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斯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获得德国史学家协会奖)《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等。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因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获得莱布尼茨奖、汤因比奖。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斯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获得德国史学家协会奖)《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等。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因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获得莱布尼茨奖、汤因比奖。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这张表上发现另外两个特点: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全球政治和军事实力的衰退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华投资的减少,并没有直接导致英国在华经济地位的下滑。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20世纪初,不列颠非正式帝国的经济势力已经与政治和军事因素脱钩;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表上发现,外国投资在1920年代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虽然说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日本这位“后起之秀”的巨额资本输出造成的,但我们同时可以注意到,英国投资与战前相比同样也翻了一番。英国对华投资的増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增资本的输入,二是英国洋行以部分利润进行的再投资,三是沪港两地的地价上涨。这三项因素的作用各占几成,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加以判定。20年代时,美国成为英国和日本之外的第三大对华经济扩张力量。这一点主要反映在贸易方面。30年代初,美国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例从1913年的6%増长到近20%,并以此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几乎全部是为了给贸易扩张提供支持,比如说美孚公司的加油设备和专用油轮,也属于这些投资的一部分。表7所列数据,反映了1931年-从相对繁荣转向严峻危机的过渡之年一各大投资国对华投资的基本情况。美国59%的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和交通业,亦即轮船业)都是为对华贸易提供辅助。“城市公用事业”的幕后操手主要是美商上海电力公司以及国际电话和电报公司(IntrnationalTelephoneTelegraphCo。,ITT)上海子公司,“银行业”背后是中国大外资银行之一的花旗银行,以及其他8家银行的分支机构。由美国投资的大型工业企业在中国找不出一家,因为早在一战之前,美国投资者便将目光投向了日本,而放弃将印度、土耳其和中国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作为投资对象。1929年,美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总计75.28亿美元,其中对华投资仅占2%。
——引自章节:None
费正清学派的视野是辽阔的,但在我看来却仍有拓宽的余地。这些美国学者中,有些人是从政治和军事层面去梳理中国的对外关系,还有些人是从经济学角度将清帝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作为研究课题,而第三类学者则把目光集中于文化影响和文化输入问题,并将西方传教士的活动作为重点。……当我在1980年代写作本书时,我的目标是要找到一个更开阔的框架,将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都一并纳入进来。因为在我看来,把这些视角区分得过于清楚,是一种人为和刻意的做法。同时,我还为本书增添了另一个视角:当时我正在为筹备中的另一部作品搜集资料,其主体是18世纪(即启蒙时期)欧洲学者对亚洲的看法。这本名为《亚洲的去魔化》的作品于1998年出版,其中文版也于不久前问世。……我选择了“世界社会”这个关键词作为本书的书名,这个词后来成为“系统理论”当中的重要概念。不过,在这套理论中,“世界社会”有着另外的含义,因此我有必要在这里解释一下本书中的“世界社会”指的是什么。…………“世界社会”在本书中的含义是指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从宽泛的意义上讲,这个环境是由政治和经济两大支柱构成的。文化虽然也偶有涉及,但相对缺乏系统性,而且论述也不够详细和深入。在书中,我将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定义为一种交互式关系,其影响往往是双向的。对这种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仅仅是正科,中外商人群体同样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书中,我并不是通过对各种历史事件和插曲的细节描写,使这种交互作用得以呈现,而是将秩序更迭作为大的背景。……回顾过去的三个世纪,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呢?历史教训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今人对过去所做出的解释。比如说,……
——引自章节:中文版序
旅游民族学-西北少数民族学术研究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阐述了旅游与民族学、旅游民族学导论、游客与旅游、旅游的目的地、民族学与旅游业等内容。旅游民族学-西北少数...
陈昕出版思想评传 本书特色 《陈昕出版思想评传》以出版人陈昕为传主,书写了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积累和坚守。陈昕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敢于在编辑工作中弄大潮...
★天桥丛谈 本书特色 研究民国天桥的抗鼎之作.天桥,原指北京外城正阳门之南、永定门之北与龙须沟交汇处的汉白玉石桥,三梁四栏。明清时期,是天子从皇宫到天坛或先农坛...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本书特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但梁晓声一直坚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出自己的作品,其中饱含着充沛的人...
彝族源流:汉译散文版 内容简介 《彝族源流》一书,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慕靡、举偶、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起源于哎哺,由哎哺分支...
时代镜像中的性别之思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以“性别”之眼透视社会,探寻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的问题”,这就是“思”的追求所在。时代镜像中的性别之思 内容简...
《信仰、礼仪与生活》内容简介:对朱熹来说,先圣是儒家神圣价值在世的典范,并为后世儒者提供了效法的“原型”,需要不断地回溯和
三卷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第一卷记述了赫鲁晓夫自20世纪20 年代开始至40年代卫国战争胜利结束这段时期的政治生活经历。对基洛夫被刺事件、“大清洗”和中...
近代日本研究の方法的基礎 本书特色 具体的实施方法就是将诺曼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研究场景展现出来,同时也将著者的研究场景展现出来。著者的研究场景又分为两部分,...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史论》内容简介:本书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内涵与研究方法,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逻辑结构、传统政治哲学的
严绍璗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八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严绍璗先生的学问,以学术独立、理性批判为宗旨,以原典解读、实证考辨为方法,以专业工具书、史论著作为表述,...
文本情感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本书特色在web2.0时代里,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可作为情感语料数据原型的评论,如何高效**的获取基于这些语料的情感信息,并依此进行相关...
西部人文资源论坛文集 内容简介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是由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完成的。课题始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二年,由...
人文经典名著导读 内容简介 这本《人文经典名著导读》由刘方建和江佳惠主编。编者们在参考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分类选目的基础上编制了这本经典著作导读,并在广泛...
本書是第一部以提要形式揭示道教內容的大型工具書,吸收了國內和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該書大多篇章是研究考證的結果,每篇幾百字或數十字的提要,都需要翻閱大量的工具書,...
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本书特色 《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成果,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资助出版。德意志现代化...
中国在梁庄 本书特色 2010年“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一部比《活着》真实的非虚构文本温铁军、阎连科、李敬泽倾情推荐还原一个乡村的变迁史,直击中国农民的痛与悲揭...
这是一部必读的艺术品罪案编年史,它扣人心弦地揭示了艺术品失窃案中最骇人听闻、罪行滔天的一幕。2012年,德国政府从希特勒的主要艺术品经销商——希尔德布兰特·古利...
曹胜高,1973年生,河南洛阳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文学博士,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亚洲文明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学研究。著有《汉赋与汉代...
彼得·范德威(范笔德,Peter van der Veer),荷兰皇家学院院士、德国马普研究院族群与宗教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