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的校勘记,以单行小字夹于正文中间,辑补文字于字下加▲符号,删去之文字排小一号字,并加圆括弧以表明之,注释置于整理者所分各章之后。《华阳国志》是一部有影响的历史、地理着作,《四库全书》入史部载记类,近人则往往将其划入地方志中,并被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志之一。
作者常璩(约公元二九一-三六一),东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自后汉迄晋世,常氏世代为官,为江原巨族。常璩少年时,得遍读先世遗书,颇负才名。氐人李氏在四川建立成汉政权以后,注意网罗旧家大族。李期、李寿之世,常璩任成汉史官,获读宫中图籍版档,曾撰《梁益二州地志》、《巴汉志》、《蜀志》、《南中志》等书多种。东晋永和三年(三四七),桓温伐蜀,璩与中书监王嘏等劝李势降晋。入晋后,因受歧视,不复汲汲仕进,乃怀愤裒削旧作,为《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十二卷,分为两大部分,前四卷《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为地理之部,所涉及的疆域,北起今陕甘南部,南到今滇南和滇西南边境,西起今川西地区,东至长江三峡地区。后九卷是对我国西南地区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从远古蚕丛、鱼凫的传说时期起,至东晋咸康五年(三三九)止,其叙述的侧重点,则在公孙述、刘焉据蜀时期,三国蜀汉时期和氐李成汉统治时期。
此书体制完备,资料丰富,考证翔实,文笔富赡。草创始就,即倍受重视。范晔着《后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曾大量采取其文,后来崔鸿着《十六国春秋》、郦道元注《水经》、刘昭注《后汉志》,凡涉及西南史地者,亦无不尽量吸收《华阳国志》的成果。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历代书志均加着录。任乃强先生认为“其开我国地方史志创造之局,有如《史记》之于我国史籍”,是有道理的。
《华阳国志》版本很多,北宋有元丰吕大防成都刻本,南宋有嘉泰李□邛州刻本,原本均已佚。明清而下,翻刻传抄者更多,今存之各种本子,有三十种。任乃强先生整理此书,以清廖寅题襟馆本为底本,校以现存所有版本(其中包括被任先生本人认为反映了元丰本面貌的何焯校本),参考大量有关典籍,进行校勘、标点、辑补、注释、附加论述及绘图。其校、点和补均反覆斟酌,极见功力。其注释、附论和插图,对书中所涉及的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理沿革、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民族形成、经济发展、土风民俗、物产资源、着作学术等方面及古西南地区同内地的关系、古西南地区同印度的文化交流等等,作了详细的阐述,有不少独到的见解。由于任先生对西南地区的地理、历史十分谙熟,而又能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的传统方法,其所考订,每能贯通历史文献、出土材料和实地情形,娓娓而谈,令人信服。在整理《华阳国志》的同时,任先生又综合各方面的材料,纠正了《汉书》及其颜注、《后汉书》及其李注、刘昭注、《三国志》及其裴注、《水经注》、《晋书》、《资治通鉴》及其胡注的若干谬误。这些工作,对于研究西南史地,探讨西南地区民族发展史和地区经济发展史等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应当说明的是,作先生之校勘,偶有未说明所据版本而仅依文理改动者,又其所辑补的文字,除诸书明引为《华阳国志》之原文以外,亦有以他书之有关段落词句以意补之者。这种做法,同一般遵循的辑校原则有不尽合处。好在校勘记中对校改、增补文字的来历及其校补理由均有说明,并有统一的标记与原文区别,读者仍可清楚地看到底本的面目。在注释中,亦有一些未提供足够证据而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推断成份,我们仍依原稿排印,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作出判断。在出土文物不断增多,资料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这些问题,将会进一步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出版说明
前言
卷一
巴志
附 说鹽
卷二
汉中志
附常志梁州郡县与两汉志及晋志对照表
卷三 蜀志
附一 蚕丛考
附二 成都七桥考
卷四 南中志
附一 庄跷入滇考
附二 蜀枸酱入番禺考
附三 蜀布、邛竹杖入大夏考
卷五
公孙述刘二牧志
卷六
刘先主志
卷七
刘后主志
卷八
大同志
卷九
李特雄期寿势志
卷十上
先贤士女总赞论
附 巴郡士女赞注残文辑佚
卷十中
广汉士女
卷十下
汉中士女
卷十一
后贤志
原附 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
卷十二
序志
附录一 旧刊序跋
一 宋元丰成都刻本吕大防序
二 宋嘉泰邛州刻本李□序
三 明嘉靖甲子成都刻本杨经序
四 同前书刘大昌后序
五 明嘉靖蒲州刻本张佳胤序
六 嘉靖蒲州刻本张四维序
七 张佳胤江原常氏士女目录跋语
八 吴琯古今逸史校刻华阳国志凡例
九 明天启丙寅李一公重刻华阳国志序
十 同前书范汝梓序
十一 四川省图书馆藏函海本华阳国志卷九李志张佳胤跋语
十二 函海华阳国志附录
十三 汉魏丛书江西本华阳国志王谟跋
十四 清嘉庆甲戌南京刻题襟馆本廖寅序
十五 北京图书馆藏顾广圻校批本前四卷中的重要题记(附说明)
十六 向觉明家藏何校顾批华阳国志考略
十七 向藏本之顾批及其他干嘉名流题记
十八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载记类华阳国志
十九 章宗瀛校四库全书考证史部华阳国志
