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名牌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顶级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第一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写就《大学之路》。
在书中,作者阐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联系,还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在招生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并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名事业有成者,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学习,而并非以获得一个名牌大学学位为终结。对大学教育这一严肃话题,作者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方式娓娓道来。上册主要介绍了英美大学的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和招生特点。下册作者则以半游记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访十多所英美名校,既让人如身临其境,又通过一个个实例帮助读者了解各个名校的特点。本书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以及留学机构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上册目 录
I 序言1
V 序言2
X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1 第一章 大学的概念
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每个人都知道大学这个词,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会去深究它的含义。
在我看来,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和研究的中心,而且也应该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它还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第一节 大学的历史
1.1 古代大学的雏形
1.2 近代大学的诞生
第二节 精英教育
2.1 高等教育的目的
2.2 大学里研究的兴起
第三节 最好的大学
第四节 办学的理念
4.1 理念的力量
4.2 学生眼里的理想大学
39 第二章 两类大学,两种高等教育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办大学和管理大学上喜欢认死理,他
们一般坚持一种理念,而且一坚持就是上百年。
因此英美名牌大学都是非常具有个性的,而不是按照某
一些指标和公式排出来的。那些总想面面俱到,全面赶
超的大学,反而会因为长期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办学理念,
而难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第一节 纽曼式的大学
1.1 约翰·纽曼与《大学的概念》
1.2 大行之道
第二节 洪堡体系
2.1 普鲁士高等教育的奇迹
2.2 洪堡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美国近代大学的兴起
3.1 吉尔曼缔造美国研究型大学
3.2 艾略特改造哈佛
3.3 美国兼顾通才和专长教育
62 第三章 我的大学经历
我的大学历程特别长,所读的专业换来换去,而且求学
的过程并不顺利,中间不断地被打断不说,还经常遇到
坏运气。但所幸的是,虽然我没有很多人跑得快,但是
我能还坚持走得比较长远,当大部分人不再花主要精力
读书时,我还在不断地充实自己。或许真是因为有着这
么复杂而漫长的读书经历,才是我终于受到了纽曼所推
崇的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得到了洪堡式精深的专才
教育。
第一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1 初入大学的困惑
1.2 清华的课程教育
1.3 课程之外的收获
第二节 衣带见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1 走出象牙塔
第三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3.1 追求新的人生目标
3.2 世界一流是怎样炼成的
3.3 从巅峰到谷底
3.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96 第四章 剑桥和牛津
以剑桥和牛津所代表的传统英国式高等教育之精髓在于
它们的学院制,美国的耶鲁和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也借
鉴了它们的经验。学院制强调学生们相互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生活在一起成为了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不过由
于资源的限制,在英国的大学里选择和更改专业并不像
美国大学那么自由。
第一节 剑桥大学
1.1 学院制
1.2 独特的教育和录取方式
第二节 牛津大学
2.1 牛津的历史
2.2 牛津的特色
第三节 英美大学的差异
126 第五章 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
在美国,一流大学大多是私立大学。美国的私立大学从
招生、教学,到科研和建设教授队伍等,诸多方面皆不
受政府影响,而是按照自己的办校理念行事,这与中国
的大学完全不同。在私立大学的管理上,教授群体、校
长和院长们,以及董事会,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这
是美国能够产生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之一。
第一节 教授治校的传统
1.1 美国大学的教职制度
1.2 教授治校的含义
第二节 私立大学管理的变迁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结构
3.1 复杂的现代大学管理结构
3.2 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分离
3.3 管理上的分权
第四节 美国私立大学的财务管理
4.1 私立大学收入的构成
4.2 捐赠的重要性
4.3 科研经费和其它收入
4.4 大学的财政支出
第五节 董事会
5.1 董事会的由来
5.2 各级董事会的作用
166 第六章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
— 并不公平的竞争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过程相当复杂,但是,对学生的学
业、全面发展以及特长的要求,则是私立名校的共性。
不要单指望功课好就能被这些大学录取,要针对它们的
特点,从高中阶段甚至更早便要开始积极做准备。
第一节 对不公正现象的剖析
1.1 为什么大学录取时要照顾校友的
子女
1.2 美国著名大学的录取政策对各个
