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以来,艺术家们越来越积极地寻求让观众参与到他们的作品中,并尝试延伸艺术作品传统概念的边界。自19 世纪 60 年代起直至今日,以此为大量学术研究的对象仍是一种趋势。在本书中,作者认为这类艺术所带来的特殊审美体验能够为艺术史打开新的视野,而不是仅仅从媒体艺术的层面去理解。事实上,以互动美学为基础而建立的观点可能会激励我们开始从新的角度研究当代和历史上的艺术形式。并且,基于互动媒体的艺术表现可以被视作媒体美学的试金石。
本书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通过在互动艺术中着重讲述审美体验定位在观介和技术系统间的互动的艺术策略,提出技术系统实际上可能会阻碍或抑制相关互动性,同时书中从双重角度对互动媒体艺术的美学进行研究。首先,利用过程美学和行为分析的相关理论,建立了一种可用于描述和分析互动媒体艺术的美学理论。其次,提出了例证案例研究,该研究既作为理论思考的基础,又作为其应用的案例。
书中涉及的互动美学应被视为一种应用美学,而非抽象理论,给广大科技艺术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套可应用的美学体系,夯实对于互动艺术研究的基础。本书的研究模型不属于任一传统的体系(技术分析、系统理论、现象学或解构主义),而是提供了一套有关描述和分析互动艺术的方法,从而科学客观的对待该领域中的各项艺术创作与研究策略。
对于从事或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科技艺术、艺术与科技、跨媒体艺术等领域的学者及高校师生而言,本书提供了对于互动艺术美学不同维度的思考模型以及作为理论书写的“工具箱”。首先作者从互动媒体艺术的起源出发,而后分析了作为互动媒体艺术重要背景的20世纪艺术的过程性策略。其次,通过研究接受美学和过程美学策略从而建构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然后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分析游戏和表演的特征,来说明二者和互动媒体艺术之间的联系,总结出一种可用于分析交互式艺术并确定其独特的审美潜力的理论,创造性的发展了互动艺术的美学,具体讨论了现实空间与数据空间、时间结构、媒介工具和现象视角以及物质性和可解释性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最后,作者将这套理论应用到具体的互动艺术作品案例研究中,包括虚拟和现实空间中的叙事、互动装置和表演,对艺术家奥利娅-利亚利纳、苏珊娜-伯肯海格、斯特凡-斯凯马特、泰瑞-鲁布、林恩-赫什曼、阿格尼丝-赫格迪斯、特梅玛、大卫-罗克比、索尼娅-西拉里和爆炸理论等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动机和艺术家的意图,为互动艺术作品的评价提供了新的阐述视角。
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数字交互艺术的美学思考,反思数字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与艺术之间互动方式,并如何重新定义了美的概念。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交互性和美学系统深入的剖析,它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媒体与科技艺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智能时代中的科技艺术的全新路径,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创作带来新的启发。
卡蒂娅·卡瓦斯泰克 (Katja Kwastek)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现当代艺术史教授。她的研究重点是基于过程性艺术、数字与后数字时代的艺术、媒体史及理论与美学,数字与环境人文学。
郑达 , 跨媒体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Low Tech Art Lab)创立者,作品获得英国 “The 2017 Lumen Prize” 互动艺术大奖,“2018第三届王式廓奖”艺术奖得主。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艺术系访问学者和韩国首尔 CPI 研究员。艺术工作聚焦于艺术与科学的跨媒体互动艺术,其创作轨迹焦距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交错点的探索和实践,包括互动艺术、Al 艺术、机器装置、游戏艺术、媒体剧场等。创立的“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专注于当下媒体文化和跨学科的融合,基于电子虚拟环境的艺术实验,探索光与运动的交互、机器视觉系统的算法...
