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尸体》是日本现役法医学解剖医生西尾元从业20年的记录。退休之后,因付不出房租而在公寓中冻死的中年男子;独居家中,中暑而亡的老太太;帮助老年痴呆的妻子入浴,却意外溺毙的老人……死亡不是平等的,尸体也分等级。解剖台上的遗体残留着生前的痕迹,记录了人们活着时的生活。衰老、孤独、贫困、疾病,任何一个齿轮的脱轨,都可能引发“悲哀的死”。
适读人群 :纪实类,关心社会问题、老龄化问题、家庭看护问题的读者。
“我站在解剖台前,看了太多以非正常死亡形式终结的人生。
谁都不知道他们的死是幸还是不幸。
他们有什么遗言,有什么遗憾?
我们的工作可能就是站在解剖台前和他们面对面,倾听他们的无声之言。”
——西尾元 现役法医西尾元以朴实真诚的文字,记录下自己从业20年的经验与体会。从事这份与死亡近距离接触的工作,给了他更多契机思考生与死的意义——生命的脆弱,活者的无奈,死者的遗憾……
序章 一具女性遗体之谜
第1章 贫困的尸体
第2章 孤独的尸体
第3章 衰老的尸体
第4章 死后的不平等
第5章 解剖台前
第6章 案件的尸体
第7章 幸福的尸体
结语 不平等的死亡
第1章贫困的尸体(节选)
难耐严寒之后
某年2月,由于前一天下了雪,这一天格外寒冷彻骨。和往常一样,警察一大早就将一具遗体送到我们法医学教室。
死者初步断定为50多岁男性,遗体在死者公寓的厕所前被发现,脸朝下倒地死亡。
警察的初步检查未能查明死因,所以来拜托我们进行解剖。
我在准备室换好衣服打开解剖室的门,警方负责人和法医学教室的技术人员已经在着手准备。解剖室没有窗户,四周墙壁贴满白色瓷砖。房间正中央是泛着微光的不锈钢制解剖台。男性尸体已经横放在台上。
眼前是一具心跳已经停止的躯体——对于我来说,却是这20年以来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常景象”。
进入解剖室后,我习惯先从远处整体观察解剖台上的遗体。因为一旦开始解剖,很容易过于关注眼前的局部部位,而忽视对遗体的整体印象,就会有遗漏或者误判的危险。从远处观察可以从感觉上有个整体把握。比如,遗体有哪些部位受伤,脸部淤血情况等。
远观全身以后,我开始仔细观察遗体表面各处(即体表),正式开始工作。在法医学解剖过程中,有无明显的外伤或变色, 若有则外伤变色的部位、大小以及数量如何,这些从体表得到的信息不少会成为确定死因的重要线索。如果有刀具刺伤的伤口,确认伤口的大小、深度与凶器是否吻合,有时也会成为逮捕嫌犯的决定性证据。
进入解剖室时,我马上注意到这具男尸体表上留下的“印记”。肘部、膝部等大关节处可以看到多处微红色斑状变色。
在确认变色情况和位置的同时,我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冻死”两个字。但是,现阶段还不能“确诊”。
确认完体表后,开始解剖遗体。先小心切开皮下组织(皮肤真皮以下的结缔组织,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内含血管、神经),然后是脑、肺、心脏、胃、肝脏、肠等,按照一定顺序解剖各种内脏器官。
通过解剖能确认到的异常情况是,这名男性心脏流出的血液颜色有些异样。取出心脏,比较心脏左侧和右侧流出的血液,颜色明显不同。左侧的明显比右侧的鲜红。
这个检查结果体现了冻死者的遗体共有的显著特点。
按专业解释来讲,红细胞里含有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物质,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会生色,所以血液才是红色的。结合的氧气越多就红得越鲜艳,氧气少的话,就会变成黑红色。
呼吸进入肺部的氧气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血液进入心脏左侧(左心房),作为动脉血再从左心室流向全身。然后,在氧气被消耗后,全身血液作为静脉血再次流回心脏,进入心脏右侧(右心房)。因此心脏左侧的血液里所含氧气浓度原本就比右侧高,左侧血液本应更鲜红,但是肉眼很难清楚分辨这种色调差异。
但是,从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程度来讲,这种反应具有一种化学性质,温度越低,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度就会越高。冻死前,由于肺内吸入低温空气,肺内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度就会比一般情况下高。随着体温降低,冻死时的动脉血会更鲜红,此时的色调差异是可以通过肉眼确定的。
解剖后,这位男性的死因确诊为“冻死”。 在城市里冻死
一般提到冻死,首先想到的是在雪山之类的地方动弹不得,冷得像冰一样的景象;或者因为没有食物,被严寒夺走体温,无法动弹,直至死亡……以前,确实有几位身强体壮的登山家陷入这样的困境,*终丧命。
但是,这名男子为什么会在城市里的公寓中冻死呢?
