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我们时代里无尽的盛大对话,对真感情与真思想永无止境的找寻。许知远历时4年对话52位杰出人物,在52个领域跨界游走,重生对个体的信念,重建对话的精神;通过《十三邀》,与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直接对话,搭载他们的思想巨舰光顾历史与未来:4季内容全收录,精美函盒珍藏版。
◎编辑推荐
★全民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全4季内容首度结集:打破节目区隔,重新划分主题,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
本次出版首度将4季内容深度整理、全番结集,并按人物类型重新划分为艺术家、时代偶像、知识分子、浪潮人物4个分辑,堪称一部时代声音的纪念碑。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讨时代精神:
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各个领域涌现出极富性格的杰出个人,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值得被反复追问,借此,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又付出了何种代价。所以,《十三邀》挑选受访者的方式就是它的最大特色: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一种诠释时代和世界的角度和叙事。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52位标志人物,从中发掘真实,尊重真实,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同时通过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视频;许知远专门为每位人物撰写点睛式侧写
相比剪辑后呈现的视频节目,图书版《十三邀》更为忠实、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收录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和访谈照片;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精彩的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每位嘉宾均附时间年表,人生轨迹一览无余;
新加大量注释,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方便读者深入理解。
从视频到纸书的转变,更耐读,更易懂,更具收藏性:定格对话的精彩与宽广,留存思想的碰撞与闪光,呈现我们时代更有温度和深度的对话美学。
◎内容简介
关于成功,也关于失败的艺术,关于符号与表达,也关于偶像与浪潮,关于时代大问题,也关于另辟蹊径的小注脚,关于知识和审美,也关于个体的多种可能性。关于与过去的人和解,也关于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
关于史学大家许倬云谈论年轻人应该如何安顿身心、安顿自我,也关于人类学家项飚对我们生活中“附近”消失之后的理解与新的建议;关于功成名就后的艺术家,如何看待创造与失败、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也关于我们时代最知名的知识者如何谈论价值,寻求理解,提出问题……
《十三邀》,是著名知识分子许知远与我们时代中各行业、各领域内最具典型性的样本人物所展开的一场盛大对话。他们各自以独有的视角,在个体与时代、智性与审美、自我与世界、见识与创造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共同对个体与时代做出的观察与思考,全面展示出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头脑与心灵对历史、当下和未来做出的追问和探索。通过《十三邀》,我们阅读到52段故事,体会52种人生,游历52种交错的时间与空间,遇见52种立场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个访谈,更像是一种旅行。
与视频节目不同,图书版《十三邀》打破了1至4季的区隔,重新划分为艺术界、演艺界、人文知识分子、时代浪潮人物等四大领域,使得每个领域的意见、经验与心得更加具有模板作用,以不同领域中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切片,进而带领读者在这些对话的碰撞中重新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也正因这样精彩的对话而变得魅力非凡。
◎作者自述: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
◎名人/媒体推荐
从上海第一次采访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只见过许知远两回,但是他似乎已经成了一位老朋友。我们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同一种人格而坚持,同一种逝去而悲哀;我们是被同一种情操所感染,同一种养料所滋润,同一种温暖所安抚。
——陈冲(导演 演员)
你们做(《十三邀》)节目,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
——许倬云(历史学家)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陈嘉映(哲学家)
我很喜欢许知远老师,他在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真诚而质朴地保持着认真和严肃,《十三邀》给我的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平时只有奶昔可以喝的人第一次喝到了白开水,它平静、淡然、清透,让我觉得原来这才是自己本该喝的东西,而且应该一直喝下去。
——河森堡(科普作家)
虽然许知远老师肯定瞧不上我,但我特希望跟他对谈,他做的那个(《十三邀》)就是中国味道的《蕨间访谈》。对错观点啥的都不重要。
——李诞(脱口秀演员、作家)
《十三邀》令人耳目一新,它的创造性也在这里,它之于脱胎于电视台演播厅的访谈,好似台湾新电影之于琼瑶电影,走出三厅,发掘真实,尊重真实,并赋予真实以创造和审美。
——雷晓宇(作家)
◎观众评价:
《十三邀》呈现的种种冲突和思考,也正是它的价值,虽然许知远显得与这样一个时代格格不入,但作为个体思考者存在和发声的珍贵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带来了有趣的思想撞击。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不成熟”的“冲动”带来的冲击,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庸本身也许不需要被否定,但中庸带来的往往不是认知边界的拓展,反而是某种保守,某种意义上传统的守卫者,但对于舒适区的逃离本身就是和“卫道士”的对抗,这样才有可能迸发新的思想,正像是欧洲的启蒙运动那样。然而,《十三邀》也让我感觉启蒙运动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希望这不是自欺欺人的错觉吧。
