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除了绪论、小结,分为十九章,凡64万字。第一章,回溯明末清初西学传播情况,及其对晚清的影响。第二章,述鸦片战争以前,西学在南洋及广州等地传播情况及特点。第三、四章,述鸦片战争以后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西学传播的内容、影响。第五至八章,述新式学校包括教会学校与西学传播的关系,重点解剖了同文馆、广方言馆和格致书院。第九、十章,述报刊与西学传播的关系,解剖了《万国公报》和《格致汇编》两个典型。第十一至十三章,述出版机构与西学传播关系,重点分析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广学会的情况。第十四至十六章,论述传教士中传播西学的三个代表人物,即傅兰雅、李提摩太和林乐知的贡献。第五至十六章,研究的时间都以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为主。第十七至十八章,述二十世纪初年,即庚子以后、辛亥以前西学传播情况,对通过日本转口输入西学的内容与影响着墨较多。第十九章,综论西学传人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反应。全书章节编排,兼顾到历史逻辑与西学传播内在机制两个方面。书中附有35份统计表格,包括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传播西学录要、受西学影响伪明清学者录要、不同时期西学书刊目录和数量分析、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广学会等机构出版西书目录、不同时期翻译出版西书的机构目录等。
作者在西学资料的搜集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除了查阅收藏晚清西书丰富的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国内重要图书馆,作者还利用出国作访问研究的机会,查阅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图书馆,特别是利用了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藏的傅兰雅的私人档案,牛津大学波德林图书馆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所藏的关于来华传教士的图书和档案资料,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理雅各从东方带回英国的各种图书,上海亚洲文会发起人伟烈亚力在中国搜集并带回英国的大批中译西书,使得此书的资料基础非常扎实,也使得建立在这样资料基础上的理论分析,全面而中肯。
本书对西学东渐史上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重要人物、事件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介绍了此书的研究对象与学术界研究概况,对这课题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学术清理,指出了此前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阐明了本书的研究重点。书中认为,对于晚清西学东渐史这一课题,学术界对此课题已有不少研究,有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说来,个案研究多而综合研究少,零散研究多而系统研究少,存在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一段、从庚子事变到辛亥革命一段,研究更少。作者对晚清西学东渐史的阶段划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分为四段,即1811-1842,1843-1860,1860-1900,1900- 1911。对每一阶段西学传播的机构、人物、西学书刊的数量、西学内容、传播特点,都有数量统计和内容分析。对于西学在晚清中国传播的走势,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清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书中指出,从1811年马礼逊在中国出版第一本中文西书,到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首尾100年,中国共翻译、出版西学书籍2291种。四个阶段中,以年均翻译西学书籍(不包括纯粹宗教书籍)计算,第一阶段,年均1种;第二阶段,年均6种;第三阶段,年均14种;第四阶段,年均145种。前三个阶段,年均译书种数成几何级数增长,第四阶段,年均译书数量猛增为第三阶段的10倍以上。由此可见,晚清中国输人西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急速增长趋势,20世纪初达于极盛。以传播西学主体而言,第一阶段,基本上是西人的事;第二阶段,西人为主,少量中国知识分子参与其事;第三阶段,西译中述,中西传播机构共存并进;第四阶段,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主体。这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在西学传播过程中,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附从地位升为主导地位。
本书对于早期传教士在南洋传播西学的研究,对五口通商初期西学传播的研究,对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傅兰雅、李提摩太、林乐知、格致书院、《格致汇编》、广方言馆等人物、机构、杂志的研究,或填补了重大空白,或对此前研究有重要推进。作者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对晚清西学传播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包括传播主体、受传对象(受众)、传播媒介、译书方式等因素对西学传播效果的影响,对晚清西学东渐的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这五大主题逐一进行了讨论;对于传教士与西学传播这一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书中认为,传教士与西学传播、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远比人们传统的印象要复杂得多,从历史的长时段看,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科学结论以其严密的逻辑。历试不爽的实验,为社会普遍接受以后,宗教也会调整教义,适应科学。对于不同的教派、不同的差会、不同的时期传教士与西学传播的关系,更要具体分析。
本书的绪论部分,曾被译为英文,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翻译学研究》杂志(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1996.1)上发表;关于五口通商时期的内容,曾被译为英文,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上发表。
本书获得院科研成果(1993-1994年)特等奖;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94-1995年)著作二等奖;获得华东六省一市优秀政治理论读物二等奖。
魏晋南北朝顶级文臣 本书特色 东汉末年帝国分裂,从这时起到589年杨坚统一全国,其间近40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时朝。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生动的语言,...
