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方政权自元代以来,一直从属中央,实行着政教合一僧侣政治,直到1959年西藏上层发动叛乱,中央平息叛乱,进行民主改革,才最终解体。这种封建农奴制在推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境内存续了8年,成为我国首次“一国两制”的社会实验。其间的执政经验、意见分歧对今天的“一国两制”和“西藏问题”产生了哪些影响?“藏独”思潮是怎样出现?“西藏问题”是怎样国际化的?本书追溯历史,讲述当代,用大量的一手史料和新颖的理论分析,向人们重现那段渐渐远去的历史,揭示其现实意义。
目录
绪 言…………………………………………………………………………………………/1
第一章 民主改革前西藏和其他藏区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7
一 关于封建制度和政教合一制度的理论……………………………………………/7
二 西藏的封建僧侣政治………………………………………………………………/24
三 其他藏区的封建僧侣政治与神权政治……………………………………………/40
四 关于僧侣政治的社会作用…………………………………………………………/46
第二章 西藏问题的出现和西藏民族意识的分化…………………………………………/52
一 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53
二 西藏民族意识的产生和分化………………………………………………………/63
三 两种倾向及其原因…………………………………………………………………/82
第三章 和平解放的旧与新…………………………………………………………………/91
一 和平解放战略的形成………………………………………………………………/91
二 和平解放战略的实现………………………………………………………………/124
三 历史镜像中的《十七条协议》……………………………………………………/169
第四章 对上层的统战………………………………………………………………………/191
一 结交礼仪……………………………………………………………………………/192
二 信教自由……………………………………………………………………………/206
三 促进团结……………………………………………………………………………/255
四 化解分歧……………………………………………………………………………/274
五 联袂进京……………………………………………………………………………/284
六 统战印记……………………………………………………………………………/301
第五章 渐进式改革的推进…………………………………………………………………/309
一 外围的调整…………………………………………………………………………/310
二 主动革新……………………………………………………………………………/339
三 过渡机关……………………………………………………………………………/343
四 反响…………………………………………………………………………………/359
第六章 渐进式改革的阻力和中断…………………………………………………………/361
一 粮荒…………………………………………………………………………………/361
二 骚乱…………………………………………………………………………………/364
三 阻力…………………………………………………………………………………/377
四 大藏余响……………………………………………………………………………/404
五 滞留印度……………………………………………………………………………/407
六 收缩下马……………………………………………………………………………/425
七 美国干预……………………………………………………………………………/435
八 未免叛乱……………………………………………………………………………/438
第七章 西藏的民主改革……………………………………………………………………/468
一 世界废奴运动概况…………………………………………………………………/468
二 民主改革……………………………………………………………………………/472
第八章 结语…………………………………………………………………………………/489
一 性质…………………………………………………………………………………/489
二 根源…………………………………………………………………………………/492
三 影响…………………………………………………………………………………/498
参考文献目录…………………………………………………………………………………/503
一 中文文献目录………………………………………………………………………/503
二 西文文献目录………………………………………………………………………/515
附 录 重要历史文献………………………………………………………………………/518
一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回译校勘………………………………………/518
二 西姆拉会议草约中英文本…………………………………………………………/529
三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及其附件………/533
四 中共西藏工委关于西藏地区土地制度改革方案…………………………………/536
五 寺庙民主管理试行章程……………………………………………………………/545
英文目录暂无英文目录
情感与时间-康德共同感问题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从纵向的维度梳理了“共通感”在西方思想史上的不同境遇,不仅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共同能力”说、维科的“共同意识”...
百家讲坛--老子智慧讲堂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在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体系中,《道德经》占据了十分特殊的位置,老子提出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它是中国古典哲学这个体系的...
《易经》读本 本书特色 《易经》(又名《周易》)是我国*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以象征阳的“—”(又称“阳爻”)和象征...
易经-国学一本通-彩图全解 本书特色 《易经(彩图全解)》:通古今之变 悟成物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
一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话本。作者不详。世多以为宋刊,鲁迅认为作者或为元人。三卷。叙述唐玄奘取经故事,其中猴行者为主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2005年在美国出版的作品,但在去年年底,被美国著名黑人女主持人奥普拉(Oprah)无意间读到,她惊为天书,发心要大力推广...
先秦儒道心性论美学 本书特色 由先秦诸子发端的儒、道心性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为精粹的哲学理论,一直以来被学人当做进入中国文化殿堂的敲门砖。它以探求人的本质、本性...
新仁学构想-爱的追寻-第2辑 本书特色 《新仁学构想——爱的追寻》以仁学为儒家思想之精华,回溯仁学自孔子以来曲折发展的历史,接续孔子仁学的源头活水,集历代儒家学...
玄门首经 道德经-道教与民间宗教书系 内容简介 《道德经》,亦名《老子》,在诸子中诞生得 zui 早,堪称中国文化的奠基著作,上承上古文化奥义,下启百家哲学、美...
政治经济学 本书特色 《政治经济学》作者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译者李平沤先生是我馆资深译者,我国研究卢梭问题的专家。《政治经济学》是卢梭1755年发表在《百...
审美乌托邦的想象 本书特色 《审美乌托邦的想象:从韦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救赎之路》:审美现代性研究文丛。审美乌托邦的想象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以现代性为基本问题...
禅宗对邵雍重新定义太极思想的影响 本书特色 明清编著的这本《禅宗对邵雍重新定义太极思想的影响》将邵雍主要哲学著作《皇极经世书》中的心性学及其赖以产生的禅学思想作...
传习录 本书特色 《传习录》包括了王阳明与他人论学的亲笔书信和门人记录的他与弟子、友人的讲学问答。可以说,《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弟子、朋友切磋研习学问的记录,是了...
本书原名Japan:AnAttemptatInterpretation,是小泉八云研究日本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他亦自称为研究日本的最后一份答卷。作者以令人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 本书特色 跨越智慧的门槛,消除文字的隔阂探究“大学”之道,再现古代理想教育体悟“中庸”之至德,化育人性的契机自从我出版《论语》与《孟子》的译...
正义理论导引 以罗尔斯为中心 本书特色 《正义理论导引:以罗尔斯为中心》作者何怀宏与同仁译有罗尔斯的名著《正义论》,在国内影响甚广,此书不仅仅就该书讨论正义理论...
傅佩荣细说孔子 本书特色 孔子、释迦牟尼、苏格位底、耶稣是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圣哲。——雅斯贝尔斯1982年,历届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全,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
中国教育哲学史 第1卷 目录 前言本卷引言**章 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与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哲学思想**节 孔子一、求安重义的理论价值取向一、 “义”对“仁”和...
十八名家解周易-(第五辑) 内容简介 毫无疑问,作为儒家“群经之首”的《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在孔子设定的“六经”教育体系中,“易经”发挥着...
周易古礼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5个章节,对周易古礼作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书中考察了易学史上以礼释易的学术源流,研究了相关的以礼释易著作,对《周易》经传中蕴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