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东晋、宋时期的中国道教史,作者从文献考证的角度,对当前道教的“道流”:江南地区的葛氏道、上清派、从北方移到南方的天师道等进行了独特的探索和研究,材料祥实,考证严谨。
前言
凡例
绪言
第一编 葛氏道和《灵宝经》
序章葛氏道和上清派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葛洪的神仙思想
第三节 东晋、刘宋时期的葛氏道
第四节 东晋、刘宋时期的上清派
第五节 结语
第一节 序言
第一章 《太上灵宝五符序》的形成
第二节 《太上洞玄灵宝天文五符经序》
一 《五符经序》和《五符序经》
二 《洞玄五符经》和《道藏》本《五符序》
第三节 《道藏》本《五符序》的分析
一 《道藏》本《五符序》的构成
二 原本《五符经》的思想和成立
三 二卷本《五符经序》的形成
四 《道藏》本《五符序》的思想和形成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思想和成立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五篇 真文的本文
第三节 五篇 真文的思想
一 五篇真文的效验
二 五篇真文中所见的诸概念
第四节 五篇 真文和《灵宝经》
第五节 《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成立和制作意图
第六节 灵宝五符和五篇真文
第七节 结语
第三章 《灵宝经》的形成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陆修静的《灵宝经》分类——元始系和仙公系
第三节 元始系《灵宝经》的成立
一 问题之所在
二 《旧目》和旧经
三 十部妙经和《旧目》
四 《灵宝经》的大乘思想和“十方”
五 中国佛教中大乘主义的兴起
六 元始系《灵宝经》的成书年代
七 元始天尊的出现时期
第四节 元始系和仙公系的不同
一 《灵宝经》分类中的几个问题
二 仙公系《灵宝经》的特色
第五节 《灵宝经》的作者——葛氏道和天师道
第六节 结语
附:《灵宝经》的分类表
第二编 天师道及其道典
序章东晋、刘宋时期的天师道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东晋时期的天师道
一 天师道的教徒和教团
二 天师道的教法
第三节 刘宋时期的天师道
一 天师道教团的再建
二 天师道系道典的编纂
第四节 结语
第二节 《道藏》本《九天生神章经》
第一节 序言
第一章 《九天生神章 经》
第三节 《九天生神章经》的构成
第四节 《序》的前半部和“三洞说”的成立
第五节 《三宝章》、《序》的前半部和《太极真人颂》
第六节 结语
第二章 《河上真人章 句》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河上章句”和《河上真人章句》
第三节 《河上真人章句》和《河上公章句》的关系
第四节 河上真人故事的形成
第五节 《河上真人章句》的思想和成立
第六节 “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和“战国时河上丈人注”
第七节 结语
补:《老子道德经序诀》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序诀》的分析
第三节 《序诀》的编纂时期和作者
第四节 《序诀》编纂的目的
第五节 结语
第二节 对北魏成立说的批判
第三章 《老子想尔注》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想尔注》中所见的诸观念
一 作为神的“道”和老子
二 道真
三 太上老君
四 对祭〓祷祀的批判
第四节 世间伪伎
一 房中术
二 体内神的思想
三 “道教”的称呼
第五节 结语
第二节 新出老君和太上老君
第四章 《大道家令戒》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种民和终末论
第四节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和《太平经》
第五节 《妙真经》、《黄庭经》、《想尔注》
第六节 结语
第二节 太上新出老君和太清玄元上三天无极大道
第五章 《上清黄书过度仪》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后世种民
第四节 三师和女师
第五节 三五七九的长生法
第六节 三归和首体投地
第七节 结语
补论一关于《太上洞渊神咒经》、《女青鬼律》和《太上正一咒鬼经》成书年代
第二节 《太上洞渊神咒经》的成书年代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女青鬼律》的成书年代
第四节 《正一咒鬼经》的成书年代
补论二关于《玄妙内篇》的成立
补论三《千二百官仪》的思想和形成
第三编 道教教理的形成
第一节 东晋时期道教的终末论
第一章 道教的终末论
一 序言
二 终末论的劫灾和岁灾
三 上清派的终末论
四 天师道的终末论
五 葛氏道的终末论
六 结语
第二节 《上清经》和《灵宝经》的终末论
二 《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和《上清后圣道君列纪》的成书年代
一 序言
三 《上清经》的终末论
四 《灵宝经》的终末论
五 结语
第三节 刘宋、南齐时期天师道的终末论
二 圣君和真君
一 序言
三 种民
四 四种民天
五 结语
第二章 刘宋时期天师道的“三天”思想及其形成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三天”思想的构造
第三节 “三天”思想的形成
一 “三天”观念的由来
二 “六天”观念的由来
三 “三天”和“六天”的对立和交替
第四节 结语
补论三教交流中“教”的观念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教”的形态和三教的称呼
第三节 教主论和经典论
第四节 “教”和言
第五节 “教”的参差和统合
第六节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目录
易图象与易诠释 内容简介 《周易》图书之学,与义理、象数并列为《易》学的三大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易》图之学从思想史上讲,涉及“儒道之辨”的问题。传统学者对于...
