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东晋、宋时期的中国道教史,作者从文献考证的角度,对当前道教的“道流”:江南地区的葛氏道、上清派、从北方移到南方的天师道等进行了独特的探索和研究,材料祥实,考证严谨。
前言
凡例
绪言
第一编 葛氏道和《灵宝经》
序章葛氏道和上清派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葛洪的神仙思想
第三节 东晋、刘宋时期的葛氏道
第四节 东晋、刘宋时期的上清派
第五节 结语
第一节 序言
第一章 《太上灵宝五符序》的形成
第二节 《太上洞玄灵宝天文五符经序》
一 《五符经序》和《五符序经》
二 《洞玄五符经》和《道藏》本《五符序》
第三节 《道藏》本《五符序》的分析
一 《道藏》本《五符序》的构成
二 原本《五符经》的思想和成立
三 二卷本《五符经序》的形成
四 《道藏》本《五符序》的思想和形成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思想和成立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五篇 真文的本文
第三节 五篇 真文的思想
一 五篇真文的效验
二 五篇真文中所见的诸概念
第四节 五篇 真文和《灵宝经》
第五节 《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成立和制作意图
第六节 灵宝五符和五篇真文
第七节 结语
第三章 《灵宝经》的形成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陆修静的《灵宝经》分类——元始系和仙公系
第三节 元始系《灵宝经》的成立
一 问题之所在
二 《旧目》和旧经
三 十部妙经和《旧目》
四 《灵宝经》的大乘思想和“十方”
五 中国佛教中大乘主义的兴起
六 元始系《灵宝经》的成书年代
七 元始天尊的出现时期
第四节 元始系和仙公系的不同
一 《灵宝经》分类中的几个问题
二 仙公系《灵宝经》的特色
第五节 《灵宝经》的作者——葛氏道和天师道
第六节 结语
附:《灵宝经》的分类表
第二编 天师道及其道典
序章东晋、刘宋时期的天师道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东晋时期的天师道
一 天师道的教徒和教团
二 天师道的教法
第三节 刘宋时期的天师道
一 天师道教团的再建
二 天师道系道典的编纂
第四节 结语
第二节 《道藏》本《九天生神章经》
第一节 序言
第一章 《九天生神章 经》
第三节 《九天生神章经》的构成
第四节 《序》的前半部和“三洞说”的成立
第五节 《三宝章》、《序》的前半部和《太极真人颂》
第六节 结语
第二章 《河上真人章 句》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河上章句”和《河上真人章句》
第三节 《河上真人章句》和《河上公章句》的关系
第四节 河上真人故事的形成
第五节 《河上真人章句》的思想和成立
第六节 “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和“战国时河上丈人注”
第七节 结语
补:《老子道德经序诀》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序诀》的分析
第三节 《序诀》的编纂时期和作者
第四节 《序诀》编纂的目的
第五节 结语
第二节 对北魏成立说的批判
第三章 《老子想尔注》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想尔注》中所见的诸观念
一 作为神的“道”和老子
二 道真
三 太上老君
四 对祭〓祷祀的批判
第四节 世间伪伎
一 房中术
二 体内神的思想
三 “道教”的称呼
第五节 结语
第二节 新出老君和太上老君
第四章 《大道家令戒》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种民和终末论
第四节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和《太平经》
第五节 《妙真经》、《黄庭经》、《想尔注》
第六节 结语
第二节 太上新出老君和太清玄元上三天无极大道
第五章 《上清黄书过度仪》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后世种民
第四节 三师和女师
第五节 三五七九的长生法
第六节 三归和首体投地
第七节 结语
补论一关于《太上洞渊神咒经》、《女青鬼律》和《太上正一咒鬼经》成书年代
第二节 《太上洞渊神咒经》的成书年代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女青鬼律》的成书年代
第四节 《正一咒鬼经》的成书年代
补论二关于《玄妙内篇》的成立
补论三《千二百官仪》的思想和形成
第三编 道教教理的形成
第一节 东晋时期道教的终末论
第一章 道教的终末论
一 序言
二 终末论的劫灾和岁灾
三 上清派的终末论
四 天师道的终末论
五 葛氏道的终末论
六 结语
第二节 《上清经》和《灵宝经》的终末论
二 《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和《上清后圣道君列纪》的成书年代
一 序言
三 《上清经》的终末论
四 《灵宝经》的终末论
五 结语
第三节 刘宋、南齐时期天师道的终末论
二 圣君和真君
一 序言
三 种民
四 四种民天
五 结语
第二章 刘宋时期天师道的“三天”思想及其形成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三天”思想的构造
第三节 “三天”思想的形成
一 “三天”观念的由来
二 “六天”观念的由来
三 “三天”和“六天”的对立和交替
第四节 结语
补论三教交流中“教”的观念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教”的形态和三教的称呼
