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所著的《朱陆·孔佛·现代思想——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关切的核心主题是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问题,围绕此一主题,集中探讨了如下几个贯穿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议题:一是孔佛会通是否也可能是一种新文化?二是现代条件下成德之学如何讲?三是共和之后,教化任务由谁承担?《朱陆·孔佛·现代思想——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重点探究了彭绍升、章太炎、欧阳竟无等思想人物,特别对近代唯识学复兴的思想史脉络进行了深入解析。
自序
绪论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现代转换中的几个议题
第一章从“理学别派”到士人佛学
——由明清思想史的主题演进试论近代唯识学的思想特质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朱陆与经史:新理观的发生与“浙东”“浙西”的学术分野
第三节新义理学:是社会理论,还是成德之学?
第四节近代唯识学:如何在“现实性”的基盘上重建成德之学?
第二章王阳明《大学》论与“朱陆”问题的展开
——兼论王学流衍与“朱陆”问题在晚明背景下的重构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朱陆”问题的深化与阳明学的成立
第三节“良知”解释的歧义与王学流衍的分途
第四节阳明学基盘上的“朱陆”问题重构
第三章从“朱陆”到“儒释”:清代思想史的另一种可能性
——以彭绍升的“儒释”观为中心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长洲彭氏家学的特质与彭绍升的理学抉择
第三节彭绍升理学抉择的佛学化转化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四章生死·道德·革命
——晚清“志士”理想中的个体、社会与道德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有欲以成其公”的道德如何可能?
第三节从“无生主义”到“生生主义”
第四节“无我以建立群体”的理想如何落实?
第五节“依自不依他”与“以他为自”
第五章“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
——论章太炎“齐物”哲学的形成及其意趣
第一节前言:哲学的突破与人格的“回心”
第二节“见谛”的内涵:何谓真?何谓俗?
第三节《齐物论释》的结构:齐物哲学的三个层次
第六章方法与宗旨之间
——试论现代学术嬗变中哲学、义理学、经史之学的离合及现代佛学对其的导引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哲学:“义理”与“真理”之间
第三节方法与宗旨之间的体系与知识
第七章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
——以《儒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观念的特质
第一节前言:“源流互质”视野下的“大儒学”观
第二节何谓“经学”:“治经之法”还是“治子之法”?
第三节何谓“史学”:“察势观风”还是“损益发展”?
第四节何谓“义理学”:“反本复性”还是“革新发展”?
第五节经、史、义理学相资为用的“批判儒学”之确立
第六节余论:另一种经学向另一种史学的过渡
第八章“哲学”、“史学”与“量论”
——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真理”、“知识”与“价值”问题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真际”与“实际”之间的“逻辑”与“价值”
第三节“现证”还是“预设”?“虚构”还是“实证”?
第四节一种展现“义理性”的“史学”如何可能?
第九章哲学·文明·现代性
——“古今中西”之争中的“中国哲学”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哲学革命”与“中国哲学”:从自在走向自为的传统
第三节“哲学”的希腊起源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性:一种哲学社会学的观点
第四节中国与雅典之间的“儒家哲学”:“儒家的”是否同时也是“哲学的”?
第十章“法相”与“唯识”何以分宗?
——试论“法相、唯识分宗说”在欧阳竞无佛学思想中的奠基地位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无著学”中之“唯识、法相分宗”——以造论体例为中心论唯识、法相所以分宗之根据及旨趣
第三节“五法三自性”与“八识两无我”:“世尊义”中的“唯识、法相分宗”——兼论“唯识、法相分宗”原理中的“校雠学”方法
第四节“法相画龙,唯识点睛”:如何重构唯识与法相关系?
——以欧阳竟无与太虚关于“唯识、法相分宗”原理之辩难为中心
第五节“法性、法相是一种学”:“龙树法相学”如何可能?
——试论“法相学”模式之拓展性运用与“两圣一宗”大乘学的建立
第六节“增上学”与“道相智”:唯识、法相分宗之最后判准——试论唯识、法相分宗与“全体佛教”
原理之建设
附录一时代·传统·中国哲学
——时代课题与中国哲学史研究三十年来的演进逻辑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是日丹诺夫,还是列宁?——“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讨论与“哲学”观念的解放
第三节“传统”的重估与“哲学”的解释学转向——八十年代“文化讨论”影响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四节是哲学史?还是学术史、思想史?——“学术史”
热与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附录二传统与当代中国
——近十年来中国内地传统复兴现象的社会文化脉络分析
第一节传统复兴现象及其背后
第二节能否将“传统复兴”看做一种社会运动?
