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物,永不消逝,暴力即属此类。
暴力性表达并非现代性的标志。暴力只是变化多端而已,其表现形式随社会局势而变。如今,它回到皮下、交际之下、毛细结构和神经元的领域,呈现出微观物理学的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无需在统治或敌对关系中的那种否定或排斥性。
它从可见转为无形,从粗野蛮横转为沉思内省,从正面直击转为病毒性感染。暴力起作用的方式不是公然袭击,而是蔓延传染。
作者在本书中首次揭示了暴力事件的变形记,从君权和血亲等前现代社会的斩首,经由现代规训社会的畸变,最终到了今天绩效社会和倦怠社会的抑郁。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
《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2019年3月)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会》(2019年6月)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2019年6月)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2019年10月)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2019年10月)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2019年10月)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中欧商业评论》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如果你想入哲学之门,你就看这位韩裔德国籍大叔的作品,你可以在阅读中认识众多哲学家,然后选择你喜欢的逐个进一步了解,他将大咖们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糅合在一起,让你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啊!
——关玉红,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马克萨斯群岛上的原住民把这种神秘的权力实体(Machtsubstanz)叫作曼纳(Mana),从被杀者转移到胜利者手上。一个勇敢的战士完全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曼纳:“从前人们以为,一个战士的身躯可以将其所杀之人的全部曼纳收入囊中……每成功杀一次人,他的矛也就增加了一些曼纳……为了直接将曼纳合并,他吃掉死者的肉;为了将打仗时新增的实力牢牢绑缚在自己身上……他把战败者身体上的部分残肢作为战争装备戴在身上——一块骨头,一只干枯的手,有时甚至是整个头颅。
——引自章节:暴力的考古学15
资本的运作方式就像现代曼纳一样,你拥有的越多,就越强大,越坚不可摧,甚至越妄想长生不死。金钱从词源上就已经点明献祭和狂热崇拜之间的关系。因此,还可以说,金钱原本就是人们用来赢取动物祭品的一个交换手段。谁如果拥有许多钱,那也就意味着他占有许多动物祭品,可以随时用来宰杀献祭。如此一来,他就得到了一种巨大的野兽般的杀戮暴力。参见:Baudler,UrsündeGewalt,a.a.O.,S.115.于是乎,金钱也好,资本也罢,都成为一种对抗死亡的手段。
——引自章节:暴力的考古学15
FutureImperfectdescribesanddiscussesavarietyoftechnologicalrevolutionsthatmighth...
史铁生,男,汉族,北京人。1958年上小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
一个比木槿花更坚韧的女人因为有爱,人间才值得《父母爱情》+《乔家的儿女》民间生存图景质朴人情世故小说通过王诗敏、汪建、陈子昂等主要人物的成长经历,映射出时代的变...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研究 本书特色 在繁荣的资本市场,不断涌现新的金融产品,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不良券商为追求盈利不顾投资者的需求和经济情况,销售或推荐各种金融创新产...
东方道者,宇宙学家,生命科学工作者,多维外星生物研究专家,提出宇宙E-理论,毕生致力于造物主真理和永生文化的研究及传播。
《到长安去:汉朝简牍故事集》收录八个取材自简帛文书与考古发现的汉朝人故事。从掩藏淤泥的千年情书到深埋黄沙的西域恋歌,从慷慨悲壮的戍边战士到情念笃定的官府小吏,从...
非天夜翔晋江文学城大神级作者、晋江文学城百亿积分人气作者、影视千万级作者、知名畅销小说家。已出版作品有《锦衣卫》《江东双璧》《金牌助理》《武将观察日记》《天宝伏...
药物制剂技术 本书特色 药物制剂技术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本书重点突出常用剂型的有关概念、制备过程与质量要求,从具体实例出发,分析各剂型...
诊断学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医《诊断学基础》统编教材为蓝本,以2011年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考试大纲为中心,通过各类图表形式的运用,使原本繁杂的课...
本書是一向以兩性關係和行銷企劃見長的吳若權,首度以人生課題來做不同角度和樣貌的切入,並與讀者進行了更誠摯、深刻的溝通。面
精彩摘录成天垂头丧气,要不就成天胡发牢骚。整天是愁死,愁生,愁自己的事业没有发展,愁精神上没有出路,愁活着没有饭吃,愁死
Icomefromafamilyofhighachieversandwriters.Myfather,AlfredoHolguinPombo,waspresid...
古典法律论-从赫西俄德到荷马史诗 本书特色 程志敏教授质疑美国古典学加加林:我们是站在一种什么样的立场来看待古人?我们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来对待传统?德克萨斯...
周传瑛(1912——1988)周传瑛,1912年6月30日(农历五月十六日)出生于苏州甫桥西街一个贫民之家。原名根荣,后于昆剧传习所习艺期间,得艺名为传瑛。他祖...
这是一部有关商海沉浮的个人体悟与小说式实录,展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些民营投资公司的发展轨迹。牛市、股灾、上市公司质押风潮,商界精英的胆识与局限,年轻学...
刘学锴(1933-),浙江松阳人。1952-1963年就读、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研究》内容简介:“夷人图说”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以非汉民族为描绘对象的历史资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新版《吳哥之美》,還原重現 蔣勳 旅遊文學的閱讀質感──這不只是一本旅遊書,而是在旅行中看到一朵花、一面微笑、一塊殘石的感動。蔣勳老師去過吳哥窟十四次,仍說:「...
作者C.S.路易斯(1898-1963),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被剑桥大学聘为中...
《江苏地方文化史·镇江卷》内容简介:本书为江苏文脉工程江苏地方史研究篇系列一种,书稿内容主要是对镇江历史文化的回顾和再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