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以来,艺术家们越来越积极地寻求让观众参与到他们的作品中,并尝试延伸艺术作品传统概念的边界。自19 世纪 60 年代起直至今日,以此为大量学术研究的对象仍是一种趋势。在本书中,作者认为这类艺术所带来的特殊审美体验能够为艺术史打开新的视野,而不是仅仅从媒体艺术的层面去理解。事实上,以互动美学为基础而建立的观点可能会激励我们开始从新的角度研究当代和历史上的艺术形式。并且,基于互动媒体的艺术表现可以被视作媒体美学的试金石。
本书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通过在互动艺术中着重讲述审美体验定位在观介和技术系统间的互动的艺术策略,提出技术系统实际上可能会阻碍或抑制相关互动性,同时书中从双重角度对互动媒体艺术的美学进行研究。首先,利用过程美学和行为分析的相关理论,建立了一种可用于描述和分析互动媒体艺术的美学理论。其次,提出了例证案例研究,该研究既作为理论思考的基础,又作为其应用的案例。
书中涉及的互动美学应被视为一种应用美学,而非抽象理论,给广大科技艺术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套可应用的美学体系,夯实对于互动艺术研究的基础。本书的研究模型不属于任一传统的体系(技术分析、系统理论、现象学或解构主义),而是提供了一套有关描述和分析互动艺术的方法,从而科学客观的对待该领域中的各项艺术创作与研究策略。
对于从事或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科技艺术、艺术与科技、跨媒体艺术等领域的学者及高校师生而言,本书提供了对于互动艺术美学不同维度的思考模型以及作为理论书写的“工具箱”。首先作者从互动媒体艺术的起源出发,而后分析了作为互动媒体艺术重要背景的20世纪艺术的过程性策略。其次,通过研究接受美学和过程美学策略从而建构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然后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分析游戏和表演的特征,来说明二者和互动媒体艺术之间的联系,总结出一种可用于分析交互式艺术并确定其独特的审美潜力的理论,创造性的发展了互动艺术的美学,具体讨论了现实空间与数据空间、时间结构、媒介工具和现象视角以及物质性和可解释性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最后,作者将这套理论应用到具体的互动艺术作品案例研究中,包括虚拟和现实空间中的叙事、互动装置和表演,对艺术家奥利娅-利亚利纳、苏珊娜-伯肯海格、斯特凡-斯凯马特、泰瑞-鲁布、林恩-赫什曼、阿格尼丝-赫格迪斯、特梅玛、大卫-罗克比、索尼娅-西拉里和爆炸理论等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动机和艺术家的意图,为互动艺术作品的评价提供了新的阐述视角。
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数字交互艺术的美学思考,反思数字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与艺术之间互动方式,并如何重新定义了美的概念。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交互性和美学系统深入的剖析,它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媒体与科技艺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智能时代中的科技艺术的全新路径,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创作带来新的启发。
卡蒂娅·卡瓦斯泰克 (Katja Kwastek)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现当代艺术史教授。她的研究重点是基于过程性艺术、数字与后数字时代的艺术、媒体史及理论与美学,数字与环境人文学。
郑达 , 跨媒体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Low Tech Art Lab)创立者,作品获得英国 “The 2017 Lumen Prize” 互动艺术大奖,“2018第三届王式廓奖”艺术奖得主。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艺术系访问学者和韩国首尔 CPI 研究员。艺术工作聚焦于艺术与科学的跨媒体互动艺术,其创作轨迹焦距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交错点的探索和实践,包括互动艺术、Al 艺术、机器装置、游戏艺术、媒体剧场等。创立的“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专注于当下媒体文化和跨学科的融合,基于电子虚拟环境的艺术实验,探索光与运动的交互、机器视觉系统的算法...
