌从师就学,从未拖欠给他的学费。
有一天,她从书箱里看到一册《琵琶行》,便循着幼时零碎记忆,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了下去,从此开启了识字之途。在做刺绣活儿的时候,她也慢慢试着吟咏诗词,作出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
我十三岁时,随母亲回娘家省亲,遇到了芸。彼时两小无猜,相聚甚欢,她拿了自己写的诗给我看,我惊叹于她才思隽秀,但心底不免担忧:慧极必伤,这样玲珑剔透的人儿,怕是福薄。我对她的牵念既起,便难以释怀,于是对母亲说:“如果你要替我挑一位妻子,那我非淑珍姐不娶。”
母亲也很喜欢芸的柔和性子,随即就摘下自己的金戒指赠予芸,订下我和她的婚事。那一天,是乾隆乙未年(1775年)农历七月十六日。 那年冬天,正赶上我的另一位表姐,也就是芸的堂姐出嫁,我便又一次随母亲回了娘家。芸和我同龄,但比我大十个月,幼时我们惯以姐弟相称,因此再相逢时我仍唤她“淑姐”。
家中有喜事,满室华服彩衣,唯独芸一身素净打扮,只有鞋子是新的。我留意到她的鞋子绣工精巧,便去问她,她称是自己所做。我这才意识到,她不只在诗词笔墨中留有慧心,在日常事务上亦有天赋。她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一美中不足之处,是微露的两齿,这或许不是福相。但她身上散发的那种缠绵娇美的仪态,令我深深着迷。
我问她要诗稿看,发现有的仅有一联,有的是三四句,多数未成完篇。问她原因,她笑着解释:“我没有老师教我诗文,希望能有一位亦师亦友的知己帮我推敲,完成这些诗句。”当时戏笔,我在她诗册上题了“锦囊佳句”,那是唐朝诗人李贺的典故。并没有意识到,李贺英年早逝,而芸夭寿的命运,已在此刻埋下伏笔。 当天晚上,我随送亲的队伍一直到了城外,回来时已是半夜。我饥肠辘辘,想要寻些食物果腹,仆女端来了枣脯,我嫌甜。芸便悄悄拉了拉我的袖子,我随她到了她房间,才发现她私下藏了碗暖粥,还有几碟小菜。我正欣然举筷欲食,忽然听到她堂哥玉衡在外面叫唤:“淑妹快来!”芸急忙关门,嘴上搪塞:“我累了,要睡觉了!”玉衡却挤门而入,看到正要吃粥的我,瞅着芸取笑:“方才我要粥,你说没了,原来是要藏起来专门招待你夫婿啊!”芸大窘,落荒而逃,家里上上下下都起哄而笑。我也情急之下带着一名老仆人先行回家了。自从吃粥被嘲后,我再去芸家里,她总会躲着我,我知道她是怕别人笑话。 乾隆庚子年(1780年)正月二十二,芸嫁到了我家,花烛之夜,我瞧见她的身材仍和从前一样纤弱瘦怯。我揭开她的头巾,彼此相视嫣然。
喝过交杯酒,我们并肩而坐,一起吃夜宵,桌底下,我悄悄握住了她的手腕,掌中柔若无骨的纤细,指间温热滑腻的感觉,让我的心怦怦直跳。我让她多吃点,她却说,她还在吃斋期间,已经坚持了数年。我暗自估量,她开始吃斋的日子,正是我出痘的时候,原来她竟是在为我祈福。感动之余,我笑着恳求:“如今我已经不出痘了,容貌光鲜无恙,姐姐是不是可以从此开戒了?”芸眼里含笑,点了点头。
两天后——即正月二十四,是我姐姐的出嫁日,而二十三是国忌,不能奏乐,所以家里安排在当晚为姐姐设宴送嫁,芸出席陪同。我则在洞房与伴娘喝酒猜拳,整夜惨败,*后大醉而眠。等我第二日醒来时,芸已在梳妆了。 这天,亲朋好友络绎不绝,我们一直忙于招呼,到了晚上,音乐才开始演奏起来。
过了夜半已是二十四,我作为小舅子给姐姐送嫁,回来时已经凌晨三点,房间里静悄悄的,烛火微弱。我偷偷进了房,瞅见仆女正倚着床打盹,芸已经卸掉了妆容,但还未入睡,红烛之下,她微微低头露出粉颈,不知在看什么书,十分入迷。我抚着她肩膀说:“姐姐连着累了这么多天了,怎么还这么孜孜不倦?”