第三节传统复兴现象发生的社会文化脉络:是当代虚无主义的症候还是克服?
第四节何种“传统观”为今时所需?
尼采生存哲学 内容简介 凡能吸入我著作中气息的人,他就知道,这是高岗上的空气,是使人精神焕发的空气。一个人必须加以培养以适应这种空气,否则他就会有受寒的危险。本...
天下归仁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新力作,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了精彩绝伦、睿智深刻的“王解”与“评点”。“王解”是作者的解释转述,含有作者的读...
老子新解:宇宙之道 本书特色 《老子新解:宇宙之道》收入何新先生的四部著作,分别是《诸神的起源》、《易经新解》、《论语新解》和《老子新解》,其中有对古代经典的全...
智慧的故事 内容简介 神秘的犹太传说机智且具讽刺意味,漫长的历史丰富了民间故事,长久的苦难却造就了犹太人的乐观,因他们用故事中的欢乐和幽默取代了眼泪和伤痛。犹太...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意在探寻中国文化的来源”(丁山语),在古神话的考辨、推原方面成绩卓著,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
中国名物特产集粹 本书特色 《中国名物特产集粹》:中华大地物华天宝,名物特产数不胜数,有闻名于世的珍稀植物,罕见的珍禽异兽,甘美的果品,飘香的美酒,精美的丝绸以...
十三经大辞典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吴枫教授主编,是国家特殊贡献津贴与吉林省英才奖章获得者,多年致力于隋唐五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工...
人生哲学讲义-方东美作品系列 本书特色 方东美作品系列 (共10册),这套丛书还有《方东美先生演讲集》,《生生之德》,《新儒家哲学十八讲》,《华严宗哲学...
论语大义(上下) 本书特色 崔柏滔编著《论语大义(上下)》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全面地理解《论语》原文语义以及原文章句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论语》的学问体系。这就与以...
康德前批判期哲学研究 内容简介 康德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本书主要研究前批判期的康德哲学,用了四大部分即总括导引篇、自然哲学篇、前批判哲学篇和人本哲学篇来概述这一...
道教史 内容简介 “道”的内容及其复杂,上至老庄的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但大体来说,可以分为思想道和宗教方面的道。思想方面的道就是道家,饱含阴阳五行的玄理;宗教...
欧洲评论-第1辑 本书特色 《欧洲评论(第1辑)》:欧洲的身份人类生存条件审美与政治历史与记忆欧洲评论-第1辑 内容简介 本刊以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为研究平台...
禪修一定要正襟危坐,才能與妄念抗衡嗎?其實只要打開對自我的設限,隨時隨地皆在動中修行!本書共分七個段落,從佛陀悟道的故事
法尊大师文汇 本书特色 《百年佛教高僧大德丛书》主要是佛学、哲学、史学内容,具有文献性质、学术性质、统战性质。强调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弘扬祖国优...
欢喜 本书特色 本书名为《欢喜》,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本书的主题其实是“拒绝一种成功——成功地变成苦逼青年”。依冬吴两位老师的说法,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是...
周易解题及其读法 本书特色 《周易解题及其读法》初版于1931年,为王云五主编“国学小丛书”之一种,系钱基博先生为初学者而作,为《周易》入门之名著。内容包括对“...
禅外说禅 内容简介 佛教,教义或佛理,来源于对人生有某种看法,对人生问题有某种解决办法。因此,说禅,说佛教,有如寻长江、黄河的源头,不能不由人生说起。[前言]《...
资本论第一卷 内容简介 现在作者把这部著作的**卷交给读者。这部著作是作者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前书的内容已经概述在这一卷的**章中。这样做...
毛泽东品孟子-毛泽东品先秦诸子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研究和介绍毛泽东解读《孟子》的情况和经验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有着填补学术空白意义的学术新著。本书作者在较为充...
日讲书经解义 本书特色 前清帝师经筵日讲的讲义清宫学习儒家经典的课本日讲书经解义 内容简介 《日讲书经解义(清康熙内府刻本)》(作者库勒纳)为《《日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