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要的脉络。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主干。儒道互补,再加上外来的佛教,构成近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道家与道教作为三教之一,曾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科技等各方面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家为道教,或把道教称为道家、黄老。但严格说来,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它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作为*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静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因此被称作道家。至于“道教”,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企图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派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 道家与道教虽不能完全等同,但二者之间确有密切的关系。早期道家哲学关于道生万物、气化宇宙、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关于阴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关于自然无为、清虚素朴的治国修身法则;以及其斋心静观、体道合真的神秘主义认识论,都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持法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概而言之,道家的哲学理念、神仙家的养生方术、古代民间的巫术和鬼神崇拜活动,是为道教所吸收而构造其宗教神学、修炼方术和宗教仪式的三个主要来源。此外,儒家的神道设教思想和忠孝伦理,佛教的轮回报应观念、明心见性之说,墨家的均平思想和刻苦精神,以及阴阳家的占验数术等等,也都为道教所吸收融摄。 道教形成宗教实体,大约始于东汉。从先秦道家发展为汉代道教,经历了数百年之久,这是道教的前史。道教形成后,又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变更和文化潮流的演进而不断发展。近两千年的道教史,大致如下: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道教在东汉后期形成实体,创立了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神仙方士的团体也开始出现。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孳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从早期民间宗教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层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唐玄宗、宋真宗、徽宗,都是崇信道教的著名皇帝。他们编造天神显灵和天书降世的故事,优待道士,下令编修《道藏》,修造宫观,使道教的社会影响扩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但是道教被利用为神化封建帝王专制统治的工具,部分上层道士腐化骄奢,也导致有识之士对道教的批评。 晚唐北宋以来,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兼融儒佛道三教思想,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扬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新道教的主要特点。 明清两代五百余年,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晚期,日趋腐朽没落,作为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佛道三教也陷入停滞僵化。这一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社团的 兴起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未能振兴。时至今日,道教已丧失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地位。但如同儒学和佛教一样,道教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风俗民情,仍有着很大的影响。 纵观道家与道教发展的历史,及其教义信仰、修持方术、制度仪式,都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特点。道教的思想教义,融合自然法则与神圣法则、一元论宇宙观与多神信仰、出世精神与在世功德。符合中国哲学“天人合一 ”、内圣与外王结合的传统。道教的修持方术,主张性命双修,炼形养生与心性修养并重,巫术道法与科学技术混融不分。具有冻方文化“神秘主义” 的特性。道教的组织形式则上下兼备,民间性的非法教团与官方化的合法宗派交替发展;其宫观管理制度从传统的家长制、丛林制,到现代社团法人制并存。这些特点都与西方宗教有明显的区别。 两千多年来,道家与道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教的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其行气、房中、存神、内丹等养生方术,则与中国传统医学和人体科学有密切关系。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中国民众。 为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接受宗教文化出版社的建议,编写了这本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
这是一本有关道教的普及性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让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这是一本有关道教的普及性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让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如何修证佛法 本书特色 本书是南怀瑾教授*重要著述之一,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的讲解及具体的指引,是绝对的过来人语。.本书所收作品涉及面广,较全面地反映了...
生之实现 本书特色 生之实现一改泰戈尔擅长的诗歌体裁,用议论性或抒发、或评论地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格”的思考。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社科类作品集锦融合东西方诗学、...
传奇是深为世人喜爱的一种小说体,它始自唐代裴鉶所撰短篇小说集《传奇》,多以神怪、剑侠、爱情为题材,是宋以后历代文言短篇小
论瓦尔特·本雅明 本书特色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思想家,1940年自杀,被誉为欧洲*后一位知识分子。他罕见地将才华和渊博结合起来,不是依据学科分类来安置主题,而...
人居地理学-易学经世真诠-4 本书特色 《人居地理学》对传统环境地理的主体与客体、形势与理气、空间与时间、砂水与飞星进行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证,辅以经典案例,极具实...
本书是近代书画名家诸宗元先生所撰《中国书学浅说》和《中国画学浅说》的合集。诸宗元先生认为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人素来看重的两种
美与幼童 本书特色 儿童审美研究全新力作,该书以哲学和美学的方式,简洁而精准地勾勒出婴幼儿审美发生的路径,引领读者发现童年的秘密。全书将婴幼儿审美心理的考察视为...
图说诸子百家 内容简介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秦统一中国而结...
傅佩荣说孔孟论人生 内容简介 作为国学启蒙读物,本书分为孔孟两卷,主要通过解读《论语》和《孟子》来介绍孔孟的思想。每篇基本按照其经历、师生关系、创立格言、核心思...
淮南子-建构的道经 内容简介 简介《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全书内容庞杂,知识面涉及非常广,主要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了儒、墨、法...
目前居於主流的佛學研究法源自歐洲,它主要的弊病是把佛教當成概念體系來研究,而漠視佛教對實證的要求,以致其研究結論不為佛教
莫班小姐 本书特色 《莫班小姐》讲述了一位年轻的法国少女寻求爱情的故事。作者(泰奥菲尔·戈蒂耶)塑造了一个叛逆的——往往被视为不道德的——女性,她不遵守社会既定...
四书道贯-陈立夫解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本书特色 《四书道贯》名为《四书道贯》,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四书道贯:陈立夫解读〈大学〉〈中庸...
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的读书笔记汇编,其内容偏重于史事人名、地理沿革、典章制度、音韵文字...目录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
《13世纪一个藏族僧人的印度朝圣之旅:恰译师曲吉贝传》分为汉译序;英译本序言;英译本正文;补遗汉译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著作
困学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学术自选集,收论文22篇,分为考证文选、探索文选、议叙文选、论文选、困学记等七辑。作者在序言中,明确指出,此书是编给青年史学工作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问题聚焦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为基本依据,遵从教材的章节顺序,立足于教材的教学知识点和疑难问题,以问答的...
庄子新释研习庄子的最佳入门读物 本书特色 我以为研究《庄子》,有*要紧的一件事,就是寻获《庄子》的钥匙。别的子书,大门是开着的,只要你肯破费工夫去游览,不难见到...
圣经故事新编-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 本书特色 《圣经》,是有史以来发行量*大的一本书。它是犹太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圣经》...
人生之体验 内容简介 作者不从寻常的学理角度出发,不以逻辑的推理攻城略地般的解说人生问题,而是结合自己人生外在经历和内在的灵魂煎熬,率性而思而诉诸亦文亦白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