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行思录》是张曼菱十余年来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
《西南联大行思录》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从“西南联大”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行”与“思”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少年时代,向往北大这座象牙塔,有关北大的一切都想了解。高考结束那年,偶然逛书店,《北大才女》赫然出现在书架上,翻看几页,果断收入囊中,具体内容已不记得,只记得作者名为张曼菱。读《西南联大行思录》,本想深入了解战火纷飞的年代,三校合并的西南联大是如何在昆明办学育人,书买来后,发现作者是张曼菱,北大中文系毕业,很熟悉的名字,查阅后才知果真是当年那本书的作者,一种久违重逢的感觉,毕竟当年那位青涩的少年曾向往过她书中的象牙塔。
这本书采访了数百位联大校友,留下了丰富的口述材料,可以说是抢救性的完成了大量的人物录音采访。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口述史的,因此读起来乐此不疲。抗战时期,为了保存中华民族教育资源免遭毁灭,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学校合并办学,南迁至湖南长沙又到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一时间,全中国*秀的教授大师们、学生们齐聚春城,他们的到来,给这所四季如春,无寒暑之虑的小城带来了生气,更可贵的是思想的启蒙。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会请联大的教授们来家中讲学,城里、地方的富裕人家也会邀请教授们来家里做客。书中写到
将先生接到了家里,自然是全家人都要叫出来与先生见面的。女孩子一扭一扭地出来了。
先生一皱眉。说:“怎么还缠足?放掉放掉!”
乡绅说:“已经订婚了。”
“还小还小。”
于是请教,怎么办?
先生说:“上学上学。”
因此许多女孩子放掉了缠足的脚,走入了学堂。就这样,一大批青年得到了解放,甚至从此改变了命运。
西南联大时期,中国*质的教育资源都在昆明,学校实行“教授立校”,培养了大批人才。教授们大多留过洋,又有旧学的功底,因此可以算是中西合璧,教学很有自己的一套。当时的教授们有朱自清、胡适、闻一多等教文学;历史系有傅斯年、陈寅恪、吴晗等;哲学系有冯友兰、金岳霖等;外文系有叶公超、吴宓、钱钟书、朱光潜;物理系有吴大猷......那时的学术圈到处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气息。
李政道本是浙大的学生,老师觉得他天赋异禀,应该到更高水平的地方学习,于是写推荐信给联大物理系的吴大猷。吴大猷并不认识写信的老师,可大多数从事物理研究的都认识吴大猷,于是李政道怀揣着老师的推荐信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昆明西南联大,得到中国物理学界的大师的指点,从此走向更高的人生舞台。
西南联大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之一是“教授治校”,我觉得这一点对今天的高校行政管理及教学管理很有借鉴的意义,这些教学制度很值得研究。清华的梅贻琦校长会通过上海商务印书馆直接翻印国外的教科书,成为西南联大的教材,这使得联大的教学设置与国际是接轨的,许多后来出国深造的学生如杨振宁,去国外研究所很快能够适应那里的课程设置,这与联大的教学分不开。
关于闻一多的暗杀,书中多有描述,原来先生在李公朴被杀害之前就已经被列入被暗杀的黑名单,每天不停的有人过来提醒他不要出门,化装出走,甚至有人送来了乔装打扮的西装,可闻一多却从不畏惧,每天照常出门,书中引用了他对妻子的一段话:
现在就好像一条船在海里遇到了大风。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船里的人,把舵掌握好,才有可能船不翻,达到彼岸。我们也撇手不管,就任凭风浪吹打。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不坚持不行。
这是何等的信念!为了达到心中的“彼岸”这个理想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先生遇难之前的*后一次演讲,明知特务很多,也受人相劝答应不会登台,可当他看到李公仆的太太站在台上已经讲不下去,特务又不断捣乱,他便毅然登台发表了生前气壮山河的*后一次演讲。
抗战胜利以后,台湾回到中国怀抱。自1894年甲午战败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五十一年的时间,台湾人民经历了日本人的奴化教育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西南联大很多学生参与了政府接收台湾的工作,1948年国民党撤退台湾后,一些教授学者登岛,更是对于台湾的“去日本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书中写到“原北大副校长发起了‘普通话运动’,历史系教授钱穆倡导‘国学运动’。‘普通话运动’、‘国学运动’使台湾人民在语言、文化上重归祖*体。”由于抗战胜利后,内战很快爆发,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直到1948年国民党撤退岛内,形成了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关于台湾回归中国的过程对内地人来说也是鲜为人知。作者对一段历史的叙述,弥补了我对台湾回归后那段历史知识的空档区。
关于清华校长梅贻琦在台湾新竹重选校址建立清华大学,书中也多有论述。据说新竹的清华大学跟北京的清华大学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一样的清华门大牌坊,一样的“荷塘月色”,一样的重视体育,一样的把宿舍称作“甲所”、“乙所”......这些种种的相似,似乎诉说着梅贻琦校长对故土清华大学的思念,也寄托着他的许多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
这本书挤时间读了很久,终于读毕,史料价值很丰富,信息量也很大。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总是意犹未尽,陪着书中的人物往前走,被他们的喜怒所牵动,书读完了,对书中人事物的情感也愈加浓郁。梅贻琦、蒋梦麟、李政道、闻一多、胡适、季羡林......这些大师、学生的身影犹在眼前,总还想去探寻一些与他们相关的事,想去昆明探访那所存在九年的西南联合大学。(摘自网友山茶读后感)
张曼菱,女,汉族。云南昆明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9年赴盈江县平原区插队务农,后历任昆明医学院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员,天津作家协会理事,海南作家协会理事,海南曼菱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 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中古时代 隋唐时期 内容简介 《中古时代·隋唐时期》是“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之一。《中古时代·隋唐时期》论述了隋开皇元年(581年)至唐哀帝...
