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手册》前主编讲述关于电影之爱的历史,重建一个“疯狂地怀抱雄心,且疯狂地真诚”的时代
【编辑推荐】
◆ 《电影手册》前任主编撰写,大量一手文献、私人档案、当事人谈话,为法国迷影史上的各派人物树碑立传,重构一代迷影文化的精神脉络和社会背景。
◆ 一部以《电影手册》 为 支点,以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等“电影恋人”为核心的迷影史。
◆ 法国电影文化研究领域不可不读的翘楚之作,数次再版,讲述一段关于如何发现电影、观看电影、放映电影、收藏电影、保护电影、评论电影和捍卫电影的文化史。
◆ 为热爱电影的人重述一种观看的方法,提供一种关于如何沉迷、如何创造乃至如何从过去获取某种永续精神力量的迷影路径。
【专业推荐】
本书以细腻精微的笔法,通过令人惊叹的史料和开阔的历史视野,书写了法国电影文化史上最热血沸腾的年代,是一部电影文化史的范本和力作!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安托万·德巴克教授如他所形容的巴赞一样,在电影和历史的“辐辏地”持续关照和还原着这一群影响了当代巴黎、法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影迷,这令他的《迷影》一书居于不可或缺的“汇流处”,它让电影与总体艺术、与人的行动,尤其是与现实的关系显现出来。由此,蔡文晟老师的深入、准确又富于灵性的译介,让曾经和当下的中国影迷得以循踪历史及其复杂性,更恰在、也唯有在其“汇流处”了悟迷影运动的深远意味。
——王方,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
德巴克的经典《迷影》既像一双穿透历史的眼,亦如一双兼具诗意评论的手,更是一颗电影思想的大脑。
——孙松荣,台湾电影学者,北艺大教授
初识蔡文晟是在夏尔·泰松(曾任《电影手册》主编、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艺术总监)的研究生读书会,他总是问题最多,思路最快的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对我说,要跟随安托万·德巴克(曾任《电影手册》主编,现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电影学教授)攻读博士。即将学成归来时,他又一次来到安德烈·巴赞的墓前,诉说着传播电影文化的夙愿。如果“迷影”是一种信仰,他也许就是一个“天选的传灯人”吧。
——李奇,巴黎第三大学电影学博士,目前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内容简介】
“迷影之于我的意义,乃是一种涵盖了对电影、电影导演、影评人以及观影者的爱。”——安托万·德巴克
那些活动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的狂热影迷究竟是怎么看电影的?
他们会坐在放映厅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姿势?他们如何主持电影俱乐部?
他们的团体活动具体是怎么进行的?
他们如何借由谈话、书信,以及私人或公开的写作去分享自己的观影日记?
……
迷影曾是一种属于法国的热情,影迷不仅为之阅片无数,更奉献身心——就看过的片子交流雄辩、撰写评论、谒见导演、创刊办报,甚至是主持电影俱乐部。据说,正是这股极其特殊的风气,让20世纪那些大师级导演在解放时期到1968年间的巴黎无不名重一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恰恰是所谓的迷影文化“造就了”希区柯克、霍克斯、罗西里尼、雷诺阿等多位电影艺术家,是影迷将他们拱进严肃作者和知识分子之列,从而跟阿拉贡、毕加索、约翰·凯奇等人一样,成为20世纪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影迷究竟是何方神圣?在本书中,安托万·德巴克将逐一为这些日后纷纷当上批评家、导演、作家、记者的“电影恋人”立传、画像,尤其是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洛尔、达内等人。他在巨细靡遗地描绘这几个伟大身影的生命历程、热情理想和奋战事迹的同时,更以一种超越电影及其历史的眼界去加以审视之:毕竟,这些深受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传统、结构主义影响的影迷,确实能从一个另类的视角去观照那些涌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潮流、艺术形式以及重大的论题。
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法国当代历史学家、批评家,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曾任《电影手册》总编辑、法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博物馆馆长、《解放报》文化版主编。长年深耕法国新浪潮与法国大革命等时期的文化现象,自1988年迄今,以“脉络化的作者策略”为 经,以“历史的电影形式”为纬,持续撰写、编纂多部重量级的导演传记、文化史论、风格研究、电影字典与访谈录,现已出版五十余种专著,其电影方面的部分力作包括《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手册〉,一本杂志的历史1&2》、《弗朗索瓦·特吕弗》(与塞尔日·杜比亚纳合著)、《新浪潮:一代年轻人的肖像》、《迷影》、《摄影机-历史论》、《戈达尔传》、《电影思想字典》(与菲利普·瑟瓦里耶合编)、《侯麦传》(与诺尔·艾柏合著)、《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传》、《电影死了,电影万岁!摄影机-历史论2》、《夏布...