(展开全部)
大约在1900年,互动的概念被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类型的反馈过程。1901年的《哲学和心理学词典》(DictionaryofPhilosophyandPsychology)将互动定义为“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事物或变化系统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促进、阻碍、限制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对方”,以身心关系和物体、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例,也被称为“相互作用”。20世纪初,当社会学被确立为一门学科后,互动的概念被应用于社会和社会结构的过程。乔治·西美尔(GeorgSimmel)是德国第一个使用这个术语来描述人际关系的人。在英国,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和爱德华·阿尔斯沃斯·罗斯(EdwardAlsworthRoss)早在1909年就讨论了“社会互动”和“人类互动”。米德的学生赫伯特·布卢默(HerbertBlumer)将米德的研究系统化,称之为“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并在1937年将其与“刺激反应论”(stimulus-responsetheory)进行对比。
——引自章节:(新)媒体艺术,计算机艺术,数字艺术和互动艺术
互动时间与艺术系统互动所需的时间也可以被描述为实验室时间,因为短期互动发生的确切维度时间点并不是特别重要。我们不把互动性作为生命过程中暂时相关的部分背景化。在本研究关注的构建的时间结构中,互动通常只在表征层面上融入社会时间结构,也就是说,它们可能代表过去或未来的事件。然而,互动本身只能发生在现在,但背景一般不是日常生活。例外的情况是专门质疑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作品,比如上文提到的《CNTRCPYTM活动》,该作品让接受者在数周内参与一场前往火星的虚拟竞赛。
——引自章节:时间
三毛流浪记 本书特色 刘凤禄主编的《三毛流浪记》讲述了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在解放前的上海。三毛是旧上海的一名流浪儿童,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无家可归,*终在解放军...
序姚崇新从广州寄来他的书稿,征序于我。这里面的文章,过去大多数都读过,这一阵重新翻阅,倍感亲切。全书分为四编,第一“考古
金兹堡,1892-1946年,苏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曾在法国和意大利求学,后在俄国读土木工程,于1917年毕业。1923年在莫斯科第一
导论本书是脑力探险的记载,是对电影艺术独有特点的探讨。我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献给了电影艺术。我记得一九一六年《党同伐异》在
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2) 目录 总序电影艺术创作的系统整理与备忘…(以下排列按姓氏笔画为序)马晓颖《世界上*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创作谈尹力《张思德》...
楚霸王 本书特色 项羽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汉族。下相人。秦末随项...
表演的艺术-斯特拉.阿德勒的22堂表演课 本书特色本书是全面深入了解斯特拉学派表演技法及思想的权威著作。 全书将斯特拉生前的课堂录音与演讲笔记整理为22堂不同主...
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 内容简介 众声多元的艺术写照, 华语电影的辉煌记录。美国当代新秀学者对当代两岸三地二十位华语电影要人的深入访谈大陆:谢晋、田壮壮...
祝允明 徐渭卷-三米格草书习字帖 本书特色 学习草书是书法爱好者不易掌握的难点。王宏先生经多年潜心研究,创研出适合草书书写规律的三米字格定位法,为草书学习者提供...
圆体-漂亮英文的快写技巧 内容简介 圆体是一种流畅优美的字体,素有英文中的“行书”之称。随着国际交流和商务活动的增多,写一手流利的圆体英文成为许多读者的愿望。英...
《世界如此复杂,你要内心强大》内容简介:谁都想过得从容淡定、快乐无忧,然而现实却是,世界如此复杂,我们颇受内伤。挫折、误解
《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旨在“给观众一个中华文明整体概念”的《中国记忆》,集中了中国各地的大量国宝,每件都是一段历史时
《现象学与建筑的对话》内容简介:研究哲学和建筑学这两门学科的人,终生都在探讨究竟什么是哲学,究竟什么是建筑的终极问题,而
作者大卫·哈里斯先生是英国著名书画家,英国书法协会荣誉会员,出版过多部关于西文书法的专著,在西文书法爱好者中享有盛誉。译者应宁,Type is Beautifu...
美学的境界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宗白华先生精要的美学篇章,宗白华先生是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他的作品在愈益紧张的异化...
现代日式庭院设计 本书特色 本书的作者以庭院设计师的身份,用丰富的实例,全面介绍了现代日式庭院造景的代表性元素和施工方法,包括各种类型和主题(石、树、苔、花、草...
张旭 古诗四贴 本书特色《古诗四帖》,草书,纸本,五色笺,纵二十九·五厘米,横一九五·二厘米,四十行,共一百八十八字。此帖传为张旭所...
中华传统书画珍藏---新编行草书法字典 内容简介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历代书家名人辈出,直到今天,依然为广大国人喜好而习练。其中尤以行书和草书影响*广,习者*众。...
西方现代戏剧中的母亲身份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在德·波伏娃、乔德罗、西克苏、克里斯蒂娃和伊里加蕾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义理论以及弗洛伊德和拉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说组成的...
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 本书特色 《园林工程管理丛书: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系统地阐述了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措施,全书共分5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