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3篇访谈录,分享老照片的19个专辑,冯克力主编《老照片》100辑同步亮相——多年来征集、编辑老照片的亲历亲闻,“照片遭遇之种种”,老照片被抄检、被藏匿、被销毁、被涂改的历史。从影像中“观看历史”,以历史的维度重新“观看照片”,感知存留在照片中个体生命的温度,丰富我们共同的集体记忆。
收入图片112幅,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有颠覆了历史教科书中已有叙述的、“让历史成见尴尬的照片”,有新华社的档案图册里当年被批示为“不宜发表”的照片,有原本由国外教会拍摄保存、后被归于“敌伪档案”的老照片,有属于市井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日常民国”。
■ 凝视记忆 / 陈丹青
……在中国,影像文化尚未养成普遍的知识立场,稳定的政治态度,并借以维系一种不假借文字的历史眼光、历史感——虽然今日中国到处充斥影像与照片。
■ 当历史可以观看……
……观看者对于照片信息的关注与选择,往往与拍摄者的主观愿望大异其趣,有时候摄影者作为画面的主体呈现给人的,观者却熟视无睹,反而是画面里那些毫不起眼的什物触动了他的神经,引发了他的思绪,从而对某件史实、某个人物或某种社会现象获得了新的认识。
■ 让“历史成见”尴尬的照片
……如果说上面这张照片,是以极具张力的视觉效果冲击了我们的历史成见的话,那么接下来这幅照片,却不动声色地向我们讲述了平民庶众面对时代变迁的另一种态度—— 一种有别于“宏大叙事”给定的态度。
■ 日常民国
……这张记录民国首都民众寻常生活的照片,以及画面本身所透露出的安宁与祥和,正是那个时代的某种写照。与通常印象里的“万恶旧社会”,至少是大相径庭。
■ 老照片的“价值”
……我们通常说,经过了岁月积淀的照片才有意思,而这“意思”不是别的,正是后来历史的演变所赋予、所附加于照片的那些价值。
■ 照片“遭遇”之种种
……从晚清到北洋,到民国,到日本侵略,到国共内战,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接踵而至一波一波的政治运动,政局变换之不测,社会动荡之剧烈,为数千年来所罕见,而沉浮其间的国人则往往昨是今非,今是昨非,天上地下,不堪其忧。于是,为了使作为“证据”的瞬间定格能够达成或避免某种后果,无数的照片便难逃被抄检、被藏匿、被销毁、被涂改的种种命运。
■ 家庭合影里的伦理与时代
……这些不同时期的家庭合影,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折射出了不同时代的伦理与风貌,为后人研究中国家庭乃至社会的变迁,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这里,笔者依据照片拍摄时间的顺序介绍几幅,从中或可窥见中国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曾经有过的伦理倾向与生存状态。
■ “不宜发表”
……就是这样一幅极富现场感与时代意味的新闻照片,却因领袖是背对镜头,而被归入“不宜发表”之列,在通讯社的资料库里沉睡了几十年,直到《老照片》刊布后,始以“历史照片”的面目得见天日。
■ 曾入“敌档”
……中国传统正史的叙事,只专注于朝代更替之类的“经国大事”,往往忽略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殊不知,正是这些司空见惯的细微末节,在默默生聚并传递着更深层的时代消息。
■ 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
2010年5月,星散海内外的蒋氏后人再度聚首,故地重游,缅怀先祖。抚今追昔之余,他们在七十六年前家族合影的同一幢建筑前,拍下了又一张全家福,续写了一个百年家族的影像记录,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 纪念集里识沧桑
……“怀旧”部分辑录了一些历史照片,有蒋介石等政要四十年代到学校视察的留影、同学合影以及当年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照片;“生活”部分收录了十三期同学现在的各种生活照,除了现生活在台湾的同学以外,还有1949年以后留在大陆以及移居海外同学的照片。
■ 进城
……这真是一张发人深思的照片!以其丰富而微妙的画面语言,道尽了进城一刻之种种。但可惜的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寻遍各处角落也没能找见,在此也就无法把它呈现给大家了。
■ 曾经的“蜜月”
……《老照片》里不乏反映中苏“蜜月”的照片,以及当事人的回忆,为特定时期的中苏关系留下了鲜活的记录。
■ 1967年:定格在地质部大院
……1967年间拍摄于地质部机关大院里的这组照片,具象地展示了“文革”时的社会人文环境,其所传递的信息,远非区区本文所能概括。
■ 田间地头的“政治”
……那时的新闻照片,十有八九是摆拍而来的。不过又想想,那年月田间地头的“政治”又何尝不是听凭摆布的结果呢?
