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帝国》是罗兰·巴尔特以符号学观点写成的一部具有比较文化研究性质的著作。他把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面——诸如语言、饮食、游戏、城市建构、商品的包装、木偶戏、礼节、诗歌(即俳句)、文具、面容等等——均看作是一种独特文化的各种符号,并且对其理论含义做了深入的思考。
巴尔特以一个异邦人的身份进入日本,并对这个东方国度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在想象之前,或在想象之初,他已经毫无保留地将接下来要做的事——写作——归结为禅宗中的“悟”,即,“抽光一切意义”,达到“意义的丢失”。很显然,他无比留恋“能指符号”,即,意义的载体。
在巴尔特看来,作为载体的能指符号构建了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现象之精髓则是带有禅宗意味的空无性。本书的繁体版书名《符号禅意东洋风》明确地突出了禅意。同样,本书各章节的命名也显得“空无”,比如,“未知的语言”、“用不着言辞”、“没有中心的菜肴”、“空洞”、“市中心、空洞的中心”、“没有地址”、“有生命/无生命”等等。巴尔特并没有就符号或是禅意泛泛而谈,而是聪明地将理论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他从难懂却迷人的日语中看到印度的禅(dhyana);从密度疏朗的日式汤水中悟出“书写”性;从日本菜鸡素烧的做法和吃法中得出日本菜无中心;从天麸罗的命名中断定此乃“空洞的符号”;从日本木偶戏中读出戏剧的空无性;从日本礼仪中得到“礼貌”是一种宗教,是“‘空无’的一种体现”;从禅宗的分支俳句中透析意义的空无……
正是这些意义空洞的符号以其独特的组合,才形成了并不空洞的东洋文化。如苏珊·桑塔格所说,巴尔特也是位唯美主义理想者。他自然不是将日本看成唯美国度的第一人,但《符号帝国》一书的确包含了他对日本唯美主义色彩的欣赏。日本的语言是美的,“保留着一种迷人的丰富性、流动性和微妙性”;日本的菜肴是美的,“颜色,美感,触感,外观,和谐,味道,这里要什么有什么”。
《维特根斯坦笔记》又名《杂论集》、《文化与价值》,是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从25岁直到他去世为止所作的格言式笔记精
肯·布兰佳,是享誉全球的管理大师,他是作家、演说家和商业咨询顾问,被誉为当今商界最具洞察力和思想深度的人之一。他曾写作多部畅销书,包括《一分钟经理人》、《顾客也...
《爸爸爱喜禾》内容简介:当蔡春猪把《给儿子的一封信》贴到博客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封信被浏览数十万次,被感动转发及评论数
《Stata统计分析与行业应用案例详解(第3版)》内容简介:Stata是公认的应用广泛的专业数据分析软件之一,因其功能丰富、效率高、操
《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十九位主人公的故事: 在上海创业的九零后女生 想要在中国乐坛留名
《说戏讲茶唱门歌》内容简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艺的人文形态及内涵,既是传统经济和农耕社会的产物,也赋予了记忆中江南集镇特
《后形而上学思想》内容简介:《后形而上学思想》堪称哈贝马斯思想的浓缩。他以“形而上学之争”为切入点,集中阐明了他对英美语言
ThecentralworkofoneoftheWestsgreatestphilosophers,TheRepublicofPlatoisamasterpie...
《人性的枷锁:读客三个圈经典文库》内容简介:◆每一个还在迷茫的年轻人,都该读一读《人性的枷锁》!每个人能在《人性的枷锁》里
《一生的学习》介绍了我们做父母的不足,想想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想想我们是如何一天天变得平庸的。如果教育只是像用模具来塑造
《高增长手册》内容简介:如何做赚钱的好企业?全球技术高管、连续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埃拉德·吉尔(Elad Gil)曾与爱彼迎、推特、
《快乐的科学》在尼采的一生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采用哲学的叙述方式最成功的尝试。身为哲学家的尼采与科学对立,又以哲
作品目录目录 介绍乔・威・弗・黑格尔及其《宗教哲学》 (上 卷) 宗教哲学讲演录 宗教哲学绪论 第一部分 宗教的概念 第二部分
陈家琪,上海同济大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德国哲学》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著有《人在江湖》 《人生天地间》 《话语的真相...
《可笑的思维谬误:批判性思考与查错神经》内容简介:上天赋予人们强大的思考与逻辑推理能力,人类借此创立了许多傲人的思想和不可
《中日关系大事辑览》内容简介:《中日关系大事辑览》以大事记的形式梳理两千余年来的中日关系历史,分四个部分细致地展现了中日两
《近代欧洲文学史》内容简介:《近代欧洲文学史》是《欧洲文学史》的姊妹篇,是周作人继“欧洲文学史”后为北京大学国文门二年级开
这是一部半自传、半人类学的家庭教育著作,一经出版即获得全世界父母和媒体的关注。美国记者帕梅拉•德鲁克曼(PamelaDruckerman)
《逻辑思维的30个技巧》内容简介:本书阐述了“逻辑思维”的概念,构建了逻辑的金字塔方式,介绍了“逻辑思维”的关键方法,框架性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