长期身处解剖现场的话就会切实感受到,在都市的日常生活中,冻死绝不是什么稀奇事。
在我们法医学教室,每年送来的约300具尸体中,冻死的尸体有10具左右。其中也有营养状况差而骨瘦如柴的人。
这名男子几年前被公司裁员,妻子离家出走,他没了工作,又过着单身生活,便渐渐开始拖欠房租。由于他拖欠几个月房租, 人又联系不上, 房东担心出事便报了警, 尸体这才被发现。据说死亡时, 家中的水电煤都已被停, 房间里也几乎没有发现食物和财物。
据警方说,这名男性死者并没有什么身体不适和既往病史。而且包括男子居住地在内,我们负责解剖工作的地区并不是下大雪的寒冷地区。可能有人会想,就算是冬日*寒冷的时期,只要穿上足够的衣物用被子包裹,应该不会冻死。
其实就算在家里,只要条件具备,人也是会冻死的。人体体温一般保持在37℃左右,一旦因为一些原因体温下降到28℃(有时甚至还未下降到如此之低),就会引发心律不齐导致死亡。
周围的温度比体温低的时候,人就会消耗体内能量产生热量(即人体热平衡产热),为了存活自动保持必要的体温。但是,营养是能量的来源,如果摄取不充分的话,人体就不能充分产热,也就不能和体内散发的热量维持平衡,体温就会逐渐下降。实际上,解剖后发现,这名男性胃内和肠内都空得很彻底。考虑其家中未发现财物,他应该是处于不能饱腹的状态有一段时间了。
我见过很多和这名男性一样,因为贫穷而冻死的案例。因为贫穷买不起食物,体力和抵抗力逐渐下降。这样的话, 就算套上所有衣物,裹上棉被,也会冻死。
不可思议的是,有些冻死的遗体是在脱掉衣物的状态下被发现的。这名死去的男性也是如此, 虽是寒冷冬日, 被发现时却只穿着内衣裤。
法医学中把这种情况称作“奇异性脱衣”。人在冻死前,似乎会感到“炎热”。就连在雪山发现的冻死的遇难者, 有时也会处于衣物被脱下丢在一边,衣着单薄的状态。电影《八甲田山》中就有这样的一幕。人体脑内有体温调节中枢, 该区域在接近冻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些异常。
“体温控制”这项生命维持装置出现故障而导致失误操作,这种现象叫做“反常脱衣”。原本是无法忍耐的严寒,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觉得热得不得了,因此就会亲手放弃仅有的防寒手段,加快体温下降的速度。
我曾经解剖过一具遗体,是在公寓地板下面被发现的冻死者。据说是为了躲避催债,藏身于地板下面的狭窄空间屏息度日。他也是在寒冷的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死去的。
在城市里某个公寓的房间里,有的人饥寒交迫,*终冻死,却无人知晓。这就是当代日本社会正在发生的现实。 第7章幸福的尸体(节选)
癌症引起的自然死亡
希望*终能安然死去,是作为人类理所当然的本能愿望。应该不会有人期望本书中提及的非自然死亡吧。
不过, 日常接触各种各样的死者后,我觉得大家对“幸福的死亡”的定义有着不一样的见解。
就算是一个人默默死去的独居者,可能本人对这种人生的终结方式并没有不满。相反,在医院中被别人看护着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个人就一定幸福吗?我觉得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我曾经在日本中国地区的某医院内科研修过。有一位被诊断为“胃癌”的老年女性患者,十分抵触后续的癌症治疗。
这位80 岁左右的女性在乡下的偏僻角落一个人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没有家人,去镇上的医院单程需要1个小时左右。
