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认为,分析哲学与解释哲学不仅在认识论方法论各有不同,而且对于哲学本质及其任务也完全殊异的各具不同特质的哲学思潮。分析哲学与现象学——诠释学是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想主流,尽管许多哲学家都想对其进行融合,但由于它们自身的独特本质,这种融合最后只能采取相互弱化的形式,即在相互若何各自的原则的基础上试图吸收对方的一些观点,如诠释学在强调语言在解释中重要性的同事吸取了分析哲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而分析哲学在繁华分析原则的同事也吸取了诠释学传统里的语境论、历史因果理论。
《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上册》目录:
总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分析哲学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分析哲学形成的理论背景
第三节 逻辑学的新发展
第四节 分析哲学的历史演变和四种分析类型
第二章 弗雷格的意义和所指理论
第一节 专名、概念词、对象、概念
第二节 意义和所指
第三章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第一节 专名和限定摹状词的区分
第二节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意义
第三节 斯特劳逊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第四章 前期维特根斯坦和他的《逻辑哲学论》
第一节 语言图像理论
第二节 重言式理论
第三节 命题的意义理论和哲学是语言批判
第四节 不可说的而只能显示的东西——“语言唯我论”
第五节 一些逻辑实证主义者对《逻辑哲学论》的批评
第五章 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
第一节 维也纳学派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可证实性原则及其演变
第三节 卡尔纳普的逻辑句法理论和语义学
第六章 后期维特根斯坦和他的《哲学研究》
第一节 语言是游戏——“家族相似”
第二节 语言的意义和用法——工具箱理论
第三节 深层语法和使用规则
第四节 哲学疗法和私人语言批判
第七章 日常语言分析哲学
第一节 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先驱摩尔的概念分析
第二节 剑桥学派——约翰·威斯顿姆
第三节 牛津学派——基尔伯特·赖尔
第四节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第五节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第八章 奎因与戴维森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奎因的哲学变革
第二节 戴维森的意义与真理理论
第九章 新指称理论——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历史一因果指称理论综述
第一节 传统的意义指称理论
第二节 克里普克关于专名的指称理论
第三节 普特南关于通名的指称理论
第四节 先天性和必然性的区别理论
第五节 塞尔与卡茨为描述理论的辩护
结语
附录:命题逻辑
参考书目
《分析哲学导论》后记
《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下册》目录:
代序:我与伽达默尔的最后一次会见
第一章 诠释学概念
第一节 词源学意义
一、两种词源学解释
二、作为四要素合一的诠释学
三、诠释学译名之我见
第二节 诠释学性质规定的演变
一、作为《圣经》注释理论的诠释学
二、作为语文学方法论的诠释学
三、作为理解和解释科学或艺术的诠释学
四、作为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的诠释学
五、作为此在和存在理解现象学的诠释学
六、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七、作为想象艺术的诠释学
第三节 诠释学的转向
一、诠释学转向的两种看法
二、诠释学的三大转向
第二章 理解与解释
第一节 斯宾诺莎和克拉登尼乌斯:理解和解释的非同步性
一、解释是辅助性的
二、解释是教育性的
三、理解和解释是非同步的
第二节 施莱尔马赫:理解与解释的同
一、诠释学作为避免误解的艺术
二、理解是重构作者的思想
三、解释的两种趋向
四、比作者还更好地理解作者
五、理解与解释的同
第三节 狄尔泰:作为生命体验的理解与解释
一、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野
二、理解是对生命表现之透视过程
三、解释是对生命表现之合乎艺术的理解
四、理解与体验
第四节 海德格尔:理解是理解者对此在自身之筹划
一、此在的生存论分析
二、理解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
三、前有、前见和前把握
四、海德格尔的“转向”
第五节 伽达默尔:理解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一、理解是指相互理解
二、理解与解释的同一关系
三、理解的前结构
四、理解与应用的统
第三章 意义与真理
第一节 意义
一、多重意义与单一意义
二、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
三、内在话语和外在话语
四、文字的意义与精神
五、理想语言学派的描述意义观点
六、日常语言学派的行为意义观点
七、文本意义与历史观念
八、海德格尔:意义就是理解的筹划与显现
九、伽达默尔:意义在于完全性的先把握
十、赫施:本身意义与展现意义
十一、贝蒂:意义的重新认识和重新构造
十二、伽达默尔的回应
第二节 真理
一、真理符合论与真理开显论
二、真理是意义的开启
三、真理发生的条件性
四、真理发生于前科学的经验
五、真理与对话
六、简短结论
第四章 《真理与方法》中的诠释学经验理论
第一节 认识与经验
一、精神科学的独特性质
二、精神科学把握方式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解的前结构
一、海德格尔关于理解前结构的揭示
二、伽达默尔关于理解前结构的解释
三、对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关于前见观点的批评
四、完全性的先把握
第三节 时间距离与效果历史
一、历史主义的幼稚假定
二、效果历史意识
三、视域融合
第四节 问答结构与诠释学对话
一、问答结构
二、诠释学对话
第五章 《真理与方法》后的哲学诠释学
第一节 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一、科学、技术、实践智慧
二、科学的自然知识和实践的人文知识
三、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智慧的应用
四、重新恢复实践智慧和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第二节 、作为修辞学或语艺学的诠释学
一、知识与智慧的区分
二、逻辑学与修辞学
三、逻辑学与诠释学
四、修辞学与诠释学
五、修辞学在法学上的意义
六、科学真理与诠释学真理
第三节 作为想象艺术的诠释学
一、想象艺术与精确科学
二、何谓想象力?