——华云枫
看《十三邀》对思想的改变是剧烈和彻底的。那么多人物,每个人都能在与许老师的交谈中,谈出那些他们最珍贵的思想、经验、人生,这些是在我可及的所有视频节目中,独一无二的,因此,《十三邀》对23周岁的我本人意义非凡,这几年的人生观的逐步完善,与看这个节目不能说没有联系。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每一期,都值得不断玩味咀嚼,每一个看完《十三邀》的夜晚,都觉得良宵难得。
——雨墨
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谈话节目《十三邀》《十三游》主创。
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祖国的陌生人》《青年变革者》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等多种版本。
这是一个现代命题,从头到尾这个人都在问我是谁,我到底是谁。这种身份确认,是一个久远的现代哲学命题。我就是想拿一个古装戏来做我自己喜欢的命题。
——引自第11页
陈冲:看着窗外太阳慢慢沉下去,觉得夏天好长啊,一个下午好长啊,缺乏这样的时光。许知远:这种时光你现在还多吗?陈冲:我需要这种时光。我要有空白,我要有不少的空白。生活太繁忙了,而且人总觉得自己不繁忙的话就不够努力,但这样会失去很多。许知远:忙碌是美国人当初最大的输出,美国人特别爱忙碌?陈冲:对。但美国因为历史比较短,对自然还是很热爱的。只要还有足够的机会接触自然的话,不管怎么说,诗意的一面仍然被培育着。许知远:你很早就发现自己是需要独处的吗?陈冲:谁说的来着,最好的事情都是你一个人的时候发生的。许知远:那你怎么跟人相处啊,要是这种事情总是一个人的时候才发生?陈冲:幸福与幸福之间,总得要有其他内容吧。说最好的事情都是一个人的时候发生的,可能稍微过了一点,但没有独处的话,我的其他感受肯定就没了。你发现自己喜欢独处是什么时候呢?许知远:中学吧,特别喜欢应该是三十岁以后,四十岁以后就非常清晰地意识到必须要独处,必须要有那种自由的感觉,不然就什么也做不了。陈冲:那种时候就是天马行空的时候。许知远:觉得在任何时间都应该有欲望,或者勇气,或者可能性,开始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些现在都是陈词滥调,但我还是挺渴望的。普鲁斯特说,只有一个内心很匮乏的人,才喜欢不断地见识外面的风景,我想我可能就是内心匮乏吧。陈冲:没有啦,你其实是在那里见识内心的风景。独处就是在见识内心的风景。这个时候你应该就是你自己。许知远:越是自己的时候,整个世界就越丰沛。所有的时空都向你涌来。陈冲:对。因为太难做自己了,尤其在人跟前,太难做自己了。许知远: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呀。陈冲:所以需要独处啊。
——引自第1184页
精彩摘录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引自第293页
伊恩•麦克尤恩(1948—),本科毕业于布莱顿的苏塞克斯大学,于东英吉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从一九七四年开始,麦克尤恩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
汉英翻译大词典 本书特色 初版名为《实用汉英翻译词典》,曾荣获第五届国家辞书奖。现经十五年不断扩容、反复修订,更名为《汉英翻译大词典》,既突出汉英翻译实践之重点...
“现代人小丛书”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不要将科学交付给专家,不要被科学迷惑,而是要去寻求一种人人都能分享的、复杂的科...
乔布斯的三段式人生:阳光的高中男生——乔布斯曾是个暖男,他睿智却谦逊、英俊却羞涩;他喜欢模仿机器人;做一个浪漫的人对乔布斯非常重要,他整夜写诗、改歌、为女友写情...
远藤达哉,集英社漫画作者,1980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2000年以《西部游戏》获得第5回STORY KING漫画部门准KING赏,在《赤丸JUMP》2000年S...
作品目录译者序前言第1章 数学建模11.1 计算机动画中的建模21.2 物理建模:辐射的传播31.3 运动建模51.4 生态模型61.5 对
曲黎敏,女,1964年生,著名中医文化专家。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攻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
墨武:新历史小说领军人物。凭三部作品《武林高手在校园》《纨绔才子》《江山美色》(《江山》原名)建立强大墨门。因其超强的情节设计能力、生动的迎风、精美的语言质地和...
冯杏婵,笔名森妮。2012年赴英国交换,学习新闻传媒专业。 2014年取得英国硕士学位。 曾任《英国留学生报》记者编辑,英国东 北英格兰中文学校教师,英国东北英...
羌族卷-云朵上的五彩衣 本书特色 一个民族的身份识别除相貌和语言外,*直观的特征莫过于服饰了。我们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从一个民族的服饰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符号来...
《企业预算编制实务与经典案例》紧密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等规范的要求,在系统阐述全面预算管理的特
《职场新物种》把所有的案例汇集在一起,昭示着一个新的潮流已经出现。让所有的中国大学生把人生的主要负资产扭亏为盈,使追求奋
《花与童》内容简介:《花与童》是水墨画家林曦的精选画作合集,庆山、冯唐作序推荐。林曦的画作朴拙天真、细腻灵动,尤其喜画花朵
《有些未来我不想去》是一本书信形式的随笔集,每一篇都是写给“亲爱的人”,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渴望有这样一个倾听者,这29封信也是作者写给每个阅读此书的陌生人以及自己...
本书从技术维度系统讲解了用户画像的方法论和一些常见的工程化解决方案。全书共分为9个章节。第一章 用户画像基础:讲述用户画像的一些基础概念、数据仓库架构、整个项目...
《现代中国舆论思想的兴起与演变》内容简介:本书力图揭示在现代中国语境下古老的舆论概念复活、兴起、转化与演变的思想过程。研究
肝病千金方 内容简介 本书在编排上体现“以病为纲,以病统方”的分类法则。每一病举例数方,每一方用于不同证型,务求疗效可靠,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每一方剂均按“药...
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曾经到访但古代中国为何最终失去了印度洋?追寻失落在印度洋上的古代中国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奖获得者 杨斌 重磅新作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李伯重诚挚推荐...
杨红樱,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曾做过小学老师、儿童读物编辑、儿童刊物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岁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