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的試閱連結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80007322008
奇蹟資訊中心將於2005年10月鄭重推出轟動美國出版界的心靈新書《告別娑婆》(The Disappearance of Universe)中譯本。
此書甫上市便一鳴驚人,震撼了美國出版界。一年內銷售量高達十萬冊,盛況遠超「與神對話」及「聖境預言書」;於Amazon.com 網站書店的「當日銷售量」數度直追哈利波特,排名第二;在心靈類中,更是屢屢榮登榜首,成為西方心靈書籍的新寵;出版不到一年,即被入選為 ForeWord Magazine 2003推薦好書之一。
本書譯者若水,亦是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聖經《奇蹟課程》的譯者,多年來睿智、幽默又有深度的演講,已經在新時代及心靈課程的團體間建立起相當的聲譽與口碑,並將於今年十一月中旬專程返台,為台灣的朋友解讀《告別娑婆》的精華。
奇蹟資訊中心深感台灣社會急切需要這類真寬恕的心靈訊息,故藉由譯者若水此次返台,將舉辦二十多場的各種演講、座談及研習活動,包括:《告別娑婆》震憾問世分享會,期許將這本書的心靈觀念,介紹給廣大群眾認識,帶動大家「真寬恕」的願心與行動力。
《告別娑婆》緣起_小故事
如果有一天,你靜靜地坐在家裡,眼前突然冒出一對神秘的男女,自稱為高靈上師,要啟示給你人間的真相,還要傳給你最上乘的寬恕法門,你會向警察報案?還是向心理醫師求助?還是一頭撞牆,想把自己敲醒?
當這兩位上師於1992年現身於葛瑞客廳時,葛瑞選擇了「聆聽」,也毫不客氣地提出許多尖銳的反問。十年之間,十七次的訪談,匯集成了這一部《告別娑婆》。
這位僅具高中學歷的股票交易員,在這兩位上師的鼓勵下,將訪談的記錄編纂成書,並遵循上師的指示,找上一位從事新聞及評論的奇蹟課程學員米勒先生。米勒是一位理路清晰、思想獨立的評論家,一聽是通靈著作就倒了胃口;再聽到這本書超過五百頁,更是犯了出版界的大忌,數度回絕葛瑞的要求。
米勒的回拒出乎葛瑞意料之外,上師的指示竟然害他碰了一鼻子的灰,他在無計可施之下,決定以付費的方式請米勒寫書評,米勒以職業的心態接下這份工作。沒想到一讀之下,竟然欲罷不能。他驚訝地發現,此書直搗《奇蹟課程》既抽象又深奧的核心觀念,卻能不失風趣,且與現實生活絲絲相扣。書中的訊息如此斬釘截鐵,完全沒有通靈書籍故弄玄虛以及新時代膚淺的樂觀。
米勒曾以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養,遍訪《奇蹟課程》的領導人物以及草根團體,寫出一本描述奇蹟課程的興起與發展的報導文學;但也看盡了奇蹟團體間光怪陸離的現象,開始對所謂的新時代或靈性團體感到心煩意倦,而逐漸引退。直到他一頁一頁讀進葛瑞的手稿,才豁然開朗:「原來《奇蹟課程》真正要講的是這個,我怎麼會忘了!」
米勒為了出版自己的書籍,設立了他的一人出版社Fearless。他知道,即使內容精彩如是的書,腦筋正常的出版社是不可能不加以刪減或濃縮的,當他決定為葛瑞出版《告別娑婆》時,還自嘲地說,「我真該去看心理醫師了,我這連《奇蹟課程》的神秘聲音都不相信的人,竟然會出版這本通靈書籍!」更何況他這名不見經傳的出版社,根本擠不進連鎖書商的行銷網內,他只在少數的奇蹟團體通訊中打個小廣告,就這樣,憑著讀者的相互推薦,不厭其煩地透過網路訂購,竟然銷售直線上升,每隔數月就得再版一次。一年多的光景,銷售量竟然高達 25,000本。
如雪片飛來的訂單,打亂了米勒的正規工作,正當他感到進退兩難時,美國出版心靈書籍方面最有權威的Hay House已經風聞此書,立刻高價向Fearless收購版權。米勒深知他的小公司養不了這條大魚,立刻同意轉讓,好回歸他清靜的寫作生涯。
Hay House獲取版權之後,立刻大張旗鼓地經由書局網絡重新推出,新聞媒體也開始訪問葛瑞,銷售量與日俱增,一年高達十萬冊。根據Hay House的總裁表示,這類超越時空性的心靈書籍,不會只熱門一時,會持續看好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由於此書的風趣對話形式,即使從未接觸過奇蹟課程的西方讀者,一樣深受啟發,才會造成轟動,《奇蹟課程》譯者若水在作者葛瑞的盛情邀請下,將此書睿智風趣的內涵翻譯得傳神透意,在國際爭相翻譯的熱潮中,中文版成為「告別娑婆」第一部外語譯文,也可說是華文讀者的宿緣深厚了。
■作者簡介
葛瑞.雷納 (Gary R. Renard)
生於美國麻州,原是職業吉他手。一九八七年受到感召,開始心靈的追尋。一九九0年遷至緬因州,經歷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覺醒過程。他在兩位高靈上師指導下,研讀《奇蹟課程》,並受上師所託,詳細且審慎地記錄下自一九九二年至二00一年之間所獲得的啟發。如今從事投資顧問的工作,並繼續寫作、旅行、演講,與世界各地追求心靈的人士探討形上理念。
■譯者簡介
若水
生於中國,長於台灣,居於加州。台灣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與美國波士頓學院研究所碩士。融會儒學、老莊、禪密與基督教的精神,應用於心理和靈修輔導工作。著述與譯作頗豐,如:《事事本無礙》、《明日之我》、《從已知中解脫》、《超個人心理學》,以及《奇蹟課程》等經典著作。
一个人除非肯正视种种幻觉,否则就难以摆脱它的控制;因为不愿面对,正是对幻觉的一种保护。无需畏惧这些幻觉,因为它伤害不到你。此刻我们已经到了深察细究小我的思想体系的时刻了,只要我们在一起,就有足以驱散它的光明之灯;你既已明白自己并不想要它,表示你必已准备妥当,让表们以非常平静的心情进行此事,因为我们只是诚实地探讨真相而已。
——引自第209页