芸连忙回头站起身:“我本打算睡了,可从书箱里翻出这本书,看着看着就全无困意了。我很久前就听说过《西厢记》,今天才**次读到,真不愧是才子佳作,只是这风格未免有些尖酸刻薄。”我笑道:“正因为是才子,所以笔触才尖酸刻薄。”仆女在一旁催促我们上床睡觉,我让她先关门离去。随后我在芸身边坐下,彼此聊天调笑,仿佛密友重逢。我戏闹着探入她的怀中,她的心跟我一样,也是怦怦直跳,我俯到她耳边问:“姐姐的心为什么跳成这样?”
芸回眸一笑,刹那间,情丝缭绕,入人魂魄。我将她拥入帷帐,只恨春宵苦短,不觉间转眼天亮。 作为新嫁娘,起初芸非常沉默,成天也不见她生气,谁和她说话,她都微笑相迎。她对上恭敬,对下谦和,将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半点闪失。每天看到窗外晨光初现,她就急忙披衣起床,仿佛有人在催促命令她似的。我笑她:“如今和当初你给我留粥时不同了,你为何还怕别人嘲笑?”芸说:“我当日藏粥招待你,成了笑柄。但如今我这么做不是怕人笑话,而是怕公婆说我这个儿媳懒惰。”我虽然很想让她睡在身边,但也钦佩她的贤惠,因此便随她早起了。从此,我们耳鬓厮磨,形影不离,彼此间爱恋的情意远非言语能够形容。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已过一个月。当时,我的父亲稼夫公在绍兴府会稽县衙做幕僚,专门派人接我到武林[]①赵省斋先生门下学习。先生循循善诱,我今天能提笔书文,也都是他的功劳。我之前回家结婚时,跟先生说好婚礼一结束就会回去继续学业。可真正收到父亲的消息时,心里不免甚是怅然。我担心芸会伤心落泪,但她反而强颜欢笑劝勉我,替我整理行李。只有当晚,我觉察到她神色稍有异常。临行时,她悄悄叮嘱我:“出门在外没有人照顾你,你自己凡事当心。”
我登船离岸时,正逢桃李争妍季节,但我却恍如失群的林鸟,只觉天地失色。到了书馆之后,我父亲就渡江东去了。
三个月的时间,却像十年一样漫长。芸虽然时常写信过来,但都是我去两封她回一封,信里也多半是勉励字句,其余也都是些浮淡客套话,这让我很是怏怏不乐。每当竹院里起风,窗外芭蕉衬着一轮明月,我总是对景思人,梦魂颠倒。先生知道我的情况,就写信告诉了我父亲,并给我出了十道题,让我暂且先回家一趟。我开心极了,像戍守边疆的将士被宽赦回乡一样。
登上回家的船,我反而觉得每一刻都如一年那般漫长。到家后,我先去向母亲问安,然后回到自己房中。芸起身迎接我,我们执手相看,一时无言,只觉彼此的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交缠在一起。我的耳朵“嗡”的一声,都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时值六月,屋里闷热非常。幸运的是,我们住在沧浪亭爱莲居的西侧隔壁。板桥上有一间临水的庭轩,名为“我取”,此名出自“清斯濯缨,浊斯濯足[]①”,意思是,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总之随我心而取其用,好坏自定。屋檐前有一株老树,浓荫覆窗,把人脸都映得发绿。对岸游人往来不绝。这是我父亲稼夫公垂帘[]②宴请客人之处。
我得到了母亲的允许,带芸到这里过夏天。天气热,她就停了女红,终日陪伴我看书论古,赏月品花。芸不善喝酒,即使硬让她喝,*多也只能喝上三杯,我教她玩“射覆[]③”酒令游戏,谁输谁喝酒。在我看来,人世间*快乐的生活,莫过于此。
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少年随父游宦读书,十九岁入幕,自此四十余年流转于各地。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笃,中年遭家庭变故,曾旅居外地。虽历经坎坷,仍不改其乐。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记录了其浮荡世间、悲欣交集的大半生经历,自出版后流传世间百余年,深受后世文人推崇,成为经典之读物,影响甚大。 译者简介:
景行:作家。1984年生于江苏,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走过大半个地球,闲来不辍笔耕。贪恋围炉夜话的温暖,亦享受独自远行的自由。
万能鉴定士Q的事件薄-1 本书特色 不断侵蚀东京23区,令人悚然的“力士贴纸”,是谁,为何而贴?探寻谜底的年轻周刊杂志记者小笠原,与拥有猫一般锐利魅惑双眸的美女...
