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在内容上,是从北宋儒学写起,由宋初三先生(胡安定、孙明复、石介)之讲《春秋》与《易》,目的在建立一理想政治与民族文化,以对抗佛老;然后有邵康节之象数与周濂溪之太极,立人道以通天道,下开张横渠、二程、朱子、象山、阳明……直至清儒。其中有关气、理、性、情、心、良知等问题,唐先生均有论述,阐释透彻,特别对学术史上之大事——朱陆异同问题,作了细致分疏,指出朱陆各有知行两面,而王阳明之知行合一,虽不同于二者,但思路其实是从朱子之工夫论转出。见解深刻,不同前人。读者官细着。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为唐君毅先生继《原道篇》后,论中国哲学史之作。盖明道之后,必然成教;用哲学话语来说,也就是本体论之后,须用工夫论,唐先生即依此意,定《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为《原教篇》。
出版前言
《唐君毅著作选》编序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1975)导读
自序 释名,内容,论述之方式及本书之限极
一、释名 (3)
二、内容大旨 (5)
三、论述方式 (9)
第一章 北宋之儒学发展之方向
一、宋儒之经学与义理之学(13)
二、欧阳修之本论、王安石、苏东坡之性论(19)
三、司马光著潜虚之旨越(25)
第二章 邵康节之易学与心学
一、邵康节皇极经世书之历史地位(28)
二、邵康节之象数之学(31)
三、邵康节之论人在天地间之地位及观物之道(37)
四、道、神、太极、阴阳、与诚及康节之心学(41)
第三章 周濂溪之立人极以言太极之道
一、契入濂溪横渠之学之道路(47)
二、濂溪之言天道与其纯粹至善(54)
三、希贤希圣之工夫之圣德(59)
四、天道人道中之诚与神(67)
第四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上)
一、正蒙一书各篇之大旨(72)
二、如何契入横渠之学之道(77)
三、大心篇贯义(80)
四、动物篇、参两篇之宇宙论;物、事、形、象、秩、序、时、鬼神、化、虚、气、阴、阳、与心知性命之关系(88)
第五章 张横渠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下)
五、太和篇、天道篇对天道之总述(93)
六、神化篇之言神化与仁义(103)
七、诚明与书性至命(106)
第六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徹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上)
一、二程之学与横渠之学之异同问题(121)
二、横渠之言知心之学之所从来,与二程之学之言言心具天德(126)
三、横渠学中之定性问题与明道明道定性书之核心义(132)
四、明道之识仁与定性书中之心与情(137)
第七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徹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下)
五、仁者之乐与诚及天地之用皆我之用(143)
六、明道言下学之敬义忠恕之德,以上达天道之论(146)
七、明道之言天理义(152)
第八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应外之道(上)
一、明道与伊川之同异(162)
二、伊川言仁与心之性情、寂感、及理气之文句与性情之辩(167)
三、伊川言性与情之分,及其同于横渠言心统性情之义(171)
四、伊川之性及理、性情、寂感、理气只具于一心之义(174)
第九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 外之道(下)
五、理气为二之义之体证(183)
六、道德生活中之可能的根据及伊川之主敬工夫(188)
七、伊川言格物穷理以至知之工夫(194)
八、伊川之工夫论及其学所引起之问题(199)
第十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上)
一、导言(204)
二、陆王言心即理之切实义(215)
三、圣贤、学者与愚夫愚妇之心同理同(224)
四、圣贤之知能与学者学圣人之道及至治之世(227)
五、象上阳明之言读书之道(234)
六、象山着发明本心之工夫(240)
七、象山之学之若干误解之疏释(249)
第十一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至良知之道(中)
一、朱子所言之学圣工夫(257)
二、朱子言圣人之知能与学者之道(259)
三、朱子之言读书格物之目标(262)
四、朱子言当格之物之限度,与格物穷理为在外或在内之问题(267)
五、实然之理与当然之理及德性工夫之关系(275)
六、朱子之即物穷理以致知之义,非陆王所能废,与陆王之[四民异业同道]、及朱子[学者异学同道]之现代意义与超现代意义(281)
七、朱子与象山之工夫论之异与同(285)
第十二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至良知之道(下)
