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有犧牲、信任、分享這些利他無私的行為,卻同時也存在背叛和欺騙?
文化、宗教、藝術,這些我們向來視之為人類文明之精華,究竟是社會性的積累、還是生物性的產物?
由此思考,我們是否能對人類行為有更不一樣的理解與詮釋?
人類對自己在生物圈中的角色一直非常困惑、也非常矛盾。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由人猿/古猿演化而來;人類跟所有生物一樣,有一個「生物學」上的分類系統可供棲身。但人類也自詡有所謂的「文明」,社會性的積累讓「人」有別於一般生物。
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試圖從演化角度解答這個問題。他在本書中提出「真社會性」的概念,不只挑戰過去半世紀用以解釋動物利他行為的「自私基因」理論,也試圖為人類的文化及社會行為,給出一個生物學上的說法。
威爾森認為天擇篩選的是群體,因此具有合作特質的真社會性群體擁有演化上的優勢。而真社會性的形成有幾個重要演化步驟:一、形成群體;二、建立永久且具備防禦功能的巢穴,並留在巢中共同生活;三、強化個體間合作,並出現階級性的分工;四、天擇對群體的篩選會進一步改變該物種的生活史和社會結構,因而產生複雜的超生物。
人類這個群體因真社會性具有演化的優勢,但也因群體過於複雜,導致群體中的成員仍須為了生存,彼此競爭,產生自私利己的行為。利他與自私這兩種矛盾的本性,造就了人類複雜的社會行為與文化積累。
我們無法從外星人的尺度對人類進行觀察,於是威爾森以螞蟻、蜜蜂等昆蟲的觀察為引,從中延伸描述人類的生物性與特殊性,兼納人類學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試圖重新解釋我們慣常以文化解釋的社會行為,並重新看待所謂人類的本性、人類的起源,與未來。
+++
某些論述者認為,農業是「人類世」(Anthropocene)開始的證據以及與先前地質年代的最大差別。而我特別閱讀到的部分,卻是關於演化與生態共同形成壓力的思考:真社會性生物都會建造「可以永久使用且有防禦功能的巢穴」,但這個巢穴以及相鄰的環境所需要供給的環境資源,在人類與螞蟻的操作方式上卻有相當大的不同。人類為何越過與其他物種或者環境資源的合作模式,變成改變地表形態最主要的動力?這在本書的閱讀過程當中,似乎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示。——李宜澤,本書讀後記
好評推薦
宗教也好、運動也好、戰爭也好。生物學家威爾森說,驅動我們加入群體並且為了群體奮鬥的力量,讓我們成為人類。──《新聞周刊》
威爾森出色地把這些證據集合在一起,加以分析。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他結合各領域知識的研究方式、豐富的學問,以及探討敏感話題的意願。他對這個主題的看法多采多姿、充滿創意,並能激盪思維,就如同他其他的著作一樣。──The Humanist
威爾森舉出的昆蟲真社會性案例令人目眩神迷……牠們很明顯有類似人類的戰爭和農業的行為,不過威爾森也敏銳察覺到相異之處……本書詳細地重建出我們所知兩大截然不同征服者的演化歷史。威爾森仔細又清楚的分析內容,提醒我們:對於人類的起源,科學論述不僅比宗教更正確,也比宗教更有趣。──《紐約時報書評》
威爾森旺盛的好奇心是他卓越學術生涯的標記,這份好奇心也讓他對於人類的現況有如此迫切的想法。本書的核心是人類在自私與利他之間有著沒有解決也無法解決的緊張拉扯。威爾森漂亮地分析了人類生物遺傳下來兼具創造與破壞的力量,並且大膽提出一個說明人類文化起源的重要理論。每個對科學與人文的交集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著有《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這是一本巨大、深邃又震撼人心的書。對於人類的演化、天性和社會,提出了一個全新但是審慎樂觀的看法。除了威爾森,沒有人能夠這樣漂亮地結合生物學與人文學,進而揭露出語言、宗教、藝術和所有人類文化的起源。──薩克斯(Oliver Sacks),著有《看得見的盲人》(The Mind’s Eye)。
本書引發了科學騷動……關於利他行為演化的討論變得更激烈,引發了爭議。真正的利他行為能夠存在嗎?慷慨是能夠持續下去的特質嗎?抑或是所有的生物都天生都是自私的,仁慈只是我們的一張面具?這是關乎人類存在的科學。──《紐約客》雜誌。
