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研究巴金生平与作品的随笔集, 内容分为三辑: 甲辑是对巴金生平、思想等关节点的考察, 从具体的史料谈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所作所为 ; 乙辑谈一谈作为编辑家巴金的贡献, 作者相信历史将会证明, 编辑家巴金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他自身的创作 ; 丙辑, 作者选了一些历年来关于巴金的对谈和接受采访的文字, 这些文字直接、坦率, 不拐弯抹角, 特别是接受媒体的采访, 还能够看出社会和公众更关心或期待了解巴金的哪些方面, 是单纯的个人写作所没有的。
本书分甲乙丙三辑,从巴金生平、思想、贡献以及媒体对巴金的采访等方面,让我们对巴金先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巴金与我们(代序)...........001
我们该如何缅怀巴金先生
——纪念巴金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答记者问
记者:您是何时认识巴金、阅读巴金的,对巴金先生的理解,是否存在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
答:1988年,当时我读初中二年级,那年春天,我读了巴金先生的小说《春》《秋》和《寒夜》(本来说有《家》的,但不知被谁借走了)。《春》结尾“春天是我们的”语句,让我大有感触,而《寒夜》有些读得似懂非懂,不太清楚生活为什么弄得那么压抑,尤其是婆媳间怎么不能好好相处呢?这些书都是我从老家镇上的文化站的图书室借来的。当年7月7日,我的日记上写道:“我总算有了巴金先生的作品了。这是今天福建邮来的《巴金六十年文选》,大32开,八百多页,收随想录、杂想、序跋、散文、书信、演讲等文章。篇幅众多,准备放假了细读……”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巴金六十年文选》在**部分所选的就是《随想录》,这是我接触《随想录》之始。这书我是从福州的一家邮购书店花五元四角邮来的。当年9月7日的日记中,我写道:“晚间读完了巴金的《随想录》,是倒着读的,从*后一篇读到*前一篇。不足一百五十篇,因为这是收在《六十年文选》中的,所以我只能阅读一百余篇,而不能览全貌。”这是我**次读完大部分的《随想录》,那已经是上初三了。在那一年中,我反复读着其中的篇章,当时是步行上学,每天中午放学时,我飞奔回家,吃过午饭,便躲在房中读上几篇,看下午上课的时间要到了,再飞奔回校。当时,我对《随想录》所写到的历史和巴金本人的了解都十分有限,阅读中头脑里积存了很多的问题,在农村,找不到与我交流或解答问题的人,也根本没有什么参考书可查,这些问题只有在以后的阅读中自己慢慢解决。对我来说,阅读真正是*好的老师。在阅读中,我能够感受到巴金先生那颗火热的、坦诚的心,能够触摸到他孤独的灵魂,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似乎有很多话是不愿意对身边的人说的,而我的想法遥远的巴金仿佛都能理解,在他的作品和世界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心里话,存放了自己的情感……沿着这样的阅读方向,我不断地扩大了阅读范围,在高中期间,基本上读完了巴金的所有作品。对巴金先生的理解,当然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更何况像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世纪老人,我觉得这样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到今天我也不断增加和更新这种理解。
记者:您到上海的时候,巴金先生已经卧病在床。可否讲一讲当时的巴金印象。
答:我来上海已经是2002年以后的事情了,在这之前也来过,包括几次出席巴金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都是从上海来往的。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还真的不敢轻易打扰巴老。**次去病房看巴老,是陈思和老师带我去的,那是一个五一或者十一的假日,我们先是在病房外面的一个厅里跟李小林老师谈事情,后来,小林老师带我们进病房。巴老卧病几年,曾报过几次病危,外面传言很多,好多人说他已经成为植物人。但我之前听说身边的人还经常读书给巴老听,读到动情处,巴老还流泪呢。这次亲眼所见的是小林老师跟巴老大声说话,她站在哪边巴老的眼神便跟到哪一边。有些话,他时有“唔唔”的应答,巴老的头脑分明是清楚的,这证明传言并不可靠。我印象中,那天巴老的气色也不错,见到我所尊敬的人,我好像没有诚惶诚恐的感觉,就像来探望一位熟悉的长辈,很亲切,这种感觉似乎一直伴随至今。
记者:生活中的巴金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答:我与巴老没有生活中的交往,这个说不上来。但从文字和史料中印象,我不会把他当作一个吓人的伟大人物。他的很多朋友都写到了他的真诚、坦诚,我的感觉还应当加上他的胸怀和气度,看看他编的刊物和主持的出版社就知道了,那是面向一切优秀作家的。大家也都写到了他的谦虚、朴素、温和,但还应当看到这个人骨子里坚持的东西,是很难被改变的,他生命中有一种坚韧。
记者:巴金先生被称为“20世纪的良心”“讲真话的人”,在很多知识分子都十分迷茫的情况下,巴金先生为何能够“讲真话”,给了世人一份难得的清醒?
