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版于1967年,历经多次修订而畅销不衰,是冷战史的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深受好评。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末两国的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的动向,由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本书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两国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本书亮点◆——————————————————————
史学大家的冷战史经典 本书作者沃尔特•拉费伯尔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对外关系史学者之一,美国历史学中激进的威斯康星学派主要代表代表人物之一。本书的第一版面世于1967年冷战正酣之际,40年间历经10次修订再版而畅行不衰,成为在历史学界内外备受推崇、广为阅读的权威性、经典性的冷战史叙事文本。本书第十版吸收补充了近年来冷战史研究中的新材料和新成果,并增写了新的内容,从而呈现出历久弥新的风貌气象。
宏阔的历史视野 本书以美国和俄国之间的冲突为中心,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冲突的宏大历史画卷,揭示和解说了冷战多方面的动力、内容和影响。它将美苏双方的冷战对抗上溯至两国在19世纪的历史纠葛,在主体部分中讲述和阐释了冷战中的历次重大事件和总体演变趋势,最后又把富含洞察力的史家眼光投向“后冷战”时代直至2006年的国际关系冲突,从而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历史和当代世界之间的深刻关联。
高超的叙事技巧 作者的如椽大笔之下,头绪纷繁、变动复杂的冷战史成为一幕幕贯穿着清晰的线索的鲜活灵动的历史活剧。本书不仅清晰详细地讲述美苏两国高层在冷战中的危机和“热战”、斗争和“缓和”中的决策活动,而且深刻揭示了双方对外政策与其各自国内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美国方面,影响冷战决策的意识形态、民意波动、经济走势、领导人性格、官僚机构的冲突、国会和总统之间的博弈等多种因素也得以不同程度的揭示。
批判的锋芒 作为激进派史学家,拉费伯尔批判的锋芒在更大程度上指向了美国,他在本书中致力于揭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自私的动机、固执的意识形态偏见、对别国的错误认知和估算,以及所产生的对自身和别国所产生的灾难性的后果。书中不仅对政策精英的虚妄谬误厉声直斥,也不避对美国民众的短视盲从予以讽言讥评。这部书,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历史学家对他的祖国发出的“以负责和诚实的方式来使用美国的权力”的恳切而有力的呼吁。
目录
致中国读者1
前言3
第十版序4
致谢6
引言 历史的重负(1941年以前)1
第1章 门户开放,铁幕落下(1941—1945年)7
一、 蜜月从未出现
二、 为开放的世界而战
三、 妄想狂或现实主义者?
四、 毁灭世界的锅炉被造出来了
第2章 两个冷战宣言(1946年)27
一、 中国局势失控
二、 中东——两个冷战宣言
三、 德国问题与核武器控制
四、 犹疑未决中的美国
第3章 一个胡桃的两半(1947—1948年)45
一、 杜鲁门主义
二、 马歇尔计划
三、 “X”文章
四、 寻求军事安全
五、 苏联人的新政策
第4章 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中的“别样的世界”(1948—1950年)
一、 柏林危机与北约建立
二、 重新争夺欧洲
三、 美国失去了中国
四、 杜鲁门政府的冬天
五、 美国的冷战蓝图
第5章 朝鲜的战争:为了亚洲也为了欧洲(1950—1951年)85
一、 从朝鲜的内战到朝鲜战争
二、 在全球推行攻势
三、 麦卡锡主义
四、 美军跨过三八线
五、 麦克阿瑟和杜鲁门的冲突
第6章 新问题和新面孔(1951—1953年)105
一、 北约的战略
二、 作为转型人物的艾森豪威尔
三、 斯大林之死
第7章 别样的冷战(1953—1955年)119
一、 美国新政府的别样冷战
二、 新视野
三、 灰色地带的挑战
四、 北约取代了欧洲防务共同体
第8章 苏伊士运河的东西两边(1954—1957年)139
一、 争夺第三世界
二、 苏联的政策转向
三、 苏伊士运河危机
四、 美国大选与意识形态共识
五、 文化冷战
六、 赫鲁晓夫攀上权力顶峰
第9章 新边疆和老难题(1957—1962年)157
一、 “导弹差距”与《盖瑟报告》
二、 东风与西风
三、 不确定的新阶段
四、 肯尼迪的新政府
五、 柏林墙
六、 走向越南的泥沼
第10章 东南亚及其他地方(1962—1966年)179
一、 古巴导弹危机
二、 加速冲向越南的泥沼
三、 美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
四、 越南战争升级
第11章 新的遏制:缓和之兴衰(1966—1976年)205
一、 不稳定的缓和
二、 尼克松主义
三、 大选与缓和
四、 缓和的破产
第12章 从冷战到老式战争:里根和戈尔巴乔夫(1977—1989年)231
一、 混乱的卡特外交
二、 美苏关系中的“中国牌”
