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
离德国首都东部不到62公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中,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令人目瞪口呆的战斗即将打响,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了。柏林——这座古老的文明之都,即将化为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废墟。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终极恶战。这一次,被复仇冲昏头脑的士兵将枪口瞄向了柏林市民,“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这场战役给柏林带来了毁灭性创痛。它不仅导致纳粹利维坦巨兽的垮台,也为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问题埋下了伏笔。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寻访了2000多人,包括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科涅夫、崔可夫、海因里希等盟军将领,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在冷战局势紧张时期,瑞恩不顾阻挠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不肯公开的档案,最终汇聚成这部用真相震撼世界的经典之作。
在《最后一役》中,一方面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却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透过战争和政治层面的内核,瑞恩再次将笔端指向生存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他说,在这段黑暗岁月里,“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获得胜利更为正确”。对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深刻书写,使得这本书成为“论述战争的不朽著作之一”。
【编辑推荐】
1、 “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非虚构战史典范“二战史诗三部曲”第3部,讲述第三帝国崩溃的真实历史记忆。
2、 全新改版,将视角聚焦于参与战争的普通人,让历史的面孔足够清晰,诠释足够真实的二战。
3、 “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路口的巨人”科尼利厄斯•瑞恩,讲述战争中人的故事,历时十余年,采访2000余人,“无一字无出处”的二战历史经典。
4、 国内资深二战史研究者校译,修订内容几乎占全书的90%。
5、 “我们精通战争远甚于和平,熟谙杀戮远甚于生存。” 战争的面目系列③,铭记二战,从这里对历史肃然起敬。
【媒体推荐】
科尼利厄斯•瑞恩掌握了大量资料,而且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他进一步提升了在上一本畅销书《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中所使用的写作技巧,讲述了纳粹德国在1945年4月最后三周的经历……瑞恩的这本书中,有美国指挥官在看到集中营后难以置信的惊诧,有希特勒藏身之地最后时刻发生的故事,还有无数进攻的士兵和柏林平民的遭遇。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巨著。
——《科克斯书评》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一项罕见的成就……将会让后代获益无穷。
——詹姆斯•A.米切纳(普利策奖获得者)
一部巨著,讲述了终结欧洲战场战事的柏林战役。
——《华盛顿邮报》
历史上没有几场战役能比二战结束前的柏林会战更凶残、绝望、勇敢和骇人,也没有人能比瑞恩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书的每一页上都熠熠生辉地写满了反抗与勇气,以及冒着个人生命危险帮助他人的壮举。
——亚马逊普通读者
在更为理性的今天,整个人类都应该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在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给后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而瑞恩的这部经典历史、不朽著作,使这份遗产从一个角度得以永远保留了下来。
——王义国(《遥远的桥》《最后一役》译者)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
但凡经历过战场,每个人都会对战争有着更为真切的思考,科尼利厄斯·瑞恩就是其中一位。
身为二战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瑞恩曾随同美国第8、第9空军参与14次轰炸行动,亲历诺曼底登陆,跟随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在前线,瑞恩与成千上万的亲历者密切接触。不论是艾森豪威尔、巴顿、蒙哥马利这些军事天才,还是登陆诺曼底、参与市场—花园行动的年轻士兵,抑或纳粹将领海因里齐、沦陷区的柏林市民,都在他的笔下保留了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忆。《时代》周刊评论道,科尼利厄斯·瑞恩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争带来的伤痛,曾经深深嵌入亲历者的生命,让他们重拾那段记忆并不容易。从1956年起,瑞恩陆续奔赴德、法、苏联,耗时8年寻找幸存者...
