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她一生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以及6部以玛丽·维斯特麦考特的笔名出版的小说。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第一部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战时她担任志愿救护队员。在这部小说中她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格,成为继福尔摩斯之后侦探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侦探形象。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罗杰疑案》(又译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1952年她最著名的剧本《捕鼠器》被搬上舞台,此后连续上演,时间之长久,创下了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的纪录。
197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得英国女王册封的女爵士封号。1975年,英格丽·褒曼凭借根据阿加莎同名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改编的影片获得了第三座奥斯卡奖杯。阿加莎数以亿计的仰慕者中不乏显赫的人物,其中包括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总统戴高乐。
1976年,她以85岁高龄永别了热爱她的人们。
《图解西藏密宗:认识世界上最神秘宗教》中200幅精美手绘插图,300张浓缩精华的示意图,为您全新揭示藏密根据人体自然规律来修炼成佛的科学性,撩开笼罩其上的神秘面...
"Thisstorystartsthenightagoodfriendofmine,RobertR.Reincke,decidedtoendhislife.Th...
Thisinspirationalcollectionofpoemsisdividedintofoursections:SpiritualReflection;...
作品目录东汉普顿凼静的写作圣地无人岛·乌鸦岛的秘密横穿墨西哥从巴亚尔塔到瓦哈卡做同样的梦的人们超“有深度”赞歧乌冬面之旅
This beautiful book presents a meditative, arresting, and dazzling collection of...
“医学大神”系列以十四册、九十万字的体量,忠实再现四百年现代医学史,精细描摹十四位业界传奇大神,并穿插解说医学科普知识,是一套集传记、历史、科普于一身的大众读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戊戌变法”领袖,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宣传家、教育家...
Where can Londoners and visitors find quiet places to meet and talk? London is a...
作品目录第1版序第2版序前言路线图第1部分 Ruby面面观第1章 入门1.1 安装Ruby1.2 运行Ruby1.3 Ruby文档:RDoc和ri第2章 Rub...
曾许诺系列终结篇爱,为谁而殇承接上册热销狂潮,“山经海纪”书系第一部《曾许诺》系列终结篇——《曾许诺·殇》倾情面世。信任与误解,数千年恩怨的缘起,将一一揭晓,爱...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 内容简介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一书以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构思框架,直视近视,特别是中国儿童青少年...
南直哉禪僧。1958年生於日本長野縣。早稻田大學文學系畢業之後,經歷過一般上班族的職場生活。1984年皈依曹洞宗,同年進入福井縣大本山永平寺,一直到2003年為...
《向上汇报》通过6位中层管理者在高层管理会议中的汇报演讲经历为主线,详细讲解了中层管理者在面向高层会议时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
朱爱岚(Ellen R.Judd),加拿大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在加拿大的不列颠歌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剑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前,于1974-1977年间曾在北...
斯特凡•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和传记作家。出身赋予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周游世界...
《离线Offline》是一本关于科技与文化的mook,她为热爱思考与创新的人提供深度的阅读体验。❦ 科技文化《离线》关注科技如何影响文化、商业和社会生活,并发掘...
作品目录前言/1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〇〇二江湖深更白,松竹遠微青/〇〇四野橋分子細,沙岸繞微茫/〇〇六江雲飄素練,石壁斷
唐祖宣四肢血管病论治精选 本书特色 唐祖宣从事中医药事业50余载,在四肢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病方面积累一些经验,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研制成国家级新药。因此我...
-【编辑推荐】-★ 与《银河帝国》并称为科幻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丰碑!★ 《海伯利安四部曲》横扫全球所有科幻重要奖项:雨果奖、轨迹奖、日本星云奖、法国宇宙奖、...
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为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