一、总述阳明与朱陆之异,与其同于朱而异样于陆,及兼尊朱陆之诸篇(291)
二、阳明之摄格物诚意等工夫所成之至良知义,与知行合一义(300)
三、良知天理之即体即用意(308)
四、朱子与阳明言戒惟义(314)
五、良知即心体、即天理之昭明灵觉义(322)
六、良知与儒之通二氏义(330)
七、良知之应物现形,与生生不已义(334)
八、至良知之疑义,并总结阳明朱子之工夫论之关系,并附及诸王之工夫之论,有待于象山之教,以开其先(340)
馀论 总述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至良知之道(347)
第十三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上)
一、导言(351)
二、吕泾野、罗整菴对阳明学之评论(354)
三、湛甘泉与阳明学之异同(356)
四、阳明朱子对良知之所见之异同问题(362)
第十四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下)
五、由工夫以悟本体之良知学——钱德洪言至良知之四变、季彭山之警惕义及邹东廓之戒惧义(368)
六、聂双江、罗念菴之归寂主静、知止之学(372)
七、悟本体即工夫之良知学,及王龙溪之先天正心之学(377)
八、王心齐之格物安身,即以安家安国安天下之学,及其言学乐相生之旨(383)
九、 罗近溪之性地为先及大人之身之学(387)
第十五章 罗念菴之主静知止以通感之道
一、良知发现之搀和问题(394)
二、主静之功与心之虚而通之仁(400)
三、未发与发、寂与感之辨(404)
四、念菴之学之三转(411)
五、附论李见罗之止修之学(415)
第十六章 罗近溪之即生即身言仁,成大人之身之道
一、导言(418)
二、心知与天道(420)
三、光景之破除(430)
四、仁德(433)
五、工夫之指点(435)
六、学者之智(441)
七、结论(441)
第十七章 王学之弊及东林学之止至善之道与其*义之教
一、王学之弊与李卓吾之学(444)
二、顾虑成之辨性无善无恶之论(448)
三、高攀龙自述其悟境,并泛论悟境(452)
四、高攀龙对格物与敬之义之重申,朱子阳明学之会通,及其以佛为阴教、儒为阳教义(456)
五、节义之义与气质之性之善,即东林之节义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462)
第十八章 刘蕺山之诚意、静存,以立人极之道
一、山之为己之学中之[己]之[意]、及蕺山之学之方向(468)
二、王一菴、王塘南之言意与蕺山之言意(473)
三、心之性情与理气(479)
四、以静存摄动察而立人极之工夫节次(485)
第十九章 综述宋明理学中心性之论之发展
一、朱子以前之心性论至朱子心性论之发展(495)
二、朱陆王以后之心性之学之发展(500)
三、评蕺山之心性论,总论宋明儒之心性论在儒家史中之地位(505)
第二十章 王船山之天道论
一、前言(515)
二、道即器之道义(517)
三、道即器之道,器即气自用其体之所成义(520)
四、道之调剂乎阴阳义(523)
五、太极(524)
六、乾坤并建(528)
七、现实宇宙之动而无息、真实不虚与变不失常义(530)
八、乾坤之易简义(537)
第二十一章 王船山之性命天道关系论
一、性命之意义(541)
二、天道与善与性之关系(543)
第二十二章 王船山之人性论
一、性善气善义、性日降命日生义、性相近义(557)
二、受命在人(561)
三、心与性与理(564)
四、情、才、欲(569)
五、才情欲本身之非不善(572)
六、人有不善之原(575)
第二十三章 王船山之人道论
一、人道之尊(581)
二、思诚(588)
三、四德与三德(595)
四、持志与正心诚意(598)
五、意气(603)
六、忠俗(606)
七、论无欲、主静、身物、功利、富贵(608)
八、至善(613)
九、圣贤之不朽义(617)
第二十四 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上)
一 船山学之重气、朱子学之重理及阳明学之重心(623)
二 历史文化意识(629)
三 宗教意识(631)
四 礼诗乐(636)
第二十五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下)
五 政治(647)
六 历史之评论(652)
七 保民族以保文化之义(660)
八 后论(666)
第二十六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上)
一、天理、性理、义理、与事功事势之理、及物理(670)
二、中国学术中重事势之思想之传与北宋学者之言事势之理—(675)
三、永嘉永康之学与事势事功之理(681)
四、阳明之学与东林及刘蕺山之学之限制(685)
第二十七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下)
五、明末之经史经济等实学中之哲学涵义(688)
六、清初程朱陵王之学(693)
七、清学与宋明之学(696)
八、清学之方向及其七型(698)
东亚儒学探索 本书特色 源起于将近三千年前的中国儒家传统,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其中潜藏了诸多重大哲学议题,不论是中国本土的历代儒者,还是东传日韩的异...