(展开全部)
倘若电影真得通过一双双去看它的眼睛才算是真的存在,那么,毋庸置疑,它在自身生命史的某些特定时刻“存在感”肯定要更强烈一些。本书主要的运思支点,正是历史上人们对电影最如饥似渴的那些时刻。在这些时刻,电影不仅曾因几个观影者对它的反复新诠,而活生生地化作这些人的生命片段,它亦是那几个头号伯乐供奉在私我万神殿的展示品。此外,放映活动也催生出了群体文化,这些群体各有各的侧重点和写作策略,他们以各自的期刊为根据地,群体间甚且会因意见相左而争执不休,欲罢不能。正是这些时刻,构成了法国迷影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始于“二战”,终于新浪潮,并一直持续到1968年2月众多影迷因“朗格卢瓦事件”而全体动员,最后更发展成为集体上街头的“五月风暴”——就这样,迷影自曾庇护其古典时期的幽暗影厅出走,从此一去不复返。
——引自章节:绪论迷影,一种观看方法的创发
要知道,摄影机的机械性,其意义莫过于:影像唯有以世界的表象为时空的基础被捕捉下来,オ会有力量,影迷们用尽全部气力在做的,便是将这段捕捉的过程给描绘、重建出来。一切都被写在某种类似于能将这段过程的踪迹和伤痕给保留下来的隐迹纸本上:摄影机正是在真实中去进行其分镜的,且有时还免不了使用暴力的手段,那些给青年达内带来深刻冲击的尸骨堆即属一例。这种机械的具体性赋予了电影一种无与伦比的威力:所谓记录,唯有跟当下相联才能彰显其意义,因为唯有当下才能让它生效,让它展现一种带有质询本性以及一种能够直捣真理的情绪渲染力。
——引自章节:结论塞尔日·达内:电影之子
全书包含两个部分。《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是黑塞创作于1919年的中篇小说。彼时一战刚刚结束,世界尚未从混乱中恢复,千万士兵、战俘和民众,从多年僵化统一的顺服中,...
本书收录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大众宗教的相关优秀研究论文。书中论文的研究对象均为在中国民间已大体消失的宗教崇拜,而非现存的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如:白莲教,以及对天后(妈...
HXN5型内燃机车检修技术规程:(C5修)V1.0 内容简介 HXNs型内燃机车检修技术规程(C5修)由机车设计单位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提供试修稿,经过哈尔滨...
儒尔·凡尔纳(1828-1905),法国科幻小学家。他最初学法律,186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他一生共出版了...
这本《学佛者的信念》一书,是闽南佛学院济群法师受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净慧法师的邀请,於一九九六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法会期间,开设《普贤行愿品》讲座的录音整理。此次法...
你有看看这个世界的近况吗?有些人在食品中添加致病化学物质,只为货架上能待得更久;有些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无数非洲儿童却因饥饿长眠母亲怀中;有些人贪婪的目光流...
Thirty years ago, anthropologist Laurel Kendall did intensive fieldwork among So...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之一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华盛顿邮报》背后的真实历史.....................※编辑推荐※◎如实再...
作品目录自序——关于本书的构成序原中文版前言第一部 天人诞生图像研究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研究一 序论二 关于人中像的记载三 人中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潜山,曾师从钱穆、杨联升,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者。余英时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其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的现...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商业犯罪小说★笛安、田震等大咖以及众多商界领袖重磅推介!★悬疑 + 科技感十足,令人脑洞大开的大数据时代的猫鼠游戏……★一盘老磁带,串起一场跨...
The factors that dictate and change the course of history are primarily the prod...
伊藤润二另类之作!首次简体中文版出版入侵的星球、偶像美少女、迫近的末日!反思“偶像”与“人性”的本质危机面前,理智的选择与狂热的盲信只有一线之隔荣获艾斯纳最佳编...
模拟法庭教科书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全国**本包含了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模拟审判的完整系统的模拟法庭教材。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内容包括:模拟法庭概述;刑事、民事和行政...
耳东水寿,原名陈涛,大连人,70后,非专业作家。《民调局异闻录》一书自从天涯杂谈连载开始,便引发巨大反响,受关注程度堪比当年《鬼吹灯》《盗墓笔记》。至今仍牢牢占...
作品目录作者简介序第1章绪论· · · · · ·
◆摄影大师森山大道带有自传性质的摄影随笔集。质朴、平静和深情的文字,毫不逊色于日本一流作家。◆ 高反差、粗粒子、模糊、晃动、失焦的强烈黑白摄影代表人物。◆ 粗朴...
李斯炽-医案206例 本书特色 由李斯炽*,李克淦整理的《李斯炽医案206例》的**辑共搜集了101个临床上*常见的病例,是李斯炽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取得较好疗...
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 内容简介 在梁启超的著作中,讲得*多*集中的自然是法律思想。其专论法律方面的论著有三百余万字,而间接涉及到的文字也有数百万字之多。就其研究的...
作者弗朗兹·法农(Frantz Fanon,1925—1961),出生于法属马提尼克岛,作家、精神分析师、革命家。法农以黑人的视角来研究非洲,使非洲研究真正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