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茂树的《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的第一部分,即“财政结构的集中与分散”,是以清代的财政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明确了正额财政的集权构造,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正额财政之外又广泛存在着各种附加性或追加性征收项目。以此认识为基础,考察两者之间存在的互补性,并分析了18~19世纪的变化过程。
第一章,首先概述了清代财政的基本情况,论述岁入和岁出的结构以及它们的发展倾向;其次,从宏观角度考察了17世纪中叶开始的经济变动,分析了财政收支情况与经济变动的关系。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在18世纪的100年间,尽管白银的购买力不断降低,导致了物价上升,但正额财政的实际规模却不断缩小。同时,由于州县财政开支的主要来源——“存留银”不断削减,而各种性质的“劝捐”﹑“摊捐”又层出不穷,导致地方官府财政日益窘迫。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地方政府扩大了附加性或追加性课征项目的范围和数量。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在财政体系中实行“原额主义”,其结果必然导致各种附加性或追加性课征的增大,并会造成财政负担的不均衡。同时,作为当时政治制度的必然结果,“馈送”、“规礼”等官僚之间的私人赠送广泛存在。财政负担的不均衡和吏治的颓败使利害冲突更加激烈,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扩大,最终导致了王朝的倾覆。
第二章及第三章剖析了京饷、协饷和酌拨制度的建立与演变过程。清朝中前期,一直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的正额财政制度。但在太平天国时期,随着酌拨制度的崩溃,开始摊派京饷与协饷,清朝财政呈现出分权化倾向。到19世纪后半叶,实际上确立了以各省总督、巡抚控制的省级财政为中心的地方财政体系。
在这种地方财政体系中,外销的经费占有核心地位。第四章重点讨论了外销不断扩大的过程,并说明了随着外销领域的扩大,中央政府和各省之间围绕着外销经费问题所产生的矛盾也不断扩大。光绪九年(1883),朝廷以支付京官津贴为名,要求各省将部分外销款项送交户部饭银处。中央政府与各省为此发生纠纷,山西巡抚张之洞力主保护各省权利。通过张之洞的议论,可以发现外销款项在当时还没有成为正式的财政制度,没有“名分”。而且,在省级财政的外销款项之外,基层政府机构的经费仍然依靠各种附加税和非法捐税,官员中饱私囊的状况也一直存在。
《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的第二部分“徭役与财政之间”,具体地考察附加性或追加性征收项目在不同时代财政体系中的形态与演变过程,从新的视角来透视各个时代财政的历史特点,并在研究方法上展开新的探索。
第五章以15世纪中叶赋役改革中创建的均徭法作为具体考察的对象。在实行均徭法之前,杂役是在有负担能力的人户之中进行点佥,而均徭法则规定杂役由轮年应役的里甲各户承担。以往的研究认为均徭法推行的目的是完善里甲组织的税、役征收体制。但是,笔者认为,均徭法的具体应役方式并非以“赋役黄册”为依据,而是另造“均徭文册”或“龙头鼠尾册”等簿册进行派役。由此可知,均徭法是利用里甲组织来实现十甲各户轮流当役,而不是将每个甲作为一个单位进行派役。明代的里甲组织虽然承担税粮征收责任,但是,在征收正常财政开支以外的地方性事务经费和徭役的过程中,里甲组织并不是作为一个团体去应付各种负担。
第六章探讨了里甲组织及里长的徭役负担问题。见(现)年里长承担很多职责,其核心是“催办钱粮”和“勾摄公事”。到现在为止,明代赋役制度的研究者把“勾摄公事”解释为承担里内及官府委托的公共事务,并解决由此产生的费用问题。然而,从元代到清代,“勾摄公事”实际上是一种官吏用语,专指诉讼过程中拘唤被告﹑原告和人证等事务。这里的“公事”并非指里长承担的各种事务和费用。里长作为乡村基层组织的头目,要遵行官府的命令,承担“钱粮”和“刑名”之役。按照明初确立的财政制度,明代的上供物料和地方政府的“公费”等额外负担本来不由见年里长或十户甲首承担。然而,永乐年间以后,随着财政支出的膨胀,上供物料和“公费”等成为中央和地方官府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这些额外的费用大大加重了里长的负担,超越了其支付能力。为了规避重役,有些人户采用诡寄和花分等手段,逃避里长之役,从而造成了“役困”问题。由此可知,明代所谓的徭役问题产生的根源实际上是由于正额之外的各种附加性或追加性征收项目也要由里长和没有优免特权的庶民承担而造成的。
第七章讨论一条鞭法在财政史上的意义。“一条鞭法”不仅统一了维持地方官府运作的各种徭役(四差),又在《赋役全书》等财政簿册中把这些费用作为定额列入地方存留。同时,原先的许多额外负担也被归入正额之内。一条鞭法推行的结果,削减并固定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经费,目的是杜绝地方政府利用徭役征收所具有的弹性来获取额外收入。17世纪中后期,随着军事开支的增大,财政日渐窘迫,并且一条鞭法以外的各种徭役名目则再一次扩大。
通过上述历史现象的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家财政的“原额主义”造成了地方官府财政经费不足,导致了正额之外的附加性或追加性征收项目与数量日益膨胀,而不断增加的额外负担又不均衡地加之于社会各阶层之间。这样的结构贯穿于明代的财政。清代财政和明代的财政虽然在岁入与岁出方式上有所不同,明代实行的是现物财政,而清代实行的则是银钱财政,同时,在有无法定差役制度这一点上也有所区别。但是,如果着眼于财政结构和原则,就会发现明清两代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即僵化的正额部分与具有很强伸缩性的额外部分形成互补关系。