中国近代史 本书特色 1.邀请国内*顶级的国学专家撰文、定调国学大师楼宇烈先生亲自写序推荐,从中西文化对比、传统文化复兴角度寄语年轻人多读民国大师的经典作品。国...
清代仪征刘氏《左传》家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综述了刘氏家学的研究现状,考察了刘氏学人学行,分析刘氏四世之学术变化与发展。以专书和专人研究相结合,对刘氏《左传》...
唐长安家族葬地出土墓志辑纂 本书特色 唐代家族墓葬非常盛行,上至皇亲勋臣、贵胄高官,下至百官幕僚,府衙小吏,都有为故人堆坟立墓的葬地思想意识。很多墓志碑刻不仅是...
晚清侍卫追忆录 本书特色 在《晚清侍卫追忆录》中,作者富察·建功采用**人称口述的手法,追忆了其太姥爷和大姥爷作为晚清侍卫在宫廷工作时的所见所闻。本书可...
这本书基本上想要回答三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身体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才有现今的样子?这种身体的发展状态隐含了怎样的
《Unity API解析》内容简介:本书挑选了Unity引擎里一些核心API类,例如Object、GameObject、Rigidbody、Transform、...
陈亮研究论稿 本书特色 由方如金所著的《陈亮研究论稿/宋史研究丛书》一书共收录四十余篇论文,大部分已公开发表。其中多篇论文发表后,分别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
洪业论学集 内容简介 洪煨莲(1893.10.27-1980.12.23),原名业,字鹿岑,谱名正继,号煨莲,英文学名William。福建侯官(今闽侯)人。著名...
乌克兰沉重的历史脚步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乌兰克的远古时期、基辅罗斯的兴起与衰亡、伽利略-沃伦公国、立陶宛与波兰统治下的乌克兰、乌克兰哥萨克运动的兴衰等内容...
西方的鑄字印刷術東傳,不僅全面取代中國木刻印書傳統,更深刻地影響百餘年來的書籍文化。直至十九世紀為止,中國人主要以木刻印
同治直隶澧州志 内容简介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特别是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三湘英杰,以其文韬武略,叱咤风云,谱写了辉煌...
中欧人文图志 内容简介 中部欧洲国家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经受战争。迫害、屠杀和流放的历史。作者以审慎的笔触叙述了先后受控于德意志、奥斯...
《第三种黑猩猩》内容简介:人与动物不同,毋庸置疑。我们与黑猩猩不到2%的基因差异,终究导致了人兽殊途。然而,人是一种动物,也
美国文化史 本书特色 历史是对过去的描述,文化则是对过去认识的概念,透过主体意识建构过去,而这种过去正左右了人的活动。二次大战之后,美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民国纪事本末(1-7) 本书特色 ★ 32开硬精装,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一版一印★ 共含七册:《民国史纪事本末1:北洋政府时期 上》《民国史纪事本末2:...
梁启超家书校注本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漓江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对存世的梁启超家书的集结及校注,全书880页,总达65万字★ 校勘严谨,纠正了已出版的《梁启...
《成就伟大公司》内容简介:成就伟大公司是中国优秀企业的追求和梦想。为了实现这个宏愿,中国企业应了解:作为目标的伟大公司是什
徽州往事 内容简介 宋淳熙丙申(1176),朱熹第二次回到婺源,见幽静山边一泓池水汩汩流淌,仿佛梦中依稀到过,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观书有感》。从桐乡到余杭,再...
刘师培,字申叔,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本书共选编了刘师培的史学论著67篇,基本上反映了刘师培的史学研究成果。刘师培以西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