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皇甫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5000年来的人类历史首先是一部战争史。兵器的发展,决定一个国家强盛与否。兵器研究和生产,集举国最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科技、巨大的财力和物资,可谓国之重器。在20世纪初期,世界各国基本进入现代枪炮时代,但在此之前近5000年的漫长战争舞台上,冷兵器一直作为最重要的角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冷兵器中,刀剑出现最早而消失最晚,配备最普遍且作用极大,可谓百兵之首。刀剑既可以保卫自己的生命尊严,又可以夺取他人的性命荣辱,这使得刀剑在历史地位上远超其他任何工具、器具、工艺品和商品。同时刀剑又代表最先进的科技和生产力,其制作从石器的磨削发展到到青铜器铸造,再发展到钢铁锻造, 最后到合金的出现。每一时期的制作材料和工艺的更新, 都是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人类5000年的文明历史,各国家民族均有值得自豪的悍刀宝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刀剑、印度及伊斯兰刀剑、马来诸族刀剑、日本武士刀和西洋刀剑,它们被并列称为"世界五大名刃"。不同国家的刀剑可以反映其民族性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哲学观: 日本刀的刚烈偏执; 马来刃的诡辣奇异; 中国剑的飘逸大度, 都可在一刀一剑的构造、形制、配饰、用法上表露无疑。刀剑都在中国最早出现,其发展历经商周、两汉、隋唐、满清四个高峰。在此期间,中国刀剑无论在种类、质量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巅峰,制剑工艺更是举世无匹。反映了当时军工技术的成就和兵器发展的最高水平,可谓种类完备、工艺领先、造型正直、内涵丰富。同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中国古兵器,包括古剑的命运,可谓多灾多难,历经浩劫。在"破四旧"的50年代和"史无前例"的60、70年代,多少人在疯乱的、愚昧而又狂热的思想下,把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切古董,尽一切努力破坏和销毁,其中包括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凝聚着中华民族先人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代表华夏文明艺术巅锋的大量国宝级文物。最为不幸,最大的破坏更是针对古董兵器--无数神兵利器被集中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门口,用电动工具一切为二,然后回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古兵器研究人员在对我谈到这一段历史时,仰天长叹,久久不能平复。与此同时,古刀剑的制造业也日渐势微,制刀铸剑大师不得不转投别业,包括龙泉宝剑在文革其间被视为"四旧"而一度停业。
时至今日,中国钢铁刀剑的历史及发展在世界古兵器研究中仍然是一个非常模糊和很不齐全的领域。进入21世纪后,海内外的中国古兵器爱好者与日剧增,而中国古刀剑收藏几乎成为目前最热的一项,但大多数国内外的专门论著主要集中在青铜刀剑上,同时也不够系统和完备。钢铁刀剑研究图书更是寥寥无几,且内容过于笼统,无论对于钢铁刀剑的形制、种类、沿革发展,还是材料、制造、装饰工艺的记述都很不完整,更无从达到完备。这让广大爱好者难以入门,更谈不上去研究和保护保存刀剑制造这一国技了。
在国内的几家国家级博物馆中,除极少的汉以前和清之后的钢铁刀剑外,几乎无法找到其他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藏品。相形之下,国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钢铁刀剑则来源清晰、传承有序、品相完好、价值珍贵。如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汉檑具剑;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隋剑和清皇室宝刀;巴黎法国军事博物馆的康熙、乾隆御用刀剑等,都被视为镇馆之宝,而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局珍藏的明永乐剑,更为推举为其馆藏世界十大古董兵器及盔甲之首。 相形之下,国人对古刀剑的重视程度则不可同日而语,如北京中国国家军事博物馆的刀剑藏品,无论在数量、种类方面,还是在资料、说明方面,甚至在陈设、保养方面都非常不尽人意。在沈阳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仍藏有部分清朝皇室刀剑,但其中的大部分并未对公众开放,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介绍资料也过于简单。囿于这些条件的限制,至今还未有专家学者认真总结出这些硕果仅存刀剑的系统资料供历史、考古、军事和古兵器研究爱好者学习。
基于对中国传统刀剑的痴迷与热爱,近二十年来,笔者上下求索,走遍世界,拜访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努力通过感性认知来增加对中国钢铁刀剑的了解。虽然相关的论著不多,但笔者一直力所能及地汲取学术资料、图录与研究文章中的知识,以期从理论上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中国钢铁刀剑之认识。同时,笔者定期参加在世界各地举办的与中国传统刀剑有关的拍卖会、刀剑展览会和各类古董卖场,并竭尽所能去觅刀寻剑,不让中华民族的瑰宝继续流落在异国他乡。
通过这些年从爱刀、藏刀,再到识刀这样的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笔者对中国钢铁刀剑有了自己的一份认知。因之,不揣冒昧,把自己的所思所得拿出来与同好交流。虽然探索只是开始,学术水平仍然有限,但还是愿意把自己和各位同好的心血汇集成书,抛砖引玉,为中国古代钢铁刀剑的研究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本书中所指之"刀剑",主要指短柄刃状武器,柄可双手或单手持握,但长度不超过刃体。不包括杆状长兵,如戟戈、偃月刀或三尖两刃刀等;也不包括短柄杂兵,如锏、锤、钩、挝等。其他兵器,将另行成书说明。
由于客观原因,如上古时之铁兵数量本就稀少,加之铁器易蚀,因此传世之物绝无仅有,且多收藏在各大文博收藏单位。宋元以后之铁兵相对留传于世的多一些,但绝对数量仍然有限。因此,本书依据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一为文献材料,众所周知,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刀剑相关之材料,或咏或叹,或歌或诵。二为各种图像资料,通过几十年的考古工作,国内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历代壁画、画像石(砖)、雕塑(陶俑与造像)、瓷器等,其中有许多描绘或者表现了各种刀剑的形制、样式与外装。三为钢铁刀剑的实物资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中的藏品,一是笔者及海内外中国钢铁刀剑爱好者手中的藏品。
