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中日戰爭時期中國境外的「南方」書寫
19世紀以降中國東南沿海華人移民海外已經蔚為風潮,乙未割臺、辛亥革命,以迄抗戰軍興更讓許多別有政治、文化懷抱的士子文人也參與了這一行列。他們漂泊離散,仕隱進退之間,寫作的境外漢詩,勾勒了繁複的文學播遷軌跡,亦辯證政治/文化遺民的精神處境。
從臺灣、廣東到香港;從新加坡、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他們藉由文化、宗族和經濟的紐帶,將渺遠的唐山化為一處處在地的「現場」,竟然也形成無遠弗屆的疆域──一種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不能想像的「想像的共同體」。這是地理空間意識的變異與重塑,也是漢詩的越界與生產。漢詩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作為士人文化心靈的寄託與投射,漢詩因此成爲一代流亡知識分子銘刻歷史嬗變,見證家國離散,辯證現代性最重要的文學實踐。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是學者高嘉謙考察19世紀以降,面對世紀的新舊交替,殖民與西學衝擊,在中國南方、臺灣與南洋的詩人群體的離散際遇。從他們寫於境外的漢詩創作,探究一個政治/文化遺民的精神處境及漢詩文類的越界與現代性脈絡。
漢詩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作為士人文化心靈的寄託與投射,漢詩因此成爲一代流亡知識分子銘刻歷史嬗變,見證家國離散的重要文學實踐。尤其經歷乙未、辛亥兩次政治鉅變,士紳百姓大規模遷徙,文化與文學的播遷軌跡尤其繁複,漢詩的流動與生產由此構成理解與辯證現代性最值得注意的文學形式。
漢詩的發展不僅僅侷限於中原國土疆界,從明清使臣、商賈的朝貢外交、貿易網絡,甚至更早的僧人、儒者的文化交流,促成中國邊境之外的漢字文化圈和漢字文化流動的區域──朝鮮半島、日本、琉球、越南、臺灣、新馬,都曾經有過漢詩蓬勃發展的生態。本書著眼於19世紀後期以降的文人跨洋出境,更大的意義是在「域外」或「境外」的位置上,突出一個漢詩寫作的意義和譜系。作者高嘉謙處理的時間跨度,始於一八九五年的乙未割臺事件,收束在日軍投降、二戰結束的一九四五年。前者從近代中國第一批遺民的誕生展開論述,後者以戰爭期間南來作家郁達夫的失蹤死亡,做為流寓詩學一個曖昧的結束或再生產。
此外,《遺民、疆界與現代性》關注的現代性面向,將放在時間和離散兩個部份。前者陳述了帝國覆滅、國體肇新,殖民體驗、都市化和文化與語言變革等等鉅變,將中國及東亞周邊導入現代化的線性時間。除了時間感,本書強調的現代性視域,另指向空間地理變異的體驗。
本書勾勒的脈絡,在於提出從中國境內到境外,一批傳統教養的士人階層,在紛亂時局內的離散際遇,以及透過漢詩展現的主體經驗。本書將透過遺民、離散、境外等關鍵的幾個概念範疇,去開展二十世紀漢詩寫作呈顯的現代性的種種可能。第一章講述晚清以降,士人投入古典詩學的寫作與論述。第二章從甲申、乙未與辛亥,遺民應世進退的三個歷史時刻切入,討論遺民與詩處理時間的形式。第三章清楚描述一個區域文學的可能規模,清理流寓類型與離散概念。第四章試圖論述臺灣漢詩譜系與遺民詩學的結構性起源:棄與地方意識的影響。第五章討論陳伯陶、《宋臺秋唱》與香港遺民地景,重新反思遺民身份的「發明」和「自我確認」,同時揭示民初香港離散詩學的重要特徵,殖民地裡想像與重申的遺民空間。第六章論述了康有為的南洋憂患。第七章敘述文人邱菽園的文人品味及文化資本積累而成的文學空間,最大的意義在於建構了一個中國、臺灣、香港與南洋區域之間的漢詩人交遊的網絡。第八章是從南來文學的場景,描述文化遺民面對的現實飄零與時空錯置。總結前面幾章的討論,提出文學現場的觀察。漢詩寫作、境外遷徙、遺民認同,三者構成的意義,連結到一個二十世紀漢文學播遷的區域客觀現實,補強了文學史看不見的「現場」。
序/開往南洋的慢船/王德威
導論
第一章:漢詩的文化審美與南方想像
緒言
第一節 從漢詩想像「文化遺民」
第二節 漢詩的文化意識與歷史際遇
第三節 南渡與南方的遷移
第四節 漢詩與境外南方
第五節 各章內容和研究文獻說明
第二章:遺民、詩與時間的敘事
第一節 遺民的三個歷史時間:甲申‧乙未‧辛亥
第二節 抒情技藝與詩史顯像
第三節 流亡詩學與異域飄零
第四節 儒家詩學與殖民地風雅
第五節 遺民之死與詩的鬼域
從臺灣、廣東到香港:遺民與殖民的詩學辯證
第三章:寫在臺灣內外:丘逢甲與漢文學的離散現代性
第一節 寫在境外
第二節 流寓與離散類型
第三節 漢文學的地域與空間
第四節 乙未割臺與地理詩學
第五節 從臺灣到廣東:流亡的文學現場
第六節 從潮州到南洋:文教舞臺與詩學空間的建構
第四章:殖民與遺民的對視:洪棄生與王松的棄地書寫
第一節 棄的原點:從乙未割臺說起
第二節 遊走殖民空間的「地方」感
第三節 反空間的廢墟意識與主體精神
第四節 反居所的遺民空間與生活擬像
第五節 漢詩的公共空間與抒情變奏
第五章:刻在石上的遺民史:陳伯陶、《宋臺秋唱》與香港避地景觀
第一節 地域文化與遺民空間
第二節 宋王臺:遺民與遺跡
第三節 石頭與詩:《宋臺秋唱》的避地論述和抒情詩學
第四節 畫與詩:「宋王臺秋唱圖」的地景圖繪
從新加坡、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離散、流亡與地方詩學
第六章:詩、帝國與孔教的流亡:康有為的南洋憂患
第一節 逋客與南洋漢詩
第二節 十死身:創傷意識及其症狀
第三節 絕島與帝國
第四節 孔教與華人文化意識
第七章:流寓者與詩的風土:邱菽園的星洲風雅
第一節 南來、漢詩與馬華文學
第二節 跨境的遺民風雅
第三節 詩、感官與風俗
第四節 聲音、風土與地方色彩
第八章:現代性的骸骨:許南英與郁達夫的南方之死
第一節 兩代詩人之死
第二節 慾望之軀:郁達夫的最後旅程