本书的附篇则概括地说明了近代中国财政的基本情况。近代中国经历了两次革命,内战与外侮频仍,其财政制度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中国近代财政史上,出现过“没有地方的中央财政”,也出现过以附加税作为原资的县财政,在附税征收过程中还出现过包税制。而厘金制度废除后,各种“苛捐杂税”又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问题,可以看成是清代以来财政体系的延续。
内容提要
序章
第一部 财政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第一章 正额外财政与地方经费的困窘
第二章 正额财政的集权结构及其变化
第三章 清末的危机与财政
第四章 清末的外销经费和地方经费
第二部 徭役与财政之间
第五章 均徭法与明代徭役问题
第六章 里甲制与徭役负担
第七章 一条鞭法以后的徭役问题
终章
附篇 中国的近代国家与财政
一 传统的国家财政结构
二 近代的财政膨胀
三 被地方架空的中央
四 军阀统治与财政
五 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
六 内战及抗战时期的军力与财政
著者后记
参考文献一览
译者后记
英文目录
著者简介
译者简介
胡阿祥解说琅琊榜 本书特色 诗无达诂,戏无正说,历来如此,且看胡阿祥如何解说《琅琊榜》!能破例吗?个人觉得,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往往出乎意料……——复旦大学资深教...
嘉庆十年-失败的俄国使团与失败的中国外交 本书特色 本书选取嘉庆十年俄罗斯戈洛夫金使团来华这一外交事件作为切入点,详细描述了早期中俄关系上这一转折性事件的来龙去...
上海往事上海摩登 本书特色 一帧帧旧影,带你重温往昔繁华;一个个名词,带你见证历史沧桑;一部大戏,气势磅礴,重现近代百年传奇;一本图册,轻盈雅致,悦读风华绝代老...
前门·大栅栏 内容简介 前门大栅栏是北京城*具魅力的古老商业街区,它的辉煌与繁盛在北京首屈一指,其旺盛的生命力绵延至今而不衰。商业活动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这一地区...
《公文写作金句速查宝典》内容简介:为了达到在公文写作中“让没有古语功底的人快速准确地引用古语”的目的,本书的结构、内容等各
《文明的故事7:理性开始的时代》内容简介:《理性开始的时代》,是“理想国经典馆”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7卷。自伊丽莎白一世
扬州画舫錄 内容简介 “扬州书舫录”这部书,是作者李斗家居扬州期间,根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积三十多年的时间陆续写成的,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扬州的城市区...
《消费者行为学》内容简介:本书紧扣“如何影响消费者”这个问题,分三部分深入阐述。部分是影响消费者的内在因素(Who),即我们的
大明衣冠图志-Q版 本书特色 让我国的服饰文化通过Q版演绎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让我们的明代古装剧可以穿对衣裳。《大明衣冠图志》的分类和体例参考《大明会典》,参考资...
中国历史文选 本书特色 一位国学大师,以非同凡响的学术眼光,从浩瀚的文史作品中悉心选择,成就承继旧时代学术传统的大作。中国历史文选 内容简介 本书虽非巨帙,然包...
鄂温克族社会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从鄂温克族的发源地——贝加尔湖说起,包括了鄂温克族在历史上生活、活动过的地域,鄂温克族自身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的进程,以及相关朝代对...
正说清朝十二帝(漫画版) 内容简介 其实,图画书和文字书,我们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大家听到过“河图洛书”的传说吗?这个故事是说,在遥远古代的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
《没走过的是路,走过的是人生》内容简介:浪漫的人说人生是一杯酒,越喝越醉人;豁达的人说人生是一壶茶,苦中有甘甜;更多的人说
1800-1911-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一口通商以来,广州在近80年的对外垄断贸易中,成为著名的国际性商贸城市。广州的酒楼、茶馆、妓院、戏院、烟馆...
安阳小屯 本书特色 ★ 大16开硬精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读者可从3000年前安阳地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中了解盘庚迁都于此的部分缘由;加深对妇好墓年代及墓主...
帝俄时代生活史-历史人类学研究-1700-1917(全2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商务印书馆出版★ B.H.米罗诺夫是当代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在社会史、经...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
《6个营销猜想》内容简介:一直以来整合营销作为现代营销界的主流思维洗礼了一代又一代的“营销人”。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思想是:以
西域简史:讲述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 本书特色西域为汉代以来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分及中亚部分地区,...
《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 内容简介 北宋东京参照后周的都城构建规划进行建设、充实、完善,使城市迅速摆脱旧貌,另换新颜。只要人们把隋唐时期的都城长安、洛阳,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