族裔都公平吗
1.3 为什么私立名牌大学都喜欢招特
长生
第二节 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2.1 早期针对犹太族裔的歧视现象
2.2 歧视对象的改变及其原因
2.3 富人子弟在体育上更占便宜
第三节 大学录取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3.1 高中的平均分GPA
3.2 标准考试成绩
3.3 AP 课程
3.4 特长
3.5 书面申请材料
第四节 申请过程
4.1 大学的选择
4.2 提前申请和正常申请
4.3 放榜和接受录取通知书
第五节 亚裔学生和家长所能做的努力
211 第七章 田园乡村里的常青藤名校(上)
—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
普林斯顿和耶鲁被看成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本科教育的
典范,实行的是通才教育,非常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
的培养,并且给予学生在学业上充分的选择自由。它
们也被认为是培养预科生最好的学校。
第一节 普林斯顿大学
1.1 乡村里的名校
1.2 住宿学院制
1.3 无以伦比的本科教育
1.4 大学必须同时有大师和大楼
1.5 大学申请与奖学金
第二节 耶鲁大学
2.1 高危城市里的世界名校
2.2 耶鲁的精神—为什么要选择耶鲁
2.3 培养未来的领袖
2.4 耶鲁的校园—象牙塔和贫民窟
2.5 耶鲁本科教育的特色
2.6 知识的海洋
258 索引下册目录
I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1 第八章 大都市里的常青藤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地处大城市:费城和纽约,这使得学生的生活和大学所在的城市紧密相连,它们的教育理念和耶鲁、普林斯顿大不相同,这两所大学不仅务实,而且很接地气。
第一节 宾夕法尼亚大学
1.1 富兰克林的背影
1.2 沃顿商学院印象
1.3 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涯
第二节 哥伦比亚大学
2.1 大苹果纽约
2.2 富有特色的通才教育
2.3 自由的大学
2.4 相信年轻人,相信未来
47 第九章 标杆性的常青藤大学—哈佛大学
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时才刚刚开始。
第一节 从教会书院到现代大学
1.1 教会书院
1.2 艾略特的遗产
第二节 校园和专业
2.1 美洲最古老的大学校园
2.2 住宿生涯
2.3 全方位发展的学科
第三节 奇特的录取原则
3.1 为什么进哈佛那么难
3.2 聚天下英才于一堂
第四节 上哈佛的意义
4.1 奇特的培养要求
4.2 传播真理,服务社会
4.3 亚裔的误区
89 第十章 世界上最好的工学院— 麻省理
工和加州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是它出了多少了不起的科学
家和工程师,也不是为人类做出了多少重大发明,而是
它的黑客文化,因为这是年轻人创造力的源泉。年轻人
将来即使打算在法学、医学或者商业领域发展,从麻省
理工获得的带有创造力的工程训练,都将是受益终身的。
加州理工则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就是为那些准备得诺
贝尔奖的群体开办的。
第一节 麻省理工学院
1.1 麻省理工学院的初步印象
1.2 黑客文化
1.3 校园参观周(CPW)
第二节 加州理工学院
133 第十一章 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不仅是西半球第一所研究型大学,而且
至今依然是全美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并且保留了浓厚
的科学研究风气— 科研从本科生开始。虽然,人们对
它的毕业生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医生”,但是,它的好
专业并不局限在医学领域。
第一节 历史与现状
1.1 西半球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1.2 特色大学
第二节 住宿和校园生活
2.1 费用低廉的住宿
2.2 巴尔的摩的象牙塔
第三节 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3.1 高度自由的选课制度
3.2 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第四节 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
4.1 世界一流大学是如何做科研的
4.2 科研从本科开始
第五节 录取要求
177 第十二章 硅谷的摇篮—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有两点是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比不了的,即它
是世界上那些伟大的科技公司的摇篮,以及具有最均衡
的一流学科分布。而要想做到这两点,远不是简单地开
办几个科技园,鼓励一下师生创业,或者引进几个大牌
教授那么简单。
第一节 充满传奇的大学
1.1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谎言
1.2 一波三折的办学过程
第二节 硅谷的支柱
2.1 从工业界获益
2.2 接地气的科研方式
2.3 技术直接变成利润
第三节 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
3.1 多元化的优势
3.2 大胆的科研改革
第三节 创业的孵化器
3.1 提供创业的目标
3.2 为创业开绿灯
3.3 对学生扶一把
3.4 营造创业氛围
213 第十三章 象牙塔般的文理学院— 卫斯
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
在中国知道女校卫斯理学院的人可能不比美国人少,因
为从卫斯理学院走出了一位中国第一夫人— 宋美龄。
卫斯理代表了美国一类优秀的大学,它们追求高质量的
本科教育,而不强调科研。
第一节 卫斯理印象
1.1 最美丽的校园
1.2 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
第二节 为什么选择文理学院
第三节 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226 第十四章 不在藤校里的藤校— 杜克大
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杜克和华盛顿大学都是特色鲜明的名牌大学,它们后来
居上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值得很多大学借鉴。对于
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大学,而不是
名气最大的大学。这两所特色鲜明、一向对亚裔学生友
好的大学,应该是很多中国优秀学子不错的选择。
第一节 杜克大学
1.1 超级校园
1.2 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
1.3 服务于社区
第二节 华盛顿大学
2.1 另一种康普顿效应
2.2 中西部的奇迹
247 后记
250 索引
曾昕油画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本书的作品曾是曾先生各时期的作品精品,此书精细挑选的佳作三十余幅。曾昕油画艺术 目录 美姑姑娘思...