三、诠释学与修辞学
四、认知与经验
第六章 诠释学在当代的意义:解阿尔克迈之谜
人类为何走向毁灭?
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作目录
《哲学诠释学导论》后记
当代道教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全面而翔实,叙述清楚、系统、议论亦颇中肯;热情赞扬了当代道教发扬优良传统与革新的成就,同时也揭示当代道教发展的趋向,恳切提出了道教应...
礼学思想体系探源 本书特色 王启发博士所著《礼学思想体系探源》内容非常丰富,这是从思想史角度尝试探讨儒家礼学的**部专著,作者阅读了西方学者的一些相关理论著作,...
本书遴选西方哲学史各主要时期的经典作品,或辑录完整篇章,或摘取精要片段;既涵盖了代表性思想家和学者的杰出著作,又顾及过渡
诸子百家名篇诵读 本书特色 编选这套丛书的主要目的是给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神奇效验的文化营养品,以资读者滋补身心、涵养性情,培育精神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所选编的这...
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佛教对苏轼书画艺术的影响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对苏轼复杂的文化涵养的梳理,挖掘其中佛教义理对苏轼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在影响。其中...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本书特色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阅读《佛心领悟...
《中观心论》是清辩论师现存唯一的梵文著作,仅保存在丹珠尔中的《思择炎》则是《中观心论》的唯一古注,其中的《入抉择数论之真
希腊哲学史(2) 内容简介 《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介绍公元前五——四世纪的希腊哲学,主要论述智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这时候已经开始进入希腊哲学的全盛时...
情敌 本书特色《情敌》是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一部篇幅短小的对话作品,讲述苏格拉底向匿名的同伴所述的他与一群年轻人讨论哲学的事情。苏格拉底在叙述中呈现出两种讨论哲学...
蒋维乔:宋明理学纲要 内容简介 本书用概论的体例编制,运用理学家自己研究之纲目,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为论道体、论为学、论存养、论政治四纲目,并逐一作了...
佛教十三经-金光明经 本书特色 国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和谐人文,清净人心。1.与儒家“十三经”一样,“佛教十三经”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经中*经典的十三部经书。2....
圣经的故事-房龙 本书特色 《圣经的故事》:深奥的教义、复杂的戒律,在房龙的笔下,变得显浅易解,这正是读者喜爱他的原因,也是《圣经的故事》畅销至今的原因。圣经的...
不失望 本书特色 圣严法师根据“人生佛教”的理念,开讲从心出发的生活禅“心六伦”——职场伦理、家庭伦理、族群伦理、自然伦理、生活伦理、校园伦理。圣严法师以真修实...
伪善入门-浮世善恶指南书 本书特色 日本畅销书作家、文艺青年僧侣、偶像级禅师小池龙之介著作。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倾情推荐伪善入门-浮世善恶指南书 内容简介 “好人...
福柯思想辞典 本书特色《福柯思想辞典》由近60个术语组成的“术语篇”和13个人名组成的“人物篇”构成。 在“术语篇”,作者既介绍了福柯从其他思想家那里借来的哲学...
中国佛教史清代 本书特色 以确凿无伪的**手原始史料为基础,以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二百六十八年间满清一代的佛教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
本书诗国内第一本以华人为对象,以汉语编撰的新约希腊语教程。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为基础语法和运用,并在附卷中有系统的和较为
宽容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为出发点,以时间为线,站在全人类的高度重新审视人类由史前时代、古典时代、教会时代到现代的几千年文明的变迁, 行走于人类自身...
《南怀瑾选集》(第9卷)作者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5岁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6卷)》讲述了:“直观的公理”所规定的原则是,“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首先,现象均表现为量,一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