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作者:[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8

评分:9.5

ISBN:978755983809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这部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壮美苍茫的原始丛林,险峻挺拔的山峰,纵横密布的河流,丰饶的动植物,暴风雨,暴风雪,生活其间的各民族的习俗、故事,以及探险队在旅途中的各种遭遇……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读到哪一部荒野之诗比《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更美,滋味更绵长、更丰富从容,也更激动人心。这部作品冷静而激越,实在难以超越。

——著名作家张炜

1.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于20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写出的地理考察报告,也是一部堪与梭罗《瓦尔登湖》相媲美的自然主义文学经典。其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课题。今天,这个问题甚至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和突出。这也是阿尔谢尼耶夫的作品不断被一代又一代读者津津乐读的原因。

2.作品属于俄语经典著作,文笔质朴,描写生动优美,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原著影响较大,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 《德尔苏•乌扎拉》引起国际影坛轰动,获得197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本书对黑泽明导演的影迷及文学、人类学爱好者有一定的号召力。

3.本书不少篇幅描述了乌苏里地区的大量中国人居民点,他们在这里从事农业、手工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开采业等经营活动。可见最早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是中国人,他们是乌苏里地区的开拓者,对这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资料对我们研究乌苏里地区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于20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所写的地理考察报告,其报告既描写了美丽的乌苏里自然风景,也涉及了生活其间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中国东北的人文风情。在考察原始森林时,阿尔谢尼耶夫遇到了一位向导——赫哲族老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老猎人德尔苏对山林无比熟悉,能灵敏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是一部精彩的自然主义文学力作。

作品目录

上册目录
第一章 玻璃沟 / 001
第二章 初遇德尔苏 / 010
第三章 打野猪 / 018
第四章 朝鲜屯见闻 / 030
第五章 勒富河下游 / 037
第六章 兴凯湖上的暴风雪 / 054
第七章 启程前的准备和考察队的装备(1906 年) / 067
第八章 溯乌苏里江而上 / 089
第九章 翻山越岭到科克沙罗夫卡村去 / 101
第十章 伏锦河谷 / 116
第十一章 穿过原始森林 / 130
第十二章 大森林 / 142
第十三章 翻越锡霍特山脉去海边 / 153
第十四章 奥耳加湾 / 172
第十五章 阿尔扎马索夫卡河畔历险记 / 194
第十六章 弗拉基米尔湾 / 208
第十七章 德尔苏·乌扎拉 / 218
第十八章 阿姆巴 / 236
第十九章 里伏锦 / 248
第二十章 可诅咒的地方 / 258
第二十一章 返回海滨 / 278
第二十二章 鹿鸣 / 296
第二十三章 猎熊 / 312
第二十四章 遇到红胡子 / 331
第二十五章 森林大火 / 342
第二十六章 冬季远行 / 354
第二十七章 到伊曼去 / 367
第二十八章 艰难的处境 / 381
第二十九章 从瓦贡别到帕罗沃齐 / 397
附录
植物和动物名称俄语、拉丁语、汉语对照表 / 415
地名索引 / 431
下册目录
第一章 出发 / 001
第二章 在海湾 / 010
第三章 第一次行军 / 022
第四章 在深山里 / 038
第五章 山洪 / 053
第六章 回到海滨 / 071
第七章 漫游小克马 / 083
第八章 大克马河 / 098
第九章 李淳宾 / 110
第十章 可怕的发现 / 121
第十一章 渡河遇险 / 129
第十二章 捕貂的朝鲜人 / 147
第十三章 瀑布 / 164
第十四章 艰苦的路程 / 175
第十五章 库松河下游 / 186
第十六章 索伦人 / 197
第十七章 外乌苏里地区的心脏 / 212
第十八章 遗言 / 230
第十九章 海把头归来 / 243
第二十章 翻越锡霍特山脉 / 257
第二十一章 冬天的节日 / 270
第二十二章 老虎的袭击 / 282
第二十三章 旅行结束 / 295
第二十四章 德尔苏之死 / 305
附录
植物和动物名称俄语、拉丁语、汉语对照表 / 315
地名索引 / 326
作者对某些章节地理状况的说明 / 365
译后记
关于作者旅行家、科学家、作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 377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1872—1930),苏联远东考察家、地理学家、民族学家和作家。俄国地理学会会员、俄国东方学会会员,曾担任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博物馆馆长。他开创了俄国文艺科普地方志流派的先河,曾发表六十余部作品,最为著名的即是堪与梭罗《瓦尔登湖》相媲美的自然主义文学经典《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译者:西蒙,原名郑建新,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曾供职于人民日报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自1989年长期旅居俄罗斯,从事翻译和文化交流。著有《俄罗斯证人——目击历史漩涡20年》《在历史祭坛上:戈尔巴乔夫的命运》《多面普京》等及译作《达·芬奇传》。

精彩摘录

醒来以后,我看见德尔苏劈了很多木柴,弄来一些桦树皮,把它们全垛在窝棚里。我以为他想把窝棚烧掉,就劝他不要这样做。但是,他没理我,反而向我要一撮盐和一把米。我很想知道,他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就叫人给他拿来。这个赫哲人用桦树皮把火柴仔细包好,把盐和米也分别用桦树皮包起来,并把这些东西挂在窝棚里。接着,又把窝棚外面盖的树皮修补好,这才准备动身。“你大概还打算回到这儿来吧?”我问他。他摇了摇头。我又问,米、盐和火柴是留给谁的。他回答说:“别的什么人来,窝棚找到,干柴找到,火柴找到,吃的找到——不会死!”我记得,这使我大为震动。我沉思起来......赫哲人竟这样关心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德尔苏永远不会见到那个人,而那个人也不会知道,是谁给他准备了干柴和食物。我想起,我手下的人离开宿营地的时候,总是把树皮扔在篝火里烧掉,他们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觉得有趣而已,我从来没有制止过他们。这个野蛮人远比我更讲仁爱。他多么关心路人呐!......为什么住在城市里的人,这种美好的感情,这种关心他人利益的精神反而泯灭了呢,这种感情从前肯定是有的。

——引自第14页


晚上,德尔苏用一种特殊的方法烤狍子肉。他在地里挖了一个坑,约有40立方厘米,在坑里生起旺火。当坑边都烤得相当热之后,把炭火从坑里取出来。然后,赫哲人拿起一块肉,用蜂斗叶包好,放进坑里。坑上面用石板盖上,在石板上又生起一大堆火,足足烧了一个半小时。用这种方法烤的肉格外香。大概任何一家一流的餐厅也不能烤得这么好:狍子肉的外面烤出一层红褐色的薄皮,里面嫩而多汁。从这以后,每次只要条件允许,就用这种方法烤肉。

——引自第83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