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时期,新选组承担着维护京畿治安的重任,是著名的佐幕派武士集团。他们身处时代剧变的旋涡中心,深度参与了禁门之变、鸟羽伏见之战、戊辰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永仓新八是新选组草创期的核心人物,也是新选组干部中极少的幸存者之一,他在《□后的武士:新选组始末记》中回顾了新选组的整个历史,讲述了浪士上洛、暗杀芹泽鸭、池田屋袭击、油小路激战等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现代日本,几乎无人不知新选组,他们被称为日本“□后的武士”,成为各种影视文学作品竞相演绎的主角。然而,众所周知,新选组曾在京都守护麾下为幕府效力,有悖明治维新的历史潮流,故而新政府建立后直到昭和初期,囿于舆论宣传,人们都将新选组视作暴力集团,将其原本在京都的合法活动也视作犯罪,使得新选组获得的历史评价极其不公正。本书日本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版的。
本书作者永仓新八原为新选组二番队组长,是新选组草创期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池田屋事件、油小路事件等重要事件中均有活跃表现。他也是新选组干部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他在新政府解禁后,与岛田魁等人一起为恢复新选组的名声而四处奔走。本书原为他口述,《小樽新闻》记者笔录的报纸连载文章。曾任东京帝国大学校长的山川健次郎为该书写序,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失败者的历史,正确评价新选组的功过是非。
另外,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新选组历史的记述,而且涉及幕末时期各种重大事件:将军上洛、禁门之变、两次长幕战争、大政奉还、鸟羽伏见之战、戊辰战争……而书中提到的人物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清川八郎、松平容保、山内容堂、三条实美、坂本龙马、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因为新选组本身就处于这一时期巨大的时代旋涡的中心位置,永仓新八作为新选组的核心人物,也深度参与了这些事件,亲身体验了幕末的风云变幻。从永仓和新选组的角度来看时人时事,又有一种别样的体会。
昔日为近藤勇之友,如今是小樽隐居人
这人约莫七十四五岁的年纪,垂在胸前的那把银白胡须十分惹眼。他额头宽阔,略略下垂的眼角上堆着细纹。他似乎正抬头仰视,唇边现出了一丝微笑,嘴巴仿佛要发出轻咳一般微微地张开着。一眼望去,岁月似乎早已磨平了这位隐居中的杉村义卫老先生的一身棱角和锐气。在雪中的小樽,他安居一隅,静静地观望着生命的流逝。然而,那种无比坚韧的气场与如同枯木一般关节突出的粗壮双臂,还能让人们隐隐回想起那位曾在幕末历史中留下了精彩一页的永仓新八。
永仓新八又是何人?文久元治年间,幕府为了对付萨摩、长州的勤王之士,在京都守护麾下召集了名为新征组的浪人组织,这就是后来的新选组。而永仓新八,正是新选组中与近藤勇、土方岁三等人齐名的幕末时期的著名剑客。随着时光流转,如今就连这位当时在京坂两地以骁勇闻名的勇士,也和他那如同黑铁打造的强健身躯一起慢慢暗淡下去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壮年时代的风采已经依稀难辨了。
屈指算来,这已经是五十年前的故事了。当时近藤勇率领的新选组受命在京都巡视,而长州、土佐、肥前的志士们敢触幕府之逆鳞,激烈地鼓吹尊王攘夷之说。而且,他们还将京都作为策源地,秘密地往来于京都与藩国之间。元治元年六月六日的晚上,数十名志士在鸭川之畔的一家名为池田亭的旅店中集会,密谋某日于禁城之中放火,企图趁此骚乱挟持天皇移驾长州藩。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能够让与己方敌对的会津和萨摩二藩受挫,还能达成攘夷的初衷。不料新选组很快得知此事,于是在他们密谋的当夜,近藤勇及其义子近藤周平、冲田总司、永仓新八、藤堂平助五人闯入池田屋,武名遍传天下的近藤勇成就了他一生中□为驰名的一次恶战——池田屋袭击。正值壮年的永仓新八也成竹在胸,挥舞太刀,当场斩杀了四名抵死而斗的志士,而他自己仅仅受了点轻伤。这次的战斗记录一直留存至今。
据说,这场战斗直接让明治维新推迟了两年,同时也让幕府得以在这段时间苟延残喘。与此同时,日本历史上也添加了新选组这一注脚。新选组的队员们身着短袴、高齿木屐,意气风发地走在街上的身影甚至能让小儿止啼。此后,永仓新八与近藤、土方等人的名字都变得如鬼神般令人忌惮。
然而,时势终究没有站在德川幕府一方。从伏见鸟羽之战到江户包围战,再到函(箱)馆炮战,新选组虽然英勇奋战、威名远播,但时而被解散,时而有队员主动脱队,甚至连队长近藤亦被斩首,接连遭到了一系列毁灭性的打击。而在这之后,永仓新八又在何处展开了怎样的行动呢?这些都是在幕末史中看不到的“秘史”,而这段长篇“秘史”,就在彼时的永仓新八、如今的杉村义卫身上,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这些人对新选组口诛笔伐、倍加嘲讽,把新选组说成一个私立的暴力集团。而世人被他们蒙蔽,乃至小说和评话都把新选组视作暴力集团。我一直为没有人为这一冤屈平反而感到遗憾。我想,这部书应该能为新选组的昭雪尽一份力……
——山川健次郎(前东京帝国大学校长)
“那些年纪轻轻就死掉的、如今长眠于地下的同志又会做何抉择呢?”