(展开全部)
大约在1900年,互动的概念被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类型的反馈过程。1901年的《哲学和心理学词典》(DictionaryofPhilosophyandPsychology)将互动定义为“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事物或变化系统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促进、阻碍、限制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对方”,以身心关系和物体、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例,也被称为“相互作用”。20世纪初,当社会学被确立为一门学科后,互动的概念被应用于社会和社会结构的过程。乔治·西美尔(GeorgSimmel)是德国第一个使用这个术语来描述人际关系的人。在英国,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和爱德华·阿尔斯沃斯·罗斯(EdwardAlsworthRoss)早在1909年就讨论了“社会互动”和“人类互动”。米德的学生赫伯特·布卢默(HerbertBlumer)将米德的研究系统化,称之为“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并在1937年将其与“刺激反应论”(stimulus-responsetheory)进行对比。
——引自章节:(新)媒体艺术,计算机艺术,数字艺术和互动艺术
互动时间与艺术系统互动所需的时间也可以被描述为实验室时间,因为短期互动发生的确切维度时间点并不是特别重要。我们不把互动性作为生命过程中暂时相关的部分背景化。在本研究关注的构建的时间结构中,互动通常只在表征层面上融入社会时间结构,也就是说,它们可能代表过去或未来的事件。然而,互动本身只能发生在现在,但背景一般不是日常生活。例外的情况是专门质疑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作品,比如上文提到的《CNTRCPYTM活动》,该作品让接受者在数周内参与一场前往火星的虚拟竞赛。
——引自章节:时间
屋名顶实:中国建筑·屋顶 内容简介 一座中国式的传统建筑物,主要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台基部分、柱梁部分、屋顶部分。“屋顶”泛指建筑物覆盖于墙、柱等支撑体系...
苏州古典园林(修订版)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野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东南*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
《中亚汉语学习者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研究》内容简介: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其特色之一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互为切入点,各
IransfirstcommercialfilmexhibitorviewedfilminGreatBritainin1897;threeyearslater,...
影视美学 内容简介 电影与电视共用视听语言为表达手段,合称影视艺术。本书将影视整合在一起,在比较中作美学上的研究。 全书从总体上探讨影视美学生成的机制与特质,从...
《流行与经典(大字大音符版)》内容简介:本书是针对广大电子琴爱好者练习和表演的需要,在经典老歌、经典儿歌和流行歌曲中精选出
王羲之乐毅论:硬笔字帖楷书 本书特色 目前,社会上的硬笔书法字帖非常多,但大多是当代书法家的字帖。作为初学者学习,当然无可厚非。但若是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随着书...
作品目录异化现象近观....................................001漫谈异化..............................
香山传说 本书特色 户力平编著的《香山传说》根植于香山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全书分“风物传说”、“名人传说”、“曹雪芹传说”、“帝王传说”和“满族传说”五个单...
党的女儿 本书特色 刘凤禄主编的《党的女儿》讲述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队伍为了北上抗日,撤离了老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桃花乡。不久,国民党白匪军就开...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纽约中央公园、斯坦福校园和国会大厦广场等著名景观设计者F.L.奥姆斯特德对人居环境与城市文明的思考。•北京
“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内容涵括中外古今建筑艺术。作者为资深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家,以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为基础,对世界建
《精通Spring4.x》内容简介:Spring4.0是Spring在积蓄4年后,隆重推出的一个重大升级版本,进一步加强了Spring作为Java领域第一开源
苏轼楷书入门 本书特色 为了贯彻教育部意见精神,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套“书法自学丛贴”。本辑楷书选取了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钟绍京的《灵飞经》、赵佶的《秾...
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 本书特色 《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十一五”全国高等院校技术设计专业规划教材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知识的讲述,到设计界*新...
图形创意与表现实训教程 本书特色 通过《图形创意与表现实训教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图形思维和表达能力,从新的观念视角去观察、认识、理解、表达事物的能力,以...
草书通论 本书特色 《草书通论》是中国书法史上**部单体书法系统论著。作者刘延涛先生自20世纪30年代初追随“当代草圣”于右任先生编订《标准草书》。在编定《标准...
柏拉图的眼光-模仿与古希腊艺术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大量彩色插图+丰富详赡的注解+独特专业的视角,看柏拉图艺术理论构成,回溯古希腊艺术史...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 本书特色 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江西美术出版社北京分社推出《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图书,让我们从这里抵达华夏文明的*深...
黑川雅之的产品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是设计新视点丛书中的《黑川雅之的产品设计》分册。书中以大量的实物图片及文字说明,介绍了黑川雅之独具特色的产品设计作品。 本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