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本书为“现代文学名著原版珍藏”系列中的一本,为1923年版本,保持了原著的原始风貌,值得读者阅读、欣赏及珍藏!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汉魏六朝诗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共辑录两汉、曹魏、两晋、南北朝文人诗和乐府民歌200余首。基本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创作风貌。汉魏六朝诗选 目录 两汉诗刘邦项籍刘...
1.60首触动人心的古今中外作品,包括《当你老了》、《从前慢》、《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礼物》、《河流》、《人的一生》、《唯
拉贝日记 本书特色 《拉贝日记》:斩首、焚烧、活埋……惨无人道,友爱、无私、善举……闪耀光辉,无耻狂徒、受害苍生、拯救英雄……交相出现。一切都是那么的不能忘记,...
散文诗精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 内容简介 由王蒙担任主编、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选编的《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由《中篇小说精选》、《短篇小说精选》、《小小说精选》...
我的姐姐 内容简介 本书主人公的实名是奥尔嘉·安德烈耶芙娜·伊林娜-拉捷维格。作者在意大利时,他的姐姐去世。1928年他在巴黎《*新消息》上发表过回忆姐姐的文章...
《互联网金融运营与实务》内容简介:本书面向互联网金融应用,系统地介绍了互联网金融运营与管理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新颖性、实用
《杭州学刊(2017年第3期)》内容简介:《杭州学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专题性工作调研的成果发布、
《普希金诗选》内容简介:★广泛传阅、家喻户晓的经典。普希金的每一节诗都能提供我们一个不同的优美感觉,一种特殊的浑圆味道,归
闲话明清小品 本书特色 由李浩编著的《闲话明清小品》为青少年成长读物,精选了50篇明清小品文,对其进行精细解读。该书见解独特,行文流畅。读者阅读此书可以了解当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内容简介 世界名著是人类文化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丰碑,它以生生不息的思想力量、经久不衰的语言魅力深深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于青少年而言,大量阅...
文心书事 本书特色本书是一部书话散文。30年来,作者日日读书,笔耕不辍,诸多精彩文章登载于各大报刊。本书甄选了68篇有关作者读书、买书、藏书、评书等与书交集的文...
《解密无印良品》内容简介:《解密无印良品》作者松井忠三1992年加入良品计划。历任总务人事部长、无印良品事业部部长,于2001年就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将军吟》是一部正面描写“文化大革命”全过程的小说,它以空军某兵团司令彭其受迫害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三位将军的不同命运,歌颂了老一代革命家...
《一本书读懂30部经济学经典》内容简介: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说:“在人的一生中,你永远都无法回避经济学。”经济学围绕在每个人的
鲜味:正是人间好食节 本书特色 《鲜味.正是人间好食节》是一部将诗词和饮食文化相结合的随笔集。《鲜味》分菜蔬、河鲜、谷物、花果等四辑,介绍在古诗词中出现并且流传...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本书特色 推荐购买《路遥全集·人生》推荐购买《路遥全集·平凡的世界(精装 全三册)》 推荐购买《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精装)》 一生中...
迟子建,1964 年生于漠河。1983 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 出版有九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
青年狷少年狂 本书特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 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
《1917年3月》内容简介:1917年3月5日,伍德罗·威尔逊在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讲中宣布:“我们不再是一群乡巴佬了。”他在美国加入第一
阅读ABC 本书特色 在《名家文学讲坛:阅读abc》这本教导式的小书中,庞德遵循了“一切批评都是一种界说古典作家的尝试”。在希腊人中,庞德喜欢荷马和萨福,在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