答:我认为巴金先生首先想到的还不是“20世纪”“知识分子”这样的大概念,而是个人,是安顿自己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的精神觉醒和道德复苏,恰恰是他能够率先提出“讲真话”的关键。知识分子常常是指点江山、教导天下,唯独忘了自己,巴金晚年的反思应当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路和提醒。
记者:巴金先生的早年与晚年,对于铸造“巴金”这个名字,分别占有怎样的重量?
答:这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没有了哪一部分,都不是完整的巴金。晚年既是早年“巴金”的回归,又是升华;从另一面说,也正是早年的思想资源和经历,才有晚年这样的结果和反思。
记者:您人生**部关于巴金的研究集名字叫《另一个巴金》,为何强调“另一个”?
答:在那本书的后记中,我曾解释过我的想法:哪怕是躺在病床上,巴金的名字仍然频繁出现在新闻稿中,出现在网上论坛中,出现在一些仿佛担负着民族大义的仁人志士们的声讨言辞中。他被当作“文化恐龙”,甚至差点“荣膺”了他的前辈鲁迅先生“封建余孽”的称号。对于这种所谓一针见血的痛快,我的这些文字太平和、太浅拙,自然是不配与它们为伍的,我宁愿让时代的脚步落下,而甘当“另一个”。当然,我也不愿意将巴金当作神像供奉在天上,把一个活生生的灵魂当作一个干瘪的空壳,这种做法未免有些愚蠢。因此,对于那些连巴金的一个咳嗽都认为是举世无双的人来说,我也同样是“另一个”。与此同时,我对公众领域所塑造的巴金形象产生了怀疑,我从他的手稿本,从译文,从书信,从日记这些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的另一个文本中寻找并看到了巴金的另外一面,在这个过程中,我试图靠近巴金丰富的内心,试图与他做一次精神对话。所有这些构成了这本书之所以称作《另一个巴金》的缘由。
记者:巴金先生的《随想录》是被提及*多的一本书,《随想录》对您本人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随想录》让我了解了巴金,也不断认识了自己。我曾经说过这是伴着我成长、对我精神产生重要影响的书。特别是在高中时期,学习的压力十分繁重,而我满脑子都是各种奇奇怪怪的活跃想法,但是屈就于高考的强大压力又得不断压制着它们,久而久之,会觉得十分矛盾和苦闷,我不愿意剪刈自己的个性,此时《随想录》对我无疑是*大的精神支援,因为巴金在这本书中反复强调要独立思考,做人应当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他还强调探索,并指出探索的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也是我**次离开家庭的照顾、独自在外生活,特别是头两年,没有多少知心朋友,常常有种孤立无助感,《随想录》则成为伴随着我的良师益友。命运的变化有时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在灯下贪婪地读着这书的时候,我绝对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会从遥远的北方来到巴金先生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上海,而且,我的生活轨迹越来越围绕着巴金为圆心,走得离他越来越近……这一切绝非出于计划、设计,甚至我的刻意追求,但也不能说是偶然,除了命运之神的安排,能说不是巴金先生的精神光芒对一个人一步步导引的结果吗?所以,《随想录》对我不是单纯的研究对象,而是一部贮满了情感记忆的书。
记者:人们在重读巴金时,常习惯于从《随想录》出发,旨在重读一个真实的巴金,重寻一种忏悔的勇气。《随想录》在巴金先生的创作生涯中,占有什么位置?《随想录》对于当下存在什么意义,我们为何一次又一次地出版它,阅读它?
