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事讓淚水洗過更明白」
「你怎麼捨得讓我的淚流向海」
「好眼淚壞眼淚我都曾為你流」
一滴淚,一個世界
眼淚,突破了語言跟理智的框架,
是人類集體情感的多義命題,更是文明轉變的關鍵象徵!
年鑑學派心態史經典寫作用眼淚串起一部近代歐洲精神史
眼淚是什麼?是珍珠,是我的體會,還是風吹來的砂落在悲傷的眼裡?
為何總在寂寞時候流眼淚?為何微笑中留下的眼淚一定很美?
為何眼淚只能安安靜靜地流過,難道不能坦白地放聲哭喊?
為何總是「她」在睡前哭泣,男人想哭卻成為一種罪;
灰姑娘的眼淚像流星墜落海底痛到心裡,悲傷的茱麗葉卻總是不見羅密歐流淚?
從當眾大哭到獨自啜泣,從情感共享到陰性貶抑,
讓我們重回歷史,追溯近代歐洲文明心態,看眼淚如何象徵著人類社會進程的變遷。
從淚眼汪汪到號啕大哭,雙眼模糊到獨自啜泣,眼淚充分表達了人類的情緒,但表現方式及意義隨著時代不同有所差異。18世紀的人們能在公共場合輕易掉淚,19世紀前半葉卻喜歡偷偷躲在角落哭泣,到了後半葉又試圖給掉淚這件事定下規則。自此眼淚變得愈來愈不安、令人起疑,女性成了輿論中心:無論是受害者或操控者,她們的情緒權利開始受到控制。
作者安.文森布佛以近代法國為中心,參考了文學、醫學、司法、日記、禮儀教條、教科書等資料,追尋眼淚之於人類的象徵意義及歷史變遷。最早,古希臘人民被禁止哭泣,因此只能選擇在上演希臘悲劇的台下與觀眾一同哭泣。而16世紀,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的眼淚,眼淚都象徵著熱烈情感的表現,代表心靈與靈魂的交流,是共享情感與人性的標誌,消除了彼此的距離。
進入近代時期,18世紀的眼淚被灌入啟蒙運動的思想,因而成為社會溝通的媒介:人們互相交換、分享、交融眼淚,並熱烈慶祝民主與平等主義的崛起。感性是人類彼此來往的標誌,同時代表了人類的同情心和仁慈。同時,眼淚也具有傳染力,我們會替他人的不幸或現實利益,而感到悲哀或感動。18世紀一位法國文學家就說過,在描述感人的場面或情感故事時,憐憫與感性會透過眼淚來傳達給所有人,產生催淚作用。
在18世紀的文學、繪畫、送葬、音樂、舞蹈、戲劇等面向,均可看見眼淚的力量。在繪畫中,浪漫和情感的力量透過觸摸繪畫而凸顯出來,藉此觀察賞畫者的反應。我們應該用文字來記錄這些視覺上對於觸摸、身體、情感和感知的故事。而音樂和舞蹈,也參入了苦樂參半的眼淚。眼淚同時彌補了人性的孤獨感。哭泣的樂趣在於發現自我,以及享受內在的感性。眼淚代表著甜美的憂鬱、散發出寂寞的魅力,這些眼淚讓人類感到自我的存在,並見證彼此的存在。
然而19世紀上半葉,男性與女性皆被禁止在公眾場合掉淚;到了下半葉,眼淚更搖身一變,成為女性的特權。上流階級與成年男子受過教育,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許輕易掉淚。19世紀末,眼淚被禁止出現在公共場合,只能躲在房間裡、只有女人、兒童和普通人可以流淚。眼淚具備的強烈私密性及高度功能性,貌似自發但總深受歷史演變左右的特性,使其作用為一種複雜多變的「論述」;其背後象徵意義之修辭變遷,更往往與私領域、感性及婦女地位等社會重大變化相互連動。
受到年鑑學派的影響,心態史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取向。為了追尋集體歷史,描繪出人類心智情緒的發展歷程,研究者紛紛轉向尋找新史料,以便窺知傳統史料中無法觸及的敘述,本書即是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藉由新方向及新史料的研究,我們得以掌握近代歐洲文明背後的感性系譜,探討諸如眼淚這樣的情感基礎及象徵如何支撐人類社會結構,並影響文明背後的集體心態形塑。
專文推薦
郭亮廷(藝評人)
感性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者、作家)
秦曼儀(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高俊耀(窮劇場藝術總監)
鄭尹真(窮劇場藝術總監)
「眼淚在現代社會裡,同時經歷了「私有化」和「病理化」的雙重轉向,而推動這兩個轉向的,是現代人對於「真實」的執念:醫學要揭露眼淚背後的真實原因,私下哭泣也比在公眾面前落淚,感覺更真誠,更不帶有表演性質。作者走筆至此,已經點出了眼淚的今昔之別,今天的眼淚不是為了表達情感,甚至不是為了彰顯道德,而是為了掌握真實。這可能是為什麼,我的演員朋友被一再要求對著鏡頭爆哭的原因。」──郭亮廷(藝評人)
「人類生命的起始與終結都帶著哭泣,各種喜怒哀愁的情緒也可能伴隨眼淚。從催淚、不哭到欲哭無淚,泣與淚不只涉及生、心理反應,也是一種文化性與社會化的結果。這本旁徵博引的有趣史書(也是百科),深入淺出解析複雜多義的眼淚,也提供我們一條認識自身感性與理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李明璁(社會學者、作家)
「在這部著重眼淚修辭的歷史著作中,安.文森布佛分析了眼淚帶來的展示效果和親密經驗。她一步步追索感性心靈的貶值過程,探究自我約束如何在價值的拉鋸戰中勝出,並進而規範人應該克制眼淚,讓一發不可收拾的抽噎變成令人擔憂的病態表徵。……眼淚貶值的過程十分緩慢,包含在情感表徵的個體化之中,其中蘊含的議題之複雜昭然若揭。這些議題包括公私領域之間的界線如何劃分,性別角色如何分配,主體該如何自我呈現,以及社會的連結如何表現。這些問題盤根錯節,錯綜複雜。也就是說,眼淚在醞釀出陌異性(étrangeté)的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價值和意涵。」────法國感官史巨擘,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安.文森布佛(Anne Vincent-Buffault)
