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研究巴金生平与作品的随笔集, 内容分为三辑: 甲辑是对巴金生平、思想等关节点的考察, 从具体的史料谈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所作所为 ; 乙辑谈一谈作为编辑家巴金的贡献, 作者相信历史将会证明, 编辑家巴金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他自身的创作 ; 丙辑, 作者选了一些历年来关于巴金的对谈和接受采访的文字, 这些文字直接、坦率, 不拐弯抹角, 特别是接受媒体的采访, 还能够看出社会和公众更关心或期待了解巴金的哪些方面, 是单纯的个人写作所没有的。
本书分甲乙丙三辑,从巴金生平、思想、贡献以及媒体对巴金的采访等方面,让我们对巴金先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巴金与我们(代序)...........001
我们该如何缅怀巴金先生
——纪念巴金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答记者问
记者:您是何时认识巴金、阅读巴金的,对巴金先生的理解,是否存在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
答:1988年,当时我读初中二年级,那年春天,我读了巴金先生的小说《春》《秋》和《寒夜》(本来说有《家》的,但不知被谁借走了)。《春》结尾“春天是我们的”语句,让我大有感触,而《寒夜》有些读得似懂非懂,不太清楚生活为什么弄得那么压抑,尤其是婆媳间怎么不能好好相处呢?这些书都是我从老家镇上的文化站的图书室借来的。当年7月7日,我的日记上写道:“我总算有了巴金先生的作品了。这是今天福建邮来的《巴金六十年文选》,大32开,八百多页,收随想录、杂想、序跋、散文、书信、演讲等文章。篇幅众多,准备放假了细读……”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巴金六十年文选》在**部分所选的就是《随想录》,这是我接触《随想录》之始。这书我是从福州的一家邮购书店花五元四角邮来的。当年9月7日的日记中,我写道:“晚间读完了巴金的《随想录》,是倒着读的,从*后一篇读到*前一篇。不足一百五十篇,因为这是收在《六十年文选》中的,所以我只能阅读一百余篇,而不能览全貌。”这是我**次读完大部分的《随想录》,那已经是上初三了。在那一年中,我反复读着其中的篇章,当时是步行上学,每天中午放学时,我飞奔回家,吃过午饭,便躲在房中读上几篇,看下午上课的时间要到了,再飞奔回校。当时,我对《随想录》所写到的历史和巴金本人的了解都十分有限,阅读中头脑里积存了很多的问题,在农村,找不到与我交流或解答问题的人,也根本没有什么参考书可查,这些问题只有在以后的阅读中自己慢慢解决。对我来说,阅读真正是*好的老师。在阅读中,我能够感受到巴金先生那颗火热的、坦诚的心,能够触摸到他孤独的灵魂,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似乎有很多话是不愿意对身边的人说的,而我的想法遥远的巴金仿佛都能理解,在他的作品和世界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心里话,存放了自己的情感……沿着这样的阅读方向,我不断地扩大了阅读范围,在高中期间,基本上读完了巴金的所有作品。对巴金先生的理解,当然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更何况像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世纪老人,我觉得这样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到今天我也不断增加和更新这种理解。
记者:您到上海的时候,巴金先生已经卧病在床。可否讲一讲当时的巴金印象。
答:我来上海已经是2002年以后的事情了,在这之前也来过,包括几次出席巴金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都是从上海来往的。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还真的不敢轻易打扰巴老。**次去病房看巴老,是陈思和老师带我去的,那是一个五一或者十一的假日,我们先是在病房外面的一个厅里跟李小林老师谈事情,后来,小林老师带我们进病房。巴老卧病几年,曾报过几次病危,外面传言很多,好多人说他已经成为植物人。但我之前听说身边的人还经常读书给巴老听,读到动情处,巴老还流泪呢。这次亲眼所见的是小林老师跟巴老大声说话,她站在哪边巴老的眼神便跟到哪一边。有些话,他时有“唔唔”的应答,巴老的头脑分明是清楚的,这证明传言并不可靠。我印象中,那天巴老的气色也不错,见到我所尊敬的人,我好像没有诚惶诚恐的感觉,就像来探望一位熟悉的长辈,很亲切,这种感觉似乎一直伴随至今。
记者:生活中的巴金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答:我与巴老没有生活中的交往,这个说不上来。但从文字和史料中印象,我不会把他当作一个吓人的伟大人物。他的很多朋友都写到了他的真诚、坦诚,我的感觉还应当加上他的胸怀和气度,看看他编的刊物和主持的出版社就知道了,那是面向一切优秀作家的。大家也都写到了他的谦虚、朴素、温和,但还应当看到这个人骨子里坚持的东西,是很难被改变的,他生命中有一种坚韧。
记者:巴金先生被称为“20世纪的良心”“讲真话的人”,在很多知识分子都十分迷茫的情况下,巴金先生为何能够“讲真话”,给了世人一份难得的清醒?