威爾森把本書構築成與高更的對話,後者在1897年於他描繪大溪地的油畫上寫下了:「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威爾森嘗試回答高更的問題。他面對這個人類存在的問題時,並沒有讓實證科學的核心「持續堅定的理性作為」受到犧牲。── Harvard Crimson
這位哈佛大學的博物學家與普立茲獎的得主在兩年前惹毛了許多同行,因為他斷然否定了演化理論中的一個概念:親緣選擇,也稱為總體利益。他多年前曾讓這個概念廣受矚目。這個概念有半個世紀的歷史,能夠用來解釋動物利他行為這個難解的事實。舉例來說,為何有些鳥類會留在巢中幫忙雙親照顧雛鳥?而不是自己去生雛鳥?為何工蟻沒有生殖能力?根據親緣選擇概念的說法,是因為幫助親戚有的時候能夠讓彼此共有的基因散播的速度要快過自己生殖。威爾森在本書中完整說明了他對於演化最新的思索結果。讓利他行為出現的不是自私基因,而是群體動態。他指出:「騙子組成的群體會輸給合作者組成的群體。」當互助的群體占優勢而且增長的時候,他們所具備那些聲稱是自私的基因也隨之增加。威爾森用他所說的「多階層選擇」(群體選擇加個體選擇)來說明創造性藝術、人文學、道德、宗教、語言和人類天性是如何出現的。在此同時,他也否定宗教、譴責人類破壞環境,還突然插入說我們不需要載人太空探險。未來數年,這本書注定會在這些主題上吹皺一池春水。──Scientific American
生物學家威爾森這本耀眼的新書,應該叫做《生物學征服科學》(Biology’s Conquest of Science),會更適合。威爾森對於昆蟲學有深刻的了解,兼有廣泛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跨領域的結合了這些知識,提出一項有力的論證。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生物起源,有助於我們打造出更好的社會學與心理學理論。另一方面,了解了其他社會性物種的演化過程,也能幫助我們了解人類自身的起源。不過讓本書成功之處是威爾森從生物學帶出了社會科學應該要回答的內容。──《自然》
讀威爾森的這本書,讓我們重新看待人類本性,以及人類的起源與未來。他認為我們有能力學習好好住在地球上的方式,這讓人充滿希望。我個人認為現在是歷史中的關鍵時刻。我們之前沒有足夠的知識和適當的機會造成改變。威爾森傳遞出來的重要消息是:現在還來得及。──《紐約時報週日評論》
作者簡介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1929~)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人稱「社會生物學之父」、「生物多樣性之父」、「螞蟻先生」,為當代最重要的生物理論學家暨昆蟲學家,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1976)、泰勒環境成就獎(1984)、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克拉福獎(1990)、富蘭克林科學傑出成就獎章(1998)等,其科普著作亦兩度榮獲普立茲獎。1995年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美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人之一。
著作包括《昆蟲社會》(1971)《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1975)、《論人性》(1978)、《螞蟻.螞蟻》(1990)、《繽紛的生命》(1992)、《大自然的獵人》(1994)、《知識大融通》(1998)、《生物圈的未來》(2002)、《蟻丘之歌》(2010)、《給青年科學家的信》(2014)、《人類存在的意義》(2015)、《半...
(展开全部)
“Humanitytodayislikeawakingdreamer,caughtbetweenthefantasiesofsleepandthechaosoftherealworld.Themindseeksbutcannotfindthepreciseplaceandhour.WehavecreatedaStarWarscivilization,withStoneAgeemotions,medievalinstitutions,andgodliketechnology.Wethrashabout.Weareterriblyconfusedbythemerefactofourexistence,andadangertoourselvesandtotherestoflife.”