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 内容简介 该书稿共分三部分,主要阐述在全球范围内伴随文化及精神危机而来的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状况成为生态美学发生的直接动因。环境危机...
尚书集释 本书特色 《尚书集释》是著名学者、台湾中研院院士屈万里先生代表作之一。作者在其早年《尚书释义》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增补,更参酌了民国以来的许多学术成果,尤...
华林·第3卷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印度早期佛教的部派比丘考索”、“唐宋时期道教的投简”、“梵汉本《遗日摩尼宝经》词语札记”、“论两晋佛教僧侣的文学创作”等40...
科学哲学卷-当代哲学经典 本书特色 本项目依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
常诵佛经十种 本书特色 诵经即是听佛说法,即是修行。以无分别心、实相心诵读,并思惟其义。依法奉行,则得大加持,获益无量常诵佛经十种 内容简介 本书从汉传佛教诵经...
中华二印2000-3800目录 该书述清初东南法门纷争,凡十章,三卷。一、临济与曹洞之诤;二、天童派之诤;三、新旧势力之诤。主要叙
朋霍费尔的生与死就属于基督教的殉道史,或者如尼布尔所说的,“属于现代的使徒行传”。他不屈不挠的战斗已经成为灵性重于物质的
纪伯伦论人生 本书特色 《纪伯伦论人生》为“名家论人生”第三辑。精心选编了纪伯伦作品中的精华语段,阐述其对于爱、生活、生命、自我等命题的思考和理解,剖析人生哲理...
1922-1945-梵蒂冈的乱世抉择 本书特色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梵蒂冈的研究在国外已开展了五十多年,这是一段有着极大争议的历史,国外史学界为此著述颇多。近...
《敦煌学大辞典》的编纂与出版工程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研究院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共同发起,全国2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
到 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批评大家埃德蒙威尔逊的早期代表作,从历史写作与历史行动的关联入手,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社会主义的观念是怎样...
周易原旨 易源奥义--易学典籍选刊 内容简介 《周易原旨易源奥义》为元人解《易》著作之一,其学本于程颐,常就卦体解释卦义,重点在阐释义理,有不少人生体验,文字简...
劝勉希腊人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宣教性质的书,劝勉希腊人归信基督教。作者以强烈尖锐的字眼描述希腊诸神和民众文化的堕落、无耻与淫乱,并依据圣经,以清楚、雄辩的论证,...
三元-中国神话结构 内容简介 作者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扩大我们的思维空间,这肯定是要比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的治学方法好得多。神话学中的“...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 本书特色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作者葛兆光)收录了《如何理解“遗失的环节”:朱熹人朝与孝宗晚年部署》;《打通思想、学术、政...
图腾与禁忌 本书特色对原始民族部落中的禁忌、图腾与宗教的核心及本质是长久以来争议的中心。本书是作者对这些难以解答的谜题所做的突破性贡献。作者考察了澳洲土著人的图...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 本书特色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
导读利奥塔 本书特色 在诸如《后现代状况》、《歧争》、《力比多经济学》和《非人》等作品中,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激进地改变了人们思考当代文化的方式。他对知识、艺术...
A.J.赫舍尔(1907.华沙—1972.纽约)是颇有影响的美籍犹太教哲学家和神学家。《人是谁》这本小册子是他对人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