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名家名著文丛
一百年来,被誉为最高学府
的北京大学与中国的教育文化事
业始终紧密地连在一起。北大深
厚的文化积淀、严谨的学术传统、
宽松的治学环境、广泛的国际交
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蜚声中外
的知名学者、教授。他们坚守学
术文化阵地,在各自从事的领域
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写下了一
部又一部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深
远影响的著作。
“北大名家名著文丛”精选北
大知名学者撰写的人文社科类的
学术著作,旨在反映北大几代学
者的学术成就,展现他们的治学
风范。
目 录
校定本序
序
第一编 中期封建社会的序幕
第一章 秦族的渊源、建国及其历史形势
第一节 秦族的渊源与秦代封建专制主义
国家的创立
第二节 秦代中国境内各种族的活动
第三节 秦代的世界形势
第二章 秦代社会经济的构造及其转向
第一节 土地所有的关系之改变与农业
第二节 生产技术之综合与手工业
第三节 经济制度之划一与商业
第三章 秦朝政权的性质、组织、发展及其灭亡
第一节 秦朝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
第二节 秦代社会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秦朝政权的发展
第四节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暴动与
秦朝的灭亡
第四章 秦代的意识形态及其变化
第一节 焚书坑儒与文化思想在血与火之前的
大审判
第二节 文字的统一与艺术的大综合
第三节 神的世界之变动与宗教的新发展
第二编 中期封建社会的确立与展开
第五章 西汉王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形势
第一节 楚汉之争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汉族的形成与国内其他各种族的活动
第三节 西汉时期世界的新形势
第四节 西汉与中亚商路的开通
第六章 西汉的社会经济构造
第一节 西汉的农业
一、土地再分配、农民复员与农村秩序的恢复
二、技术提高与农业生产性的向上
三、土地兼并与农民离开土地的过程
四、赋税、徭役与农民的赤贫化
第二节 西汉的手工业
一、盐铁业国营及其发展
二、铸铜及其他金属工业
三、纺织及与之有关的服物工业
四、漆器、砖瓦、造船及其他手工业
第三节 西汉的商业都市与国际贸易
一、商业发展之一般的倾向
二、都市的分布、内容及其行政管理
三、大商人的出现及其活动
四、货币的铸造与种类
五、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七章 西汉政权的性质、组织、发展及其崩溃
第一节 西汉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
一、西汉政权的性质与汉初的“贱商政策”
二 西汉的政治组织与诸侯王的封建
三、西汉的奴婢与奴隶制度
第二节 西汉政权的发展
一、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从吕后称制、
文景削藩到七国叛变
二 中央集权政治的形成与疆域的奠定
第三节 西汉政权的崩溃
一、西汉政权的腐化与王莽改制
二、绿林、赤眉大暴动与西汉的灭亡
第八章 东汉王朝的继起及其历史形势
第一节 新市、平林与东汉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东汉时国内各种族的活动及世界的
形势
第三节 东汉与边疆各族及邻国的关系
第九章 东汉的社会经济构造
第一节 土地分配与农业生产的向上
第二节 土地兼并、赋税、徭役与农民的赤
贫化
第三节 手工业发展与科学的发明
第四节 商业、都市、钱币与国际贸易的再
展开
第十章 东汉政权的性质、组织、发展及其崩溃
第一节 东汉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
第二节 东汉政权的巩固及其在边疆地区统
治的加强
第三节 边疆各族的叛变与东汉统治的动摇
第四节 外戚、宦官、党锢之祸与东汉政权的
腐烂
第五节 黄巾大暴动与东汉王朝的灭亡
第十一章 两汉时代的意识诸形态
第一节 崇儒术黜百家与文化思想的再审判
第二节 儒家哲学的发展
一、经今古文派之争与儒家哲学之分派
二、谶纬的出现与儒家哲学的玄学化
三、王充著《论衡》与儒家哲学的被反击
第三节 两汉的科学――农艺、水利、天文、
历算、医药、地理与历史学
第四节 两汉的文学――辞赋、歌谣、五言
古诗与古乐府歌曲
第五节 两汉的艺术
一、从史籍中所见之汉代的绘画
二、从汉代石刻画像上所见之汉代的浮雕及其他雕刻
三、汉代的音乐和歌舞
第六节 两汉的宗教
一、多神教的发展
二、佛教的最初传入
三 道教的起源
插 图 目 录
插图一 秦与六国形势图
插图二 秦朝疆域图
插图三 秦铜权
插图四 秦朝皇帝之玺
插图五 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插图六 秦之罘刻石
插图七 楚汉之际割据图
插图八 楚汉战争图
插图九 西汉初异姓诸王割据图
插图十 西汉初同姓诸王割据图
插图十一 西汉形势图
插图十二 西汉时西域民族分布图
插图十三 西汉时西南夷分布图
插图十四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插图十五 骆驼通过已干涸的盐泽
插图十六 玉门附近古长城的遗址
插图十七 罗布泊中之汉代古垒
插图十八 汉代玉门的古垒
插图十九 库鲁克塔格山麓之汉代古垒
插图二十 西汉时的铜器
插图二一 西汉时的织布机
插图二二 西汉时之彩绢及毛织物
插图二三 西汉时希腊罗马式图案的地毡
插图二四 西汉时的砖瓦
插图二五 西汉时的船
插图二六 西汉时的银币与铜币
插图二七 南山山谷间的森林
插图二八 敦煌之汉代古垒
插图二九 商队通过盐泽的情景
插图三十 盐泽南岸所见之冰块和芦苇
插图三一 骆驼经过塔斯马干沙漠之情景
插图三二 和阗沙漠中的沃土
插图三三 帕米尔高原之大雪山
插图三四 汉代装饰房屋之木雕
插图三五 汉代之错金奁
插图三六 鸣鼓巴渝画像
插图三七 西汉末年农民战争形势图
插图三八 东汉形势图
插图三九 东汉时期中外交通路线图