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圆的方形化、文化的偶然性和扩展圆圈三章,对中西方的哲学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 目录 致...
中国古代气功与先秦哲学-第二版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气功与先秦哲学(第2版)》通过原始部落图腾、远古神话以及地理、气候、精神、生理等各种原因,多角度、多层次地探...
王阳明-大家精要 目录 前言第1章 家世和少年一、诗书家世二、少年志趣第2章 学海求宗一、对程朱理学的困惑二、对仙佛的迷恋三、由仙佛复归儒学第3章 龙场悟道一、...
庄子(学生必读中国传统文化丛书经典珍藏本) 内容简介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人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儿童的初期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它对一...
吴小如讲《孟子》 本书特色 吴小如教授是北京大学著名文学史专家,毕业从事文史研究,著述荦荦。作者通过逐章讲解《孟子》全书,既尊重先贤讲疏而又有自己的研究心得,言...
鬼谷子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本书特色 春秋战国肘代,是一个诸侯争霸征战不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如何谋求生存、如何富国强兵?成为当时各个诸侯国君臣首先要考虑的...
思想与文化第六辑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史与思、文学与文化、学术评论、历史中的哲学、古典今读等。思想与文化第六辑 目录 中西之间康德与儒...
冯友兰文集-(全十卷) 节选 序 一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领域里的贡献”那是在1932年,我在北平大学附属高中读书,国文老师讲课,选了不少辅助教材,其中有关于老...
易经与人生 内容简介 《易经》的六十四卦是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占卦还需要解卦,这表示人生有可测和不可测的部分,同时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选择机会。因而占卦不同于算命,...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套装共3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印质上佳,东方出版社出版★ 星云大师,国际著名佛学大师,著作等身,有百余种佛学著述,并翻译成英、日、...
中国道教史 本书特色 ◎道教是中国人初始的宗教信仰道教是原滋原味的中国本土宗教,代表了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认知与理解。是扎根于中国人骨子里信仰。◎道家文化是中国文...
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内容简介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国人影响甚大。李刚教授对道教有着深厚的研究,对道教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收录了其何以“中国根...
比较神学与对话理论 本书特色 为使国人更多和更深地了解基督教文化,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在2006年编辑出版的六本书的基础上,2008年又把*新的一些研究成果汇集...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御定奇门遁甲(全三册) 内容简介 如果说《奇门宝鉴》是奇门遁甲的理论总纲,那么《阳遁九局》和《阴遁九局》则是奇门遁甲的实战部分。 我国古代把每天分为十...
中华孝道故事 本书特色 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
幸福之路:贝特兰·罗素通情达理集 本书特色 蝙蝠文库·感受幸福丛书第四辑。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有人褒扬之,说它怎么好,必有人厌弃之,说它怎么怎么坏,而且遗毒至今,让我们抬不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精编版 本书特色 尼采*,储琢佳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北斗译丛精编版》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