《BBC苏格兰史》内容简介:BBC资深历史纪录片主持人,带你重新在世界中定位苏格兰 本书作者尼尔·奥利弗是BBC资深纪录片主持人,其
《碧海群狼:二战德国U艇全史(上下册)》对二战期间德国海军潜艇破交作战、各型潜艇技术性能、潜艇装备、艇员训练生活进行了细致翔
真相-机副驾驶亲历九一三 本书特色 独家披露:林彪调机出逃坠亡的*新解读,林彪专机机组人员的命运起伏*新披露:林彪出逃源自林立果的精心实施权威见证:林彪专机飞离...
大师的抗战 本书特色 《大师的抗战》是一本记述抗战期间一批著名知识分子的境遇、选择和风骨的书。他们基于自己的专业立场,基于自己的文化良知,对国家、对民族投入了实...
《引爆带货文案:8堂课学会写吸引人的产品传播文案》内容简介:并不是每一件商品都能够被打造成爆品,也并不是每一篇文案都能够成为
话说中国 大风一曲振河山(下) 内容简介 《话说中国》是一部具有多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全书两千则景点故事,全面展示中国历史悠久亘长而又风云变...
孙守道考古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汇编作品,主要搜录了孙守道先生曾经发表过的及一些没发表过的42篇考古学术论文。这些成果都是孙守道先生考古成就的集中体现,具有...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内容简介: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
全球史-(上下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本书作者J.M.罗伯茨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BBC历史节目资深主讲。他著有数...
《泛域认知过程与现代汉语宾语的多重论元实现》内容简介:本书主要对现代汉语宾语的多重论元实现进行解释,所讨论的现象包括以“吃
白话史记-(全2册) 本书特色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兼具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名著。这部杰作,千百年来已成为学人们作文之典范、学史之津梁,被誉为“史家之...
这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
人话 本书特色 《人话(可以触摸的民国)》由朱自清所著,朱自清是中国杰出的散文作家,又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朱自清的散文,早期明丽、典雅,后期则洗练、清新,在现代散...
1840年-1911年-晚清故事-中国历史故事绘-青少版 本书特色 《晚清故事(1840年—1911年)》为《中国历史故事绘》系列丛书之一。该书根据...
西部王国传奇-收藏版(全5册) 本书特色 《西部王国》——西域神秘古国传奇系列,作为2011年度原创历史畅销读物“西向天狼”——西部帝国系列姊妹...
文史丛考-张政烺文集 本书特色 《张政烺文集》第二卷《文史丛考》,收录张政烺先生关于古代文史方面的论文、随笔、书信共34篇。主要考证历史掌故、文字器物、典籍文献...
永宁 内容简介 让“星星”亮起来,为古村镇修志写史,是一个有效的影响深远的举措,但这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保护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相应措施,制定切实的保护规划,选择...
中国古代史 本书特色 胡适:读过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之后,深佩夏先生之功力见地。鲁迅:我们不必看他另外的论文,只要看他所编的两本《中国历史教科书》,就知道他看...
1944年12,二战接近尾声,美军在亚平宁半岛上陷入苦战。第92步兵师(“水牛师”)挺进托斯卡纳山区,与德军展开激烈交火。一场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