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油的结晶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从孩提时代一个孱弱的“夜哭郎”,如何痴迷于绘画和电影,如何幸得启蒙而踏入电影界,*后如何执导《罗生门》等影片而成为世界级的导演黑泽明坦然直面过往的一切,人生的甘苦,艺术的感悟,流露于字里行间。如同一个智者和达人,黑泽明在淡淡的叙述中留给了我们诸多的感受和启示…
在他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时,是富士山,艺伎和樱花。从他开始,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时,是索尼,本田和黑泽明。
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在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前,我对电影这门艺术一无所知。
一年后,**次看到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几年后,在法国戛纳,我坐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亲眼目睹了黑泽明接受终身成就奖。他受到了东西方人民的热爱和崇敬。我从未和他相遇,尽管曾经有过一次机会。有一次,我去东京办事,一位日本友人建议我去见见黑泽明。我不敢去。无论如何,他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大师。在电影的王国里,我那时不过是个小人物。
——张艺谋(1999年时代周刊)
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是一位为东方电影打开国际电影市场的文化先驱。今天,这个先驱的躯体已经离我们而去,而他的传记《蛤蟆的油》则带着他生命中恒久的电影精神流传下来。这种精神体现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就是指涉的关于认识与真理、语言与现实、阐释与目的这一系现代哲学*为关注的终极命题。
(贾磊磊)
——中华读书报
父亲发生冲突。
父亲是户山陆军学校**期毕业生,毕业后当了教官。他的学生后来有当了大将的。毋庸讳言,他的教育方法纯粹是斯巴达式的。
这样的父亲和崇拜外国文学的哥哥意见相左,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了。不过,那时的我并不理解父亲与哥哥为什么争吵,只是忧伤地站在一旁望着。
然而此时,遭到意外的旋风袭击的这个家,又遭到一股寒流的袭击。
我有四个姐姐和三个哥哥。大姐的孩子和我同岁,我出生时大姐已经出嫁了。大哥比我大好多岁,我记事的时候他已离家自立门户,很少看到他。二哥在我出生之前病死了。所以,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只有本书里常常提到的这位哥哥以及三位姐姐。我姐姐们的名字中都有个“代”字,从业已出嫁的姐姐起,按年龄为序分别是:茂代、春代、种代、百代。
我则以年龄为序,称尚未出嫁的三位姐姐为:大姐姐、二姐姐、小姐姐。
前面我已提到,哥哥认为我不能成为他的伙伴,我就只能跟姐姐们一起玩。直到现在,扔布包和翻绳还是我的拿手好戏呢。(我常常把这拿手戏表演给朋友和我们摄制组的人看,他们无不吃惊。我想他们读了本书,对于我那“酥糖”时代的旧闻逸事,应当更加吃惊吧。)
经常和我一起玩耍的是我的小姐姐。我清楚地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和小姐姐在父亲供职的、位于大森的学校里玩耍。那地方是一块呈钩状的空地,一阵旋风刮来,把我们刮得离地而起。我们俩赶紧抱在一块儿,刹那间就掉了下来,我哭着抓着姐姐的手跑回了家。
我这个姐姐,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得了一场病,就像突然被旋风刮走一般,去了另一个世界。
我不能忘记,到顺天堂医院去看她的时候,病床上的姐姐那凄凉的笑容。我也不能忘记和这位姐姐过偶人节时摆偶人的欢悦气氛。
我们家有旧的古装宫廷偶人,有三宫女、五乐工、浦岛太郎、带哈巴狗的女官等等。还有两副金屏风、两盏纸罩蜡灯、五套泥金彩绘的小桌,小桌上面摆着成套的泥金彩绘小碗盏,连小到能放在手掌上的银手炉也一应俱全。
我们关上电灯,在光线微弱的房间里,借着纸罩蜡灯的柔光,看那些摆在铺着猩红毯子的五层坛上的宫廷偶人,它们仿佛就要开口讲话一般,栩栩如生,美丽之极,我甚至为此而有些发怯。
我的小姐姐招呼我坐在偶人坛前,给我放上小桌,让我在小手炉上烤手,用大拇指甲那么大的酒杯喝甜酒。
小姐姐在三个姐姐中*漂亮,柔媚得过了头。她身上有一种像水晶一般透明、柔弱易殒、令人哀怜的美。哥哥受重伤时,哭着说自己情愿替他死的就是她。
即使现在我提笔写到她,也难禁热泪滚滚,不胜唏嘘。
为我这个姐姐举行葬礼的那天,我和全家人以及亲戚们坐在寺庙的正殿上听和尚诵经。当诵经声、木鱼声加上铜锣声达到高潮的时候,我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尽管父母亲和姐姐们怒目而视,但这笑就是止不住。
哥哥把我带到殿外。
我心里明白,他领我出来为的是到外面训斥我。然而哥哥毫无怒气我
以为他准是把我扔在外面再回正殿去,可并非如此。他只是朝诵经高潮中的正殿回头望了望。
“小明,往那边去!”他扔下这么一句,便离开石条铺的甬路朝外面走去。我紧跟在他后面。
哥哥边大步走着边冒了一句:“和尚们真会折腾!”