第三節 亂離之身:許南英的自我流放
第四節 詩與骸骨的重影
第五節 南方的迴聲
結論:離散漢詩與消失的美學
徵引、參考書目
文人流動與歷史記事年表(1895-1945)
後記
乾隆晚景 本书特色 比起前五十年,乾隆晚年成为乾隆朝统治*为失败,*令人诟病的一段。与前两本写法颇有不同,本书针对几种成说提出不同意见,似乎是要为乾隆帝作一点辩...
图说天下-话说中国历史系列 辽 西夏 金 本书特色 本书图文并茂,体裁多样,通过精心选取的一千余个历史故事,引人入胜地再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全书历史脉...
大明衣冠图志-Q版 本书特色 让我国的服饰文化通过Q版演绎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让我们的明代古装剧可以穿对衣裳。《大明衣冠图志》的分类和体例参考《大明会典》,参考资...
曹操的寂寞 本书特色 这本由李国文等人所著的《曹操的寂寞》主要探讨秦汉时期和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书中收入了《秦皇驰道》、《楚汉相争中的道德力量》、《大将霍去病...
《欧洲帝国的崛起和衰亡:历史的对照总是那么有趣(套装2册)》内容简介:罗马帝国的崛起:古希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最主要的历史作
中国简史 内容简介 群居——人类*早的生活方式早期,人类的个人力量比较薄弱,环境比较恶劣,都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抵御外界的伤害。考古发现,我国*早的人类主要有元...
团购:(精)湖湘文库:炎帝+舜帝历史文献 本书特色 ★ 16开布面精装,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湖湘文库》编辑出版以“整理、传承、研究、创新”为基本方针,其内容涵...
当年那些事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走近“覆灭的罂粟花”——外交解密档案中记述的逃缅蒋介石列军溃散始末;外交档案解密“波兰事件”;中美对等交换被扣人员的外交斡旋...
《革命世纪:自由与工业的百年传奇》内容简介:光荣革命后的英格兰历经思想和工业改革 议会取代君王带来权力分割和自由萌芽 工业技
王权的覆灭:1640-1649英国革命史 本书特色 本书叙述了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回顾了查理一世即位后的反动统治,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资产阶...
菊之卷-梅兰芳-卷四 本书特色 《梅兰芳》系列漫画是一部以京剧界传奇人物梅兰芳先生为原型而创作的长篇漫画作品,它所带给读者的不止是一个漫画家绘制的精美画面,所讲...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 本书特色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梳理和研究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记述的演变,及其所反映的...
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内容简介 本书直面194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历史性转折:二十年来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国民党从优势转变为劣势,在内战战场上从进攻转变为被动...
靖康要录笺注 本书特色 ★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编写宋朝9朝160多年的历史时间,有980卷之多。然徽宗、钦宗二朝全缺,哲宗之前也多有错漏。因而《靖康要录》...
王府 本书特色 本书勾勒了王府由来、演变、衰败的历史,简述了王府府制、分封、赐第的有关规定,剖析了王府府邸、花园、家庙的建筑特点,汇集了王府位置、府况、传袭的基...
《鲁滨孙飘流记(译林名著精选)》内容简介:在一次惊心动魄的海上航行中,鲁滨孙乘坐的大船意外沉没。他与狂风巨浪搏斗,最后来到
继《民国纪事本末》后,刘仲敬又一本“刷新理解、重构解释体系”的力作。本书是一系列历史快门的镜头,讲述了从殷周到清末民初的
民国名人的最后结局丛书(全五册) 本书特色 民国名人的*后结局:《总统的无奈》:主要讲述中华民国时期八位总统的*后生活。他们是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全套五卷)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新版五卷本,是在1990年版三卷本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这次修订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冯永轩集(全2册)/冯永轩 本书特色 ★16开布面精装,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冯永轩,历史学家,先后师从黄侃、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专于古文字学,西北史地和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