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荦(1634—1713),河南商丘人,字牧仲,号漫堂,别号甚多,者有早年的“绵津山人”,晚年的“两陂放鸭翁”,等等。他是降清大臣的儿子,十五岁(1648)就获得出任通判的机会,但南于奉父亲之命家居读书,备考乡试,又迭遭父母丧’,足足耽误了十六年,直至康熙三年(1664),才获得黄州通判的实职。此时他已经展露出对书画文玩的兴趣,又把苏轼当成了学习的榜样。康熙十六年(1677),他补官理藩院院判,仕途开始顺遂起来;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升江西巡抚,康熙三十一年(1692)转江苏巡抚。之后,几乎成了东南地方盛名的二品大员。此时已有一大群人围绕在他的身边,陪他谈天、作诗、赏画,奉承他的鉴定眼光,而他的诗文集中也开始出现一些题咏书画的篇章,尽管始终为数不多。他对当时流行的书画理论颇为熟悉,具有“正确的”趣味,也能作一点考证。
绪论
一、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前情提要
第一章 宋荦的收藏
一、规模
二、来源
三、讨论
1.类目
2.书画次第
3.清初鉴藏家的宋元观念和南北宗观念
四、鉴定
五、鉴赏
六、流散
第二章 宋荦的交游
一、 “当代画家”
二、 “画家”的身份和地位
三、艺坛中的遗民与顺民
四、 “当代书画”之功用
五、文坛交游中的古代书画
第三章 从形象到时风
一、人物形象的影响因素
1.个人意愿
2.后人选择
3.传统新变
4.时风改易
二、鉴藏的地位
三、汉隶趣味的兴起
四、书画鉴藏的“坚守”
五、飘荡的回声
结论
附录一:宋荦旧藏知见录
附录一: 《授砚斋鉴藏录》书画部分
附录三: 《授砚斋鉴藏录》与宋荦的旧藏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跋
小岛美子1929年生于日本福岛县。日本音乐学者,日本民俗音乐学会会长、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名誉教授。专业方向为日本音乐史、日本民俗音乐学。主要著作有:《对日本音乐...
管弦乐队乐器法 内容简介 有志于写作管弦乐作品的作者,首先必须深入地研究管弦乐队各类乐器的性能与演奏技术,以为写作前的必要准备。《作曲技术理论丛书:管弦乐队乐器...
耶胡迪・梅纽因在七岁首次登上音乐厅舞台时便震惊了音乐界,此后便一直是他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他不仅是位杰出的音乐家,而且是位作家、历史学家和人道主义者。乔治・斯坦...
《西方电影理论史纲(修订本)》内容简介:本书着重论述西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理论,它们分别是:“电影作为艺术”理论、电
《老年人权益保障实务》内容简介:本教材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导向,以老年服务从业工作过程为主线,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编排,讲解与老
《恃宠而骄》内容简介:没人喜欢本,他的幽默毒舌总会伤害身边人,来自尼泊尔的室友卡扬便每每受他欺负。本学的导演专业,没作品、
双簧管演奏曲集 目录 芬克主题变奏赋格与舞曲般的(选自《艾伦竖笛曲集》)插曲谐谑曲与秋天的嬉游三首小品三个乐章(选自《g小调组曲》)柔板与快板(选自《e小调奏鸣...
本书是罗莎琳•克劳斯的最经典作品之一,克劳斯以几乎是神话化的前卫思想为起点,探讨了艺术中的方法是如何打破风格,以至于产生了
难以归类.叶锦添什么是神思(being)?那是一种既有物之间的距离与联结(connection),不管存在或不存在的东西,都有众多不同层
《音乐的故事》内容简介:音乐展示给我们的是在表面的死亡之下生命的延续,是在世界的废墟之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音乐的故
《夜莺障碍——唱片客的秘密聆聽年代》是诗人+唱片客宋逖的“爱乐第六感”随笔聆听精神性写作。本书书名“夜莺障碍”来自于本书
石守謙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藝術史組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及考古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國立故宮博
・17世纪欧洲歌剧界最受欢迎的是“阉人歌手”(Castrato)?・《浮士德》花了50多年才写成?・人品如猪猡,却写出天使的音乐的是哪位?・贝多芬的月光曲其实和...
莫扎特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钢琴与管弦乐队:KV449 内容简介 在莫扎特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DV499)中(同样在KV413-415),让伴奏声部保持灵活正是作...
视唱练耳2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主要介绍了两个升、降号与三个升号调内的大、小、增、减三和弦原位及转位;自然大调,自然、和声、旋律小调,民族调式;三连音、切分节奏等...
光彩的艺术形象永不担忧岁月风沙的侵蚀,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现世的神探福尔摩斯,迄今仍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的读者,就是一个例证。本
《论稿》讨论了张彦远的家世、生平、素养与其写作《历代名画记》的关系、《历代名画记》的写作方式与性质,以及《历代名画记》的
普劳特是著名的英国音乐理论家及作曲家。他的一套音乐技术理论书籍在英美语种中享有极高声誉,有德文、俄文译本,具有世界水平。
柴科夫斯基 曼弗雷德交响曲 本书特色 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op.58,做于1885年。这部作品,d小调,其实是根据拜伦的同名诗剧创作的四个场面。在这...
《琴殉》“殉”之一字,我最初灵感即来自近代考古学上对周代人殉制度的惊恐。周为中国文明三千年发端之主要源头。《墨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