(展开全部)
绕着的大号回音却显得格外沉重与不祥令人敬畏而又壮丽辉煌的《诸神的黄昏》,正由柏林爱乐乐团行云流水般演奏出来。
——引自章节:第5部战役333
纳粹们在这个城市的生活中占据着一个特殊的地位。柏林人从来就没有完全接受希特勒或者他的狂热宣传,就见解而言,他们太富有经验了,也太具有国际性了。事实上,柏林人刻薄的幽默、在政治上的怀疑以及对元首及其新秩序的几乎完全缺乏热情,长期以来就让纳粹党头痛。每当在柏林举行火炬游行或者别的纳粹示威,来吸引世人注意的时候,都要从慕尼黑运来几千名冲锋队员来壮大游行者的人群。在新闻片里他们比我们好看,”柏林人口出妙言道,“他们的脚也大一些!”
——引自章节:第一部城市
清人生活漫步 本书特色 什么是“社会生活史”,学术界理解不一,本书并不探讨这一概念,也不企求全面描述清代人的社会生活,只是就著者的研究心得,杂谈清朝时期人们生活...
东巴象形文常用字词译注 本书特色 “斯究鲁究”(东巴象形文字),世人誉之为纳西族特有的玉树琼花。采撷者、研究者、收藏者遍及海内外。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斯究鲁究...
西方的没落 本书特色 《西方的没落》是德国史学大师斯宾格勒的代表作,被誉为“西方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在该书中,斯宾格勒认为,当西方世界以物质文明为主的世...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内容简介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从老北京的历史典故、地名由来、名胜古迹、皇城内史、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坊巷、会馆故居、宗教寺院、陵墓祠堂、风...
历史语言学导论(第二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历史语言学入门教科书。作为历史语言学的入门教材,本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它的实用性和简洁明了能够帮助讲授者把毫无背景的...
菊与刀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本书特色 本尼迪克特等著的《菊与刀大全集(超值白金版)》是一部论述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著作合集,收录了《菊与刀》、《武士...
田边刚,1975 年生于东京。2001 年凭借《砂吉》 获得 Afternoon 四季奖评委特别奖,2002 年改编自马克西姆· 高尔基作品的《二十六个男人与一...
对联小辞典 本书特色 字典词典,一一尽揽。内容丰富,知识全面。专家撰稿,科学规范。方便实用,释疑解难。对联小辞典 内容简介 一、本书按对联的用途分类精选,总共分...
汉代音乐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汉文化研究丛书:汉代音乐文化研究》主要从音乐学的角度对汉代的音乐品格、音乐种类、乐器类型和社会功能等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汉代音乐...
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 本书特色 对于古人的诗歌,我们或许可以不求这诂,可是,对于古人的文章,却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古人绝无苟作文章之事,...
从遮羞板到漆齿文身(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巡礼) 本书特色 本书以介绍和描述各种日常的、原始的、奇异的、引人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料及其文化的内涵为主旨,所写均有所...
丑陋的中国人-纪念典藏版 内容简介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丑陋的中国人》是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
人文精神之重建(共2册) 内容简介 本书系唐君毅先生代表作之一,又名《中西人文精神之返本开新》。唐氏上承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传统,外感世界文化思潮之流注,力图疏...
说话的文化 本书特色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
人文文本-建筑、阅读、音乐与记忆 本书特色 名教授李欧梵是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他的智慧总是充满趣味和人情味:谈建筑设计,他看见北京奥运体育馆鸟巢的设计师赫尔佐...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本书特色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为什么我们自称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
汉语:悠久汉语历史(四色)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 内容简介 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口头语和书面语——如何促成社会文化观点和身份的方法,在本书中,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og...
伊索寓言全集(中英文对照) 内容简介 古希腊的伊索是律师?奴隶?还是宠臣?为什么他这么会说故事?狮子为什么会和素食的驴子一起去猎食?河狸在紧急时,为何要将自己的...
本書包含了50款省錢省力的手作小物,以生活中隨手得的材料:保特瓶、牛奶盒、竹筷、餅乾盒……只需一點巧思運用,即可做出充滿生活感的居家雜貨,節約過生活、創意做雜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