答:巴金先生说,《随想录》是他的遗嘱,是他一生的收支总账。一个作家一生可能会写很多书,影响也各有不同,但《随想录》是巴金带有总结性的著作,这就与其他作品的位置大不相同,正因为如此,它是了解巴金、打开他的作品和思想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更为重要的是《随想录》中保留了巴金作为一个作家对一个特定时代的情感记忆,可能那个时代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抽象的名词,被风干的历史,但是从《随想录》中可以鲜活地还原那些现场感。从巴金的“噩梦”“油锅”“煎熬”“奴在心者”“红白喜事的”“吹鼓手”等反复书写的意象里能够感受到灵魂的滴血和生命的颤动。
尽管如此,但我反对为了某种“意义”读书,读书就像与人的交往,它是一个一个字,一个一个细节建立起来的感觉,培养出来的感情,因此不要先入为主,想读什么就拿起来,翻开它。同样一本书,每个人读出的感觉和读到的收获,会完全不一样。读书无禁区,也不应当有统一的目的和结论。
记者:据我所知,您很早就为巴金文学研究会、巴金故居工作。对于您本人而言,为何会把“研究巴金先生”作为一生的事业?
答:我觉得喜欢是*重要的,这是个自得其乐的事情。从巴金先生和他同时代人的言行中,我常常能够找到安顿自己心灵的空间,为此,我觉得很踏实、很享受。
记者:身在巴金故居、巴金文学研究会,您一直致力于什么,*想为巴金先生做些什么?
答:巴金文学研究会是一个学术团体,集中了中外的研究者,主要是从事巴金学术研究、交流和普及工作。巴金故居是一个直接面对读者和参观者的人文平台。这些工作,目前来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把“巴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展现给读者,或者是与读者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目前,我个人*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写一部巴金的传记,已经断断续续写了近十年,现在看来这恐怕是一个至少三卷规模的传记,争取在明年完成。像巴金这样的作家,在很多读者眼里已经很熟悉了,但我想说的是可能我们不熟悉的要远远多于已知的内容,在写作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就有很多“想不到”和“原来如此”,还有很多*基本的问题,多少年来大家就满足于表面,而至今没有确切的回答。我的这部传记没有太大的雄心,就是想把我知道的巴金和所理解的巴金写出来,供大家参考、研究。我可能比很多人更有幸接触到更多的巴金的史料,它们有助于让我们认识这样一个人和他经历的时代,因为有这样的机缘,我想首先把一些基本的史实弄明白、梳理清楚,再去研究、评判也不迟。说实话,我看过太多的凭印象、传闻、一知半解的文字去信口开河谈论某个历史人物,或者编造一些吸引人的故事哗众取宠的事情,近年来也不乏有些“当事人”“亲历者”为讨好当下的阅读趣味而改编自己经历的例子,我们不能助长这种风气。
记者:今年是巴金先生诞生一百一十周年,对于更多人而言,巴金的名字更像一个“旗帜和偶像”。在离巴金先生越来越远的日子里,我们该如何缅怀巴金先生?
答:首先,千万不要把他当作什么偶像,偶像都是高高在上被供奉着的,巴金先生显然不是这样一种人,把他当作邻家的老爷爷可能更好一些。其次,作为一个作家,纪念他的*好方式就是读他的书,而且不要先去读什么文学史再去读他的书,直接面对作品、面对这样的一个人,你才能与他发生心灵的碰撞,才会实实在在认识这个人,这才是“阅读”。否则,从别人口中听来的只言片语,不但代替不了阅读,而且还会受到误导,那是人家的感受,它再高明也不能代替你自己的体验。当然,也包括我今天说的这些。
(本文是2014年8月根据同前接受《深圳晚报》记者李福莹的采访记录整理而成)
周立民,1973年出生。现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辽宁省作协特聘签约作家。出版有巴金研究专著和传记《另一个巴金》《巴金画传》《巴金〈随想录〉论稿》《似水流年说巴金》《〈随想录〉版本摭谈》等,文学评论集《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闲花有声》等,散文、学术随笔集《翻阅时光》《简边絮语》《槐香入梦》《文人》《甘棠之华》《微风拂书》《躺着读书》等,编有各类文献资料多种。
《全彩图解电子工程师入门手册》内容简介:《全彩图解电子工程师入门手册》结合实际的电子元器件,系统地介绍了电子技术快速入门的
韦卓民传 本书特色 卓民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大学校长,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精通英、德、法、意、俄、拉丁、古希腊等外语,尤其是英文,与母语一样好,连他的英美朋...