插图四十 东汉时的狱吏和囚徒
插图四一 东汉时战争画像
插图四二 东汉时的马车画像
插图四三 东汉时贵族仪仗队画像
插图四四 骑奴侍童夹毂引行画像
插图四五 东汉时官署大客厅遗迹
插图四六 东汉时官署的地毯和木椅
插图四七 东汉时官署花园遗址
插图四八 东汉时的云气仙灵画像
插图四九 东汉时鸣钟吹管酣讴竟路画像
插图五十 倡讴妓乐列乎深堂画像
插图五一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形势图
插图五二 东汉时贵族豪人宴会画像
插图五三 东汉时贵族豪人的厨房画像
插图五四 东汉时狩猎画像之一
插图五五 东汉时狩猎画像之二
插图五六 东汉时的神怪画像
插图五七 天马葡萄镜背之纹
插图五八 汉代乐舞交作画像
插图五九 献酬交错下舞上歌画像
插图六十 汉代倡优侏儒之舞画像
插图六一 汉代假面戏画像
插图六二 汉代水人弄蛇画像
插图六三 汉代的诸神画像之一
插图六四 汉代的诸神画像之二
《追寻现代中国》内容简介:一个“现代”国家既可融汇一体,又能兼容并蓄,既有明确的自我认同,也能以平等的地位竞逐新市场、新技
从《金瓶梅》到《清明上河图》:吴晗读史札记 本书特色 长久以来,历史在大多数人脑海中的印象,是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概括,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这...
黑戈壁 本书特色 本套丛书包括6部各自独立,互相之间又有内在联系的新疆探险考察地理发现纪实。将新疆的人文地理作为大的背景,以“人”与“故事”为经纬,追溯西部探险...
毛泽东读史有学问【2册】 本书特色 毛泽东爱读史,也*善于读史,他在历史中读出了大学问,读出了大智慧,更读出了中国革命,读出了豪情壮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
1368-1644-大明朝-从洪武到崇祯的权力变局 本书特色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用铁腕扫除开国功臣,严令后宫和宦官不可干政,将皇权推...
品读历史感悟仁孝 本书特色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载籍丰富,蕴蓄着无尽的宝藏,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凭借的精神支柱。正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
盛文先生口述历史 本书特色 胡宗南兵败西北详情五天攻下延安却功亏一篑国共易势的关键之战国民党丧失民心动摇军心的根由盛文先生口述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十六部分...
角斗士-历史上最致命的游戏 本书特色 《角斗士历史上*致命的游戏》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角斗士-历史上最致命的游戏 目录 大事年表序言**章 角斗士游戏...
文史 2002年第二辑 本书特色 本书包括读《荘子》札记、楚辞简帛释证、安都丞与武夷君、《小尔雅》考实、陆机事迹难考、六官体制下的北周禁止武官制度、《晋书》与《...
本书将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历史大致归于两种政府理论的斗争史,即原初权力在社会中的自下而上论,和源于超越神灵的自上而下论。厄尔
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 本书特色 江湖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看不见的手”。江湖是中国构建现代社会的一个难题。本书所说“江湖”不限于侠义江湖――帮...
《中国考古学史》内容简介:从考古的原义,古物与政治的关系,与人物的关系等,列举了周到民国以来考古发展的种种材料。是我国最早
太平天国史(全四册) 本书特色 《太平天国史(繁体竖排版)(套装全4册)》:中国文库·史学类太平天国史(全四册)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是我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百家讲坛》主讲系列历史讲座前半部分24讲的讲稿。讲稿
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 本书特色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上海沦陷。但因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军...
明史·贵州地理志考释 本书特色 《明史·贵州地理志 考释》为历史人类学典籍研究丛书之一。明史·贵州地理志考释 内容简介 该书除了订正《明史·贵州地理志》记载的失...
东方志 本书特色 如果在本书中有所增添或缺失,因之与修士安塞姆、托勒密及其他的地志不同,那么一定不要把它看成是捏造的,因为他们的知识基于第二手材料而非经验,而我...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40年法国沦陷之研究-(上.下卷)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作家出版社出版★ 作者威廉·L.夏伊勒,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其主要著作还有《柏...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本书特色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是向达的代表作,讲述了唐朝代武功全盛之时与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关系与互动。都城长安也因这种交流互动呈现一种多文...
透过文化和时间而发生的知识迁移及其本土化,是个复杂而又多面的问题,其中最直接而关键的是“知识翻译”过程,即“将一种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