法國歷史學家,專門研究感知歷史與情感史(英:History of emotions;法:Histoire des sensibilités)。著有《觸覺的感性史》、《衰退的感性:冷漠史的元素》、《友誼練習:18和19世紀的友好實踐史》、《工人菁英養成史:1940~1970年電力業和天然氣業(培訓的歷史與記憶)》等作。
譯者簡介
許淳涵
牛津大學現代語文所博士班在讀。1992年生於嘉義,台大外文系、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文學碩士畢。曾獲臺北文學獎,也曾差點去威尼斯念口筆譯。現研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文學對中國的描繪和想像、性別與帝國、視覺藝術。譯有《漫遊⼥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網路與書)、《私運書的人》(商周)、《沉默的一百種模樣》(臉譜)、《我的風格畫畫全書》(奇光...
(展开全部)
民法学(第二版) 节选 市法学品牌专业核心课程系列特色教材 前 言 近三十年前,中国的法学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而在高等教育中艰难地赢得一席之...
此书法文版初版于1996年,是作者塔迪耶在长期从事普鲁斯特研究,特别是在主编 “七星文库”新版《追忆似水年华》的基础上撰写的,由法国伽利马出版社出版,收入“《新...
阿塔那修(Athanasius)四世纪东方教父,亚历山大主教。阿塔那修在对抗阿里乌主义、确立三位一体教义、确立新约正典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无论就信仰还是就神...
这是几乎每个上班族都曾体验过的疼痛。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导致的颈椎疼痛、头晕、头疼甚至手指麻木。长时间坐姿导致的腰痛,当腰痛来袭,让你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走几步就“...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作家、哲学家。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后转为写作。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
威廉·詹姆斯《1842--1910年).心理学家、哲学家。实用主义的奠基人。同时也被认为是美国哲学的创始人。他生于纽约,1869年在哈佛获医学博士学位。1872...
吕澂 (1896-1989),原名吕渭,字秋逸,或秋一、鹫子,江苏丹阳人,是二十世纪中国有名的佛学家、佛教居士,与其师欧阳渐共同创办支那内学院,复兴了唯识学。吕...
《黑洞和幸运星》内容简介:黑洞很是吸引眼球,不过,一般人认识黑洞,必须从认识宇宙开始。而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是何等艰辛!地
奇器图说 本书特色 一朵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葩。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如何看待西方力学、机械工程学的重要窗口。在儒学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士大夫,运用他们的智慧将...
该书是德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斯丛狄(Peter Szondi)的代表作,描述了欧美现代戏剧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形式入手勾勒出一条基本线索,在文论史上得到一致的好评...
中医泰斗头痛眩晕医案妙方 内容简介 《中医泰斗头痛眩晕医案妙方/中医泰斗专科专病丛书》是从名老中医治疗头痛眩晕的医案中,精选治疗效果显著且能较好反映名老中医辨证...
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
明末,西南土司频频叛乱,继万历“播州杨应龙之乱”后,天启年间又爆发了“奢安之乱”。在这场大战乱中,贵阳城被围三百余日,十
赤瀨川原平,前衛藝術家。本名赤瀨川克彥,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橫濱。六○年代曾參加「High-Red Senter」等創作團體從事前衛藝術,七○年代則大力投入〈櫻畫報...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致力于先秦文学与古代名物研究。她的代表作品有《脂麻通鉴》、《终朝采绿》、《诗经名物新证》、《诗经...
朋霍费尔,或译潘霍华
疑难杂症一扫光-很灵很灵的中药方 本书特色 《很灵很灵的中药方,疑难杂症一扫光》介绍了疑难病医案168个,方剂130首,其中名方47首,自拟方83首,内科、外科...
中国古代建筑展 本书特色 ★ 12开布面精装,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建筑展》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该博物馆坐落在明清皇家坛庙先农坛古建筑群...
志賀市子日本茨城基督教大學文學部文化交流學科教授 。筑波大學歷史‧文化人類學研究科博士。曾任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中山大學人類系訪問學者。研究...
子午流注-传统时间针法集粹 本书特色 子午流注——传统时间针灸疗法,一直以其独特的取穴方法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研究者曰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