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东晋、宋时期的中国道教史,作者从文献考证的角度,对当前道教的“道流”:江南地区的葛氏道、上清派、从北方移到南方的天师道等进行了独特的探索和研究,材料祥实,考证严谨。
前言
凡例
绪言
第一编 葛氏道和《灵宝经》
序章葛氏道和上清派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葛洪的神仙思想
第三节 东晋、刘宋时期的葛氏道
第四节 东晋、刘宋时期的上清派
第五节 结语
第一节 序言
第一章 《太上灵宝五符序》的形成
第二节 《太上洞玄灵宝天文五符经序》
一 《五符经序》和《五符序经》
二 《洞玄五符经》和《道藏》本《五符序》
第三节 《道藏》本《五符序》的分析
一 《道藏》本《五符序》的构成
二 原本《五符经》的思想和成立
三 二卷本《五符经序》的形成
四 《道藏》本《五符序》的思想和形成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思想和成立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五篇 真文的本文
第三节 五篇 真文的思想
一 五篇真文的效验
二 五篇真文中所见的诸概念
第四节 五篇 真文和《灵宝经》
第五节 《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成立和制作意图
第六节 灵宝五符和五篇真文
第七节 结语
第三章 《灵宝经》的形成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陆修静的《灵宝经》分类——元始系和仙公系
第三节 元始系《灵宝经》的成立
一 问题之所在
二 《旧目》和旧经
三 十部妙经和《旧目》
四 《灵宝经》的大乘思想和“十方”
五 中国佛教中大乘主义的兴起
六 元始系《灵宝经》的成书年代
七 元始天尊的出现时期
第四节 元始系和仙公系的不同
一 《灵宝经》分类中的几个问题
二 仙公系《灵宝经》的特色
第五节 《灵宝经》的作者——葛氏道和天师道
第六节 结语
附:《灵宝经》的分类表
第二编 天师道及其道典
序章东晋、刘宋时期的天师道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东晋时期的天师道
一 天师道的教徒和教团
二 天师道的教法
第三节 刘宋时期的天师道
一 天师道教团的再建
二 天师道系道典的编纂
第四节 结语
第二节 《道藏》本《九天生神章经》
第一节 序言
第一章 《九天生神章 经》
第三节 《九天生神章经》的构成
第四节 《序》的前半部和“三洞说”的成立
第五节 《三宝章》、《序》的前半部和《太极真人颂》
第六节 结语
第二章 《河上真人章 句》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河上章句”和《河上真人章句》
第三节 《河上真人章句》和《河上公章句》的关系
第四节 河上真人故事的形成
第五节 《河上真人章句》的思想和成立
第六节 “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和“战国时河上丈人注”
第七节 结语
补:《老子道德经序诀》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序诀》的分析
第三节 《序诀》的编纂时期和作者
第四节 《序诀》编纂的目的
第五节 结语
第二节 对北魏成立说的批判
第三章 《老子想尔注》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想尔注》中所见的诸观念
一 作为神的“道”和老子
二 道真
三 太上老君
四 对祭〓祷祀的批判
第四节 世间伪伎
一 房中术
二 体内神的思想
三 “道教”的称呼
第五节 结语
第二节 新出老君和太上老君
第四章 《大道家令戒》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种民和终末论
第四节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和《太平经》
第五节 《妙真经》、《黄庭经》、《想尔注》
第六节 结语
第二节 太上新出老君和太清玄元上三天无极大道
第五章 《上清黄书过度仪》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后世种民
第四节 三师和女师
第五节 三五七九的长生法
第六节 三归和首体投地
第七节 结语
补论一关于《太上洞渊神咒经》、《女青鬼律》和《太上正一咒鬼经》成书年代
第二节 《太上洞渊神咒经》的成书年代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女青鬼律》的成书年代
第四节 《正一咒鬼经》的成书年代
补论二关于《玄妙内篇》的成立
补论三《千二百官仪》的思想和形成
第三编 道教教理的形成
第一节 东晋时期道教的终末论
第一章 道教的终末论
一 序言
二 终末论的劫灾和岁灾
三 上清派的终末论
四 天师道的终末论
五 葛氏道的终末论
六 结语
第二节 《上清经》和《灵宝经》的终末论
二 《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和《上清后圣道君列纪》的成书年代
一 序言
三 《上清经》的终末论
四 《灵宝经》的终末论
五 结语
第三节 刘宋、南齐时期天师道的终末论
二 圣君和真君
一 序言
三 种民
四 四种民天
五 结语
第二章 刘宋时期天师道的“三天”思想及其形成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三天”思想的构造
第三节 “三天”思想的形成
一 “三天”观念的由来
二 “六天”观念的由来
三 “三天”和“六天”的对立和交替
第四节 结语
补论三教交流中“教”的观念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教”的形态和三教的称呼
第三节 教主论和经典论
第四节 “教”和言
第五节 “教”的参差和统合
第六节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目录
我的哲学的发展-罗素文集-第12卷 本书特色 《罗素文集(第12卷我的哲学的发展)》选入了作者感兴趣的一些问题,按照他做过的有影响的研究工作,罗素的这些发展可以...
