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要的脉络。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主干。儒道互补,再加上外来的佛教,构成近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道家与道教作为三教之一,曾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科技等各方面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家为道教,或把道教称为道家、黄老。但严格说来,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它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作为*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静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因此被称作道家。至于“道教”,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企图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派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 道家与道教虽不能完全等同,但二者之间确有密切的关系。早期道家哲学关于道生万物、气化宇宙、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关于阴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关于自然无为、清虚素朴的治国修身法则;以及其斋心静观、体道合真的神秘主义认识论,都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持法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概而言之,道家的哲学理念、神仙家的养生方术、古代民间的巫术和鬼神崇拜活动,是为道教所吸收而构造其宗教神学、修炼方术和宗教仪式的三个主要来源。此外,儒家的神道设教思想和忠孝伦理,佛教的轮回报应观念、明心见性之说,墨家的均平思想和刻苦精神,以及阴阳家的占验数术等等,也都为道教所吸收融摄。 道教形成宗教实体,大约始于东汉。从先秦道家发展为汉代道教,经历了数百年之久,这是道教的前史。道教形成后,又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变更和文化潮流的演进而不断发展。近两千年的道教史,大致如下: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道教在东汉后期形成实体,创立了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神仙方士的团体也开始出现。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孳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从早期民间宗教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层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唐玄宗、宋真宗、徽宗,都是崇信道教的著名皇帝。他们编造天神显灵和天书降世的故事,优待道士,下令编修《道藏》,修造宫观,使道教的社会影响扩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但是道教被利用为神化封建帝王专制统治的工具,部分上层道士腐化骄奢,也导致有识之士对道教的批评。 晚唐北宋以来,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兼融儒佛道三教思想,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扬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新道教的主要特点。 明清两代五百余年,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晚期,日趋腐朽没落,作为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佛道三教也陷入停滞僵化。这一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社团的 兴起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未能振兴。时至今日,道教已丧失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地位。但如同儒学和佛教一样,道教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风俗民情,仍有着很大的影响。 纵观道家与道教发展的历史,及其教义信仰、修持方术、制度仪式,都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特点。道教的思想教义,融合自然法则与神圣法则、一元论宇宙观与多神信仰、出世精神与在世功德。符合中国哲学“天人合一 ”、内圣与外王结合的传统。道教的修持方术,主张性命双修,炼形养生与心性修养并重,巫术道法与科学技术混融不分。具有冻方文化“神秘主义” 的特性。道教的组织形式则上下兼备,民间性的非法教团与官方化的合法宗派交替发展;其宫观管理制度从传统的家长制、丛林制,到现代社团法人制并存。这些特点都与西方宗教有明显的区别。 两千多年来,道家与道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教的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其行气、房中、存神、内丹等养生方术,则与中国传统医学和人体科学有密切关系。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中国民众。 为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接受宗教文化出版社的建议,编写了这本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
这是一本有关道教的普及性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让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这是一本有关道教的普及性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让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法相唯识学(上)》是佛家人士太虚先生在厦门大学文哲学会讲授“法相唯识学概论”时,由其门人学生的笔记为基础写成的。《法相
巴门尼德著作残篇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包括巴门尼德著名哲学诗篇的现存残篇文本及其新的英文译文。对于流传到我们手中的巴门尼德残篇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巴门尼德生平与思...
一日一善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全文引进台湾经典译本,广受读者喜爱的版本:托尔斯泰人生*后十五年的心血结晶,无删节地呈现托尔斯泰的人生哲...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乃佛說八萬四千法蘊的心要,是大乘佛教深、廣傳承的手傳教授,以整體佛教為框架並有次第可循,特重實
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PierreJosephProudhon1809~1865法国政论家和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奠基人之一。180
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修订本) 本书特色 《希腊哲学史》1-4卷,由著名哲学史家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等负责撰写。《希腊哲学史(第2卷修订本)》论述公元...
《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全书分为三个部分:1)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2)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
朱光潜美的人生 本书特色 本书为“人生之思”丛书之一。这套系列丛书,精选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名家作品,他们用融贯中西学养的大智慧,阐释人生真谛。时代虽早已巨...
列宁短篇哲学著作 内容简介 列宁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是反映他在哲学领...
道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特色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
Icantyettraceitsproperrelationstotheaspectsofexperienceofwhichyoudonottreat.Itne...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本书特色 · 大师解读大师 与冯友齐名之中国哲学宗师陈荣捷数十年心血力作· 集中日三十余种注评版本之精华 全面详尽权威 领悟心学真谛· 大...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本书特色 一、总理推荐,影响广泛温家宝总理六次推荐此书;从世界**哲学家、经济学家到我国著名学者,此书一直被鼎力推荐。二、亚当?斯密经典作...
西方哲学经典之作中世纪全能博士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作欧洲中世纪神学集大成之作台湾天主教圣托玛斯国际中心创办人吕穆迪权威译本
本书探讨了孔子晚年及其身后的儒家思想和命运,从孔子“作《春秋》”及其历史传承展开论述,梳理了从曾子、子思、孟子到荀子的先
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内容简介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国人影响甚大。李刚教授对道教有着深厚的研究,对道教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收录了其何以“中国根...
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研究 内容简介 《湘西原始宗教艺术》作者陆群女士并不仅仅满足于为世人揭示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的全貌,而是更注重于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来审视湘西原始宗教...
在世界的爱心之中 本书特色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将四亿多美元资产全部献给穷人的德兰修女心语,天主教皇、圣雄甘地、数届美国总统、英国女王与戴安娜王妃、联合国秘书长等...
境由心生:熊十力精选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熊十力的学术专论、随笔、短论、讲词、语录等,涉及到中国学术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所讨论的问题,如哲学与科学对象的界定、中...
上帝与理性 本书特色 《上帝与理性》一书就意在捍卫神学的科学性。作者认为,将科学的态度贯彻于神学探究之中,不仅可能、可行,而且必要。关键在于,一方面,必须反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