我高兴了。
我之所以笑出声来,倒并不是嘲笑和尚们。我只是觉得可笑,自己又控制不住才笑的。不过,听了哥哥的话倒觉得舒畅了。同时我也在想,我纵声大笑,我的小姐姐也会高兴吧。
我这位姐姐只活了十六岁。
我自己都觉得奇怪,然而却记得清清楚楚,她的法号是:桃林贞光信女。
黑泽明,日本著名电影导演。1910年生于东京一个武士家庭,自小就在严格的家教下学习剑道、书法和绘画。1943年因执导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一举成名。1950年执导的电影《罗生门》,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从而一跃成为世界级大导演。1954年执导了日本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七武士》。执导的其他影片《生之欲》、《白痴》、《蜘蛛巢城》、《影子武士》、《乱》、《梦》等,均已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1990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98年病逝。
黑泽明在他五十余年的电影生涯中导演了三十多部电影,共获得了三十多个著名的奖项。作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影响了亚洲几代电影人以及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等一代西方著名导演。
1999年,黑泽明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黑泽明”词条由张艺谋、斯皮尔伯格亲自撰写,他们都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这位电影大师的崇敬之情。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认为,在19~20世纪,美国有两位最伟大的企业家,一位是“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中一位是“汽车大王
本書是作者對大陸自文革以來三次重大社會革命的觀察與紀錄。三次革命指的是毛澤東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鄧小平的「去社會主
20世纪经典-朱东润 陆游传 目录 自序**章童年第二章青年第三章大风暴的来临第四章隆兴的战事与和议第五章入川第六章诗的开始转变第七章生的高潮诗的高潮第八章欢笑...
胡适评传 内容简介 在现代文化史上,胡适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和陈独秀等率先倡导文学革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辟了五四新文学整整一个历史时代。胡...
大地之子的落日挽歌:米勒传 本书特色研究米勒,有一点必不可少,那就是在研究伊始,就该把注意力放在他创作中的一种特殊的宗教和道德的意味上。这一点甚至远比他作为画家...
戏看人间-李渔传 本书特色 李渔,一位勇于背离传统科举卖赋为生的孤独文人、一位妙笔生花戏说人间的喜剧大仙,一位疲于打假苦心经营的出版家,一位意趣高妙的园林建筑艺...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一—四) 本书特色 本书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战前美国的军备情况以及美、英等国军队在北非、地中海区和欧洲大陆进行的几次重要战役,特别是美、英军队强渡...
唐太宗 本书特色 秦王李世民随父举义纵横沙场,剿灭隋王朝,平定诸多反唐势力,居功至伟,扶助其父李渊主掌大唐。三个皇子围绕大唐帝座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先是在一团和气...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武装斗争中决定全局胜负的一个规模最大的
《组织经验萃取》内容简介:组织经验萃取的本质是把专家如何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级套路”梳理出来。本书围绕组织经验萃取与推
依依故人 本书特色 江青的各界朋友太多了,从演艺界到工商界到知识界的风云人物,车载斗量。这些名人个个喜欢江青,在她的真性情感召之下,都不自觉地变成了她的好友和支...
袁同礼纪念文集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袁同礼纪念文集》是“袁同礼纪念座谈会”的论文结集★ 本书从怀念、回顾、专题研究等方面展示了...
杜威与中国 内容简介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其全部思想中,杜威教育学说的介绍与应用相对而言*为完整、准确,*少分歧,在实践中成效也是*大的,但误解也不是没有。比如蒋...
两岳铸剑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回忆性文集,作者从童年写起,按照年代和人生大事记划分为11个章节,勾勒出大半生的生活轨迹:少年时他辗转多地求学,满怀对家乡的依恋;...
抉择时刻-乔治.沃克.布什自传 本书特色 抉择即人生 人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抉择组成,不同的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一个总统的抉择关乎着国家的命运,你我的抉择塑造着...
郑芝龙海商传奇 本书特色 亦臣亦叛,亦商亦盗左右逢源,称雄台海周旋于日荷两国,辗转于明清两代脚踏多条船的人生,毁誉任凭说的足印多维展现中国首代船王、台海**世家...
褚时健传 本书特色 《褚时健传》讲述了昔日红塔集团掌门人、“褚橙”创始人、著名企业家褚时健精彩非凡、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作者是云南日报资深记者,跟随采访褚时健多...
孙中山与宋庆龄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在檀香山燃起了火焰,她在快乐地成长,老师出面进行营救,革命开始被人们理解等内容。孙中山与宋庆龄 目录 这是一个屈辱的时代宋家来...
我的生活故事 本书特色 法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浪漫主义文学和女权主义先驱乔治·桑文笔优美、闻名遐迩的自传,它“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献”。本书译者...
史志巨擘-章学诚传 本书特色全书叙述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志学家章学诚(1738---1801)一生虽生活穷困之极,却坚辞国子监博士,不作肥缺知县,甚至...