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凤旋 原籍福建,1947年出生,在香港长大和受教育。他毕业于香港大学,取得地理学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1974-1977年就读伦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得博士学位;1977-2007年在香港大学任教三十载。现任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奠基所长。
薛教授专著及编著共约四十本,国际学术论文逾一百篇,主攻城巿、区域发展、基建和发展策略研究。著作包括:《北京:从传统国都到社会主义首都》、《中国的大都巿》、《中国区域发展报告》、《香港与澳门》、《香港发展地图集》等。
薛教授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他融贯西方和中国的学术的观点与方法,并且多用中英双语发表。他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有独到见解,这可从他的不同著作,特别是本书体现出来。
薛教授积极参与香港地方,以及国家的政治与决策,是第八届至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香港特区筹委会,以及多个特区政府咨询委员会成员。薛教授在香港传媒时常发表言论,是个学以致用,关心家国大事的知识分子。
序 言薛凤旋1
第一章 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及其历史分期 1
中国文明与城市的土生性3
多元的先民文化5
中国何时跨进文明门槛?10
第二章 由原始村落到仰韶晚期的初城 15
原始文明17
仰韶晚期的聚落21
一、姜寨一期 20
二、大地湾二期 21
三、城头山初城 22
初城的性质27
第三章 韶山时代的城邦 29
什么是城邦?31
龙山时代的社会33
龙山聚落和城市37
城市结构和功能42
龙山城邦国44
第四章 夏代:青铜时期的城市文明 47
中国文明最早奠基于夏代49
夏代开拓了中国文化新纪元53
夏代的地域空间组织与城市体系55
一、核心地区 56
二、周边边远地区 57
夏代的城市文明58
其他夏代城市63
夏代——奴隶社会封建帝国的开始64
第五章 青铜器的高峰:商代城市文明 63
中国有现存文字历史的第一个朝代69
商帝国和商文明70
一、仁 君 70
二、新的国家统治制度 72
三、税制、货币、贸易和法典 74
四、经 济 75
冶铜技术的发展和传播75
商的疆域和城市体系76
二里岗的城镇体系 77
在都城300公里内的区域性中心84
沿边地区的区域性中心85
商的属地和独立的方国 89
结论:商代已建立封建特色的中国城市文明的根基90
第六章 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工商业城市:周代与战国的发展 93
历史的分水岭95
三代的理想:周王朝及其统治理念97
一、封建制度 97
二、宗法制度,加上祭天地和祭祖先结成一个新宗教(儒教) 98
三、井田制度与城乡分别 99
《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102
一、规划的原则、程序以及城市理想结构 102
二、宗 周 110
三、成 周 110
战国时代:铁器时代开始—封建被新中央集权所替代111
东周和战国的新城市文明114
一、临 淄 116
二、曲 阜 118
结论:中国城市结构的定型120
第七章 秦汉的行政型城市 121
秦开创的新型皇朝奠定了中国的概念123
统一大国下的新行政和经济124
汉代的城市与城市化131
汉代的城市结构135
一、长 安 136
二、洛 阳 139
三、临 淄 139
四、宛 141
五、成 都 141
六、邯 郸 141
结论:新型帝国与行政型城市142
第八章 唐代:儒家模式的黄金期 143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至隋唐的大统一145
唐代政府体制与社会152
唐代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156
一、南方涌现新型大都会 157
二、运河城市 157
三、长江沿岸城市 157
四、东南的海港城市 157
五、行政及军事重镇 158
唐代的城市结构158
一、曹魏时都城邺城 159
二、北魏(北朝)都城洛阳 160
三、六朝(南朝)建康 160
四、长 安 163
五、扬州(中晚唐) 168
结论:成熟和完善地体现了中国都城的特点171
第九章 宋代的城市与复兴新城市文明 175
中华文明的又一高峰177
两宋社会的特点177
一、抑军政策 178
二、文人官僚政治的形成和儒学的复兴181
三、商业国家 183
宋代的城市化动力184
新市民社会的出现188
一、开 封 191
二、临安(杭州) 194
三、平江(苏州) 197
四、明 州 200
五、西夏、辽和金的城市200
结论:中国开始产生城乡分离200
第十章 明代的城市重建 203
元代是城市的黑暗时代205
明代的军事和经济复兴211
明代的城市化215
明代城市案例218
一、南 京 218
二、京师(北京) 218
三、临 清 222
四、大 同 223
结论: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223
第十一章 清代的城市化:由新儒学到半殖民地 227
清代:中国历史的分水岭229
清代前期的城市化:传统中国的城市文明233
一、城市动力 233
二、区域间贸易的发展 234
三、新儒学的城市文明 237
清代后期的城市化:半殖民地化的城市239
一、对世界霸权的依赖 239
二、列强影响下的城市 243
三、其他现代城市和城市化的空间分布 247
城市案例248
一、广 州 248
二、西 安 252
三、汉 口 252
四、上 海 254
结论:城市体系和行政体系混合为一个有机体258
第十二章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下的人民共和国的波动 265
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办法2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化的特殊价值观基础(1949—1981年)269
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式社会主义城市化(1949—1981年)273
毛泽东时代的城市和城市化278
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279