《启真•思想家:亚当•斯密传》内容简介:亚当•斯密,18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经济学鼻祖。《启真•思想家:亚当•斯密传》是当代仅
戏骨-鲁豫有约 说出你的故事 本书特色 鲁豫的名字确实与地名有关。一个现代生命,就这样与大地、与历史连在一起了。文化是什么?是一个当今的女孩子面对着一张历史的老...
《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与技术》内容简介: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社会普遍对其存在一定偏见和刻板化印象,这势必影响留守儿童的
《丘吉尔传(插图本)》是丘吉尔八卷本的官方传记的单卷本。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政
《甘地自传》内容简介:我们家族属于班尼亚(Bania)种姓,祖上似乎是卖杂货的。从我的祖父那辈开始,家族里已连续三代有成员担任卡
八十忆双观-师友杂忆合刊 内容简介 《錢穆先生全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主要内容包括:前言、七房桥、五世同堂、先祖父鞠如公等。八十忆双观-师友杂忆合刊 ...
事物的力量-波伏瓦回忆录-第三卷-(二) 本书特色 20世纪法国伟大的女作家回忆录之鸿篇巨制——《波伏瓦回忆录》“词语是普遍存在的、永恒的,是大家、是每个人所共...
丰子恺的青少年时代:图文版 本书特色 本书描述的主人公,作为一个著名的美术家、散文作家和艺术教育家,丰子恺无疑得力于石门镇水土的养育。通过三十一章的叙说,说“水...
跃登百老汇-黎锦扬自传 本书特色 本书原著为英文,作者回顾其一生文学之路,忆起了启蒙他鬼与性的湘潭家乡,以及随后往北京就读中学,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到云南边陲担任土...
贾平凹评传 本书特色 在生活里胆怯,卑微,伏低伏小,在作品里却放肆,自在,爬高涉险, 是个矛盾人。 因为爱得太深,我神经似的敏感,容不得眼里有一粒沙子,见不得生...
十八岁的美国少女乔伊斯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引起巨大反响,并因此收到著名作家J.D塞林格的来信。两人堕入情网,但是
本书是公认的图灵最权威传记。艾伦·图灵是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在24岁时奠定了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二战期间,他为盟军破译密码,
千面人生——袁牧之传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记述了袁牧之先生在艺术舞台、政治舞台与人生舞台上的所扮演的“千面”角色,内容涉及他的少年时代、戏剧生涯、创业东北和离休岁...
魔戒的锻造者:托尔金传 内容简介 世上很少有作家如托尔金这般,作品既脍炙人口,又佳评如潮,历久不衰。他的小说迄今已售出一亿六千余万本,可说是奇幻文学的滥觞,然而...
明清文化名人 本书特色 《当代社科研究文库》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交流,努力创建社科出版精品工程,使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走上交流平台,进入公众视野,更好地...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戏谤,但我丝毫也不担心我名声究竟会怎样。子孙后代将会替我做出公正的判断……我的飞黄腾达是无与伦比的……我
众多全球领袖媒体曾这样评价他 《商业周刊》喻为“市场驱动者” 《纽约时报》推崇为“金融界的超级明星” 《时代》称其为“
康震讲韩愈 本书特色 康震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极富魅力的语言,深刻解读了韩愈这位散文大家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政坛的荣辱得失、成败进退。书中写出了韩愈前半生逆境奋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