第三节 教主论和经典论
第四节 “教”和言
第五节 “教”的参差和统合
第六节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目录
尼采著作集朝霞 本书特色 本书是尼采的重要作品之一。《朝霞》1881年问世,1887年新版并附有一篇前言,它在著作史上位于《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部分(1880...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内容简介 本书按专题编排,以时间为序,内容均选自公开发表的文献。毛泽东的论述选自《毛泽东选集》;邓小平的论述选自《邓小平文...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英美语言哲学概论 目录 前言导论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哲学的性质和任务**节 从谘明到描述第二节 从肯定本质结构到否定本质结构...
学术文章必是艰涩难懂吗?看看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文章就会发现原来学术论文也可以这样妙趣横生。本书以佛教在印度产生、发展、传播
老子智慧-知白守黑的无为人生 本书特色 《老子智慧:知白守黑的无为人生》:据史书记载,老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精通自然变化,明晓世运起伏,是个前无古人...
现象学与实践哲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五辑 本书特色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地区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次合作努力的成果。它致力...
一个被放弃的选择 本书特色 本书以梁启超《新民说》为基本史料,分析20世纪初期梁氏思想的内涵与变迁,及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意义。作者认为梁启超及其《新民说》有以下...
《杂阿含经》五十卷,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系佛陀在世时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开示四
助天生物-道教生态观与现代文明 内容简介 道教研究在20世纪的80年代之后,渐渐地升温,到了世纪之末,在某种程度上竟成显学,进入21世纪,则无论是研究的人才、研...
杭州基督教史 本书特色 杭州是中国基督教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基督教事业在中国开创*早的城市之一。特别是近代以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国门洞开,大量西方传教士...
图解协纪辨方书第一部:吉凶神煞 本书特色 《四库全书》子部精要,乾隆御制并作序,古代择吉术的大成之作;400余幅精美古图和手绘插图,700多个示意图表,值得收藏...
一本著作、一个哲学传统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同时代人对它的理解,而且取决于后代人对它的理解。从这个考虑出发,上海人民出版社经
易理乾坤 本书特色 《易经》的乐观,在于它主张人们要向大自然学习,学习它的宠辱不惊,学习它的乐观向上,就像大地从不抱怨老天的阴晴冷暖,风霜雪雨。《易经》的质朴,...
莱布尼茨是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博学多识,勤于探索,著作等身。他在半个多世纪的
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本书以“理想人格”为核心概念,把柏拉图林林总总的思想,编织成一个层次分明,逻辑自洽的有机整体,使人可以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柏拉图的思...
小逻辑 本书特色 本书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的**部分,为了与《逻辑学》相区别,故名“小逻辑”。本书并不是一本介绍形式逻辑的书,而是旨在研究人的思维方式。黑格尔首...
刘师培与中西学术 本书特色 《刘师培与中西学术》,正是着重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刘师培。刘师培生于经学世家,自幼承传家学,少年时即“以绍述先业、昌扬扬州学派自任”,...
周易生活万年历 本书特色 徐坤编著的《周易生活万年历》通过饮食调理、居室设计、起名改名、修身养性、阴阳五行和干支节庆等内容来详解居家必用的周易生活之道,本书精编...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一卷 内容简介 生命之域如此深广,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该是何等重要之事。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本书犹如一片桃花源,通...
存在主义简论 本书特色 《存在主义简论》与众多研究存在主义的著作相比,本书作者别具匠心地把存在主义定位为一种生活方式,力图全面展现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人间情怀,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