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开展“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
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文、评选敬老好文章。
《中华孝道故事》一书是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开展“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的推荐读物。
所选故事立足于真实,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更有普通人;篇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富于哲理;篇后点评,画龙点睛;大师名家题词、配画,堪称具有全新时代精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新二十四孝”。
(上)近现代名人篇
1毛泽东给徐老祝寿
徐特立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使在几十年之后,身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仍旧对师恩念念不忘。他曾经说过:“徐老是我在**师范读书时*敬佩的老师。”他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广为流传,用“土寿桃’’给徐老祝寿就是其中一例。
1937年初,适逢徐老六十大寿,也是毛泽东工作*繁忙的一个阶段。那时党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来延安,毛泽东常常工作到深夜才能休息。1月31日晚,毛泽东又工作了整整一个通宵。到第二天黎明,警卫员看他一夜都没有合眼,于是又一次请他休息。他说:“我顾不上休息哟,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我老师徐特立的寿辰啊,他也是大家的老师,我还要写贺词呢!”说着,他提笔为徐老写了一封饱含情谊的长信,在信中热情颂扬徐老“革命**、工作**、他人**”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而作为徐老的学生,毛泽东这样写道:“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一番话不仅深深地感动了徐老,而且感染着后世为人学子的每一个人。
写完这封长信之后,毛泽东仍然顾不上休息,他连饭也不吃,就赶去寿堂亲自将祝寿活动的准备情况检查了一番,直到每个环节都落实了他才放心。
寿堂设在延安城东的天主教堂里,瓜子、花生、红枣伴着六十个热气腾腾的“寿桃”——大馒头,摆满了铺着红布的桌子。参加祝寿的人挤满了整个教堂,等待着徐老的到来。在大家的热切盼望中,徐老头戴一项鲜艳夺目的大寿帽,在毛泽东等人的陪伴下走进来,人们按捺不住兴奋和喜悦,纷纷起身祝贺。大家热情地将徐老团团围住,每个人都上前恭恭敬敬地向徐老敬献寿酒。在令人陶醉的喜庆气氛中,中国文艺协会的同志们朗诵了一首由丁玲、周小舟、徐梦秋等一起为徐老凑成的祝寿诗:
苏区有一怪,其名曰徐老。
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
故事满肚皮,见人说不了。
万里记长征,目录已编好。
沙盘教学生,A I U E O。
文艺讲大众,现身说明了。
教育求普及,到处开学校。
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
毛泽东听了之后十分高兴地说:“前两句写的是长征时的神态,很好。‘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真是这样,很真实。末尾两句也好,‘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正在这时,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跑上来为徐老系上了一条红领巾。徐老笑容可掬,沉浸在欣慰与感动之中。毛泽东也亲自起身祝贺,真切地献上对老师的现场祝词:“老师,俗话说‘返老还童’,我们都祝您长命百岁!”
虽然真的能够长命百岁的人并不多,但这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祝愿,也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爱戴,它跨越了身份的差异,更跨越了时间的流逝。正是这一份真诚的情谊,成就了毛泽东与徐特立之间师生情的百年佳话。
点评:
领袖敬老师,传为人间佳话,更是后世楷模。
2周恩来敬老三二事
在中国共产党内,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被尊称为“五老”。他们是早期入党的一批党员,终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功勋卓著。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对他们尊爱有加。1959年8月24日,林伯渠在中南海紫光阁参加*高国务会议。会后,周恩来考虑到林伯渠年迈多病,身体不好,于是亲自陪送林老回家。正逢林伯渠两天后要率代表团赴蒙古人民共和国访问,于是他们就在林老家里商谈访问事宜。周恩来非常尊重党内老同志的意见,当林伯渠询问总理有什么指示时,周恩来亲切地说:“哪里,哪里!林老啊,您是党的老同志,我还有什么指示呢?您按照党的外交政策办就是了。”周恩来从不以领导人的身份自居,林伯渠每次出访或归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总是亲自到机场去迎送。
周恩来不但尊敬和关怀党内的老同志,对党外的老人也一样关心。1961年11月26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百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欢聚一堂,在全国政协礼堂参加专为他们举办的“百老庆寿大会”。这些老人家有的是在京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有的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委员,还有其他社会知名人士。那天的庆祝大会之所以特别喜庆,不仅因为到会的老人家身份特殊,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次庆祝活动达百人规模,更因为大会的主持人是大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大家都早早等在礼堂,期待庆寿大会开始,更期待总理的到来。周恩来准时到会为百老祝寿,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总理一来就立即向在场的老寿星何香凝走去。那时何香凝是民革中央主席,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了,她见总理向自己疾步走来,连忙起身相迎。然而老人行动不便,不小心将手杖失落在地。周总理看到这一幕,急忙加快脚步迎上去,一面弯腰为她拿起拐杖,一面热忱地与何香凝握手祝寿。紧接着,总理向到会的老人一一问候祝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总理真诚的关怀所感染。一个普通人的热情体贴尚能温暖人心,更何况是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悉心关怀。
庆祝大会正式开始之后,周总理首先起立举杯为与会的老人们祝寿:“今天到会的百位老人,平均八十岁高龄,加起来就是‘八千岁’呀!人生望百,二十年后,我们百位老人再一起庆寿,那时大家真的要高呼‘万岁’了!”
