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东晋、宋时期的中国道教史,作者从文献考证的角度,对当前道教的“道流”:江南地区的葛氏道、上清派、从北方移到南方的天师道等进行了独特的探索和研究,材料祥实,考证严谨。
前言
凡例
绪言
第一编 葛氏道和《灵宝经》
序章葛氏道和上清派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葛洪的神仙思想
第三节 东晋、刘宋时期的葛氏道
第四节 东晋、刘宋时期的上清派
第五节 结语
第一节 序言
第一章 《太上灵宝五符序》的形成
第二节 《太上洞玄灵宝天文五符经序》
一 《五符经序》和《五符序经》
二 《洞玄五符经》和《道藏》本《五符序》
第三节 《道藏》本《五符序》的分析
一 《道藏》本《五符序》的构成
二 原本《五符经》的思想和成立
三 二卷本《五符经序》的形成
四 《道藏》本《五符序》的思想和形成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思想和成立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五篇 真文的本文
第三节 五篇 真文的思想
一 五篇真文的效验
二 五篇真文中所见的诸概念
第四节 五篇 真文和《灵宝经》
第五节 《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成立和制作意图
第六节 灵宝五符和五篇真文
第七节 结语
第三章 《灵宝经》的形成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陆修静的《灵宝经》分类——元始系和仙公系
第三节 元始系《灵宝经》的成立
一 问题之所在
二 《旧目》和旧经
三 十部妙经和《旧目》
四 《灵宝经》的大乘思想和“十方”
五 中国佛教中大乘主义的兴起
六 元始系《灵宝经》的成书年代
七 元始天尊的出现时期
第四节 元始系和仙公系的不同
一 《灵宝经》分类中的几个问题
二 仙公系《灵宝经》的特色
第五节 《灵宝经》的作者——葛氏道和天师道
第六节 结语
附:《灵宝经》的分类表
第二编 天师道及其道典
序章东晋、刘宋时期的天师道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东晋时期的天师道
一 天师道的教徒和教团
二 天师道的教法
第三节 刘宋时期的天师道
一 天师道教团的再建
二 天师道系道典的编纂
第四节 结语
第二节 《道藏》本《九天生神章经》
第一节 序言
第一章 《九天生神章 经》
第三节 《九天生神章经》的构成
第四节 《序》的前半部和“三洞说”的成立
第五节 《三宝章》、《序》的前半部和《太极真人颂》
第六节 结语
第二章 《河上真人章 句》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河上章句”和《河上真人章句》
第三节 《河上真人章句》和《河上公章句》的关系
第四节 河上真人故事的形成
第五节 《河上真人章句》的思想和成立
第六节 “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和“战国时河上丈人注”
第七节 结语
补:《老子道德经序诀》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序诀》的分析
第三节 《序诀》的编纂时期和作者
第四节 《序诀》编纂的目的
第五节 结语
第二节 对北魏成立说的批判
第三章 《老子想尔注》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想尔注》中所见的诸观念
一 作为神的“道”和老子
二 道真
三 太上老君
四 对祭〓祷祀的批判
第四节 世间伪伎
一 房中术
二 体内神的思想
三 “道教”的称呼
第五节 结语
第二节 新出老君和太上老君
第四章 《大道家令戒》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种民和终末论
第四节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和《太平经》
第五节 《妙真经》、《黄庭经》、《想尔注》
第六节 结语
第二节 太上新出老君和太清玄元上三天无极大道
第五章 《上清黄书过度仪》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后世种民
第四节 三师和女师
第五节 三五七九的长生法
第六节 三归和首体投地
第七节 结语
补论一关于《太上洞渊神咒经》、《女青鬼律》和《太上正一咒鬼经》成书年代
第二节 《太上洞渊神咒经》的成书年代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女青鬼律》的成书年代
第四节 《正一咒鬼经》的成书年代
补论二关于《玄妙内篇》的成立
补论三《千二百官仪》的思想和形成
第三编 道教教理的形成
第一节 东晋时期道教的终末论
第一章 道教的终末论
一 序言
二 终末论的劫灾和岁灾
三 上清派的终末论
四 天师道的终末论
五 葛氏道的终末论
六 结语
第二节 《上清经》和《灵宝经》的终末论
二 《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和《上清后圣道君列纪》的成书年代
一 序言
三 《上清经》的终末论
四 《灵宝经》的终末论
五 结语
第三节 刘宋、南齐时期天师道的终末论
二 圣君和真君
一 序言
三 种民
四 四种民天
五 结语
第二章 刘宋时期天师道的“三天”思想及其形成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三天”思想的构造
第三节 “三天”思想的形成
一 “三天”观念的由来
二 “六天”观念的由来
三 “三天”和“六天”的对立和交替
第四节 结语
补论三教交流中“教”的观念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教”的形态和三教的称呼
第三节 教主论和经典论
第四节 “教”和言
第五节 “教”的参差和统合
第六节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目录
给年轻人读的孟子 内容简介 《孟子》是记述继孔子之后战国*出色的儒学大师的孟轲的言行以及他与时人或弟子相互问答的一部典籍。孟子主要阐述了仁政思想。他认识到民心向...