二、对城市功能的社会主义改造 283
三、城市区域(city-region) 288
四、社会主义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土地利用)结构 292
向市场经济转型:转型期的中国城市(1981年起)295
深圳案例 302
结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304
第十三章 中国城市文明的启示 309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311
真正城市:西方的一些偏见313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不是某种文明的产物314
马克思所归纳的四类城市316
一、亚洲类:城乡的统一性 317
二、远古类:城市的乡村化 317
三、封建类 317
四、资本主义类:乡村的城市化 318
中国传统的城市文明319
探讨中国现代城市的路向327
参考文献 330
出版后记 336
西藏古代科技简史 本书特色 《西藏古代科技简史》是一部论述西藏古代科学技术简略历史的专著,其主旨在于对西藏古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作较全面、系统而又简略的论...
史学(文化中的文化) 内容简介 史学:文化中的文化。这一书名所示,它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西方史学史。史学史,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学术史的范畴,它应该如何写作,...
帝国政改-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本书特色 1.当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晚清当家人们引领中国这艘大船驶向何方。体制内改革者的努力与艰辛一直被忽视,多年来历史深处的误解...
希腊史 本书特色 该书介绍了希腊这一地区的古希腊史,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占领时期的历史,奥斯曼帝国占领时期的历史,以及近代希腊国家的独立、建国及发展的历史。将希...
草民的抗战:国共两党地方武装鲜为人知的抗日真相 本书特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杀气腾腾,长驱直入,先占京津,再占华北,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清史稿订误 本书特色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根据中国新兴王朝为前朝修史的传统惯例,采用纪传体体裁编纂的关于清朝的正史。《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清史稿订误》是对《清...
《人间游戏》内容简介:信息曲解、认知差异、缺乏信任……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人际沟通的困扰。我们与他人的每
中国藏地考古-(全十册) 本书特色 ★ 8开精装,总达600万字,总重13公斤,天地出版社出版★ 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汇集藏地考古相关文献以及研究文集的大型图书...
在历史现场:换一个角度的叙述 本书特色 《在历史现场》将叙述外国记者的中国故事。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正是一次次爆炸性新闻的发表,这些外国...
英苏之间的相互需要促成了1942年丘吉尔首次对莫斯科的访问以及与斯大林之间的谈判。弗利教授和本书作者以本次丘吉尔访苏为题作了
钱其琛同志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深孚众望的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他自上世纪中叶即投身中国外交事业,今年3月,他退休后,以半年时间把
小天堂-爱历史书系 本书特色 1.这是知名历史作者陶短房有关太平天国的一组历史小说,多年来仅在天国迷中流传并深获好评,首次结集出版,将带给读者全面、震撼的阅读体...
《而我只有你(少儿版)》内容简介:12岁的贝壳与父母住在加油站里,他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经常被班里其他
吕思勉学术文集 本书特色 “思勉文库”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科部分著名学者的著作选辑,文库的选编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持。收入“思勉文库”的著作尽管研...
全民阅读经典书系:中华上下五千年 内容简介 《中华上下五千年(套装共8册)》包括《中华上下五千年**册》《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二册》《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三册》《中华上...
希腊春秋-民国文学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王树枏所著的《希腊春秋(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共分八卷,叙述自纪元前2089年至纪元前145年(希历632年)希腊在民族、文...
要真正了解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去了解它的军事。大日本帝国海军,从建立初期的猴唯诺诺到令全世界瞩目不过用了四十年时间,之后
《世界大战丛书(第2辑):德国东进》主要阐述了1941年1月至6月战争事态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世界格局发生惊人变化:德国撕毁此前
《PHP项目开发全程实录(第4版)》内容简介:本书以52同城信息网、BCTY365网上社区、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铭成在线考试系统、物流配
赵匡胤里籍辨 本书特色 宋太祖赵匡胤的里籍(故里、籍贯)是涿州——这是从宋代至今千年来的历史常识。但是,保定市有几位老先生几年前依据地方志书中“宋三祖陵”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