昆虫记-小学生语文必读范本-彩色注音漫画-超值豪华版 本书特色 《小学生语文必读范本:昆虫记(超值豪华版)(彩色注音漫画)》: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百家讲坛...
棉花糖实验 自控养成圣经 本书特色你是否:无法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喜欢的物品总是念念不忘,立马就要买到手?无法控制自己的不安情绪,让珍视的伴侣濒临崩溃?减肥遥...
江村经济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江村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江村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体系,并说明了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探析了这个正在变化着...
《第一个人(最新修订版)》内容简介:《第1个人》是加缪生前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法籍阿尔及利亚人雅克从童年到壮年的
先秦两汉文学史(全二册) 本书特色 这部断代文学史,是在对过去比较长期的中国文学史教学的认识的基础上写成的。我讲授中国文学史始于一九五四年,先是在外系如教育、历...
《1000个铁粉:打造个人品牌的底层逻辑》内容简介:拥有一技之长的你,想找到并影响更多客户?知道打造个人品牌的重要性,却不知如
论陶渊明的中和 内容简介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在陶渊明研究领域涉猎多了,我就生出一些感慨:国内外研究陶渊明的论文、著作很多,但是自成...
微动作心理学-小动作背后隐藏的秘密 本书特色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城,每个人都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看清对方的那座城,于是,微动作心理学应运而生。给你一本书,读懂“一...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文艺运动资料汇编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德发、蒋心焕、李宗刚主编★ 全书分为“文艺...
王蒙的红楼梦(讲说本) 本书特色 《王蒙的红楼梦(讲说本)》编辑推荐:一个当真地爱过苦过做过牛过也受过的人,一个写了一辈子小说的人,老王当真懂得曹雪芹,解得开《...
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 内容简介 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交往。总体来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属于强势文化,韩国日本属于弱势文化。文化的...
后来,霍斯予禁不住想:如果那天,少了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是不是接下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至少,他与周子璋之间,不会有一个那
Chinese Literature 内容简介 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保存至今、依然能为我们所欣赏的,*完整的当数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音乐、绘画,也都十分...
文心雕龙新释 内容简介 简介《文心雕龙》是我国一部体大思精的古典文艺美学巨著。本书以《新校白文文心雕龙》为底本,在吸纳文心雕龙学*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心雕...
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 本书特色 《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 内容简介 《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造》将分析微观事...
作为当今世界独树一帜的喜剧电影大师,伍迪・艾伦的幽默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他15岁就开始为报纸写专栏,有一段时间还自编自演“单
匡互生传 内容简介 匡互生先生1891年11月1日生于湖南宝庆东乡长沙村。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当五四运动发生之日,先生领先声讨奸人以至火烧赵家...
中国古代文论新编 目录 **章先秦儒家和道家文论**节经典文本阅读一、《论语》(节选)二、《孟子》(节选)三、《荀子》(节选)四、《庄子》(节选)第二节相关问题...
本书以“我”听朋友沈昭平讲述的方式来逐次铺排而出,以当代语言学家沈昭平的家族为中心,讲述了从晚清、民国、新中国建立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