我说参同契(上)—(太湖大学堂系列图书) 本书特色 一部众说纷纭的“天书”,一个世纪学者的全心解读,成功破译。国学大师二十年前的倾情讲述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我说...
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世纪文库”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收集了英国大科学家伊萨克·牛顿有关自然哲学的十篇论著。牛顿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巨人,他的三大力学定...
自在-星云大师的人生智慧课 本书特色 《自在》——星云大师的人生智慧课,一则则禅师的故事、体验、顿悟,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启示,让你化迷为悟,启迪你茫然的思绪。...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本书特色 何新涉研领域宽广、学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宇宙之问-《天问》新考》精录于他的14部国学著作之中。宇宙之问·...
学哲学用哲学(上下册) 本书特色 本书约55万字,分上下两册,主要由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
《侠的人格与世界》,全书共约25万字,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陈广宏合作著作。本次重新出版,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本书特色 在哲学史里,我们立刻可以看到,如果从一个恰当的观点去看它的题材,它自然会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但是即使它的目的被了解错了,它仍然...
叶曼,本名刘世纶,祖籍中国湖南省,1914年生,现年95岁,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1935年胡适先
韩非子-诠释 本书特色 《诠释韩非子:统治道术集成》是由西苑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诠释 内容简介 韩非的“帝王之学”,其核心是法、术、势兼治的专制论。综观《韩非...
先秦思想史论简述与专论 本书特色 本书收集作者三部分文稿,一为“思想之历史进程”,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自殷商至荀子的思想与哲学。第二部分为专论,收入论文...
波伏瓦与双性气质 内容简介 本书在近来后结构主义和同性恋争论的语境下,提供了一个关于身份和主观性的新概念。作者指出,分析、甚至“解构”身份和自我的各种努力仍然有...
樗下读庄 本书特色 若从《庄子》中挑出一句话以概括全书,就是“吾丧我”。“吾丧我”即“逍遥游”,果能这样,是为“得道”。《庄子》的“道”指事物自然状态,乃本来如...
博伽梵歌原意 本书特色 《博伽梵歌原意》由维亚萨戴瓦所*,是世上一部*古老的瑜伽典籍,印度重要的圣典,也被称为“**智慧者的不朽甘露”。...
庄子的享受-王蒙文集 本书特色 《庄子的享受》是王蒙对《庄子·内篇》的解读 与阐释。王蒙对庄子的解读融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 现实生活,新鲜独特,是颇具可读性的传...
五行大义 本书特色 《医道传承丛书·五行大义:医道溯源》五卷,由隋代萧吉所撰写。书中内容,都关乎阴阳五行之事。卷一主要对五行、干支进行释名,并说明五行的形质与功...
道教典籍选刊---化书 内容简介 《化书》分六化,每化为一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每化又分若干章,共一百一十章。主要运用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学伦理...
门外谈禅 本书特色 这本谈禅的小书,收了长短不一的若干篇随笔,是从三部十几年前的旧作中抽取拼合而成的。这本小册子中所收入的十来篇文章,是作者平时读禅宗典籍时的“...
中国儒教史(下卷) 本书特色“儒教是教说”是中国大陆近二十年来在宗教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创新学说。它否定了近百年来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古代是“非宗教国”的“...
庄子的快活-[最新修订本] 本书特色 以庄子的思想解读当今社会,庄子的快活,王蒙的道理。《庄子》外篇个性化解读,社会俗事都染上庄子的逍遥、王蒙的思辨,富有超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