这是阐释奇迹的课程。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只有投入时间的多少是随意的。随自己的意愿并不表示你可以自订课程。它只表示在某段时间内你可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本课程的宗旨并非教你爱的真谛,因为那是无法传授的。它旨在清除所有妨碍你体验到爱的障碍;爱是你与生俱来的禀赋。与爱相对的是恐惧,但凡是涵容一切者是不可能有对立的。因此,本课程可以提纲挈领地归纳为下面这几句话:凡是真实的,不受任何威胁, 凡是不真实的,根本就不存在。 上主的平安即在其中。
——引自第106页
作者简介Ron Hazell is an accomplished artist in the mediums of oil and watercolor an...
Althoughoneofhislesserknownone-actplays,"TheHairyApe,"writtenin1922,followedthes...
井上章一建筑史学家、民俗文化学者,国际日本研究中心教授。2020年4月起任国际日本研究中心所长。1986年获三得利学艺奖、1999年获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主要研...
被称为业界传奇LoneIy Planet出版公司的创始人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已经出版了很多的旅行指南,这些指南覆盖了这个星球的每一个国家。Lonely Pla...
-TeachersEditionwithweeklylessonplanners,detailedimplementationinstructions,pret...
作品目录目录总序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透视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为什么称透视第三节 透视图和轴测图第四节 透视学发展简述第五节 中国
中国飞行 本书特色 无与伦比、弥足珍贵的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航拍图片;作者系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在中国飞行的首批飞行员之一;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从南至北的...
【名人评价及推荐】玛丽·劳森用一个转折将所有情节串联在一起,探索的是阶级及其顽固性、兄弟姐妹之间的对抗、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负罪感的复杂本质,以及遭受厄运...
作品目录第一章 雷切尔·林德太太大吃一惊第二章 马修·卡思伯特大吃一惊第三章 马瑞拉·卡思伯特大吃一惊第四章 绿山墙的早晨第
中英文对照,每个故事绘画风格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第一册:林中睡美人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神 灯渔翁的故事列那狐偷鱼列那狐教伊桑格兰抓鱼列那狐诱捕公鸡尚特克勒草地上的惨...
作品目录总序小引关于《装潢志》一、《装潢志》的作者和版本二、《装潢志》的写作特点和价值三、《装潢志》的重要思想五、对《装
精彩摘录Winorlose,they’dgetstronger.==========Itwaslessthebuildingsandsurroundingsan...
梦枕貘,当代日本著名作家。1951年生,1973年毕业于东海大学文学部日本文学系。“貘”,指的是一种吃掉噩梦的奇兽,因为想写出梦一般的故事,所以取了这样一个笔名...
竹已高人气畅销书作者。改稿强迫症晚期患者,总退役失败的熬夜冠军。想养矮脚猫,攒一冰箱的零食,去会下雪的城市过冬。代表作《偷偷藏不住》《难哄》《奶油味暗恋》《败给...
叶嘉莹(1924一),北京市人。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始在台湾地区高校任教,1969年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先后曾被美国、马来...
《哲学的星空》内容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十多位知名教授在《哲学的星空:问题导向与观念交融》一书中探讨了许多前沿的哲学问题
——【编辑推荐】——★ “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知乎著名ID程浩生命之作,曾获首届“中国好书”程浩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再次回忆、重新认识程浩——这位把活着当作...
精彩摘录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
林琴美,活跃于日本的缝纫、刺绣、针织等手工艺品领域,曾经常年参加北欧各地举办的针织研讨会,掌握了各式各样北欧风情的针织技巧。主要作品有《北欧针织奇迹》、《神奇的...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内容简介:本书堪称心理学的孙子兵法,理论和事例结合娓娓道来,不但利用世界心理学大师的经典理论和案例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