二十 山右丛书耿氏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四十史部九载记类华阳国志丛记两种
二十一 悔过斋重刻题襟馆本华阳国志陶浚宣题记
二十二 顾观光华阳国志校勘记
二十三 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续集卷一校明刘大昌刻本华阳国志跋
附录二 莫与俦著作两篇
一 牂牁考
二 庄跷考
跋
图版目录
黄侃曾对弟子陆宗达说:“记日记是很好的方法,既可留下心得,又能锻炼手笔。”黄侃作为一位经学大师、现代语言学大师,他的日记
波纳文图拉描述了人的心灵向上帝上升的六个阶段。人的心灵有六种能力,即感觉、想象、知性、理性、悟性,以及心灵的顶峰,即良心
鬼谷子-典藏版-阅读无障碍本 本书特色陈蒲清译注的这本《鬼谷子(典藏版阅读无障碍本 )(精)》共二十一篇,其中的转丸,已失传。该书是 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融会...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内容简介 这里的首要问题是一门感知、想象、时间、事物的现象学的问题。这个“加工”的结果应当就是1928年在胡塞尔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刊》(第...
蒯因自然化认识论研究 本书特色 《科技哲学与科技管理丛书》,是一套跨学科研究丛书,具有前沿性、交叉性、哲理性、现实性特点,内容涵盖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管理前沿...
逻辑 本书特色 本书所介绍的主要是逻辑中的演绎法,全书前两部分是对传统逻辑的介绍与批评,第三部分介绍了一个现代西方数理逻辑系统,第四部分则就关于逻辑系统的种种问...
老子本原 本书特色 《老子本原》由黄瑞云所著,共分为上、下两篇,主要内容包括:道可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不尚贤、道冲、天地不仁、谷神不死、天长地久、上善若水、持...
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本书特色 《明清启蒙学术流变》是一部系统 研究明清学术思想的理论专著。《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围绕“个性解放的新道德”、“批判君主专制的初 步民...
从制度变迁到思想革命:辛亥革命前后的哲学论辩 本书特色 韩强、周德丰、陆信礼编著的《从制度变迁到思想革命--辛亥革命前后的哲学论辩(精)》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大...
性经验史 本书特色 《性经验史》是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在本书中,福柯试图勾勒出自16世纪末以来在用科学方法研究性的话语中规训身体的权力机制的历史...
周易文化大学讲稿 本书特色 《周易》素称“群经之首”,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其文辞之晦涩,令人望而却步;其思想之宏大,又令无数士人、学子竞相钻研,其著作浩浩不...
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 内容简介 关于中西文化的分延与差异,自近代以来,有不少的学者曾试图来加以分析比较,从梁漱溟,到林语堂,到西方学人罗素,多曾经就中西文化发...
超越生死 本书特色 印度*著名的韦达文化权威a.c.巴克提维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在本书中对古老的瑜伽梵文经典给予深度解析,自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圣哲、学者、瑜伽...
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 本书特色 《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虽然仅就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内容进行商榷,但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古籍今译...
抱朴子内篇全译 目录 前言 畅玄卷一 论仙卷二 对俗卷三 金丹卷四 至理卷五 微旨卷六 塞难卷七 释滞卷八 道意卷九 明本卷十 仙药卷十一 辨问卷十二 极言卷...
经典与解释(27)埃斯库罗斯的神义论 本书特色 《奥瑞斯忒亚》既是诗的事件,又是政治的事件。它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共同体如何逐渐把目光聚集,见证正义的完成。正...
宗白华讲稿-宗白华别集 本书特色 ★孔孟儒学、程朱理学、西洋哲学与美学精髓:论及古今,延连中外,集人类思想精华,融入一部讲义,温故而出新知。★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
庄子还原 内容简介 杨义,1946年生,广东省电白县人。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
天下大道 内容简介 印度暨泰戈尔以来*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奥修,经典著作中国大陆首次出版,令而展现奥修对于老子道德经的诠释与解读,集中体现奥修对宇宙、人生、生命...
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本书特色 1996至1998年间,冯契先生的著作、论文、讲演录和哲学通信等汇集成十卷本的《冯契文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近20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