总理一番风趣幽默的言谈,引得在座的寿星个个笑逐颜开。总理的亲切关怀,为老人们的心田盖了一床暖被,更为大家的精彩人生增添了一笔难忘的回忆。
不但是对社会知名人士,就是对普通人,周恩来也尽可能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关怀。1943年,有个进步学生要从重庆到西安去,临行前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信。父亲念子心切,千里迢迢赶赴重庆去看望儿子。然而通信不便,路途又很遥远,当父亲赶到重庆时,儿子已经离开了。年迈的父亲没有看到心爱的儿子,旅途的劳顿和心底的失落涌上心头,不能自已。而当这位老人听说周恩来此时正在重庆时,不禁感叹道:“如果能见到大名鼎鼎的周副主席,我也就不枉此行了……”周恩来听说这件事情以后,二话不说就前往招待所看望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老人的**个心愿未能达成,却在周恩来的努力下达成了第二个心愿,本来随口讲出的一种奢望,转眼成为了事实,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周恩来对他说:“您和我父亲的年岁差不多大呀!您应该是我的父辈了,前来看望您是应该的。”一句话说得老人心里无限温暖。他握着周恩来的手,犹如见亲人,更胜似亲人。周恩来和老人热情地聊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使老人如愿以偿,高兴地返回了家乡。
点评:
细微之处见精神。三件小事,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总理传承优秀文化、倡导敬老美德的风范。
3朱德深情忆母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作《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无限深情赞颂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着深深的哀思。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母亲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籽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也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
道家与性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性学**人刘达临继研究了《孔子与性文化》的关系后,从“道家与性文化”的关系,为中国性文化寻根究底。书中从道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
《牛津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权威性和综合性的单卷本哲学史,充分体现了牛津版思想史著作的特点。该书包括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
儒家哲学新论 本书特色 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针对旧论而发的,其所提出的新见解,对理解先秦儒学,特别是孔孟哲学,有正本清源之功。——朱伯崑在我个人看来,即使是站在宋...
印度佛教思想史 本书特色 《印度佛教思想史》:希望诚信佛法的读者,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中,能时时回顾不忘正法,为正法而怀念人间的佛陀!印度佛教思想史 目录 自序...
种姓是印度持有的制度,是理解印度社会和文化的一把钥匙。本书利用社会人类学家的调查报告和大量的文献材料,对种姓制度的起源、
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二 本书特色 本书是《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之第二卷,该卷以收录“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论文为主,兼顾施特劳斯的部...
破阵---问难四 内容简介 《破阵:问难四》是黄老师的第四本书信集,共收入三十一封信,特别明确地开解学佛法的朋友一定要诚实勇敢面对自己今生乃至百劫千生的罪业和一...
周易的智慧 本书特色 夏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见长,晚年始精研《周易》。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会通《周易》,同类的著作尚不多见。原书无题,根据写作内容,暂定为《...
庄子纂笺 本书特色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 本书特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冷战时代的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走向低潮,而资本主义制...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8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尤在剖辨六祖慧能与神会之异同,其次乃属禅宗与此下理学之关系。全书以考据方法来陈述思想,即是以历史演变来阐述思想史承先启...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本书特色 我们总是看到心外的财富,没有发现心中无穷尽的财富,总放着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聪明的人儿!何不用心将自己的慈悲,忍耐、智慧偷到...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 本书特色 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
论李维 本书特色 本书是对李维《罗马史》前10卷的评注。是一本怀古的、品德高尚的共和派手册。马基雅维里在本书中涉及了他关于政治、道德、命运和必然性等重大观点。在...
该书是胡塞尔毕生哲学探索的晚年结晶,但与他前期思想(至少可追溯到1910年的手稿)是一脉相承的。这本书有力地证明,尽管胡塞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本书特色郭齐勇作品,三联书店出版,本书集中探讨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中...
佛经故事 内容简介 佛经故事是佛陀为宣传佛教的教理而采用的一种形式。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佛经卷帙中精选了81个经典的佛经故事。全书共分四部分:佛传类、佛本生故事类、...
周易的历程-从数字卦到《易》卦-从决疑到医理 本书特色 冯昭仁编著的这本《周易的历程:从数字卦到卦从决疑到医理》试图通过对《周易》这部传统文化开山之作的剖析,使...
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 本书特色 《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飞是一科奇妙的体验,飞有一种绝对的高度,还有另外一种时空的视角,飞起来我们自己就变成了神,...
《当代西方哲学笔记》彰显理性的哲学写作一定是线性的吗?作者在此处展现了一种另类的哲学写作,一种作者同自己文本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