答:我认为巴金先生首先想到的还不是“20世纪”“知识分子”这样的大概念,而是个人,是安顿自己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的精神觉醒和道德复苏,恰恰是他能够率先提出“讲真话”的关键。知识分子常常是指点江山、教导天下,唯独忘了自己,巴金晚年的反思应当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路和提醒。
记者:巴金先生的早年与晚年,对于铸造“巴金”这个名字,分别占有怎样的重量?
答:这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没有了哪一部分,都不是完整的巴金。晚年既是早年“巴金”的回归,又是升华;从另一面说,也正是早年的思想资源和经历,才有晚年这样的结果和反思。
记者:您人生**部关于巴金的研究集名字叫《另一个巴金》,为何强调“另一个”?
答:在那本书的后记中,我曾解释过我的想法:哪怕是躺在病床上,巴金的名字仍然频繁出现在新闻稿中,出现在网上论坛中,出现在一些仿佛担负着民族大义的仁人志士们的声讨言辞中。他被当作“文化恐龙”,甚至差点“荣膺”了他的前辈鲁迅先生“封建余孽”的称号。对于这种所谓一针见血的痛快,我的这些文字太平和、太浅拙,自然是不配与它们为伍的,我宁愿让时代的脚步落下,而甘当“另一个”。当然,我也不愿意将巴金当作神像供奉在天上,把一个活生生的灵魂当作一个干瘪的空壳,这种做法未免有些愚蠢。因此,对于那些连巴金的一个咳嗽都认为是举世无双的人来说,我也同样是“另一个”。与此同时,我对公众领域所塑造的巴金形象产生了怀疑,我从他的手稿本,从译文,从书信,从日记这些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的另一个文本中寻找并看到了巴金的另外一面,在这个过程中,我试图靠近巴金丰富的内心,试图与他做一次精神对话。所有这些构成了这本书之所以称作《另一个巴金》的缘由。
记者:巴金先生的《随想录》是被提及*多的一本书,《随想录》对您本人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随想录》让我了解了巴金,也不断认识了自己。我曾经说过这是伴着我成长、对我精神产生重要影响的书。特别是在高中时期,学习的压力十分繁重,而我满脑子都是各种奇奇怪怪的活跃想法,但是屈就于高考的强大压力又得不断压制着它们,久而久之,会觉得十分矛盾和苦闷,我不愿意剪刈自己的个性,此时《随想录》对我无疑是*大的精神支援,因为巴金在这本书中反复强调要独立思考,做人应当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他还强调探索,并指出探索的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也是我**次离开家庭的照顾、独自在外生活,特别是头两年,没有多少知心朋友,常常有种孤立无助感,《随想录》则成为伴随着我的良师益友。命运的变化有时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在灯下贪婪地读着这书的时候,我绝对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会从遥远的北方来到巴金先生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上海,而且,我的生活轨迹越来越围绕着巴金为圆心,走得离他越来越近……这一切绝非出于计划、设计,甚至我的刻意追求,但也不能说是偶然,除了命运之神的安排,能说不是巴金先生的精神光芒对一个人一步步导引的结果吗?所以,《随想录》对我不是单纯的研究对象,而是一部贮满了情感记忆的书。
记者:人们在重读巴金时,常习惯于从《随想录》出发,旨在重读一个真实的巴金,重寻一种忏悔的勇气。《随想录》在巴金先生的创作生涯中,占有什么位置?《随想录》对于当下存在什么意义,我们为何一次又一次地出版它,阅读它?