主治医生多次劝说:“做切除手术吧。现在动手术的话还有治愈的可能。”但是她*终还是没有同意。作为医生,只要眼前的患者还有治愈的可能,就不可能放手不管。所以医生只好让她至少一年来一次医院进行复查,以便继续关注她的病情。
由于完全没有治疗,癌症当然是继续恶化了。但是比起接受手术,她宁愿和以前一样过着悠闲的生活。
法医学现场经常会遇到“被置之不理的癌症”——不及时积极治疗癌症而自然死去的案例,但是,这类情况在临床现场应该很少见。在我研修期间,这位女性*终还是由于身体原因住了院。没过多久我的研修就结束了,所以也不知道她*终病情如何。但是,这件事情的发生为我这个刚踏上医学道路的年轻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我不由得思考人类自然死亡的理想状态。 对“幸福的死亡”的考察
前面已经提到过,在法医学现场,经常会碰到与酒精相关的死亡案例。
我曾经解剖过一位死者,他喝了酒,跌进路边的排水沟淹死了。大概是酒醉后摇摇晃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发生了意外。他是在水深只有10厘米的排水沟里溺水身亡的。
“这么浅的水怎么会淹死呢?”
不少人可能有这样的疑惑。但是人处于烂醉状态时,就可能醉倒在路边,或是在大马路上睡过去。如果那里正好有水洼的话,也许就会溺死。
类似的还有醉酒后在道路施工现场死亡的案例。也许是被什么东西绊倒了,也许是被提示禁止通行的杆子之间的绳子勒住了脖子,死者因窒息而亡。这只能怪地点和时机不好,但是突然死亡往往就是被这些偶然因素所左右的。
除此以外,饮酒引起的事故死亡也很多,比如从车站站台坠落身亡。这样的事故容易发生在周五晚上。周末前一天,和同事朋友结束愉快的酒席后,回家的途中突然从站台上坠落,头部被撞击,或者被电车碾压,在此类事故中意外丧命的人出乎意料的多。
此外,醉酒的人中还有大冬天在树丛里睡觉冻死的,后仰倒下撞击到头部而死的,在路边睡下被车碾压而死的。
从警察那里得知,还有人头骨骨折后,留下了走了一段路的痕迹。也就是说, 这人在头骨骨折的状态下走路。通常因为剧痛,人是无法走动的,可能是酒精作用,他已经感觉不到疼痛了。
我每次在解剖台前面对这样的遗体,都会为他们惋惜:“也许不喝酒的话,就不会死了。”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这样说也许有些轻率——我有时觉得“这可能也算是幸福的死亡吧”。
大多数人喝了自己喜欢的酒以后都会心情很好,然后就这样还没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就死去了。这对于死者家属来说肯定是不幸的,但对死者本人来说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的话,我觉得这应该不算是什么不好的死法吧。
当然,如果你问我:“你也想这么了结生命吗?”我肯定不会主动选择这样的死法。但是人必有一死。不管是长时间与病魔作斗争*终死亡,还是心肌梗死导致突然死亡,都是死。在法医学现场,还会碰到被谋杀的无辜的孩子和被迫一同自杀的亲子,等等。
我作为一名医生,以及作为一个人,不由得对死亡的幸福与不幸进行深思。
西尾元
1962年出生于大阪府。现任兵库医科大学法医学讲座主任教授、法医解剖医。香川医科大学医学部本科及研究生毕业,曾任职于大阪医科大学法医学教室,2009年转职到兵库医科大学。负责兵库县阪神地区共6市1町的法医解剖工作。曾发表与猝死相关的论文,尝试把法医学现场的发现,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实践。
Rules for a Knight(骑士规则) 本书特色 英文原版《骑士准则》大64开精装,由著名演员伊桑·霍克创作,曾主演《爱在黎明破晓时》三部曲等电影。他...