可见,实在是先有了听凭摆布的“政治”,才有了各种摆拍的“新闻照片”。
■ 北京的气候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面对这张照片,我和他们一样感到羞愧,为他们,也为自己,为曾经被无常的命运捉弄过的每一个人。
■ 未被遗忘的孙明经
……这其中就有“文革”初,学院的造反派从孙明经家中强行抄走的上万张底片和个人书信、日记等资料,这些底片和资料大多是孙明经三四十年代参加科学社会考察所留下的。
■ 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
……照片因其自身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有时无需借助更多的文字解读,便可以将人们带入某个特定的时代,即使是那些寻常的家藏照也不乏这样的功能。比起“宏大叙事”来,家藏的老照片,保留了更多的个体生命的温度,这温度既是个体的,也是时代的。
■ 后记 / 冯克力
(精)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三秦出版社出版★ 本文集为纪念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而出版,根据何先生平生在两大主轴上的贡献约稿,本书...
西方学术名著导读丛书:《历史》导读 内容简介 本丛书将包括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领域,选题以近代以前的名著为主,适当选取入若干已有学术界评的当代学术名著。...
《黄锦奎评传》内容简介:本书为我国知名学者黄锦奎的个人评传。全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以“《黄锦奎选集》出版暨学术思想研讨会”
大家小书-历代笔记概述 本书特色 “大家小书”是北京出版社的学术品牌。本次出版的图书共有18种,有一半的图书增加了图片。典雅而大方,宜读且怡心!大家小书-历代笔...
汉匈四千年之战-修订本 本书特色 《汉匈四千年之战(修订本)》总结了汉匈之战之胜的直接原因是国家(指汉朝)的统治集团光明正大、廉洁高效、政通人和和善用人才所发挥...
近几十年大量出土的文献尤其是其中众多的简帛古书,使先秦秦汉时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得到很大改观。然而最基础的古书年代、学派以及
曹溪通志 本书特色 《曹溪通志》由(清)释真朴重修,为曲江南华寺的寺志。全书共八卷,卷一山川形势、古迹、建制规模(附香火供奉);卷二道脉源流、传灯人物、继席宗匠...
滇黔志略点校 本书特色 《滇黔志略》所见有两种本子,一是刻本,一是抄本,均产生于清乾隆时期。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北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复旦大学图书...
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以“谣言”、“风俗”与学术为主题, 围绕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进行历史的考察, 重点研究宋代的巴蜀地...
《德军王牌:大德意志师(下)》主要内容:大德意志师可以说是德国军队的“活历史”部队,它从一支小分队逐渐发展到团,再到师,最终
通过阅读《革命心理学》,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大革命何以锻造了法兰西内战式风格的政治文化。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
《雨巷》内容简介:《雨巷》收入戴望舒的诗歌,散文和诗论。其中《雨巷》以其优美、伤感、惆怅、朦胧而富于音乐美的特性,成为传诵
香港方物志-(珍藏版) 本书特色 香港是个可爱的地方,既有都市的繁华也有乡郊的朴实宁静。不过,除了繁华的一面外,很少有人会留意这座城市素淡的一面,去考察了解其中...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精粹 本书特色 青龙镇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镇,相传建于唐天宝五年(746),由于地处江海要冲,它逐渐成为上海地区*早的对外贸易港口,...
《明末四公子》内容简介: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四人,为何皆不肯入清廷为官?方以智被诬,是否因为名字与他人相似?与冒
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0卷和第11卷,起自清代的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这两卷能够自成体系,可以单独成书,我们特先译出
益世余谭-民国初年北京生活百态 本书特色 《益世余谭》是《北京益世报》上1919年到1921年的一个专栏,针对当时的一些事件、现象发表评论。当时民国初建、军阀混...
《去来集》内容简介:这是“史铁生散文新编”的第一本,收录了《我与地坛》《想念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等史铁生在读者中影响最
近代中国 第十四辑 本书特色 近代中国,风云变幻,从**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开始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而清王朝的统治*终也被推翻。近代中国对于当今中国的影响也是...
福尔摩斯的餐桌-19世纪英国的饮食与生活 本书特色 你知道福尔摩斯如何喝苏打水,怎样点外卖,外出坐什么马车,Z喜欢的是哪本书,贝克街221B的房租是多少吗?福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