答:巴金先生说,《随想录》是他的遗嘱,是他一生的收支总账。一个作家一生可能会写很多书,影响也各有不同,但《随想录》是巴金带有总结性的著作,这就与其他作品的位置大不相同,正因为如此,它是了解巴金、打开他的作品和思想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更为重要的是《随想录》中保留了巴金作为一个作家对一个特定时代的情感记忆,可能那个时代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抽象的名词,被风干的历史,但是从《随想录》中可以鲜活地还原那些现场感。从巴金的“噩梦”“油锅”“煎熬”“奴在心者”“红白喜事的”“吹鼓手”等反复书写的意象里能够感受到灵魂的滴血和生命的颤动。
尽管如此,但我反对为了某种“意义”读书,读书就像与人的交往,它是一个一个字,一个一个细节建立起来的感觉,培养出来的感情,因此不要先入为主,想读什么就拿起来,翻开它。同样一本书,每个人读出的感觉和读到的收获,会完全不一样。读书无禁区,也不应当有统一的目的和结论。
记者:据我所知,您很早就为巴金文学研究会、巴金故居工作。对于您本人而言,为何会把“研究巴金先生”作为一生的事业?
答:我觉得喜欢是*重要的,这是个自得其乐的事情。从巴金先生和他同时代人的言行中,我常常能够找到安顿自己心灵的空间,为此,我觉得很踏实、很享受。
记者:身在巴金故居、巴金文学研究会,您一直致力于什么,*想为巴金先生做些什么?
答:巴金文学研究会是一个学术团体,集中了中外的研究者,主要是从事巴金学术研究、交流和普及工作。巴金故居是一个直接面对读者和参观者的人文平台。这些工作,目前来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把“巴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展现给读者,或者是与读者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目前,我个人*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写一部巴金的传记,已经断断续续写了近十年,现在看来这恐怕是一个至少三卷规模的传记,争取在明年完成。像巴金这样的作家,在很多读者眼里已经很熟悉了,但我想说的是可能我们不熟悉的要远远多于已知的内容,在写作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就有很多“想不到”和“原来如此”,还有很多*基本的问题,多少年来大家就满足于表面,而至今没有确切的回答。我的这部传记没有太大的雄心,就是想把我知道的巴金和所理解的巴金写出来,供大家参考、研究。我可能比很多人更有幸接触到更多的巴金的史料,它们有助于让我们认识这样一个人和他经历的时代,因为有这样的机缘,我想首先把一些基本的史实弄明白、梳理清楚,再去研究、评判也不迟。说实话,我看过太多的凭印象、传闻、一知半解的文字去信口开河谈论某个历史人物,或者编造一些吸引人的故事哗众取宠的事情,近年来也不乏有些“当事人”“亲历者”为讨好当下的阅读趣味而改编自己经历的例子,我们不能助长这种风气。
记者:今年是巴金先生诞生一百一十周年,对于更多人而言,巴金的名字更像一个“旗帜和偶像”。在离巴金先生越来越远的日子里,我们该如何缅怀巴金先生?
答:首先,千万不要把他当作什么偶像,偶像都是高高在上被供奉着的,巴金先生显然不是这样一种人,把他当作邻家的老爷爷可能更好一些。其次,作为一个作家,纪念他的*好方式就是读他的书,而且不要先去读什么文学史再去读他的书,直接面对作品、面对这样的一个人,你才能与他发生心灵的碰撞,才会实实在在认识这个人,这才是“阅读”。否则,从别人口中听来的只言片语,不但代替不了阅读,而且还会受到误导,那是人家的感受,它再高明也不能代替你自己的体验。当然,也包括我今天说的这些。
(本文是2014年8月根据同前接受《深圳晚报》记者李福莹的采访记录整理而成)
周立民,1973年出生。现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辽宁省作协特聘签约作家。出版有巴金研究专著和传记《另一个巴金》《巴金画传》《巴金〈随想录〉论稿》《似水流年说巴金》《〈随想录〉版本摭谈》等,文学评论集《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闲花有声》等,散文、学术随笔集《翻阅时光》《简边絮语》《槐香入梦》《文人》《甘棠之华》《微风拂书》《躺着读书》等,编有各类文献资料多种。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内容简介:本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经验研究的视角为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
李白传 内容简介 《李白传》是作为诗人的李长之深入到另一个“诗人世界中的吟味”,是以人“生命的流露”来阐述浪漫诗人的一生。涛人的精神深处,有着与李白一样的“生命...