牛头禅研究 本书特色 本文以牛头禅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现存的牛头禅相关史料,对牛头禅的思想渊源、牛头宗的宗派传承、牛头宗僧人的著述、思想、观法以及牛头禅的历史价值...
传奇是深为世人喜爱的一种小说体,它始自唐代裴鉶所撰短篇小说集《传奇》,多以神怪、剑侠、爱情为题材,是宋以后历代文言短篇小
太谷学派史稿 本书特色 周新国等编著的这本《太谷学派史稿》是淮扬文化研究文库之太谷学派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周太谷与太谷学派的创立;张积中与“还...
基督徒与罗马之陷落-[英汉双语] 本书特色 《基督徒(与罗马之陷落英汉双语)》由爱德华·吉本编著,详细地讲述了几次大规模的入侵、帝国在西部的终结、意大利概况、查...
刘奔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选辑了作者自1982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评论50余篇。学术论文部分主要是围绕重大现实课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真理观、...
《比丘尼传校注》内容简介:比丘尼傅,门元释敎銯见着录,后历代经录、典籍多有收录,现仅就吾之所见,列左(有千字文编号者,注
新世纪古代哲学经典读本--论语选评 内容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历史文献。研究《论语》,实际上是研究孔子的生平行事...
苏非之道-伊斯兰教神秘主义研究 本书特色 《苏非之道:伊斯兰教神秘主义研究》是哲学宗教研究系列之一。全书共分六编,分别介绍了苏非主义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苏非的“...
荀子史话 本书特色 杨金廷、范文华撰写的《荀子史话》立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大格局,以30万字的篇幅关注赵国思想家荀子一生的文化脉络,填补了荀子研究...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新编诸子集成 内容简介 清季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集纳了前人注庄的许多成果,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解,要言不烦,便于披览,为本世纪以来研究庄...
(精)大中华文库:庄子(全两册)(汉西对照) 本书特色 秦旭卿、孙雍长译著的《庄子(共2册汉西对照)(精)》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它集庄周学派...
现象学要求人们只相信自己的直观:在尽量不带任何之见的情况下,认真仔细、一线不苟地去描述“看到”、你经历到的内容以及它们的
本书是讨论古希腊宗教的名作。所涉时代始自公元前8世纪,迄于公元5世纪,如此跨度决定了作者不是面面俱到,而需择要探讨希腊宗教
了凡四训 本书特色 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训》,是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本劝善书。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该书主要阐述“命由...
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本书特色 《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由李健胜、赵荽贞、俄琼卓玛著。青藏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多民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就呈现着“五...
北宋经学史论 内容简介 《北宋经学史论》较为全面地梳理北宋经学演变的历程,揭示其变迁的内外成因,并凸显其取得的成就与特色。以文献考据为基础,在充分掌握经学著述的...
在浮世-丰润心灵的人生小语 本书特色 《白象丛书·问道系列:在浮世》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究竟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这是认识佛法的启蒙之音。它能勘破无明时代的文明...
圣乐与崇拜 本书特色 华东神学院创办于1985年,设有神学专业和圣乐专业,至今已为中国基督教会培养教牧与圣乐人才1000多位。 谢炳国主编的《圣乐与崇拜》为华东...
易经的智慧-4 本书特色 《易经的智慧》系列丛书共六部,由同名电视讲座整理而成,**部《易经的智慧1:从开天辟地到师忧比乐》,从乾坤定位开始展开,讲述始生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