——岛田魁(伍长,编有《岛田魁日记》《新选组名簿》)
“时易世变,身陷囹圄,积郁而作。兼追怀告慰战死之同志。”
——中岛登(编有《中岛登觉书》《战友姿绘》)
“人来人往皆是惑,难退难进诚可哀。”
——尾形俊太郎(副长助勤、文学师范)
永仓新八,天保十年(1839)生于江户。本姓长仓。原为松前藩藩士。在修行武艺途中,结识了近藤勇并加入浪士组。新选组成立后,担任二番队组长等职,是新选组草创期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池田屋事件、油小路事件中均有活跃表现。在戊辰战争中,他曾作为甲阳镇抚队和靖共队(靖兵队)的一员与官军作战,尔后从米泽返归江户。后获得回归松前藩的许可,成为藩医杉村介庵的入赘女婿,改名杉村治备(后改名杉村义卫)。其后渡海前往北海道,担任桦户集治监的剑术师范。离职后,返回东京开设剑术道场,后再度移居小樽。他作为新选组干部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在板桥建起了近藤勇、土方岁三两雄之墓。大正四年(1915)病逝。
木村幸比古,1948年生。灵山历史馆副馆长。专攻日本近世思想史。著有《新选组战场日记》《新选组与冲田总司》《新选组日记》(以上均由PHP研究所出版)、《史传 土方岁三》(学习研究社)、《新选组局长近藤勇》(淡交社)等多部作品。
译者简介
信誉,日文译者。武汉大学文艺学博士在读。硕士阶段专攻日本近现代史,曾公派访学于日本神户大学。译有《丰臣秀吉与海盗大名》《烧船》等。
1948-1918-德意志帝国-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 本书特色 我们所知的“德国”其实是一个年轻的欧洲国家。在漫长的欧洲历史中,存在于...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及认证中心的工程师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网络安全
民国军阀档案-II 本书特色 杨帆编著的《民国军阀档案ⅱ》内容介绍:民国乱世,先后有两大军阀集团在硝烟中粉墨登场。这就是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新军阀。北洋军阀...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的西北民族关系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并论述了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对民族及民族...
文字的历史 本书特色 文字是人类思维的载体。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文字也自然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本书作者B.A.伊斯特林,根据书写符号与各语言要...
明史通俗演义 本书特色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
内容提要本文目的,在观察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内部情势演变之过程,明其所以为近代史上一转捩点之故,以求与远东国际局势之演变相
大清之风-一本书读懂清代文明 本书特色清朝是风云变幻的朝代,是巨大变革的朝代,它 给历史留下的是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登峰造极,*是中 国从王朝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希望...
破解古埃及-一场激烈的智力竞争 本书特色 讲述一个失传了一千五百年的古埃及文字重新解读的故事,一块破损残缺的石碑竟然成为揭开古埃及之谜的关键之所在。商博良因破解...
北齐东安五娄睿墓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概述了娄睿墓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发现与发掘经过,介绍了墓葬形制与葬具、壁画,对随葬器物(陶器、陶俑、陶镇墓兽、陶塑动物、釉...
北庭历史文化研究-伊.西.庭三州及唐属西突厥左厢部落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十多年来从北庭故城、寺庙、遗址,掌握大量**手资料。本稿简述北庭作为“安西四镇”之一的历...
历史七读 内容简介 历史是需要总结的,也许这样的总结根本无用,离它的真相很远,可是人们仍然乐此不疲,竞相去做这项工作。杨淼编著的《历史七读》这本...
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在修订版 本书特色 王晴佳编著的《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在修订版)》力求简练、概括地勾画西方历史学的演变。同中国史学的源远流长相...
成吉思汗崛起大漠-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1 本书特色 ●史上*彪悍的蒙古征服史!●全景展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辉煌崛起!●帝王领袖、商界巨头首推的蒙元大历史!成...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高中部分)(修订版) 本书特色 这是本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是由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该书共选收了40篇古代*具代...
文史资料选辑-第一六七辑 本书特色 《文史资料选辑》是1959年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倡导下,由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发起,以当事人“亲历、亲见、亲闻”为特色,...
写文章本是兴趣,写着写着也就积了不少,如同囤积大白菜,一次搬一两棵,不留神之下就把地窖填满了。得朋友鼓励,遂挑选自己喜欢
新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研究 本书特色 《新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研究》编著者张剑平等。本书对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道路、取得的成就、重要学科和领域的发展...
牛津大学出版社是世界大学出版社中规模最大的社,出版物种类众多,尤以辞典工具书、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教材、高端学术期刊与著
吴景洲捐献文物图集-精装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一版一印★ 当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杨新,吴景洲之长子、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作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