韩愈传 目录 用浪漫的笔触写韩愈的传记——说长之先生的《韩愈》于天池李书自序一导言二籍贯和先世三嫂嫂.侄儿·乳母四游学京师五考场失败六挣扎七东行八初入仕途九徐州...
王安忆研究资料-(上.下) 内容简介 《王安忆研究资料(套装上下册)》包括《王安忆研究资料(上册)》和《王安忆研究资料(下册)》。王安忆是中国当代实力深厚、具有...
《超级大会就是超级营销》内容简介:企业开会很重要,但是开一场成功的、火爆的、品牌和销量得到提升的超级大会更重要。张默闻服务
照亮宇宙的智慧之光:牛顿 内容简介 牛顿,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1...
烽火历程-李时雨回忆录 本书特色 原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现国家宗教事务局)顾问、党组成员兼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李时雨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一位杰出的地下工作者,在敌营魔窟...
卞玉京-秦淮春暖翻红袖-秦淮八艳 本书特色 卞玉京,不仅是秦淮八艳之一,更是明清史上数一数二的才女。本书记录了她的一生,从出生到逝世,讲述了她的爱情,她的生活。...
女主天下-女性视角下的女皇武则天-下册 本书特色 站在女性的视角来阐释,还原一个真实全新的武则天,附录极全的相关史料与传说故事。她是女皇帝,她的王朝只存在了十几...
杜兰特和斯隆-通用汽车两巨头传奇 本书特色 《杜兰特和斯隆》也生动而全面地描绘了汽车业黄金时代的其他传奇人物:亨利·福特,不加掩饰的仇恨的煽动者,与几乎所有曾经...
《博物学家》内容简介:在我的心中,我终生都会是一个探索着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 爱德华·威尔逊,当今世界蚂蚁研究翘楚
宗庆后传奇 本书特色 1、本书作者通过对宗庆后成功创业全过程的描写,对广大读者都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引人向上,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2、本书内容积极、励志,同时...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内容简介:这是一手打造无印良品的松井忠三经济管理笔记书。松井忠三将从四个方面:工作本质、领导法则、执行
玛利亚.斯图亚特 本书特色 她,曾经是法国诗人笔下风华绝代的公主;她,也曾是世人眼中才情无限的女王;她追求权力,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时间里,她都有名无实;*终爱的...
梁漱溟传 内容简介 伴随着西方学术界对儒家伦理思想的重新重视,当代新儒家的问题才为世界所普遍关注。因为新儒家早在民国初年,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就大声疾呼发扬儒家的...
风采:北大名师的岁月留痕 本书特色 《风采:北大名师的岁月留痕》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北大文库馆藏资料为主,编取了36位著名大师的珍贵照片和部分文物,附以简要生平,...
从黄浦江到莱茵河-前中国驻德大使卢秋田传 本书特色从绍兴乡下的野孩子,到外交学院的高材生,再到中国驻卢森堡、驻罗马尼亚大使,*后成为中西德合并后 中国首任驻德...
回归本源:加西亚·马尔克斯传 本书特色 《回归本源》,集史料性、权威性、可读性于一体,具有认识和了解哥伦比亚社会、历史、文学以及许多世界文学大师的功用。《回归本...
《贵阳史话》内容简介:本书采取分类记述的方式展现贵阳的区域历史文化。其中,“史海回眸”作为全书主线,将贵阳区域内各个历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