——引自第1页
人类现在就像梦游者,深陷于睡梦中的幻想与真实世界的混沌之中。我们内心不断地追寻,却找不到确切的地点和时间。我们带着石器时代的情感、用中世纪的规章制度,加上神一般的科技,创造出【星际大战】那样的文明。但是我们骚动不安,光是“存在”这个事实就让我们畏惧困惑,对我们和世界上其他的生命造就了危险。
——引自章节:I高等社會性生物為何存在?
绝影,自认为是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程序员,技术上算不上大牛,也不是小菜,和大部分程序员一样,每天最多的时间还是对着电脑捣鼓着程序,或因为一个问题不能解决而绞尽...
精彩摘录博物馆甚至是一个不确定的代名词,作为一种获得确定知识的方法,必须要面对一些确定值的客观事物。——引自第24页艺术史
積木 鏡介(つみき きょうすけ、1955年9月1日 - )は小説家。東京都出身。和光大学経済学部卒業。1998年2月 『歪んだ創世記』で第6回メフィスト賞を受賞...
法理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法的概念、法的价值、法的起源和发展、法和社会、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法的体系和法的分类等。法理学 目录 **章绪论**节法学是什么...
装修最容易后悔的100件事 本书特色 本书总结日常生活中人们装修过程中*容易让人后悔的100件装修事情为基本内容,通过再叙述的手法,重现这些装修中的故事,并给予...
作者:安东尼奥·塔布齐(1943-2012)意大利著名作家、重要的佩索阿研究专家和翻译者,被认为是“卡尔维诺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散文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
青崎有吾一九九一年出生於神奈川縣。畢業於明治大學文學院。二○一二年以《體育館的殺人》榮獲第二十二屆鮎川哲也獎出道成為作家。接著以《水族館的殺人》入圍第十四屆本格...
灵希,曾用笔名圣灵泉,真名全颖,生日:1月29日,水瓶座,血型:A型,厦门大学经济学学士,2006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写作风格多变,自2010年开始全面创作转型...
艾伦·德肖维茨(Alan Dershowitz)当代美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刑事辩护律师,哈佛大学法学院荣休教授,同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职业生涯成就傲人,曾涉入大...
张晓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前副主任,副主任药师。1984年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2007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MOM,创新与科技...
当婚姻的堡垒被欲望攻陷,困守其中的人们将何去何从?这一生,我们又要隐藏多少痛苦,才能巧妙安稳地度过?一个南加州的星期日下午,一场受洗仪式上,身为客人的伯特情不自...
錢鍾書是當代博學鴻儒,也是民國以來最傑出的文學家之一。錢氏文學創作《圍城》、《人、獸、鬼》、《寫在人生邊上》早已膾炙人口;學術著作《談藝錄》、《管錐編》等書,也...
金相检验 本书特色 机械工业理化检验人员技术培训和资格鉴定委员会编著的《金相检验》内容介绍:理化检验工作是一项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对于提高机械工业产品的内...
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一八九○年九月十五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
动物克隆技术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了动物克隆的概念、发展历史及意义,以及胚胎克隆动物和体细胞克隆动物制作的一般方法和具体实例,尤其结合了近年来我们在波尔山羊克隆方...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旧中汇大楼;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现馆舍开工,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
张小娴,香港女作家。1995年推出第一部长篇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而走红文坛,继亦舒之后,成为香港最受欢迎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善于描写都市的男欢女爱,深受年轻...
卡尔˙西格蒙德(Karl Sigmund)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数学教授,演化博弈论的先驱之一,目前住在维也纳。唐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毕业,现任...
作品目录前言格言与箭苏格拉底的问题哲学中的“理性”“真实的世界”最终如何变成了寓言——一个错误的历史违反自然的道德四大谬
李春阳,又署春阳,字东君。文学博士,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治中国学术思想史、汉语修辞、中国传统画论兼及水墨山水的创作。作者视近代以来语言的变迁与文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