三、 苏联的危机
四、 卡特外交政策的崩溃
五、 里根的反苏外交
六、 里根主义的失败
七、 旧体制、新思维
八、 冷战的转折
第13章 新的世界秩序,还是分裂的时代?(1989—1993年)269
一、 苏联消失,世界分裂
二、 天鹅绒手套与铁拳
三、 “积极地维护现状”
四、 两伊战争
五、 两位总统的下台
第14章 后冷战时代分裂的世界:克林顿、叶利钦和另一个布什(1993—2001年9月11日)289
一、 可预见性的终结
二、 扩展民主和扩展市场
三、 克林顿主义
四、 军事行动的扩张
五、 来自俄罗斯的问题
六、 单边主义
第15章 颠倒的世界(2001—2006年)313
一、 9•11事件和反恐战争
二、 入侵伊拉克
三、 创造自己的“事实”
四、 颠倒的美俄关系
译名对照表351
出版后记369
本书为国内最早提出“法治论”和“依法治国论”的名著,初版于1989年,再版于1997年,现经过重要修订和增订后,于2014年11月推出
《客厅全维度解析2000例(第2季):客厅顶棚》内容简介:客厅作为家居生活的公共区域,使用十分频繁,是全家人聚集及接待宾客的综合
歷史是條長江大河,永遠向前流動。在歷史的潮流裡,「轉型期」是個瓶頸,是個三峽。近一個半世紀中國變亂的性質,就是兩千年一遇
中国通史:权威经典珍藏版 本书特色 《中国通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史》(《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详细叙述了从远古时...
话说中国 枪炮轰鸣下的尊严(上) 本书特色 《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新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方式,配以*量精美文...
口述历史(第二辑) 内容简介 本辑列有五个栏目。“逝者留声”中有回忆黄克诚的口述,有吴祖光生前的口述:“名流青史”既有毛主席机要秘书的口述,回忆张治中的口述资料...
北大在1919:九零后的崛起 本书特色 胡适、毛泽东、张国焘、傅斯年、罗家伦、陈公博、陶希圣、邓中夏、俞平伯、朱自清……那个世纪的九零后们(1890~1900年...
《匠心:雁鸿的饰界》内容简介:本书为雁鸿的个人作品集,收集了雁鸿近两年来的代表作品,其饰品的构图精巧,结构精致,展示出了她
沉没的甲午 内容简介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改变中国命运、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1894年这一年。大清帝国在对日的海陆战场上节节败退,全无招架之功。以往尚能藉余威...
本书是政治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身兼人类学家和英国军官两职的利奇在缅甸北部山区开展的田野工作几乎与“二战”相始终,其间经历战
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何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
中国古代言论史 本书特色 无论什么人,如果认为远古驰名人物所做的事比他今天所做的事有更深的意义,我不相信他能正确地了解历史。 ——爱默生中国古代言论史 内容简...
晋书解读-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 本书特色 《晋书解读》推荐了历史具有重要的人生教育价值。阅读史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史书浩如烟海,如何去...
史潮与学风 本书特色学者治学离不开他生活的时代。时代对学者治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潮流,一是学术风气。本书以“史潮与学风”为题,不仅是因为它们是治...
中国史学史纲 本书特色 《中国史学史纲》: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历史学专业课系列教材。中国史学史纲 内容简介 本书的这个新版,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即卷末原有的两篇附...
《财务数据治理实战》内容简介:随着数据被纳入第五生产要素,数据治理已成为推动社会治理进程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高质量数字化转
夏娃:母亲走过的历史 本书特色 看过《夏娃:母亲走过的历史》的人这样说:“书中的有些历史细节能让你会心微笑,有些则令你默然泪下。”“每一个做母亲的女人都会被这《...
史记-(全四册) 本书特色 司马迁所著之《史记》是世界史学巨著,文学杰作,又是我国的**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
新中国70年 本书特色 《新中国70年》运用真实准确的史料、严谨详实的数据和平实顺畅的语言,全面、系统、准确记述了新中国自1949年10月成立至2019年10月...
听毛泽东讲史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夏代,这在商人较早的文献和商代后裔追述他们祖先事迹的篇章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传说中的夏代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