中国古典诗文名句赏析辞典 本书特色 本书可供广大师生和古典诗文爱好者使用,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辅助阅读鉴赏创作。 一、选材精当。所选名句均为我国古典诗文中脍炙人口...
稼轩词编年笺注(平)(全2册) 本书特色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迭经重版,蜚声海内外。增订本对全书的笺注与编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改...
天堂沃土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天堂沃土》内容提要:小说以江苏太仓农村为背景,以鹤塘镇群星生产队(村民小组)三大家族中与共和国同龄的三个主人公朱建国、张忠良、夏永...
草堂(第26卷) 本书特色 由当代诗人梁平主编,高质量、高稿酬、高颜值的诗歌刊物,立足成都,面向海内外,是成都诗意的城市文化符号,是华语诗坛的重要旗帜和标杆。草...
西方19世纪后期文学 本书特色 王福和、肖淑芬、徐亚杰主编的《西方19世纪后期文学(上下)》是“文学名家名著故事全集·外国卷”系列书之一。主要通过讲述西方19世...
学词入门第一书:白香词谱 本书特色 《白香词谱》是清朝舒梦兰编选。词谱选录了由唐朝到清朝的词作品共一百篇,凡一百调。这些调式都是较为通用的,小令、中调、长调均有...
无怨的青春 本书特色 《无怨的青春》:她的诗作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迄今*为严整的席慕蓉诗集;她的爱憎情仇,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一族一国所可范围,那是宇宙...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泰戈尔诗选 本书特色 他那高超和谐的人格,可以给我们不可计量的慰安,可以开发我们原来淤塞的心灵泉源,可以指示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标准,可以纠正现...
《檐上的月亮》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少数民族作者阿微木依萝的32篇散文,如《檐上的月亮(七章)》《小马哥和他的女人》《走族(三
作品目录001_红拂夜奔181_唐人故事· · · · · ·作者简介王小波(1952-1997),男,汉族。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也是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本书特色 柏拉图所著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柏拉图所写的对话全部有四十篇左右,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主要是政治,伦理教育以及当时争辩激...
季羡林散文精选 本书特色 《季羡林散文精选》作者季羡林,我国著名学者,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
黑白记忆 本书特色 每一代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青春,当青春远逝的时候,就想重回青春,触动青春。《黑白记忆》是肖复兴的青春回忆录,36年后,他们重返北大荒,...
《再别康桥》内容简介:《中学生读名家: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坛独具特色、才华横溢的才子。他的诗字句清新、韵
老照片:第一一四辑 本书特色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
欧阳玄集 本书特色 欧阳玄,字原功,浏阳人。幼年聪敏异常,母李氏亲自课读经传,日能记诵数千言。随南宋遗老学辞章,凡经史百家无不研习,于宋代理学源流尤为精通。13...
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 本书特色 《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记》(精装版)作者以乡愁这个看似飘渺、感性的情感为题,...
林徽因文集:爱上一座城 本书特色 风华绝代,她的美丽惊艳了岁月;蕙质兰心,她的才情穿越了流年。林徽因著的《爱上一座城/林徽因文集》是一部建筑学论著集。她一生著述...
作者简介萨克雷是英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名利场》是他的成名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称赞他观察细微,对人生和人类的心灵了解深刻,富有幽默,刻画人物非常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