书中采用的博物馆图片,绝大部分系笔者十余年来游遍全球拍摄的,实物刀剑中的大部分更是皇甫家族的精心收藏。除此之外,更得到“拔刀斋”各位同好挚友的鼎力支持,更蒙他们无私地提供了宝贵的藏品资料和照片与大家分享,如北京若谷兄的清代贝勒佩刀、李健兄的清代高阶职官佩刀、偃月斋兄的日本国“宝高”造腰刀、流星马兄的仿倭明刀、广州金相显微兄著名的“金相三剑”和明代公卿宝剑、吉林麦克兄的清代高阶职官佩刀、济南度渡兄的双龙明刀、南昌瑶哥兄银龙明刀、南宁陈英雄老弟的金龙腰刀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刀剑皆为中国古董刀剑中的精品,部分更是孤品。同时感谢北大杨盛唐博士考证的清代“白虹”宝刀的资料,和有中国古刀剑“活字典”美誉的北京冷艳锯兄的大量图文及史籍资料,及中国台湾收藏家卢益村先生为此书扉页提供的鎏金双龙镡图片,还要感谢广州独孤求剑兄提供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照片和慷慨割爱的数把上品刀剑。此书能成,虽为一群“小众”的聚合,但期能够影响一代国人的情怀。
最后,笔者郑重地感谢明天出版社的全体同仁。此书从策划到付印,其中的艰难、复杂和付出是非同一般的。笔者前后五度交稿,编辑四易其版式。书中所有图片都经过精密地处理,既符合实物原状,又能不失美感。他们极其挑剔和认真的态度曾数次令我几乎搁笔,但过后却尊重中充满感激。希望大家在分享精美的插图和严谨的措辞之余,能够感知到他们的心血和敬业,以及对中国刀剑的挚爱。
序
第一章 钢铁刀剑的出现和兴起 夏商周-战国
第二章 钢铁刀剑取代青铜刀剑 秦汉
第三章 钢铁刀剑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章 钢铁刀剑的巅峰 隋唐
第五章 钢铁刀剑的成熟期 宋元
第六章 钢铁刀剑的式微 明代
第七章 钢铁刀剑的最后辉煌与衰落 清代
第八章 钢铁刀剑时代的完全结束 民国
新青年(全5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河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 本套书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精装珍藏版,是一套简体横排、精装纪念版★ 由新文化运动...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法治秩序的建构增补版 本书特色 这本论文集的初版、再版以及增补版记录了现代法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十五年来制度变迁的曲折历...
中国兵器史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驱周纬先生的《中国兵器史》一书是中国古兵器研究领域至今绝无仅有的通史类读物,被视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以...
情报日本-胡平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翔实地阐述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重大情报活动,同时也对其正史野史里所涉及的人物进行了重新解...
海报又名招贴画,是一种张贴在街头或公共场所,具有一定宣传内容,通常由图画和文字构成的广告宣传品。1798年,平版印刷技术的发
1866-1925-孙中山文集-(全两册) 本书特色 ★ 本书是原著1997年初次出版近20年之后的修订再版,除了参校迄今为止多种版本的孙中山著作,校订其文字,...
干部大讲堂-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研修课程选编-第6辑 本书特色 团购100册以上可拨打团购电话010-89113903干部大讲堂-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研...
大国工程 本书特色 大飞机、高铁、特高压、港珠澳大桥这四项中国超级工程是如何决策上马的?实现了哪些关键创新点?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如何与国际同行...
不屈战俘-建川博物馆之 本书特色 樊建川抗战文物收藏以无可辩驳的史实和铁的证据,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罪行和伪满政府、汪伪政权的奴颜卑骨;更以饱满的爱国热情讴歌...
《农民健康锦囊》内容简介:长期劳作给农民群体带来腰肌劳损、皮肤病、慢性鼻炎、沙眼、晒伤、甲沟炎、静脉曲张、关节炎、慢性胃肠
彝家兵法 本书特色 李茂尊、周国兴主编的《彝家兵法》采取地域、人物、事件相结合的记叙手法,围绕以彝族将领为中心的纪传内容,记述了部落相争、群酋称雄、狼烟四起、兵...
中国御林军-辽金元明清北洋时期北京禁卫军 内容简介 本书用纪实手法,以历史朝代为线索,同时选配大量历史图片和实物照片,重点记术北京自成为辽代的陪都后各朝各代警卫...
李宗俊,男,1970年生,甘肃省古浪县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史与敦煌学。2006年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硕士毕业,导师为陆庆...
《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内容简介:张岂之教授是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岂之教授指导硕士生、博士生
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 内容简介 “当代国际理论丛书”之一。从丰富的**手资料入手,全面评述了中间立场的建构主义,明确提出了国际理论社会学转向的...
2005.10-2007.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 内容简介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套装共3册)》为套装书,分为上中下3册。按照中...
自然权利诸理论起源与发展 本书特色 《自然权利诸理论:起源与发展》是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史学者理查德·塔克的代表作之一。自20世纪以来,特别是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以...
《汉唐漕运与军事》内容简介:漕运是中国古代集权政治的重要统治工具,漕运的发展与传统中国国家体制变迁和国家权力运作息息相关
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其大胆的理论创新,娴熟的驾驭各学科理论的能力,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休闲理论的万花筒。作者提出:...
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 内容简介 在人类历史上,以团结合作的方式抵御天灾人祸、谋取可供分享的共同利益,一直是个体的人、部族、民族或国家的主观愿望和实践努力。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