剪烛集 本书特色 《剪烛集》是冯其庸先生所著怀念学界师友的文章。主要是对文人学者及艺术家的回忆、悼念、挽歌和赠歌。或由序文忆人,或由忆人论文,或追忆其...
黄孝阳-乱世 本书特色 川地南坪镇,一座荒诞之城,一片乱世群像。这个群像中有国军将领,有特务,有地下党,有袍哥行会,有草寇悍匪,有地痞无赖,包含了民国末年一个江...
空桶时代-陈四益杂文自选集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杂文家陈四益一百余篇杂文精品。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寓言、世相、读史、谈文、怀人、赘言。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反思,...
八十一梦-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张恨水卷 本书特色 《八十一梦》是张恨水先生在抗战期闻影响*大、*受欢迎,也是大后方*畅销的长篇小说。文学界盛赞该书是一部“奇书...
情为何物-一生必读的66首爱情诗词 本书特色 《情为何物:一生必读的66首爱情诗词》:读经典情涛,品情诗经典中的爱情故事问世间,情为何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诗...
《不容青史尽成灰:最后的荣耀》内容简介:本书展示了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另类奥秘,而骚扰整个明朝的倭寇是怎么形成的,是谁为明王朝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曾文正公诗文集 本书特色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
图书试用网www.ilucking.com特别推荐《席慕蓉诗集(套装共6册)》包括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
老师 本书特色 梁晓声是一个和读者面对面蹲着说话的人。他兼有牛的执著和羊的善良,他感念苍生始终默默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一心一意地要为平民作点贡献。他的作品字里行...
镜内镜外 本书特色本书是唐晓渡诗歌随笔集,是一份汉语诗歌界卓越写作者的深度解读与精神素描,也是一位中国当代诗歌亲历者和构建者认命如宿的自述。 唐晓渡是当代中国重...
古代哲理诗三百首 本书特色 该书选取了从汉魏到明清时期的近三百首富含哲理的诗歌,介绍创作背景,阐释诗歌主旨,重点突出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所谓的“哲理”,既包含反映...
古香异色 本书特色 “海豚文存”是海豚出版社继“海豚书馆”之后推出的系列丛书,“文存”不做细致的划分,内容比较杂,不那么经院,不那么学术,追求新鲜感、冲击力和可...
乡土美食系列:海纳百川土著饭 本书特色 关内流人和域外洋人的吃食,虽然是形成黑龙江乡土吃食的三要素,但是这里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满人久居的地方,因而清代饮食文...
2010-报告文学-21世纪年度报告文学选 本书特色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能够及时把脉时代、关注社会、折射现实、感动读者、启迪心智的。《2010报告文学》精选了2...
谦庐随笔 本书特色 《谦庐随笔》真实记录民国社会风云人物。有些掌故是出人意料的:基督将军冯玉祥,实际上是个伪善多变的人;陈宦晚年落魄,专心研究相术和占卜...
《图说楞严经》内容简介:《楞严经》与《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等并尊为“经中之王”,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
思维魔方 本书特色 《思维魔方/青年博览精品系列丛书》编著者《青年博览》编辑部。《青年博览》是深受青年读音喜爱的杂志,曾获得《全国*受大学生喜爱的十佳报...
《聂耳日记》内容简介:《聂耳日记》收录了聂耳1926年6月至1935年7月间的日记,它既忠实地记录了一个青年音乐家的真实情感和艰难的
往事苍老 内容简介 本卷收录《沈从文与丁玲》,《是是非非说周扬》。后者大部分为访谈录,多层次,多侧面勾画周扬这位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对当年的历史状况做了深入、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